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三高”女性愁嫁的经济学解读(本科论文)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2 共6225字
  目   录
  
  摘要
  
  引言   
  
  一 、“三高”女性现象剖析
  1. “三高”女性嫁人难
  2.“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经济学角度分析愁嫁的原因以及建议
  1.消费者剩余理论
  2.经济学分析此现象
  3.“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婚恋择偶观念的改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奇怪的择偶现象,比如,“三高女性愁嫁”就是其中的典型的代表,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了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理论和供求理论来剖析女性婚恋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三高女性   消费者剩余  供求理论   效用  建议     
  
  引言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关于爱情的题材经久不衰,在如今的 现实生活中,婚姻是爱情最现实的归宿,婚姻和爱情之间的关系也历来被人们争论,尤其是对于女人,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女人要是到了30岁还不出嫁那可就成了家里人心头的一块病,然而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女性在社会地位中的提高,这些传统观念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尤其是到了现在,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三高”女性。这群学历高,收入高,地位高的女性在感情上更加有自主权,对于婚姻她们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依赖。古代的时候,人们总说:好女不愁嫁。到了今天,变了,成了:赖女不愁嫁。别看有些女人工作下岗,饭碗晃荡,样样不精通,可一到了谈婚论嫁,都成了抢手货,相反,那些名校毕业,公司高管,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人却二十拖到三十,三十拖到三十后,想嫁总也嫁不出。哎,这世道怎么了?男人怎么了?下面来分析一下,“三高剩女”的精神世界到底是怎样炼成的?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这个问题,针对这个的现象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和供求理论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 、“三高”女性现象剖析 
  
  1. “三高”女性嫁人难
  
  社会现象之“三高女性”.  “三高女性”是指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业的女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社会参与了与男性的竞争,由此也就诞生了一批所谓的“三高女性”, 到婚介机构应征的3“单身贵族”中,女性的数量几乎达到男性的两倍,而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三高”女性,找对象却成了“老大难”。

  据了解,在安徽省妇联巾帼交友联谊中心目前的近千名会员中,女性占到了2/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女性占到70%,但学历和年龄相比,大多男性更注重后者。该中心宛志英老师告诉记者,近来有不少企业营销和媒体从业女性前来登记。这些女性的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一般都比较优秀,却仍然成为“愁嫁人群”。在向男方推荐这些女性时,很多男性会因为“她们的工作不够稳定,社会接触面较广,很难顾及家庭”等原因而拒绝见面。香港10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26岁或以上的受访未婚女性中,有近六成受访者自信“嫁得出”。超过四成受访者认为“高学历、高收入及高职位”的“三高”特征是香港女性令异性却步的主因。

  一份由香港新都会广场委托香港浸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香港26岁或以上的受访单身女性中,曾有过拍拖经验的占到九成,拍拖次数平均达到3.5次,较全体受访女性为高,近六成受访者更坦言自信“嫁得出”。

  调查同时指,超过四成受访者认为“高学历、高收入及高职位”的“三高”特征是香港女性令异性却步的主因。另有近四成受访者表示至今仍单身而没有拍拖的主因是“遇不上合适对象”。她们被叫做“白骨精”即白领、骨干和精英。有人说,她们是现代社会的“三高剩女”,即高学历、高职位、高素质但仍然单身(当然还可以加上高身材、高收入等等,“三”是泛指。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她们是备受父母着急的“剩女”;而在男人的眼里,他们其实是让人不敢接近的“圣女”。现代都市的“三高剩女”也被称为“Sin砂e(单身)、Stuck(被卡住了)。她们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年龄在27岁到36岁之间,按传统观念看来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是她们的婚姻被卡壳了,至今仍然单身一人。有资料统计表明,中国有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结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2005年,北京70年代左右出生的单身人数达到约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6成。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生于70年代的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三高”女性的单身问题已经上升为父母关切、朋友关心、社会关注的一种现象。

  中国有一句古话,“只有剩下男,没有剩下的女”。女人不愁嫁,有剩下的男人,没有剩下的女人。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却有那么多智与美貌并存的但依然单身的.“三高”女性?为什么偏偏这些越是全面发的优秀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越是容易被围城的窄门卡住,想进进不去,想出又放不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优雅而美丽的她们一再地遗忘在爱情和婚姻的道路上?

