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市场的关系探讨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6157字

  第一章引言

  1.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政府的扶持、政策的转变、体制的改革等种种因素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878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依靠出口、投资、消费的拉动,三者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海陈,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呈下行趋势,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存度逐渐降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乏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投入4万亿来应对危机,虽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危机过后,我国通货膨胀情况加重,国内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增长过快。

  一直以来我国的投资力度很大,投资增长率大约在20%以上,但我国经济增长率却一直呈下行趋势。从2011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增长率超过了 20%,但经济增长率未能实现众人所期望的8%的预期目标,只在7. 7%左右徘徊。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减弱,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因此,扩大内需,培育国内消费热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

  然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下,消费的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也远未完全表现出来。近年来,过度投资与消费短缺并存的局面非常严峻,政府出台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控制过度投资的局面,虽然效果甚好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发达程度远不及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工具、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严重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前进的步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的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三农”问题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然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都需要农民参与、政府引导和金融机构的支持,而且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需要大量资金,仅依靠财政资金、农户自有资金是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程度较为落后,金融服务比较单一。于是,这逐渐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阻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瓶颈。特别是在地处我国西北部的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紧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消费。

  在己有的有关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中,从农民收入角度出发研究农村消费市场是研究的重点,而从农村金融发展角度研究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相关论述并不多见,本文以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出发,通过对甘肃省农村消费需求、农村消费结构的分析,探讨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拓展的支持情况,力求为促进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做一些努力。

  1. 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对金融发展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对消费信贷的研究是研究金融与消费关系的开端。有关消费信贷的最初分析来自经济学家费雪(1930)在《利息论》中的探讨,通过讨论消费者的全部财富不同时间段的分配,分析了不同消费者消费者不同时间段的消费偏好分布。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首次出现在1954发表的《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横界面数据的一种解释》一文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水平都会影响消费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人当期的收入水平。于是,消费者在当期消费时可以考虑未来的收入,甚至可以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以此来达到效用最大化。

  莫迪利安尼的理论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与生命周期理论相似的观点,即持久性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的改变与“持久性收入”有关而不是简单地与当期收入有关。按照该理论,当个人的当期收入不足以用以当期消费时,可以利用后期收入进行超前消费。

  20世纪30年代是经济学家重新审视消费金融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大部分学者对金融持否定意见。因为金融借贷需要支付利息,不但不会增加财富反而会增加成本,对社会来说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在短期内,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显示中性;在长期,这种作用力反而是负向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3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才重新意识到金融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作用。萨威格(1936)认为超前消费是金融最大的特点,也是使普通民众受益之处,继而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上个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普遍意识到:金融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带来便利,从而成为支出经济增长的核心。罗纳德·麦金农(1973)认为金融发展对收入增加有利,并能缓解信贷约束,鼓励消费。贝尤弥(1993)也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消费的增长。

  西方学者对金融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也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而且大多数学者得出相似的结论:金融的增长与未来消费的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泽尔斯(1989)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对消费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消费信贷也有利于消费者的提前消费。安东尼奥(1996)认为如果将消费信贷作为预测消费趋势的重要解释变量,那么,会更加有利于消费量预测值的测算。理查德·奥尔尼(1999)在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还发现,金融不但在经济繁荣时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在经济大萧条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缓解经济衰退,有利于经济复苏。蒂莫西·贝斯利(2004)对英国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和消费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金融市场促进居民耐用品消费增长的结论。

  学者们对金融发展和消费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细化,不再局限于研究金融总体层面上对消费的影响,而是深入探讨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以及金融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麦金农和肖(1973)在深入研究金融理论的过程中,认为金融抑制会限制金融体系市场化过程中市场的作用,即金融抑制论;而如果政府部门减少对金融的干预,对金融进行深化改革将有助于缓解流动性约束,能够提高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即金融深化论。泽尔斯·斯蒂文(1989)利用横向的面板数据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受到信贷约束的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要比不受信贷约束的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低,而且这种作用是非常显着的,消费信贷会明显的刺激消费支出增加。斯蒂莱克(1993)经过研究发现,协调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未来的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非常显着,这说明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也密切相关。玛丽亚和杰夫·弗雷(2001)将英国居民的消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完全由市场自行作用的金融市场有助于缓解信贷约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德顿和麦克(2005)调查发现,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厌恶风险的,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他们会增加储蓄存款减少消费支出以规避风险。莱文(2005)认为,不受政府干扰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有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减缓消费市场的震荡。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金融体系的优化并不能有效的促进消费增加。亚瑟·亚历山大(1989)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金融发展:通过将经济模型从简单化到复杂化的演变,金融发展对消费和储蓄并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且消费和储蓄的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过程并不十分明确,结果很难确定。普雷拉(2003)研究了缓解金融约束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认为二者之间并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即缓解金融约束对经济发展没有预想出的促进作用。他认为这是因为金融的发展促使了资源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即从高效率的生产部门转移到低效率的消费部门。

