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激励教育在中学语文中应用的原则和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6468字

  第三章 激励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和策略

  一、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教育原则。

  激励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通过激发、鼓励学生,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学习"、"被成长"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成长。

  激励教育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其激励的目的、方式、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激励原则和策略,不能机械地照搬一些固定的激励方法。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具体的教学语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教育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适度的激励,并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激励者的期望与被激励者内心的愿望完美地统一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针对的对象是有着特殊心理的中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断乳期",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头脑灵活度增强,记忆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常常有意想不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辩,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认识,更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课堂上,很在意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情绪、情感变化明显,喜欢展现自我,渴望得到肯定。同时,也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逃避教师、家长的教育,如自卑心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回答问题,厌学心理,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

  基于上述中学生心理特征,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激励教育,就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诉求、心理渴望,捕捉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采用能够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方式,展开具有针对性的鼓励,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譬如,针对学生渴望赞赏的心理,可以在其取得一定的进步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表扬,以激励其不断进取;针对学生的好奇和质疑,积极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不畏惧失败,并引导他们找到成功的路经,品尝到成功的快乐;针对个别学生自主意识薄弱、学习消极被动,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细小的环节入手,可以一点点地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潜移默化地、有条不紊地引导其主动学习,消除畏难情绪……总之,语文课堂上的激励教育,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不能不顾实际地想当然,更不能自以为是地迷信理论,而是在充分地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激励方案,运用正确的激励手段。

  (二)学科性。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在中学教育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所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他们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使他们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通过语文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的全方面发展。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建议,强调教师应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设计丰富实用的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地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新颖独特的激励教育方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语文教育。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注重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那么激励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也应该以此为导向,遵循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探索新的教育思路。激励的成效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程度,新的语文教学思路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重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开发。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语文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视频、图片来展示本文的写作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能够生动形象的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究文章的渴望;在古诗词教学中,讲解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故事,文人的沧桑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可根据情况举办古诗词背诵大赛,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和理解;针对作文教学,教师可采用下发范文师生共同鉴赏,请同学推荐周边人的佳作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对写作充满激情。

  总之,应该根据语文学科性,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进行激励教育。

  (三)目标性。

  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教育,应该有明确的激励目标,应以达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为归宿,不能为了激励而激励,而是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制定合理的、明晰的激励目标,有目标引领地开展激励。譬如,针对学习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实施激励的方式,对于处于学习水平同一层次的学生,也要根据他们的性别、性格、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励教育因人而异,需求为主,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取得预期的效果。

  语文学科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上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总目标的设置呈现出由易入难,由简至繁的过程,不同单元收录的课文体裁不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也各不相同,比如,小说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侧重把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诗歌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情境美;文言文单元主要教学目标则是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等。即使是同一单元中不同的课文,也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应该积极采用激励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完成目标任务。

  目标激励理论指出,教育激励有强大的目的性,激励学生,目标要明确,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合情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见,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坚持目标合理、明晰的原则。比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侧重对他们进行基本知识的提问,以夯实基础,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对于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的学生,教师应大胆使用口头激励和书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对于性格冲动、自满的学生,应适度对其进行激励,以免使其自负。

  事实证明,只有当激励教育确立了一定的目标,有目标地选择激励的时机和激励的方式,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人文性。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应侧重人文性。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灵关怀和生命关怀,对其人格的完善和个体生命的完善,包括对其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诸多方面,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因而,语文教学特别重视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每一堂课的人文因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关怀。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感、性格、心理、个性追求等,而丰富、多元的语文教育,必然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满足学生的生命需求的、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课堂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诉求、兴趣指向、学习习惯、个人特点等,以关心其生命和人生的完善为宗旨,将人文关怀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要低下头来,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使激励的对象能够与激励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事实证明,唯有建立在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才能够使激励教育真正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自如地运用激励的方式,才能达成激励的目的。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急功近利的激励,尽管有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都只是一时的,是舍本逐末的,是难以持久的。

  若想使激励教育根值于学生心灵,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人格品位的提高、思想情感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尽心尽力,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激励策略,优化激励方案,保证激励教育的实效性。

  二、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教育策略。

  (一)楷模激励。

  楷模激励,也称榜样激励,即通过选取、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榜样身上获取动力和热情。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些闪光点,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身上的优点,还要善于发现普通学生身上的亮点,特别要善于从那些看似没有什么优点的学生身上挖掘出令其本人都不曾注意到的优点,这些优点不一定十分突出,也不需要特别耀眼,只要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就应当及时地指出来,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借鉴的目标,树立为一个参照的榜样。