  2.“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有人认为这些“三高”女性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事业,忙碌的工作占去了她们大部分的时间;她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重复父母淡而无味劳作枯燥的婚姻生活;她们想找到尸些知识与情趣、经济与人品皆有的男人,她们对爱情和婚姻坚持宁缺勿滥的态度,不想就那么凑合地嫁了。

  (二)有人曾戏谑地说,都市“三高”女性之所以被拒之于婚姻的大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们的自身条件太好了。为什么太优秀的女人却反而嫁不出去了呢?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发展出了不同的择偶偏好。由于女性在繁殖方面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她们在择偶时往往偏好经济地位和能力都较高的成功男性,这样就可以为她们自身和子女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护。钱铭怡等人通过对1985-2000年中国妇女)杂志中女性的征婚广告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一直处于女性择偶标准的第一位。

  对于男性来说,虽然他们在繁殖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但是配偶的不忠和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却是对他们最严重的威胁,所以男性在择偶时往往偏好地位和能 力比自己稍低的女性。这样,在长期固定的两性关系中,他们就可以控制配偶的行为,防止配偶偷情,保证配偶对自己的忠贞,从而减少父子关系不确定性的概率。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男性常常喜欢选择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异性作为合作伙伴或配偶。

  (三)社会心理学中的“择偶梯度”理论也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社会地位和能力上比自己稍逊的女性,而女性往往选择那些比自己优秀的成功男人,更多地要求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这也就是婚配中的“男高女低”模式。

  在小说(围城)里,方老爷子的一句话就很精彩地阐述了这个道理:’‘嫁女一定要嫁胜似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男人择偶时是向下看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范围就越大;女人择偶时则是向上看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范围就越小。

  我们假设人群是一个有着高低等级的金字塔式结构,按照“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配D女,那么显然,那些优秀的A女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只能等着稀少的A+男的出现或者被剩下。都市“三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一般都很高,如果再往上来选择男人,当然就没有那么多优秀的男人可以选择了。古人云,高处不胜寒。也许,学历、能力和经济地位都较高的都市“三高”女性往往让男人感到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只能对她们敬而远之。

  精英吴士宏曾经在自传(逆风飞扬)中写到自己的感受:太成功的女强人,往往得不到那种平淡的爱情,而鲜亮的光环与背后的艰辛很难找得到与自己分享、分担的人。这也许正像人们常说的,太优秀的女人反而会把男人吓跑。

  二、经济学角度分析愁嫁的原因以及建议

  1.消费者剩余理论

  (一)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

  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

  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如图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PQ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的灰色面积。【图】
论文摘要
  
  由上图可见: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2.经济学分析此现象
  
  如图2所示,S1是普通女性的供给曲线,D1是普通女性的需求曲线。在有效的婚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在E1点达到均衡,则此时普通女性的“价格”(这里的价格并仅仅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货币价格),那么图中的阴影部分则是男性的“消费者剩余”。由于“三高女性”类似于一种奢侈品,那么其需求弹性往往较大,在图3中,其需求曲线表现为较为平滑的D2,同时“,三高女性”在供给上肯定明显少于普通女性,故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到S2。这时所形成的供 求均衡导致的“三高女性”的“价格”P2,明显高于普通女性的“价格”P1,由此所形成男性的“消费者剩余”(图3中阴影部分)比起图2的“消费者剩余”来说,大大减少。因此,作为理性人,绝大多数男性不会选择“三高女性”。 
  
  “三高女性”之所以能够“三高”,是因为她们在达到“三高”之前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比如,她们要比一般女性多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她们需要比一般女性付出更多。因此,她们通常是不大肯“屈尊俯就”而找一个不如自己的男性,否则的话,其沉没成本将非常高昂。基于达到“三高”之前所付出的成本很大,“三高女性”对婚配的期望值也必然很大,假设我们用幸福=效用/期望值这样一个公式来度量幸福的话,那么在效用一定的情况下,期望值越大,也就越不容易感到幸福。所以,要感到更幸福,则必须提高效用值,也就是说,其婚配对象必须给她带来更大的效用,而这往往只有优秀的男性才能符合这个条件。问题在于,优秀的男性供给也不是很多,而且正如上面所分析的一样,优秀的男人同样会理性而考虑“消费者剩余”的问题。再者,就一般情况而言,女性最大的资  本往往是其年龄﹑长相等外在的东西,而这些外在的东西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的。任何人的人生曲线都是一条类似于抛物线的曲线(如图4),而“三高女性”往往都是过了其人生曲线的顶点才参与进婚配市场,尽管“三高”可以延缓人生曲线的下降速度,但社会现实却是一般男性在“三高”和外在条件之间更偏好于后者。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三高女性”年龄很大了还“待在闺中”. 
  
