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6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建设研究
【第2部分】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绪论
【第3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第4部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第5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
【第6部分】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
【第7部分】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

  第一节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实践育人体系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分析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对于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存在很多种说话,有一种是“双证说”,即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第二是“双职称说”既有讲师的职称,又有技师的职称。主要是这两种多一些,其实关于定义的争论,也反映出高校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说明了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了。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教育部的规定看,主要是要有基层生产、管理经验的老师,主持过国家重大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并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应该具有双职称。可见教育部的规定主要是侧重实践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在资格上考核上也得过硬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可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其中核心是能够胜任实践课的教学。这就是为理论转为实践育人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新的世纪里,知识经济的浪潮进一步席卷全球,我们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也受到了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的产业机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那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都要经行改革,我们知道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其实也要与经济相适应。而我们国家受传统教育影响,一直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研究,却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的好,而不会在实际中应用。所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首先要从教师的质量培养开始,建立一支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高校的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更是协同实践育人的需要。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完成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我国高校教育近些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纵观我国各类高校,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不管什么类型的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都要求很高,他们应该是现代生活的集大成者。关键是一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急需改革,很多教师来源中师毕业,导致技术过关,但是理论可能不深厚,或者是一些有名的工科院校,理论很深厚,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却缺乏应用经验。这些到导致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总的要求是要以能力为中心,而能力的来源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必须要能教授理论又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帮他们应用。而现在的很多高校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当然有很多客观制约因素,但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劳动者,必须要求有“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缺乏实践经验

  1、我国“双师型”教师一般来源于国内的高等院校,很多在高校毕业后直接又去高校就业,而我们国家高校存在一种中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所以这些毕业生大多具有很深理论功底,但是却没有相关的实践阅历,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受到限制。对于这些教师而言,双师型的教师目标对他们来说很难达到,存在着畏难的情绪。而且“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也不足,主要是因为今年来高校的扩招制度,导致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教师有没有及时到位,而且很多教师都是资格很老的老教师,他们的知识可以说已经老化,跟不上形式,但是他们却又有编制,很多老教师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可以说也无法担当起“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2、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通过外引的办法,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去企业引进有技术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样一来,又不受教师编制的限制,同时,很多高校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只是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可以选择一批老师,在暑假的时候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另外要加强与实践基地联系,可以聘用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老学校担任教师,从而扩大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另外还要通过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规范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还要鼓励教师去考相关的资格证书,另外,还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而“双师型”教师教学技能的获得也只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所以学校可以和实习基地联系,派老师去基地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技能。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教师结构不合理

  1、高校实践能力评定体系尚未确立,教育部门也为制定相关实践评测制度,可以说在这一块对“双师型”老师的发展很不利,没有一种认可的制度存在,教师的积极性就激发不起来。而且在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双师型”老师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而且教师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学历偏低,研究生,博士所占比例偏少,本科的偏多。其次就是青年教师也偏多,而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年龄普遍偏老。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年龄层次上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还有就是真正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少,而理论性很强的老师偏多。这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

  2、针对教师结构问题,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本校教师的长期规划,有计划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来优化本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我认为可以从教师的学历上做出要求,必须是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而且还必须具有最低一年的实践经历。其次高校可以考虑从社会实践基地聘请优秀 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此来填补校内教师的空缺。另外,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只要愿意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可以从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上给予补贴,而且还可以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学院内部也可以从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资格老师。[13]也可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岗位,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3、还要从考核方面加大力度,“双师型”教师上岗一段时间后,学校和企业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核,看看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到底提高多少,这个直接和老师的职务晋升挂钩。是检验“双师型”老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另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不能只看起证书,证书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应该考虑从津贴,福利,职称一起来评价双师型老师,这样才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第二节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协同实践育人体系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现代教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闭门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各种文化思想进入人们视野。到处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挑战,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高校连年扩招,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上一所好的名牌的大学,却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家长和孩子都在选择他们心中的大学,以便为将来的就业考虑,所以高校也被摆上了货架,也是一个让家长和学生选择的商品,那么高校的名誉就很重要。那么名誉怎么来呢?有的学校靠宣传,但是如果高校不能给他们美好的未来,宣传也不会是永久的办法,高校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从而赢得生源。

  2、如果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育人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那么培养的学生还是只会理论而动手能力仍然差,那么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不强,所以高校必须建立实践基地,可以是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是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 199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对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14]

  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他们可以去了解社会,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长才干,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协同实践育人搭建起了桥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