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会计硕士论文

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0 共6442字

  第 1 章 绪论

  知识经济和科技经济是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知识经济和科技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在科技经济竞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无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章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揭示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竞争的冲击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2009 年 11 月 3 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首次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址勘测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2010 年 9 月 8 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专门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并稳步持续发展。会议在综合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将原来的产业范畴修改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2012 年 7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再次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并确立了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方向、目标和任务。2013 年 3 月 7 日,发改委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划为具体 24 个重点发展方向和 125 个子方向,总计 3100 多种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可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

  截至 2012 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计 521家,占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 33.88%,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企业分别为83 家、219 家、219 家,占比分别为 17.22%、31.24%和 61.69%,且这一比例处于持续增加状态。 201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增速比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高出约 2.5%左右。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向国民经济主力军方向过渡。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高投入性,资金不足已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又具有高风险性,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融资,令许多金融机构对其未来发展没有信心,普遍采取消极的的态度处理其贷款申请,使得其融资一直处于困难状态。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能否借知识产权获取资金呢?答案是肯定的,将知识产权融入到生产要素中,通过商业化的过程来实现"物化"即可,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种新型融资方式恰巧可以变"知识资本"为"资金资本",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获取资金、走出困境。

  因此,各有关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用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资金瓶颈问题。2006 年 10 月,北京柯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成功申请了专利权质押贷款,揭开了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序幕,打破了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坚冰,由此,全国开始大范围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之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出台贷款贴息、资助担保和中介费补贴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截至2012 年底,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突破 140 亿元人民币,实现连续五年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 78.8%,质押贷款项目总计 2073 项。

  但从总体来看,相较于国外,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仅在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上更是少有。因此,立足于时代背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外主要的运行模式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势、因时地构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并促进其实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稳步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加具有实践价值。
  
  1.1.2 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讲,其意义和价值在于:

  首先,构建了一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的理论研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究领域,文献本身就少,且多半集中于地方性研究、知识产权的运行模式、存在问题、风险等领域的单一研究,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发布和政策的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境,不仅扩大了传统融资中担保物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实物资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但在实践中,由于许多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的后续实施资金,知识产权的利用并未呈现出令人满意的前景,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续发展的资金匮乏难题,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进程。本文的实践指导意义就是帮助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匮乏难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稳固发展,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产业化。

  最后,通过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激励全社会进行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是新兴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将知识产权资本变为资金资本,实现其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还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成果提供市场指导,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最初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质押在法律上的障碍,直到 1995 年《担保法》和 2007 年《物权法》的出台,才初步解决了知识产权是否可以出质的问题。之后,学者们主要围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

  学者们探讨最多的就是有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困境方面的问题。

  廖英(2007)研究了商标权质押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融资费用高;质押权利难以实现,导致风险难以控制;制度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金融与区域性市场整体联动差。

  袁吉伟(2008)将知识产权评估、风险管理和变现困难归结为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主要障碍。

  宋伟,胡海洋(2009)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过高的风险以及由高风险产生的高交易成本,即中介成本和贷款利率成本,是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主要瓶颈。

  何志敏(2010)和黄宏斌,苑泽明(2011)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融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不够完善;二是知识产权融资体系需要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知识产权金融体制不够创新,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于丽艳、华欣(2011)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作用有待加强提高;知识产权评估制度和知识产权流通市场均需要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

  郭淑娟,常京萍(2012)分别从资产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

  (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解决对策分析

  学者们针对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对策。

  秦亚丽(2006)、耿明英(2008)和赵团结(2011)从政府方面分别提出了解决对策: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规范评估机构及评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孙天琦(2007)和王昌海(2012)从银行角度提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做到:遵从信贷前、中、后台的分离原则,加强内部控制成立自己的专业评估部门;选择所有权归属明确、价值较为稳定的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完善授信模式,建立质押信贷的动态监管机制。

  刘建军(2008)和张伯友(2009)从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准入门槛,分别对风险分解和分布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彭湘杰(2007)从法律完善方面提出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必须完善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并进行电子公示。

  郭淑娟,常京萍(2012)认为加快知识产权质押立法进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中介机构功能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融资能力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有效政策配置。

  (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方面的研究

  我国现有的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的研发、利用、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及这些风险的规避和控制。

  张伯友(2009)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概括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知识产权归属性、稳定性、关联性等自身风险两方面,提出了分步控制法来控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

  桂黄宝(2007)研究了合作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宋艳等(2007)研究了新兴技术评估中的四个步骤两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周文光、黄瑞华(2009)研究了知识产权在不同的经营业务阶段的不同特点。

  耿明英(2008)和王昌海(2012)二人的研究中共同观点都认为知识产权质押存在的风险包括: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的风险、知识产权处置风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

  (4)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行模式的探索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运行模式是指融资主体为了实现以知识产权作为担保品来进行融资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周丽(2009)对北京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浦东的间接质押融资模式和武汉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与间接质押融资模式相结合的三种典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她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因时、因势、因地选择不同方式,构建一个以金融机构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第三参与方的激励和辅助作用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行模式加以推广。

  白少布(2010)探索提出了以供应链融资模式为框架体系,以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为担保,以核心企业应收货款为还贷来源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

  连杰(2010)对比分析了目前四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保证资产收购价格机制、联合担保机制、知识产权质押反担保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并构建了对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级的质押融资运行模式。

  杨晨,陶晶(2010)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不同政策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分为政府担保与补贴模式、政府担保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三种模式。

  1.2.2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研究也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两方面。

  (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方面的研究

  国外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法律问题和管理问题两方面展开的。

  Gibson(2007)从风险规避和权利扩展角度长篇论述分析了知识产权法,并分别针对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做出了分析,提出了通过法定标准、规则管制和增加评审的方法来减少不确定性、减轻后果和理论精炼三个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思路。

  Cieri和Morgan(2000)从财务困境与公司初创角度、Hirshman 和FlasChen(2004)从信用风险角度、Pennington和Sanehez(2007)从风险补偿角度、Crawford和Strasser (2008)从侵权风险管理角度分别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Teng、Slowinski和Zerby(2007)则以R&D(即研究与开发)联盟为背景,基于知识产权风险的角度,讨论了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问题。

  (2)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还没有专业评估机构统一的评估范围、模式和方法。国外的学者主要围绕知识产权评估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Yu-Jing Chiu和Yuh-Wen Chen(2007)探讨了影响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因素;Daryl Martin和David C.Drews (2005)主要研究了知识产权评估环境的变化;Dorit Samuel(2007)和Sheng-hsing Chen(2008)则分别研究了知识产权评估的各种方法(如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并研究了在不同方法之间如何选择适当的方式,其中,Sheng-hsing Chen(2008)还结合具体案例对知识产权评估进行了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国内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模式比较分析,并结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并提出了该体系的运行环境建设建议保障其实施。具体说来,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然后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概念及特点分别进行阐述,并介绍了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的理论,为后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本章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目前主要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行模式,最后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都是为后面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做准备。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构建。本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此体系主要包括各部门具体运作模式,风险控制机制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第五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运行环境的建设。本章将针对第四章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提出保障该体系实施的宏观保障制度建设和微观操作层面建设建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的创新点、盲点和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3.2 研究方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资料收集和归纳的方式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积累了不少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规范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明确了选题的研究价值及同类研究的进展情况。

  (2)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

  本文通过采用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实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地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调查,对国内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另外,在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也运用了比较分析法,用以确定最适合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

  (3)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机制中,首先通过定性分析法确定了合理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然后采用定量分析的收益法,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 A 公司对企业整体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最后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单个知识产权价值。

相关标签:知识产权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