  3.“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对策 
  
  对于当前“三高”青年女性面临的择偶难以及其他方面的婚姻问题,也不必过于担心。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人们的择偶观和婚姻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三高”女性是“高处不胜寒”,但是随着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普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会越来越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三高”女性群体的人数自然也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候,所谓“三高”女性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体,人们将不会再以另类的眼光来看待她们,所谓的“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也会逐步得以改变。就目前来看,要解决当前“三高”青年女婚姻问题,需要社会以及“三高”青年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首先,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所谓的择偶梯度的陈旧观念和看法,从而为解决“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创和谐的性别关系。 
  
  当然,要解决“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主要还在于“三高”女性自身。她们需要从多方面调整自己,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 
  
  (一)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对婚姻的信心。从年龄上看,相对于现代社会婚龄普遍推迟而言,“三高”青年女性虽然已经过了婚姻的最佳年龄,但也大可不必为自己“青春不再”而烦恼。事实上,“三高”青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也有自己特殊的优势。从学历及才能方面来看,“三高”青年女性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道德修养和经济收入也相对较高,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她们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也意味着男性和她们组建的家庭,将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些都是现代男性开始越来越看重的因素。只要“三高”青年女性适时适当地发挥表达自己的优势,发挥知识型温柔女性对高素质男性的吸引力,注重文化气 息与女性自然特色的结合,相信她们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二)调整择偶和婚姻预期。前文已经提到,很多“三高”青年女性之所以遭遇到婚姻难题,与她们的择偶及婚姻预期有直接关联。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对上海市在校女研究生的随机调查表明:高学历女性往往比低学历女性更强调自己的经济独立性,不希望依赖男性。当她们需要对爱情与事业做出取舍时,至今独身的受访女研究生中有72%的人希望双丰收,渴望嫁个好老公或做全职太太的只有3.8%。这表明女研究生对婚姻的期望高于普通女性。而过高的期望容易导致“三高”女性一而再地错过择偶的最佳时机。也有的“三高”青年女性不愿意谈婚论嫁,是因为她们担心过早的结婚会影响自己的学业或者事业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结婚特别是择偶与学业、事业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由于择偶的梯度效应心理作怪,“三高”青年女性大都不愿意找那些年龄比自己小或者学历低于自己的男性为伴侣。这种择偶预期往往大大限制了她们的选择范围。其实,如果她们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择偶观念和择偶期望值,那么她们选择配偶的余地将增大许多。此外,当代“三高”青年女性也应该培养婚姻的“市场”意识,比如多了解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知识,争取适当提早进入婚姻“市场”,以占据婚姻“市场”的制高点。
  
   (三)调整心态。很多“三高”青年女性之所以遭遇到婚姻问题,与她们的心理状态调适不当也有关系。由于在教育及事业上的成功,长期以来有的“三高”青年女性不知不觉中容易形成“大女子主义”思想心理她们可能会因为自己学历高、收入高、工作出色而形成骄傲、自负的心理。在与男性接触时容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比其他女性甚至比男性更有能力并因此调高自己在择偶、婚姻乃至家庭中的姿态,结果给男性造成一种“女强人”或者“大女子主义”的印象。这种心态是极不可取的,是婚姻的大忌。要知道,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男性还是以相对传统的“温柔贤美”为择偶标准,如果“三高”青年女性一味展现自己“女强人”的一面,就会使很多持传统婚姻价值观的男性敬而远之。其实,即使是撇开传统的婚姻家庭观不谈,“温柔贤惠”原本就是属于中华民族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扮演一个好的“贤内助”角色,哪怕是甘心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这也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人生价值和婚姻价值的体现。 
  
  站在“三高”青年女性自身的角度而言,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她们承受着来自学业与爱情、事业与婚姻的双重压力。她们不得不面对岁月不饶人的青春流逝,不得不忍受单身带来的寂寞孤独。这时社会也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与理解,消除她们的顾虑,鼓励她们以正常的心态面对人生中暂时面临的婚姻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解决“三高”青年女性的婚姻问题,不仅能有效地地平衡婚姻结构,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性别和谐,保持  社会稳定。毕竟“三高”青年女性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她们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素质,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如果能同时享有美满的家庭生活的话,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海华. 新婚姻家庭现象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月(22).
  [2] 朱冬亮. 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J] .中国青年研究 ,2005年.
  [3] 吴意晖,申其晖.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综述 [J] .经济纵横 ,2003 ,(12):59-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