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从一般均衡视角看就业年龄限制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2 共41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劳动力市场招聘限制探究
【第一章】招聘限制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绪论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界定
【第三章】年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四章】竞争和择优录取与年龄限制的运作机制
【第五章】招聘年龄限制的微观基础
【第六章】从一般均衡视角看就业年龄限制的影响
【第七章】政府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和政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招聘市场中的限制条件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6章 从一般均衡视角看年龄限制的影响

  6.1 年龄市场具有自洽性

  实际上,从长期看,雇主很难将 35 岁以上的人排挤出劳动力市场。这不意味着就不会有雇主打出“35 岁以上免谈”,而是说,在市场上有一种力量使年轻者和大龄者的求职机会趋于均等。

  如果一个岗位雇主倾向于雇佣年轻的,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岗位,年轻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因为年龄有价,你不买还有人买,不付钱就得不到,竞争的雇主没有余钱买多余的年龄特征,要买一定有用。所谓多余的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岗位,年轻的比年老的生产率高,但年老的就可以胜任,年轻就是多余的年龄特征。比如,在体力活中,年轻人的生产率一般高于老年人,因而工资也是年轻人高,如果某岗位的劳动强度并不大,年老者也可胜任,竞争的雇主就不会雇佣年轻人,即使年轻人来应聘,也不会付高工资。但年轻有价,在你这里卖不上好价钱,可以卖给别处,最后,分离均衡的结果,年轻的干重活拿高工资,年老的干轻活拿低工资,各得其所,资源有效配置。如果某岗位年老意味着低生产率,大龄求职者自降工资总会提高竞争力,找不到工作是工资降得还不够低。

  市场具有自洽性,从一般均衡的视角看,若多数岗位排斥大龄求职者,大龄求职困难的信息就会反馈到劳动力市场,使那些年轻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相对周全的规划,在年轻时工作更加努力,避免有朝一日成为大龄求职者。这样想的人多了,劳动力市场会自动调节各年龄段的求职者找工作的难度,均衡的结果,是各年龄段的人找工作的难度大体相等,不会出现某一年龄段的人特别容易找工作,而另一年龄段的人找工作特别难的情况。这种调节和其他市场供求调节有所不同,比如金融市场,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在去除风险因素之后,市场均衡的结果是各种资产的收益率非常接近,因为资产的形式很容易转换。

  但在年龄这一市场,年龄是不能转换的,不能看见年轻人找工作容易,年老的人就会变成年轻人,然而这不妨碍年龄市场的运行并达到均衡,只是运行的机制和均衡的表现形式与其他市场不同。

  年龄市场调节供求的不是年龄转换,而是不同年龄的人找工作的难度,在市场机制(重复交易)作用下,会趋向相等,不一定完全相等,但有趋近的倾向。从一般均衡的角度看,如果 35 岁以上的求职者进入人才市场求职过多,而需求 35 岁的岗位很少,这些人就会面临求职困难,如果真的需要工作,就会自降身价。 如果没有发现 35 岁以上的人身价大跌,说明 35 岁以上的求职者不是劳动力市场主流,毕竟有 3、4 成的岗位不限年龄,所以,35 岁以上的人求职的难度被有些学者夸大了。

  为什么没有出现众多 35 岁以上的求职者争一岗的激烈竞争呢,因为市场是自洽的,求职者的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是相互作用的。市场上大龄求职者找工作困难会自动减少劳动力市场大龄求职者的供给。一方面年轻的在职者为了降低 35 岁以后找工作的概率,可以在选择职业时尽量挑一个工作稳定的单位,如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或技术含量高的,随年龄增长人力资本能保值甚至升值的岗位,这样就可以降低 35 岁以后还去求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劳动力市场大龄求职者的供给,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大龄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便大龄劳动力确实需要重新找工作,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现实,他也会尽量通过熟人介绍工作,或利用多年积累自主创业,而避开劳动力市场。

  因此,在经济现实中,年龄市场是基本协调的,大龄的求职者不容易找工作,年轻人找工作也不容易,要证明大龄的找工作更难,需要比较各年龄段的求职者的比重和所有岗位对各年龄段需求的比重。看到多数岗位偏爱年轻人,就断定年轻人比年老的人找工作困难,是不严谨的。那些认为 35 岁以上的“被一棍子打死”的人应该调查一下,35 岁以上的求职者人数和可选岗位数的比和 35 岁以下的人有多大差距。另外,也要调查 35 岁以上的人有多少是没有工作的,有多少有工作,到人才市场求职只是想换个更好的工作,才能判断 35岁以上的求职者的处境是否更差,相对于 35 岁以下的,这部分人是否更严重过剩。没有收集到相关的数据,但从几次在招聘会的粗略观察(不是应届毕业生专场,也不是高级人才专场),大龄的求职者比重不大,如果有三、四成的岗位不限年龄,那么,看不出大龄求职者比年轻求职者找工作更难,对大龄歧视就更无从谈起。在生活中,一般来说,也观察不到,35 岁是人生的转折点,35 岁以后处境更差。

  6.2 年龄市场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

  年龄不是决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年龄只是在其它条件差不多时才起作用。在自洽的劳动力市场,预期到年龄没有优势的求职者,会有意识的加强其它方面的竞争力,不会徒叹“岁月不饶人”.

