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03 共743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
  【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
  【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3.1  3.2】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3.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
  【第四章】上海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及其经验借鉴
  【第五章】促进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
  【总结/参考文献】公共就业政策有效执行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现状、原因分析及效果评估
  
  第一节  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调查现状
  
  一、问卷调查样本及相关说明
  
  2015年3-6月份完成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情况调查研究,本问卷主要采取的是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0份。
  
  本问卷目的在于调查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效果,还通过调查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内容的获取渠道、了解程度和评价来分析就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提出相关建议等等。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应届毕业生执行现状的实证调查数据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的专业大体分为三类,文科类,理工类和经管类。从下表3.1中可以看出理工类的调查对象占大多数。
  
  
  
  考虑到大学毕业生公平性问题,本次调查问卷的设置中对性别差异强调度并不大,在这里可以表明在现阶段,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比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情况见图 3.1:
  
  
  
  在本次调查中,见图3.2,研究生所占比例为9.3%,本科生所占比例为51.4%,专科生则占39.3%,研究生所占的比例和专科、本科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普及大学专科和本科,研究生教育远未普及。
  
  
  
  在高校大学生是否能清晰了解就业形势问题上,表示未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被调查者占总比的38.1%,表示非常严峻的占总比的52.6%,认为工作并不难找的为总量的9.3%,从下图3.3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均能认识到毕业后所面临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在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和非常严峻的被调查者中,仅有77.57%承认当前社会人才供大于求。而此107人中表示就业形势与供需相关的人员中,研究生占1/3,专科生占1/2.对比研究生和专科生眼中的市场空间与供需关系之间的相关性时,专科学生表示自身技术相对过硬,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在期待不高的大前提下,自身工作机会相对而言较多,影响到自身就业的主要问题也只在于工作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而研究生强大市场的无限性,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应对方式在于如何进行市场需求和高校专业设计之间矛盾性的解决。
  
  
  
  在就业主导作用的发挥方面,被访者中106人认为自身是自己就业的主导者和主体,持有此种观念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75.7%.认为自身非主导的被访者占总人数的10%.在评判政府和高校主导作用时,被访者中46.4%选择政府承担主导作用的能力较低,43.6%认为高校承担主导作用的能力较低。在对就业形势的评判方面,被访者认为当前高校就业政策的传递能力和就业指导的辅助能力相对较低,但也同时表示了对此方面的需要量。如下图3.4显示,认为需要进行毕业就业政策提前辅导的高校毕业生为总人数的41.4%,表示比较需要的为总人数的47.1%,表示不太需要的为总人数的8.6%,表示完全不需要的为总人数的2.9%.
  
  
  
  同时,在学校是否为自身提供就业指导及相关活动方面,表示肯定者占52.9%,表示否定者为21.4%,表示不清楚和不了解者则为25.7%.由此可见,将近一半的学校可以达到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指导方案的要求,但是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不容忽视。针对就业政策是否能缓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方面,表示非常具有帮助性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7.1%,表示比较有帮助的为总人数的37.1%,表示帮助不大的为总人数的17.9%,表示完全没有帮助的为总人数的6.4%,对此问题表示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则为总人数的1.4%.
  
  基于此,笔者调查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程度,从调查结果角度来看,借助媒体渠道进行就业政策信息获取的学生为总人数的75%,但其获取到的信息并不完整。完全了解就业政策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0.71%.但是完全不了解就业政策的却占总数的14.29%.对于学生对就业政策的重视程度进行调研时,结果显示见下图3.5,能认识到就业政策重要性的为总人数的27%,认为就业政策比较重要的为总人数的52%,表示不重要的为总人数的3%,认为价值性一般的则为总人数的18%.经过笔者的细致统计,发现在完全不了解政策方面选择人数为0.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评估问题上,表示非常认可的为总人数的7.9%,表示政府工作质量不错的为总人数的27.1%,表示政府工作极为一般的为总人数的30%,认为政府工作并不完善的为总人数的29.3%,5.7%则认为政府完全不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下图所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和政策指导方面高校的工作质量评估问题,表示非常满意者仅为总人数的1.4%,表示非常不满意的为止人数总量的15%,表示满意和表示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人数总量的34.3%和49.3%.
  