  要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提问题,有时提的问题还十分古怪,这时,作为老师非但不要批评其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影响了课堂秩序,甚至给教师出了"难题"……还要看到学生勤于思考的优点,在及时赞赏学生的爱问问题的优点的同时,巧妙地将问题的探讨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拓展课堂内容,还可以将一些思考的问题,引入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将课内外的问题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励的榜样,即可以是全面优秀的,也可以是某一个方面优秀的,可以是一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榜样的选取和树立,需要教师的慧眼,更需要学生的认可,包括榜样本身的认可。因为树立榜样,不但着眼于激励其他的学生,还要激励榜样本身。

  (二)需求激励。

  需求激励法,是指针对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需求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

  处于青春期中的中学生,既有相同、相似、相通的心理需求,比如对新生事物的喜爱,对成功的渴求,对自我的关注等等,还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比如有的学生渴望他人的认同,有的学生喜欢个人独处,有的学生习惯于自我选择……这样一来,教师的激励教育,就必须在尊重共性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因人而异,不能不分对象的千篇一律。

  在满足学生的需求中进行激励,首先要设立激励的目标,其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能够感知到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行性,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较为轻松地实现。特别注意激励学生达成的目标,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性推进,要设置基础化、分层化、具体化的发展目标,逐步地实现。

  不能急切地设置一个学生一时难以达到的激励目标。

  (三)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是指通过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以肯定的方式达到激励的效果的一种方法。每一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视,会给出一定的评价。但是,来自于教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往往是学生特别需要和重视的。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赞赏的评价,会增强其自信心,会激发其继续努力的热情,会让其保持浓郁的兴趣……同样,如果教师不经意地给予了一句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很大的波动,会打击其热情,令其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等。因而,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多给学生的心灵贴上一些"红色的标签",给予积极向上的引导,会让学生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会收获令人惊喜的激励效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激励,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地肯定,而是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不仅对学习过程中值得肯定的表现及时进行赞赏性的评价,还要对学习结果进行中肯的评价,不仅要对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还要对局部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某一个能够自主学习且效果显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侧重于其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评价。对于某一个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掌握的扎实的情况,要在了解其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前题下,充分肯定这样做的意义,既激励该学生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可启发和激励其他学生也能够做得同样优秀。

  (四)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即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熏染,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融和共鸣,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上,必然离不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各种渗透了教师情感的教学方式,带着饱满的情感,进入教学活动中,并引领学生进入到合适的情景当中去,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无论对是问题的思考,还是对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探究,都不能游离于情感交流之外。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激励教育,必然要做好情感激励。比如,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某一作品创设的具体情境当中,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情感的滋润。这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点拨,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到作品当中,将作品的学习与情感的陶冶巧妙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激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不能生硬地煽情,更不能虚情假意,一定要尊重具体的文本内容,不过高地升华文本的情感意蕴,不牵强地进行情感迁移,而是在真正地理解和体会到了作者和作品的情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再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况,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和碰撞,在平等的情感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感受到包围在身边的真善美。这样,学生才能够不知不觉地获得情感的熏染,接受教师的激励,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五)参与激励。

  参与激励,是指通过调动受激励者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充分认可的一种激励方法。中学生正值爱说爱动的青春期,对有兴趣的事情喜欢参与其中,并往往在热情的参与过程中有各种良好的表现。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外活动的拓展,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觉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不做旁观者,不做被动者。在学生广泛、深入的参与过程中,留心可以激励的对象,抓住激励的时机,选好激励的角度,适时地进行激励。譬如,在分组讨论某一部小说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独到的理解时,教师要适时地赞赏其思考的角度或思考的深度,激励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绝对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或者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容易参与其中的活动,比如针对某一文言实词的学习,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通过划分自学小组,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通过以往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这一文言实词的不同词义和用法。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收获情况,对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地加以鼓励,往往会起到非常神奇的教学效果。

  当然,语文课堂上采用参与激励的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会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会便于学生参与其中。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不为学生参与其中着想,那么教学活动的安排,便会有意无意地疏远学生,使其丧失参与的热情或者找不到参与其中的路经。

  另外,在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当中的表现,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地发现那些应该积极鼓励的亮点,适时地加以激励,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方法,决不只是以上几种,还有许多的方法,比如暗示激励法、反语激励法、行为激励法、幽默激励法等等,而且这些激励大的方法经常要配合使用,不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激励方法。

  一个优秀的教师懂得遵循激励原则,以学生为本,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自然会找到合适的激励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适时、适度地进行有效的激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