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7 共38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章】 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研究引言
【第二章】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第三章】理财产品市场分析及信用创造效应分析
【第四章】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影响中国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因素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 言

  2008 年次贷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本次危机的主要诱因已被广泛接受。其实影子银行体系并不是新鲜事物,其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资产证券的开始,而本次得只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而被推向"前台".鉴于危机的严重程度,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巴塞尔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BIS)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纷纷开展一系列改革,以应对下一次危机。我国政府在危机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我国幸免于浩劫,但影子银行已在我国"生根发芽".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1 年温州的民间信贷危机、2012 年底到 2013 年初的陕西神木民间借贷危机等丁一系列民间资本的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所谓"中国式次贷危机".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并没有引起严重危机,尚处于发展得到初级阶段,实际上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始终存在并与银行体系共同运行着。

  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因而影子银行也具有较强的体制特征。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的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已演变成以银行为主,影子银行和直接投资为辅的混合而复杂的金融体系。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的功能,主要有具有这些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如: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除了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我国目前有高达数万亿的融资是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实现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我国居民存款的不断攀升和在负利率时代的持续,加之互联网金融极大地便捷了居民接触、购买的机会,理财产品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与日俱增的竞争,传统盈利模式(存贷差)的优势逐渐丧失,理财产品对于商业银行是新兴的业务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增长点;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上升和传统的国家主导的投资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理财产品对于整个影子银行体系是吸纳资金的主要渠道之一。

  根据学者的测算,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所创造的信用主要用于为地方政府城投债融资。在传统银行信贷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建设的融资需求时,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从影子银行体系获得流动性,之后通过财政拨款、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等方式偿还。影子银行体系从上游的理财产品、信托公司、民间借贷等财富管理渠道获得资产,通过自身的信用创造效应,为下游的城投债等需求方提供足够的信用。在整个体系中理财产品扮演了资金吸纳器的作用,根据学者们的推算,理财产品大约占整个影子银行规模的 30%(王浡力,李建军,2013)。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理财产品吸纳的资金为在银行体系提供了信用创造的基础。

  1.2 相关文献综述。

  (1)影子银行的相关文献综述。

  2009 年后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开始被大规模的出现在各类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子银行"一次也正式成为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文件中的正式概念。

  在这期间外国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做出了以下界定:

  McCulley (2009) 将提出"影子银行" 概括为不在政府监管体系中,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应,筹集短期资金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发展得益于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和回购协议的大规模使用,并提出加强抵押品监管和政府担保两种监管措施。

  Gennaioli 等学者(2013)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能够发放或获得贷款,并将其打包成各种"资金池",且以外部债务形式为这些"资产池"融资,并不售金融监管。此外他们提出了一种包含风险资金和无风险资金的模型,并发现传统的分散化式的资产池是不能消除中介机构的特定风险的。

  Gross (2007) 在文章《小心影子银行体系》中指借助杠杆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信贷产品的金融中介。

  Gorton(2010)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在通常意义下是指银行监管以外的融资活动,近年来这类活动飞速增长,特别这些中介机构在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银行监管来源之外获得的短期借贷。

  Tuker(2010)将影子银行体系概括为"包括各种工具,结构或企业和市场,其以单独或者合作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复制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特征:流动性服务、期限匹配和杠杆".

  根据 Schwarcz(2012)的定义影子银行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外还应包括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金融市场。

  外国学者多以美国金融体系为基础定义影子银行,由于我国与美国金融体系的差别,如:并不像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以实质的资产证券化为主;我国金融体系远不及美国发达;因而中国学者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与外国学者存在差别,我国学者们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进行估计时也有一定分歧,如:以何种口径计算才合理等。

  袁增霆(2011) 认为, 影子银行本质应涵盖细分类似或替代传统银行的部门或工具, 国内虽然不具备如果国外市场一样完整的影子银行体系,但存在发挥类似功能的机构,而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影子银行机构是金融业中的理财业务相关部门。

  龚明华等(2011) 则指出,基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阶段的特性,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规模小、杠杆率低、风险源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民间金融、非正规的资产证券间".

  毛泽盛,万亚光(2012)将影子银行界定为"民间金融、地下金融、住户内部信贷活动以及正规金融体系中由于资料和统计缺乏而被遗漏的金融活动".

  他们并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进行了较保守的估计。

  朱孟楠、叶芳、赵茜和王宇光(2012),将影子银行分为广义与狭义,并认为广义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而狭义则是指这个信贷系统中在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方面需要关注的实体及活动。

  记者谈佳隆(2011)在其报道中指出学者们在政府对影子银行的方法上也存在不同意见。

  此外根据美银美林的研究报告(2012),影子银行的规模大约在整个信贷市场的四分之一,但由于其高流动性,一旦出现违约将对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2)财富管理行业和理财产品相关文献综述相较于外国,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理财服务起步晚,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学者们的研也涉及了财富管理、理财产品的多个方面。

  首先,在我国财富管理、理财产品发展方面:

  赵立航(2007)将我国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历程概括为:打包开拓、交叉开拓和联合开拓,并将 1997 年划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始。

  凌江怀(2004)指出新的财富管理产品创新的重点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创新投资型金融品种。

  姜晓兵等(2007)认为个人理财业务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与客户的期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特点的业务发展方针;同质现象严重;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作者认为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考虑投资产品的流动性,了解客户需求,收入,是否有特别的投资偏好等。客户经理应充分考虑现有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点,提供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

  第二,在理财产品定价方面。

  冯长欢(2007)根据 Black-Scholes 公式用二叉树法和蒙特尔卡罗模拟两大类,5 小类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进行分析, 并剖析了银行和投资者两方面在结构性存款的买卖中所涉及到的收益-风险分析。

  第三,在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研究方面。

  杨轶雯(2008)对以金融创新为出发点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特点等作出概括,并对理财产品的收益进行回归分析、综合表现进行因子分析;并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创新要求、收益影响因素三方面得出结论。

  燕燕、尚飞(2008)从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的个人理财服务品种入手,分析了银行个人理财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可采取的对策,以实现银行与投资者双赢的局面。

  翟立宏(2009)从发展现状、运行环境的迁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并从发展战略布局角度提出建议。

  第四,有学者研究了理财产品对宏观经济、金融调控间的相互关系。

  刘怡庆,蔡继东(2006)通过对金融调控与银行个人理财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金融调控是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主要外部冲击,同时个人理财产品亦反作用于金融调控,影响其效果".

  任壮,李艳(2005)通过从多角度比较人民币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集合理财计划。得出结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资产的安全性最好;货币市场基金较在流动性、透明度、起购点上方面有一定优势;而集合理财计划的收益具最有竞争力。

  吴蓓(2007)认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出现不仅对现有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了挑战,也开辟了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想象空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个人理则业务发展已经很成熟,主要与外资银行在个人业务方面的不断创新有关,同时也与发达国家与之配套的金融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创新。

  2004 年 11 月 16 日,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 B 计划" 由光大银行推出,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的序幕,整个理财产品市场飞速发展,各商业银行争相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当年剩下的 6 周中商业银行共发售 71 款人民币理财产品。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步晚,始于 2004 年,但发展迅速,到 2014 年,共有超过 400 家银行发售银行理财产品 6.4 万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超过 40 万亿元。理财业务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收入支柱。在理财产品迅猛增长的环境下,其发展体现了以下特点:(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2)理财产品发行主体基本稳定,在初期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3)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有限,发展依然存在的不足,客户需求仍未得到完全没满足。

  随着规模的飞涨,理财产品的问题突显,如:产品层次单一、目标客户定位不清、商业银行资金池风险、配套系统不完善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