  此外,从下面表格3.2和图3.6中可见,对于当前就业政策所存在的各类不足,高校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政策本身与具体执行效果之间存在差距,高校在就业政策宣传工作的执行和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方面,几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现有工作极为有限。反思自身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的参与方面的所思所想后,绝大多数毕业生能认识到自身缺乏自主关注国家就业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问题的存在,也变相地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需要承担起职业教学培养和就业政策传播、诠释、实施的责任及义务,但是他们也开始积极主动的从自身情况入手尝试进行自我完善。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内容设定及贯彻执行从执行效果角度而言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调查的过程中将近1/3的被调查者(研究生15名、本科生20名、专科生2名)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如失业救济政策、户籍政策等方面并不完善。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应届毕业生执行情况问卷填写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担当着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任。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主体,就业政策必须围绕高校毕业生的现实情况,以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作用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保证供求双方的平衡性和一致性。根据问卷调查情况,2015年的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反馈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半数以上的准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尽管已经缓和了一段时间,但是危机后残留的很多问题影响就业。同时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情况并存。在按专业所分大类的高校毕业生中,理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形势严峻程度时,选择“比较严峻”的人数多于文史哲类和法律、社会学类的准毕业生,《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提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中理工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工科学校的毕业生明显超过文史哲学类的应届毕业生。工程院校在毕业生就业范畴与非“211”工程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相比,其对待就业形势严峻性的评估结果,并非因是否符合“211”工程院校的要求而有所改变。从调查结果来看,专科生对未来形势的估计和乐观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迅速剧增,学历层次与教育投资的大小成正比,学历越高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度越高,越不愿轻易选择就业对象。但是学历较低者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却相对较低。正因为如此,虽然专科生已经意识到未来人才竞争的激烈性,但是由于对用人单位和岗位的要求较低,其就业的速度将远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
  
  第二,高校毕业生缺乏主动了解就业政策的意识。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校专科和本科毕业的学生数量远高于应届研究生,但是在对高校就业政策的主动关注方面,研究生和本科生则远低于专科生。相比较本科生研究生更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在是否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就业指导信息方面,表示会特意了解和主动了解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6.4%,表示不关注,认为国家就业指导政策不具备价值性的为4人,表示在遇到信息时会看看的占总人数的60.7%.在表示会“特意了解,主动了解”的人群中,研究生以及92.3%的比例远高于本科生的27.8%和专科生的34.5%.在梳理调查结果后,笔者发现公办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主动想了解程度远低于民办院校,在性别比例差异方面,女生的关注度远高于男生。
  
  第三,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帮助。
  
  88.1%的被访者表示需要自己所在的院校提供本专业的就业指导,但是被调查者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只有53%的高校曾经举办过此类活动,47%的院校尚未筹划此类活动,其中包含被访者表示不了解的回复。我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设定为必修课,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同步配套进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对政策的贯彻与政府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尚未享受到学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相比较职场人士,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职场经验,其优势在于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但是在面对就业要求时,仅能依靠招聘会、家里介绍来谋求工作,在校期间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缺乏积极了解性,势必会影响到其职业生涯规划和找工作的顺利性。,学生在校期间多依靠学校进行就业信息的提供,作为学生和国家政府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学校更需要及时快速的国家和政府所提供的各类就业信息准确传递到学生中来,但从创立者调来看,我国高校对此方面的关注力度并不高,宣传效果自然有限。
  
  第四,高校毕业生依赖媒体、学校、政府发布和宣传就业信息。
  
  据被调查者所反馈的信息来看,7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占主导地位,但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掌控问题上,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缺乏话语权,需要高校、政府、媒体等及时提供有效的方针政策,作为自身就业的指导。
  
  第五,高校毕业生对学校和政府政策宣传、制定的质量满意度不高。
  
  如下图3.7所示,对于高校和政府促进方面的作用,表示不满意的被访者相对较多,其中对政府深度远高于对高校的不满意程度。对高校和政府工作表示满意的被访者分别占总人数的56%和65%,44%的被访者表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完善,而表示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指导工作的被访者则占总数的35%.
  
  
  
  第二节  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存在问题
  
  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就业指导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情况的监督者,但是就当前我国就业指导政策的贯彻情况来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政策的执行主体,包含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等在内的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以及,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各级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低下情况如下所示:首先,对就业指导政策的贯彻能力不强,导致执行效果与政策所要求的目标无法吻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高校就业生的毕业指导,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如2004年我国的所有本科院校及符合要求的高职院校,需要尽快开通本校就业服务网,并与学校所在的省市和国家网从互联。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推进,可借助远程面试和网上招聘等活动的不断完善来加以辅助。
  
  据悉,到2014年9月底为止,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符合本校特征的就业网,并尝试推进网上招聘应用模式,但网络招聘的效果并不良好,远程面试尚未得到落实。其次,而就业指导政策的贯彻缺乏监督性。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的落实,可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教学内容中,并将其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的主要工具。笔者2008年毕业,在本科学位攻读期间,并未听说和上过就业指导课,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也表示其所在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仅是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表现,并非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在对就业指导政策的贯彻实施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政策缺乏切实的落实性。
  
  二、高校本身存在问题
  
  公共政策对象即公共政策客体,是政策落实的主体和贯彻实施作用及影响的承接者。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的客体一般指各个高校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工作人员。目前高等院校业指导中心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本身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忽视就业指导政策落实要求,观念保守。仅从形式角度照搬就业指导政策,缺乏执行的创新性。
  
