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会计硕士论文

文化传媒公司借壳上市动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27 共36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驱动因素探究
【第一章】 文化传媒公司借壳上市动因研究绪论
【第二章】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描述性分析
【第四章】印纪传媒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文化传媒借壳上市现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世界迅速发展的行业中文化传媒产业逐渐占据重要的一席。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跨越式起飞、文化娱乐需求的持续高涨,有关的传媒企业急需进行更大规模化的发展,文化传媒行业市场前途无限,尤其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不断利好的背景下,文化传媒企业业绩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并购之风愈演愈烈。单独看 2014 年的 A 股市场,文化传媒企业的相关并购公司就超过 62 家,堪称是并购积极性最高的行业之一。此外大量的社会实践说明,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是远远难以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通过资本的支持文化传媒企业可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改进企业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鉴于文化传媒企业目前在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与借壳上市的扎堆现象,由此笔者认为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这种并购重组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企业选择上市,其出发点不单单是得到证券市场直接的融资,更关键的是在于加大改革管理力度,创造新的价值关键点,塑造良好治理环境,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与整体档次。从资产类型来看,文化传媒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轻资产行业,企业资产中影视、版权等无形资产比例居高不下,离 20%的 IPO 资产的高比例要求有很大差距,加之市场变化莫测与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文化传媒企业能够通过 IPO 门槛的数量是少之又少。然而,传统的银行借贷却“远水难解近渴”,手续复杂且通过率同样不容乐观,所以很多文化传媒公司将壮大发展寄希望于借壳上市。
  
  当前注册制已经由证监会正式提出,但是由于注册制的相关推行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现在还没有进入统一规定阶段,这也需要证券法的不断完善。退一步讲,即使已经出台了新证券法,其中的注册制也不意味着企业能够跳过审核,大量企业涌入排队上市的情况不可避免。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借壳上市的相关标准上时,即便在注册制政策对借壳上市的上市条件不断收紧,并与 IPO 上市趋同、舆论纷纷不看好,宣称“借壳上市要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喧嚣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借壳上市相较于 IPO 的优势较大,上市难度较小,尤其是那些受强制退市冲击最大的公司(连续三年都持续亏损的),由于政策的收紧,借壳上市所需要的目标方资源会越来越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相关企业借壳上市进程持续加速,借壳上市仍不失为一个打入资本市场的有力途径。
  
  对于文化传媒产业来说,借壳上市已经成为区别于 IPO 高要求的另一种资本扩张的新手段。凭借借壳上市,可以绕开首次公开募股的规定,合并企业的资源,更加能够促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它不仅仅能够加强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联系、沟通,有利于实现优质的并购结果,还能进一步为非上市公司寻求更大的平台,不断扩展企业的资本运营渠道,具有深远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价值。现今的中国,文化传媒产业蓬勃兴起,但关于文化传媒产业的财务绩效研究却并不多见,如何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文化传媒产业的财务绩效,尤其是针对文化传媒产业这种独特轻资产、低负债率和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采取相应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于本文所具体研究的公司--印纪传媒,缘于它是 2014 年我国 A 股市场中规模最大的隶属文化传媒产业的一起借壳上市行为,本文选取这一国内较为典型的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案例为具体切入点,探究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起源与实际财务情况,进行财务绩效分析,并以此为实际依托,加以相应的启发,为日后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提供参考借鉴。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特定产业的借壳上市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角度一般与具体相结合,更加具体充实了现有借壳上市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传统的借壳上市的理论积淀下,结合当前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特殊情况,对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展开分析研究,对文化传媒行业的并购理论有所补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我国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的短板,能够对文化传媒企业的并购理论有所补充,对于日后相关理论探讨留下一定的数据参考,充实相关支持基础,有利于对日益活跃的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市场现状做出合理科学的解答,也有利于提高对我国整体资本市场的宏观把握与微观认识。
  
  (2)现实意义
  
  借壳上市本质上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和退市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结果。作为并购中的一种,基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未来文化传媒企业的借壳上市等并购行为将层出不穷。文章通过详细阐述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行业特征,通过案例分析的具体视角,对其借壳上市的动因进行深入的研究解析,探究借壳上市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增进经营与财务绩效的作用究竟如何,是否真正能够提高企业的相关市场与财务价值,增强借壳上市主并方与被并方的资源优化、配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与未来的文化传媒企业打下一定的参考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借壳上市发展更加符合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让相关文化传媒企业真正获得相关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做到从实际出发,并且节约上市的所需耗费时间与流程,节省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有助于公司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提高对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理论与操作认识,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贯彻,做出自己的宝贵贡献,也能促进我国相关监管机构加强工作方法考究,具有一定启迪意义。
  
  1.2 研究方法
  
  文章重点进行描述性研究和个案研究,一方面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基础的讨论;另一方面运用案例研究,加强对行业概况和具体案例的解读,围绕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这一主题展开具体研探究。在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文献梳理基础之上,揭示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行为的总体概况,并以印纪传媒借壳上市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借壳上市行为的动因,并且整理了借壳上市行为所带来的财务绩效等一系列影响,并将其扩展,通过比较、分析,为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行为总结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与参考。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文的写作结构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借壳上市的宏观背景的介绍,对于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加以明确。接下来,简要对本文的结构布局、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等内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有关借壳上市理论的文献综述,通过阅读文献,对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领域内的研究基础加以了解贯彻,阐述了借壳上市的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拟采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最后做出评述,以期在现有的借壳上市理论框架的基础下,对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有一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描述性研究,列明文化传媒行业的借壳上市现状,对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财务绩效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案例具体内容分析,包括印纪传媒借壳上市双方的基本情况与具体实施过程,并分析了相关动因。重点是印纪传媒的财务绩效分析,一方面应用事件研究法对借壳企业的短期绩效做出分析及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会计研究法,对借壳上市的中长期绩效分析,选取影响印纪传媒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的财务指标评价其借壳上市绩效。本文的第五部分是从上文的分析得出本案例中的借壳上市是否成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进一步由结论引申出该借壳上市对有关方面的启示,从而得出相应的举措,优化管理方法与操作流程。
  
  本文的结构框架如下图所示:
  
  1.4 创新点
  
  一方面,在探讨的内容上,目前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已经是非常多了,各个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是充满着差异性,但对文化传媒这一新兴行业研究的很少。现实中,关于文化传媒企业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对借壳上市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媒企业财务绩效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我国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在探讨的视角上,区别于运用实证研究进行绩效的常规研究,文章从微观角度加以深入剖析,通过对单个公司的具体分析,更加具有代表性与可操作性。文章虽然没有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挑选,却运用了多个视角全面的进行文化传媒企业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更具有针对性与缜密性。
  
  1.5 研究局限性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鉴于笔者能力及数据获取的限制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一方面,借壳上市作为登陆我国 A 股市场的一种途径,其所涉及的会计、税务、评估等理论问题是系统而庞杂的。笔者在撰写时沿着研究框架,尽可能全面的论述了关键环节的重点问题,其中某些问题可能仍然没有涉及到,并没有充分的深入挖掘下去。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会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进行下去。
  
  另一方面,由于印纪传媒借壳上市 2014 年 11 月才正式全部完成,距离现在时间较短,借壳上市后的数据仅有一年。因此文章数据稍显单薄,不够丰富,不能具有长远的预测意义,由此可知研究结论及分析可能出现偏差,不能准确全面的反应企业在的长远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准确性与预测性不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