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8 共84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的融入探析
  【引言  第一章】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绪论
  【第二章】赏识教育的具体内涵
  【第三章】小学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的学理分析
  【4.1  4.2】赏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4.3】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小学班主任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花样的年华,美好的童年,是人生当中最该快乐的时期。而一群不谙世事的孩童,本该享受无拘无束的童年,享受童真童趣童心,为何选择了在花样年华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反思过这些吗?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孩子这样不堪重负,不堪一击?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从而导致一起起悲剧的发生?翻看从 1994 年到 2013 年间大量的资料,少年儿童的自杀事件在逐年的增加,这一数字不但没能减少,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直面孩子的一线教师,我们是否该好好思考下,究竟我们的教育存在了哪些问题,给孩子的心理增加了如此大的负担?痛定思痛,学校、教师和家长是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接触最多的三个群体,也是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一个时期,他们的这些压力无外乎是来自这些,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该怎样探寻一条更有效的教育之路,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随着教育改革在新形势新发展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寻求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优秀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学生的教育发展起到促进推动作用,更会从心理层面关注人的核心发展,人格基础发展及未来全面发展。成才已经不是现代社会对的人才需要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先成人,成为一个健全的、健康的人,再成为各种领域中的专业型人才才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而应追寻的教育目标。而能够帮助我们教师尽快完成这一目标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逐渐走进我们的教育视野,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之中。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溶入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可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学校不断地出现学生问题,譬如学生因作业压力过大选择自杀,因为不能承受老师的批评而选择轻生,不堪忍受家长给与的学习压力选择离家出走等等学生问题不断见诸报端。为何现代的学生问题如此之多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好的教育方法消除孩子这种紧张畏惧的心理,让孩子轻松面对学校、老师和家长呢?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否探索出一条新的教育之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呢?

  下面是对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某重点小学 1-6 年级学生抽样随机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中,不认可老师对其批评的占 88.21%;害怕老师侮辱训斥言语的占93.53%;希望老师能够单独批评的同学占 74.94%;希望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的占 92.23%;希望老师在家长面前表扬的占 78.9%.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极度害怕老师批评、指责、训斥的,虽然身为班主任的我们,发自内心的认为批评学生是为了及时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让其即刻改正,以避免在其身上产生更大的错误,可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严厉的斥责和惩罚不能从心底里唤起内心的真正认同,相反却是排斥、惧怕、伪和等暂时性地修正错误,并不能够起到解决问题的真正作用。

  因此,无论从教育学、管理学、还是儿童心理发展学的角度来度量,改变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班级管理观迫在眉睫。赏识教育的出现及近几年赏识教育- 9 -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正向作用为我们班主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赏识教育是近 20 年来我国教育实践家通过自身对女儿的成功教育经验加以总结深化而得出的经验教育方法。目前,教育学术界对赏识教育十分推崇,是因为它能够解决当今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为我们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法。

  但究竟什么是赏识教育?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提升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赏识教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及人格发展带来哪些正向影响,怎样的赏识教育班级管理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在上述问题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看法的。因此,本研究是对赏识教育的内涵、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的学理分析及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

  (二)实践意义

  赏识教育是迎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是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手段,班主任教师应积极探究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实践应用,将赏识教育方法溶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塑造健康向上的学生心理,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达到良好效果,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赏识教育研究综述

  1、罗伯·罗森塔尔期待理论

  在 19 世纪 70 年代,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克布森到一所学校中,随机从花名册上选取若干学生,告知老师这些学生都是非凡人才。

  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期待效应,老师们对这些学生积极引导,恰当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倍增。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着提高,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这就是着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这项研究的研究者解释说:学生之所以能够取得的出人意料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教师给予其高度的重视、期待的结果。这一良好效应的产生,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扬、信任甚至是更高的人格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为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理念

  着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着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他将这些宝贵的教育经验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加以深化提炼之后,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其中不乏赏识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念是最能深刻体现其赏识教育思想的。他认为,成功的教育核心是教师的赏识,它集中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其一,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他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其利用30 多年时间对 3700 名学生的个别观察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主要是有没有在生活中表现自己”.[3]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善于发现、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不同天赋和才能,并为其提供可发展的机会,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有存在感成就感,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苏霍姆林斯基在赏识教育中最着名的言论便是“要让学生每天都抬起头来走路”.[4]

  (二)我国赏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赏识教育初步形成教育理论是在上世纪初 90 年代,是由着名教育家周弘先生在自己亲身实践 20 年之后,将其宝贵的家庭教育经验浓缩成教育的理论,提出赏识教育。随后相关学者对赏识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大量的文献着作,贡献大量值得我们推介的优秀的赏识教育理论及实践方法。

