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构建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01 共38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商标反向混淆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第2部分】商标反向混淆理论溯源
【第3部分】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
【第4部分】反向混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解决
【第5部分】反向混淆的商标法解决
【第6部分】我国商标反向混淆的解决现状及机制完善
【第7部分】 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构建结语与参考文献

  6 结语

    有学者指出,“商标本来是一个小题,但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将小题大做则已成为时代的课题。”81而商标反向混淆则是小题中的微题。回望反向混淆理论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由“没有法律依据”到“完全认可”的转变,可以说反向混淆的发展史也是中小企业的权利斗争史。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主要目的正是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商标权不被侵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小企业数量极其庞大,如何保护他们不受商标反向混淆的侵害,是立法和司法机关必须关注的问题。

  我国新商标法没有明确规定反向混淆,也没有否认反向混淆侵权行为,这就为司法者在商标反向混淆的解决上留下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需注意的是,反向混淆与传统的正向混淆商标侵权在权利人的损失认定、侵权人的主观意图、消费者的混淆方向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侵权人的民事责任承担上也应与正向混淆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将解决商标正向混淆的机制完全照搬到反向混淆中,否则不仅有失公平,更影响社会财富的累积。本文正是充分注意到了反向混淆的特性,从法院个案判决方案的选择、到商标双重使用和商标共存协议的引进,再到民法添附制度的借鉴,从公权力到私权利,为反向混淆的解决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些解决方案并非能“拿来即用”,任何一种规则的引进都涉及利益的博弈。比如,允许商标共存协议的存在,就要审查协议是否涉嫌垄断,是否会损害公共利益,而审查主体是谁、审查范围等又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再如借鉴民法添附制度,添附制度一般适用于可衡量或估算价值的有形财产,而商标的附加值这种无形财产能否适用添附制度,如何估量这种“附加值”也是一大难题。不管怎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发现问题,才能做好充分准备去解决问题。笔者希望本文对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的粗浅探究,能为读者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中文专着译着类:

  [1] 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3]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

  [4] [美]罗伯特·墨杰斯等着:《美国法律文库一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齐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版。

  [6] 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7] 史尚宽:《物权法论》,台湾荣泰印书馆 1957 年版。

  [8]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台湾三民书局,2003 年修订第二版。

  [9] 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0] 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着性为中心》,法律出版社 2008年版。

  [11] 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12] 黄晖:《驰名商标和着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3] 蒋志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认定与侵权责任构成》,《电子知识产权》1999年第 5 期。

  [14] 魏森:《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15] 文学:《商标使用与商标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16] 杨光明:《重庆必扬冰点水有限公司诉青岛青啤朝日饮品有限公司商标侵权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4 年商事审判案例卷)》,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

  [17] 黄晖:《商标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8] 李胜利主编:《当代法学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年版。

  [19] 李琛:《商标权利瑕疵的矫正与经济分析--再谈武松打虎案》,载《知识产权片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

  [20] 杜颖译:《美国商标法》,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年版。

  2.中文论文类:

  [1] 王利明:《添附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法学评论(双月刊)》2006 年第 1期。

  [2] 尹田:《法国物权法上的添附权》,《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 3 期。

  [3] 李明德:《美国商标法中的“反向混淆”》,《中华商标》2002 年第 6 期。

  [4] 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微探--以“‘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法商研究》2007 年第 5 期。

  [5] 彭学龙:《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法学》2008年第 5 期。

  [6] 彭学龙:《论混淆可能性--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改草稿>(征求意见稿)》,《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 年第 1 期。

  [7] 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法学》2008 年第 10 期。

  [8] 冯晓青:《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若干问题》,《中华商标》2007 年第 4 期。

  [9] 张玉敏、李杨:《商标反向混淆探微--由“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引起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 年第 5 期。

  [10] 汤茂仁、陈富贵:《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几个问题的思考》,《人民司法》2004 年第 5 期。

  [11] 李进付:《商标侵权认定理论的扩张》,《知识产权研究》第 6 卷,王立民、黄武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12] 薛洁:《商标共存制度初探》,《电子知识产权》2010 年第 8 期。

  [13] 陈武:《论近似商标共存制度》,《知识产权》2008 年第 5 期。

  [14] 黄淳:《论公正目的视角下的商标共存》,《电子知识产权》2012 年第 8期。

  [15] 李雨峰:《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现代法学》2011 年第 6 期。

  [16] 李雨峰,倪朱亮:《寻求公平与秩序,商标法上共存制度研究》,《知识产权》2012 年第 6 期。

  [17] 李富成:《添附制度体系之比较、反思与重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18]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年博士学位论文。

  [19] 郑颖婕:《不畏浮云遮望眼--“蜜妍”商标纠纷案带来的法律思考》,《科技与法律》2012 年第 1 期。

  [20] 王黎:《从百事可乐“蓝色风暴”案论反向混淆理论的完善》,华东政法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21] 刘雯:《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华东政法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22] 龚征南:《美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23] 欧春丽:《商标反向混淆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2011 硕士学位论文。

  [26] 马杰鑫:《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研究--以公私权之博弈为视角》,华南理工大学 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外文文献

  [1] David Y. Gan. March Madness: An Examination of Dual Use Trademark Termsand Reverse Confusion,50 Hastings L. J. 223.

  [2] Semila Fernandes. A Case Study Approach-An Analysis of the Infringement ofTrademark by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ume 133, 15 May 2014.

  [3] Yosef Mealem, Yacov Yacobi, Gideon Yaniv.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optimal monitoring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ume 62, Issue 2,March-April 2010.

  [4] P.B.Venkatasubramanian.The law of trademarks in India.World Development,Volume 7, Issue 7, July 1979, Pages 737-746.

  [5] Richard A Epstein.Steady the Course: Property Rights in Genetic Material.Advances in Genetics,Volume 50, 2003.

  [6] Jeremy Phillips. Trade Mark Law : A Practical Anat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7] Leah L. Scholer: Righting the wrong in reverse confusion. Hastings LawJournal(2004)。

  [8] Surendra J. Patel. Trademarks and the Third World.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7, Issue 7, July 1979.

  [9] David V. Radack. Likelihood of confusion-The basis f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JOM, December 2002, Volume 54, Issue 12.

  [10] Molly S. Cusson, Reverse Confusion: Modifying the Polaroid Factors to AchieveConsistent Results(1996)。
 

  致 谢

  终于写下了致谢二字,我的内心充满激动与感恩,因为在宁波大学法学院求学的三年,是我成长路上付出最多、进步最大、收获最多的三年。此阶段的所学、所悟、所得对我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要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关心和关注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蒋万来老师。感谢导师选择录用我,使我有机会在宁波大学法学院这样一个氛围浓厚、资源丰富的学术殿堂系统地学习知识产权法;感谢导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研学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在知识储备、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感谢导师为我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关怀,使我安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

  感谢法学院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张炳生老师、何松明老师、刘满达老师等老师在我论文开题及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启发,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受益良多,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对我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和关心。

  感谢我的室友王增程、陈剑,你们的陪伴和鼓励,与你们就相关学术观点的探讨,都使我受益颇丰。感谢 2011 级的研究生同学们,与你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我的美好回忆!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亲人们。感谢给我无微不至关爱的父母,你们用最朴实最深沉的爱默默支持我,你们是我努力的动力和源泉,我唯有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来回报你们的期盼。感谢我的女友朱珊珊,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鼓励,在我欣喜的时候给我祝福,在我忙碌的时候给我支持,这份浸满爱意的厚重感情将永远珍藏于我内心,未来的路我们携手前行。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唯有再次感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