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影响中国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因素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7 共27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章】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研究引言
【第二章】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第三章】理财产品市场分析及信用创造效应分析
【第四章】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 影响中国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因素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与不足。

  本文从描述和量化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现状,并借助定价理论分析了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因素。本文从宏观上总结了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从微观上,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美元理财产品为对象,对最近一年的市场数据进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量化了选取的各要素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影响。最终的结论为理财产品的定价、产品创新以及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提供了参考。

  尽管本文的实证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假设,但是由于数据收集和模型建立时的一些不足,本文的研究并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下一步改进的方向。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文只选取了美元理财产品,因此产品设计思路比较单一,应选取多个银行的产品,以丰富样本。

  第二,模型的建立存在不精确之处,对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本文选取的因子是否能很好描述预期收益率的决定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三,本文未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间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多种理财产品集合起来,忽视了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因素间的差异。

  5.2 促进理财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发展整 10 年的时间里面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实现飞速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然而在我国欣欣向荣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有效监管、发行人权责不明晰、规模难以准确衡量、如何引导理财合理有效的投入市场等。这些问题涉及了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和理财产品的微观设计,如果的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将会制约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阻碍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理财产品市场(民间投资)统计、监测体系,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

  第二、设立投资者保护机制,避免宣传误导投资者,确保证投资者资金合理的投向。如:实施发行主体资金募集、资金管理、资金清算三权分离制度;完善发行主体的分类监管和投资者分级销售制度。

  第三、进一步建设、完善理财产品交易平台的二级市场,提高理财产品流动性,从而丰富产品品种。如:建立第三方评级机制、建立适当的理财产品标准化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Brahmi 一 Belghith,N. Analysis of Structured Funds Performances: an Empirical Study[D], Universite de Paris Xll, PhD Thesis,2007.
  2. David Cui, Tracy Tian, Zheng Wei. Shadow banking: risky business[R].Bank of America Merill Lynch.2012.
  3. FCIC.Shadow Banking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R]. Preliminary Staff Report, May 4 2010.
  4. Gennaioli, N.,Shleifer,A.&Vishnny,R.W. A Model of Shadow Banking[R].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LXVIII, NO. 4 ?AUGUST 201
  5. Gorton,G.& Metrick,A. 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R].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on Economic Activity, Fall 2010:261-312.
  6. Gross, B. 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J]. fortune,2007(11)。
  7. McCulley,P.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rney[J].Rese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ion,2009.
  8. Subandh, V. Do Structured Products Give Equity Like Returns ?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UK Market[D], Cranfield University, MSc Thesis, 2007 .
  9. Steven L. Schwarcz . Regulating Shadow Banking[R] Inaugural Address Boston University Review of Banking & Financial Law, February 24, 2012.
  10. Tucker,P. Shadow Banking[R].Financing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BIS Review,2010(6)。
  11. Wikens S. Erner. C. and Roder. K, The Pricing of Structured Products in Germany, Journal of Derivatives, 2003 11 (1)。
  12. 冯长欢。 我国银行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的研究 [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3. 龚明华,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 年 03 期。
  14. 姜晓兵,罗剑朝,温小霓。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前景与策略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03):37-39.
  15. 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究。上海:同济大学,2007.
  16.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77-84.
  17. 凌江怀。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新趋势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8.
  18. 刘一凡。股票挂钩型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特征及其定价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9. 刘怡庆,蔡继东,金融调控与银行个人理财产[J],南方金融,2006 年 05 期。
  20. 毛泽盛,万亚光。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阀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2(11)65-73.
  21. 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2. 裘翔,周强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4(5)91-105.
  23. 翟立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影响因素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4. 翟立宏,张星。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金融,2009 第 14 期:46-47.
  25. 任壮,李艳。人民币三大理财产品的优势比较[J].上海金融。2005 年第 5期:64-65.
  26. 谈佳隆,影子银行":"剿"还是"抚",中国经济周刊,2011 年 21 期。
  27. 唐红娟,影子银行体系:功能、脆弱性和监管改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8. 王现增。人民币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年第5 期:34-35.
  29. 王浡力,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5)20-25.
  30. 吴蓓。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消费导刊。2007 年第 2期:47-48.
  31. 徐辉军。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3(2) 11-20.
  32. 燕燕,尚飞。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的发展[J].金融经济,2008年第 6 期:55-56.
  33. 杨轶雯。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 [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4. 殷剑锋,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估 2010~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5. 殷剑锋,王增武。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 2004-2009[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6.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
  37. 张雪莹,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定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8. 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9. 赵立航。我国个人理财服务的历史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7(3):93-97.
  40.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37-53,124.
  41. 朱孟楠 叶芳 赵茜 王宇光。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7)49-5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