  周弘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总结自己 20 年来对聋哑女儿的教育方法,继而将这种方法称之为“赏识教育”.他在书中总结以下赏识教育观点:

  1.赏识教育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就是一种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

  家长在众多教育孩子的历程中,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是成功率最高的两项活动。赏识教育道出了其中原由:孩子们学习说话,学习走路之所以成功在于家长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家长在教孩子说话时,是在承认孩子“行”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相信孩子无论早晚都会说话,这种源于祖祖辈辈实践的结果的自信,让家长对孩子降低了期望值,因此,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家长都很宽容,孩子的第一次发音,无论多么不准确,父母也都会欣喜若狂,认为孩子是那么的聪明。正是父母心中认定的“行”,让孩子走向了会说话的“成功”.

  2.赏识教育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因此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周弘老师指出,吃饭、穿衣、健康这些物资提供只满足了孩子有形生命的需求,而健康、快乐、自信、满足却是他们无形生命得到满足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批评指责甚至是惩罚,他们是为了得到赏识和认可才来到人间的,孩子们的自我潜能需要唤醒,而赏识教育就是那燎原的星星之火,可以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障碍,爆发出巨大的潜能。

  3.赏识里不光是鼓励和表扬,也有批评和挫折。

  中国的家庭教育呈现挫折错位的教育现象,应有的物资挫折没有,而精神挫折又太多。赏识教育就是让孩子得到做人的权利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让孩子无形生命得到升华的同时,有形生命也可以经得起风雨的袭击。孩子的无形生命好似一棵树,生长之初,接受的赏识越多,养分就会越足,成长也就越快;待长到参天大树之时,就能够接受无数的风雨袭击。若反之,成长之初便遭受过多的批评指责,弱小的身躯便无法抵挡风雨,在树木的生长之中,难免会旁骛斜出,一味地赞扬鼓励还会让小树朝突兀方向发展,终会导致不曲不直。所以,我们的赏识教育是在爱的前提下不断修正孩子的方向,让孩子更能承受挫折,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

  周弘在书中总结:不是我教育了孩子,是孩子教育了我,我们对美好的事物的感受力没有了,而童心是任何事都往好处想。[5]

  崔学鸿教授在《赏识教育初论》从儿童观的角度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赏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赏识教育的儿童观和培养目标,尊重儿童的原则和主要方法及理解儿童的原则和主要方法等详细具体的赏识教育的基础理论。他认为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怎样去看待儿童,怎样去对待儿童是整个教育的核心问题;同样,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取决于儿童的认识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他认为,儿童观决定了教育观。若想改变教育观,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儿童观。崔学鸿教授在书中谈及:赏识的本质是爱。爱,是人人都需要的,而成长中的儿童更加需要。

  爱是对儿童最好的教育。从爱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我们的孩子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的教师缺少赏识理念。只有拥有欣赏的心态,我们才容易发现儿童身上本已存在的优点,或者从儿童的缺陷或失误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6]

  黄艳老师在其《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赏识教育是在通过教育教学这一过程,在相信差异、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用赞许、认同、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并给予指引和鼓励,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作用。她认为赏识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有效方式。[7]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后进生”要尊重和信任;二是通过不断表扬和鼓励恢复“后进生”的自信心;三是因材施教,不断挖掘“后进生”的潜力;四要寻求家校合作,让家长用赏识教育的思想教育“后进生”.

  卢彬彬在其《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实证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统计分析,对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差异不大,即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增强学生自信的教育。(2)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后进生犯错的态度有很大差异。(3)赏识教育可以改善师生关系。(4)赏识教育对中等生的效果要好一些。(5)半数以上教师认为赏识教育对学生有很大帮助。(6)教师认为学生受到表扬后都表现出愉悦的心情。[8]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学

  小学在现代教育制度中处于最基础的一级,又称初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确认:小学教育在初等教育中处于第一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向法律规定的入学年龄不小于 5 周岁岁或不大于 7 周岁岁的儿童提供基础教育,包括向学生提供读写算方面及语言书写等基础的教育课程, 同时也进行其他科目的相关教学。我国小学的学制为 6 年,学生入学年龄为年满 6 周岁的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小学分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适龄儿童按就近入学原则进入公立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较多。本研究选取公立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力量,肩负着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思想等全方位的工作。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实施者、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是班级的灵魂主体。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全面工作,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引领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教学及班级各项事务中的工作,是学生工作的核心,是班主任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具体体现。班主任工作不仅影响班级的建设,更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

  (三)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教师根据特定的目的要求,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及手段,在全班学生的配合下,对班级中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调配、控制,以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就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小学班级管理是由班主任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保证整个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的、统一的、可持续性的计划、组织、实施、调控、干预、指导等一系列动态活动过程。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是小学班主任老师。