  劳动者是追求局限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实际年龄作为局限条件,基本不可变,要达到就业目的,在其它方面增强竞争力,是不需要谁教的。学历、技能、体力等指标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相貌、气质、也可以改进,都可以弥补年龄的劣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禀赋值”,让歧视者买不起对你的歧视是明智的选择。

  有学者认为年龄、身高、长相等是人不能选择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限制就属于歧视。这种观点是值得探讨的。劳动力市场考察年龄,实际上是考察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就平均值而言,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是非常接近的,但就个人而言,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是有出入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并不像实际年龄那样只能听天由命。

  实际年龄不能选择,但与实际年龄有关的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选择。只要坚持锻炼,体力,智力的衰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锻炼是可以选择的;年轻的心态也绝不是不可长期保持,也是可以选择的;青春虽不能永驻,保养得好,让人看起来年轻十年甚至二十年是有可能的,保养也是可以选择的。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个工作稳定的职业,或技术含量高,越老越吃香的职业。甚至趁年轻多赚些钱,到 35 岁就给自己退休也是一种选择,实际上,规避“大龄问题” 的手段何止这些。

  说没有选择,是说年轻时没有长远打算,有一天突然面临“大龄问题”时措手不及。消防队员在危险面前没有选择,但他当初可以选择不做消防队员;一个人打算做一辈子教师,注定无法大富大贵,但当初可以选择从政或经商;同理,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遇到“大龄问题”,没有选择,但年轻时有很多选择。

  “有一天会老”虽是不可抗力,但不是不可预期的。预期会老,而没有早作准备,不应该是政府救济的理由。有机会的时候没有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不是社会没给机会。那种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是狭隘的,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在理论上也不一定说得过去。平等、公平不是指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将年龄限制强行取缔,会助长年轻人不做长远打算,得过且过,对政府产生依赖性。如果政府不干预雇主招聘行为,只提供低保(基本人权),市场的力量会减少“得过且过”的年轻人的数量,由此看来,政府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实际上,在真实的劳动力市场,雇主提出的年龄要求和市场供求状况基本适应的。如果要招年轻的,招不到或招不够,还非要招的话,雇主会自动放宽年龄要求。招不到年老的就招年轻的;招不到年轻的,就招年老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一味的批评雇主的口味刁钻,雇主的口味是市场“惯”出来的。

  一般均衡的实现不仅需要人与人之间交易,也需要一个人的各种“长处”和“短处”之间的交易,即扬长避短,还需要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交易,比如未雨绸缪。市场的力量不能做狭隘的理解,否则会低估市场的作用,为政府过度干预提供借口。如果认为大龄求职者的选择很少,而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不适当干预,是站不住脚的。给弱势群体一定照顾是可以的,但今天的弱势群体(如大龄求职者)可能是昨天的强势群体,只有对那些在何时何地都是弱势群体的人(如某些残疾人),给予特别照顾才是必要的。如上所述,人的选择是很多的,选择多意味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有效运转,政府在出有形之手时要谨慎。

  制度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也是一种社会激励机制。它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把人们的行为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方向。劳动力市场排斥年龄大的求职者,对年轻人也许是一种激励,因此,年龄限制不是像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坏。年龄限制是一种局限条件,会反作用于人的行为,面对年龄限制,求职者不会束手待毙,而是积极地在其它方面想办法,尽量降低年龄限制对自己造成的损失,从而降低了年龄限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均衡的结果,是各种年龄的人从劳动力市场获得的福利趋于接近。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对汽车安全空前关注。国会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安装安全带设备。有关安全带立法的动机无疑是正当的,的确减少了在重大车祸中的死亡率。但是,安全带真的安全吗?美国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在1975 年用统计数字说明,实施这项法律之后,每次车祸中,系安全带的人死亡数虽然减少了,但车祸次数却大大增加,死亡的行人和未系安全带的乘客增加了。结果是有安全带的人死亡略有减少,而其他人的死亡数大大提高。结论是安全带增加了车祸和净死亡人数[43].

  安全带为什么不安全?当没有安全带时,司机开车谨慎,事故发生率就低。有了安全带,司机预期改变,反而使事故率上升。在现实中,类似安全带这样动机良好但引起不良后果的制度还有不少。输血式扶贫强化了贫困地区的依赖心态,越扶越贫;最低工资制度使企业用机器替代工人,低收入者找工作更难。因此,我们必须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研究政策的效果,而不能孤立地预期某一政策的作用,反就业歧视立法,也是这个道理。

  6.3 本章小结

  年龄市场具有自洽性,在市场重复交易机制作用下,不同年龄的人找工作的难度会趋向相等。面对年龄限制,求职者会积极地在其它方面想办法,尽量降低年龄限制对自己造成的损失,从而降低了年龄限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