  (2)对农村金融与农村消费关系的研究

  国外对农村金融及农村消费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针对特殊国家的特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格德·斯密斯(1969)、罗纳德·麦金农(1973)等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中,农村金融体系才会表现出特殊的二元结构和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在格德·斯密斯一罗纳德·麦金农的理论框架中,被压迫的二元金融结构往往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解除金融约束,促进金融深化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而具有这种控制机制的农村金融体系,一般情况下会刺激农村经济增长。在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旳研究上,艾莫尔(2009)考察了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并对这种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他认为解除政府干预,让市场决定资源分配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互相的。德万(2009)建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认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减缓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的非均衡性和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1.2. 2国内研究综述

  (1)对金融发展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对于我国金融发展和消费的研究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相关理论,而是针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对金融理论及消费理论进行创新和升华,以便能够有效应用于我国实践中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基于此,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发展和消费理论进行了拓展。万广华(2001)在研究我国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时,发现流动性约束是阻碍我国居民消费的最大障碍。孙家良(2003)认为在我国,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以及金融发展水平不足是降低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张茵和牛建(2007)通过对我国1961-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流动性约束较为严重,这将严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叶耀明和王胜(2008)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搜集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并细分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进行金融深化改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最终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许胜利(2010)也认为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我国必须借助金融手段,着力加大对消费的金融支持。

  然而,大部分学者研究出的结果都认为我国居民消费受到较为严重的流动性约束。其中,臧旭恒、裴春霞(2002)认为不合理的利率结构、较高的交易成本、不合理的价格、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以及不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等因素是使得我国居民遭受流动性约束的重要原因,而且他们认为这种流动性限制在现阶段并没有被弱化。叶海云(2000)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与财富水平很低,私人消费信贷市场不发达,因此居民面临很强的流动性约束。

  (2)对农村金融与农村消费关系的研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弱质性,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农村消费等一直是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重点。于是,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消费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曾福生(2002)认为,由于农村消费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紧张,资金供给并不能充分满足资金需求,导致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疲软,所以要刺激农村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就需要农村金融系统进行改革,鼓励创新,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程序简单化发展,需求适合农村消费需求的金融发展模式。邱晓华(2002)认为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经济负担尚未减轻,导致农民的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习惯,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文启湘、刘卫锋(2005)认为,金融深化有助于缓解农民的流动性约束从而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所以建议可以通过释放金融能量,强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资金供给等措施来刺激农民消费增长。朱信凯、刘刚(2007)通过研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关系发现,非正规金融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非正规金融可以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缓解农民信贷约束。文阵(2008)以民间金融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民间金融可以降低农民借贷成本,促进农民消费,增加农民效用,还可以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

  郭英(2008)通过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不但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而且还能促进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梁莉(2010)通过搜集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后发现,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单一、业务品种少、农民信贷需求满足率低等现象,这会严重阻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制约农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时,已开始关注到流动性约束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高梦滔和师慧丽(2008)利用我国大型微观面板数据库对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在该数据库有条件的挑选1995-2002年8个省市农村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流动性约束与农村消费有相关性。汪伟(2008)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他釆用1995-2005年省际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并将数据运用到构建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中,结果表明,信贷约束与农村居民储蓄的相关关系非常明显,且影响系数很大,但信贷约束与城镇居民储蓄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汪浩激(2010)在研究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和跨省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我国整体来看,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并不严重,但从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流动性约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流动性约束较为严重。从居民结构纵向来看,农村居民受到的流动性约束大于城镇居民。

  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不是从收入角度就是从消费观念角度来理论考察消费者行为问题,而从发展金融的角度对消费定量分析的文献并不多。事实上,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资金的支持,从而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于是,本文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深入考证农村金融的深化可否有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这可以有助于探究农村金融支持农程度,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基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市场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儿个方面:

  (1)分析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必要性。

  (2)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带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路径。

  (3)通过比较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与全国农村消费市场、甘肃省城镇消费市场与农村消费市场,得出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不足。

  (4)从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两方面对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5)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3. 2研究方法

  (1)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本文着眼于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局势变化的大环境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的方式不可持续,继而分析由于投资过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呈现不足,最终落脚于发展我国消费市场。而要开辟消费市场,由于农村消费观念、消费环境、融资渠道、净收入、消费结构等的限制,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有待深度挖掘幵发。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从微观角度的研究,得出发展农村消费的必要性,并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是在一些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或者根据实践经验,利用数学逻辑方法尝试去寻找经济变量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利用计量经济学建立模型得出方程后,根据一定的前提条件对经济行为进行预测,最终做出经济决策。规范分析是一种基本分析法,主要是在对事物有一定的客观认识上再对其进行合乎常理的逻辑分析。本文运用甘肃省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能够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提供金融支持。

  1. 4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点

  将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市场的研究落脚于甘肃省这一西部省份,深入分析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甘肃省农村消费需求、甘肃省农村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支持状况,并提出改善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建议。

  (2)不足之处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文中反应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只选取了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这会影响研究的完备性。本文只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需求及农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检验,并不能全面概括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市场影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