  (四)赏识教育

  “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概念,最早体现在德国着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在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中,也有运用赏识教育的经典案例,而将之系统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理论中,并形成完整的教育方法是由我国的周弘先生提出来的。“赏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是源自心里的内在动力,是对别人的肯定、赞赏。赏识可以是言语、动作,或是神情、眼神等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的正向评价。

  赏识教育在本文中的界定: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将爱转化为教育的具体手段,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行为表现,因人而异地实施爱的具体体现,是在教育环境下,运用正确、恰当、适时的表扬、鼓励、赞许等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并寻求其自身发展的教育。赏识教育尊重教育个体的人格、心灵,用爱的具体行为营造轻松、公平和向上的教育环境,从而唤起受教育者对自我的认识及肯定。

  (五)教育策略

  策略一词在《辞海》中指“计谋策略”.教育策略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概念、手段等综合集成方式。教育策略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原则,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改进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五、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效果,不是光靠经验总结就能够实现的。这一套完整的理论形成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赏识教育更是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交往学等多方位元素,因此,它才能成为今天较为成熟的一种教育方法。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当人类满足最基本的生理、生命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就是被尊重的人格需求。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内心都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都需要得到积极的肯定和评价,这是人类共性的心理特征。而不同层次的需要不是单一个体,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样,需要层次是不可逾越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需要,才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需求出现。将这种需要转化到学生身上,就是他们在满足其自身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之后,才会更加积极上进,树立向更高一层次迈进的信心和决心。现代社会的学生当中,普遍缺乏爱和尊重。在校园环境中,缺失了爱和尊重的孩子,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可爱,没人爱,不被重视,被其他同学认为一无是处。

  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会有去完成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强烈动机。渴望被爱、被尊重、被信任、被重视是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上升高峰期的他们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鼓励,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因此,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9]

  赏识教育是根据人们希望得到某种肯定欣赏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加以鼓励、信任、激励、理解、宽容的教育手段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迎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用外在的鼓励、赞扬、欣赏等方式满足心理上对尊重、认可的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并转化成行动的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10]

  (二)强化理论

  从行为主义的理论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受过强化的行为远比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是受过惩罚的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如果说学生表现较好的行为(如遵守纪律、大胆举手发言等)被老师表扬强化,他们就会有遵守纪律的动机产生;如果学生表现较好的行为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强化( 如老师的漠视、不表扬其遵守纪律等),就没有遵守纪律的动机产生;如果学生表现较好的行为受到了批评(如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就会产生规避遵守纪律的行为动机。[11]

  基于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赏识教育倡导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从而让学生从表扬和鼓励中,不断持续、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动机能够内化,形成约束习惯,并持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其能够找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体验,时间久了,内心中的反复强化,会逐步改变后进生的行为和心理,让其向好学生的方向发展。因此,强化理论为赏识教育的理论原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三)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是由成功经验作为依托的。相反,如果遭遇反复的失败,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理论中提出:

  人类的行为成败既受着行为结果的影响,更受着人们预先对这种行为结果的预期的影响。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推断,学生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及代替性经验与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如果一旦学生的自我效能形成,就会影响支配其活动的选择性和坚持性,影响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的态度,影响参与学习时的热情及新的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从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动机理论。为促进学生的行为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自我效能论不仅为赏识教育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实践操作方法和途径。[12]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我效能的训练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从内心深处升华出强大的自我效能感,逐步内化,将自我效能意识贯穿到整个学习生活中。

  (四)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在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其中,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这个公式中,激励力量指个人积极性,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是所能够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13]

  这个理论给我们的结论是,人的积极性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设定的目标把握较大,估计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高时,激发起的兴趣就大,动力就强,积极性也就特别高。反之,如果一个人认为实现目标的几率为零时,在这个乘积关系中,目标实现的成功值再大,激动力量也是零。[14]

  在教育领域,将期望理论应用其中有重要意义。教育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从始至终都给受教育者一个良好的期望动机,从而提高他们对自己成功的预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望动机。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人赏识,更加能够提升学生的期望动机值,为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针对此项研究题目,搜集、阅读、整理、归类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书籍、研究资料后,着重分析国内外对此项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中汲取丰富的理论知识,选取最新的理论研究信息,从而了解此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及理论成果。

  汲取前人在研究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作为此文的相关理论基础。从众多的文献材料中分析研究适用于本课题的参考资料,分析之后作为本文的使用资料。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按一定的教学程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用来完成实际教育问题为第一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下,在一线的教师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亲身执教,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地溶入到真实的教育研究中。将文献资料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从而寻找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的利弊优劣,加以调整改进,并实践自己的赏识教育策略和方法。

相关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