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20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建设研究
【第2部分】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绪论
【第3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第4部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第5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
【第6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
【第7部分】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高校实践育人经行有多年,但是真正做到协同却很少,本文从协同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协同实践育人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是不像以前的那种校内实践和校外的实习,它注重协同。其实就是要求社会各界重视实践育人活动,理顺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协同机制。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生产力的主力军,是未来生活的建设者,如果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只是能说会道的人才,那我们国家的未来,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本文从实践育人的内涵谈起,主要是其作用和现实意义。接着探讨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和作用。接着研究了高校现有传统实践育人模式和其弊端。后面着重论述了协同实践育人的四种新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知行合一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志愿者服务模式。主要从这些模式的作用、存在不足和对策建议出发来探讨新模式的建立。后面又在机制体系上去探讨。主要是从协同实践育人的保障体系、运行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以及评价体系来研究。

  本文虽然对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但由于笔者基础知识积累和学术水平有限,文章存在很多不足,理论深度挖掘得不够,特别是在问题和相应对策上有所欠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完善,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社会实践,继续深入研究该领域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新华社北京 11 月 17 日电。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光明日报,2004-10-15(1)。
  [3]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全集》第 23 卷第 530 页。
  [4] 徐平利 《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 职教论坛 2013.1.
  [5] 李崇光“三早”+“三田”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12 年第 7 期。
  [6] 麻省理工学院。 [EB/OL].
  [7] 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 8) :55.
  [8] 辛辛那提大学。 [EB/OL].
  [9] 李建求。 德国 FH: 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J]. 比较教育研究,2004( 2) :88.
  [10] 聂立清,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现代哲学,2007(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 年 8 月20 日)中发[1999]14 号
  [12] 王守仁 . 王阳明全集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3] 徐 瑛,杨东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刍议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
  [14] 袁慧,张志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5):91.
  [15]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 张国清。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8] 钱再见。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9] 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 社科院邓研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 李和中。陈广胜。西方国家行政结构与人事制度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2] 王邦佐。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致谢

  在本人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王秀成教授。导师和蔼、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学术修养、高度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很受感动。

  在论文选题、开题、审阅、定稿等过程,王秀成教授以他丰富的学术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每个环节对我启迪和鼓励,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毕业多年,能够再回到学校学习使我的理论和思想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段求学的经历将是我今后的人生的一段非常美好难忘的回忆和一笔巨大的财富。云南师范大学以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我能够进入这样优秀的学府深造,结识如此之多的良师益友,也感到十分荣幸,此刻也感受到对云南师范大学和谐、美丽校园的依依不舍。在学习期间非常敬佩哲政学院老师的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吴若飞、柳榜华、宋锡辉老师,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造诣很深。还有周朗生、莫关耀等老师,感谢他们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感谢我的研究生同窗、朋友,感谢他们给我鼓励和支持、关心和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领导和同事,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和体谅,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中用毅力坚持完成了学业。

  在本人完成在三年短暂而充实的研究生学习之际,即将离开一起学习和生活的领导、教师和同学们,此刻感慨万千,感谢你们在三年里对我的关心、教导和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教授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