  其次,缺乏专业执行团队。就业政策的落实方面,我国高校主要依靠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就现有高校组织架构和体制而言,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素质的培养,导致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信息掌控方面均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和政策落实所需的要求。
  
  最后,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就业指导内容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指导教师请关注就业技巧、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培训、发布、讲解,忽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安排,缺乏宏观思维。很多被调查者表示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性和实用性相对较低,学生无法与社会和用人单位进行直接交流,就业指导中心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此方面的机会,和经验介绍。在脱离学生实际就业要求的前提下,就业指导变相成为如何应付面试的经验介绍和应试指导。在缺乏对就业内容和就业要求进行深入透析的前提下,大多数指导教师多不厌其烦的讲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要求学生放低心态以便顺利作业,却并没有对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任何点评和提示。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强调诚信、不使用假学历,却忽视了就业指导外延性的拓展,如引导学生进行就业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健康性构建,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判断能力,为学生提练出其所关注的求职技巧、求职方法、求职经验,为学生整理出本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要求等,尤其是对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塑造、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测试等方面应有的工作却没有做到位,或甚至缺乏基本的关注度。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手段和应用模式的单一化,也是导致高校指导工作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如当前,绝大部分的高校依靠毕业班及自身进行就业指导信息的传递。学校所提供的活动仅限于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报告会、校园招聘会等。愿意参与到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学生本来就有限,能坚持上完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和专门咨询服务的供应时,学生所需要的体验式培训、职业测评、职业适应性辅导和作业辅导等需求自然无法得到满足。高校教学部门当前,因为缺乏对人才需求动态变化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真实调查和研究,对学生的培养和对信息的调取只能依靠网上信息搜索方式,这势必会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政策执行环境存在问题
  
  第一、监督系统和对应性制度的不够健全。
  
  政府除进行就业指导政策和对影响法律的供应外,其针对高校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职能同样应该作为当前我国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活动推进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政府所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政府的监督作用因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事务落实的效果而显得格外重要。从实施角度来看,政府作为政策的提出者和贯彻效果的监督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正是因为政府坚持监督高校政策执行情况,坚持以政策所要求的执行目标为基础对执行者的贯彻行为进行观察、监督、分析,才能确保执行者而以政策目标所要求的监督标准为执行依据,从而缩短不准要求和实际贯穿行为之间的偏差性。进而保障贯彻行为的执行质量和效果。
  
  在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督制度落实和监督手段的不到位,无法保障政策实施中各类问题发生可能性的降低,一旦因监督制度落实和监督手段与贯彻执行行为之间的矛盾性而导致政策无法正常执行,作为贯彻主体和监督主体的双方需要就执行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事实上,监督行为的出现和与执行系统或机构的资质、组织架构、权限划分密切相关。如果监督执行机构缺乏自身权限的合理化管理,监督作用自然无法发挥。只有在机构合理化设置和权限合理化划分的大前提下监督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主动性。就我国当前的政策执行系统而言,监督机构具有双重领导性,主要实行双重领导制。其一方面需要受到上级机构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受到同级政府和党委的指导。监督机关隶属于当地政府和党委的管理范畴,其人事调动权和任免权由当地政府和党委的领导者所掌控,因此和当地政策执行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此很难保障其监管力度和监管的有效性,在一些城镇中监管部门往往容易成为一些政府部门或政府领导个人实施地方保护、谋取个人利益的中介。正是由于监督机构与各级执行部门同样受到同级党政领导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政策执行和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时,监督机构与各级执行部门难免会受到各类不正当因素的制约。
  
  第二、就业指导政策落实依赖的资源匮乏。
  
  就业指导政策的落实,需要借助一定的人力资源、权威资源、信息资源、经费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和经费资源是就业指导政策得以有效贯彻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事实上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此类资源存在匮乏的情况。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投入了一定的人员和经费,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和各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资源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资源需要量。信息作为就业指导政策得以落实的必要条件,在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政策贯彻不甚良好,宣传推广工作执行力度不高的大前提下,需要我国国家和政府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宣传推广工作的力度和相关资源的投入,以快速弥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宣传力度不足所带来的缺陷。从上文中的调查可见,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政策出台之后,并没有及时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更为从切实落实度角度进行国家就业指导政策和相关精神的传递和贯彻。此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政策和相关信息宣传都不实也是导致大学生无法真实获得国家就业指导相关政策信息的主要原因。早在2006年所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里,就已经提出需要将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中来,但在现实执行层面,就业指导中心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尚未关注起来,培训活动并未落实到实处。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无法被切实的传递给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中所存在的缺陷和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尚未显现出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