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解决“美丽中国”建设所面临生态问题的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05 共846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美丽中国”建设探究
【导言】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研究导言
【第一章】“美丽中国”的概念
【第二章】建设“美丽中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第三章】造成“美丽中国”生态问题的因素
【第四章】 解决“美丽中国”建设所面临生态问题的措施
【结语/参考文献】美丽中国创建中的生态问题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解决建设“美丽中国”所面临生态问题的措施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党和国家越来越将生态文明的落实问题提上日程,党中央相继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也能够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众多强有力的文件。但是众所周知,生态文明的保护与建设并不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事情,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准则,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纲要,在众多环节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综合应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运用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它从某些方面说明了人这一主体在自然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是维护人与自然友好关心和生存危机改善的根本方向。这些思想不仅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解决生态问题,为生态文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启示,还对解决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严重生态和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危机以及当前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化解当前生态危机的重要意义

  虽然当前我国的生态系统的管理理念较多的借鉴了西方生态方面的观念,并且也借鉴了其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伦理,但是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还缺乏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具体的理念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与理解,因此,我国在这一方面与西方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的差距还是有一段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观念是对于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优秀成果,它在内在本质上超前的将生态发展及文明最根本的东西包含其中,这一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巨大超越。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问题就是仔细观察中国的具体实际,将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一种包容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与西方的生态文化的新理论与新想法。

  为何出现如此之多的生态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与意识形态的不客观、不正确,要实现生态文明,就要是人们的思维从根本方面上发生转变,即从对自然的掌控中转变为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是维护人与自然友好关心和生存危机改善的根本方向,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消除人类生存困境、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的生态现状的改变以及正确的生态思想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并且逐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生态思想观点和分析方法,为在世界范围内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严重和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解决思路,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源泉。

  2.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实践

  把有说服力的生态文明成就作为学习和引荐的根本,在其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和哲学思想要是尤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把它视为人和自然之间友好发展的方向,同时人和自然一起呈现的世界观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些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方式,用这样形式的唯物辩证法,去把人和自然、社会融合一起发展成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观。①如何使人类继续在这个神奇的自然界中生长与发展,则需要有节制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有做到这一方面,我们的文明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阐述的是,人与自然是相互存在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离不开自然,从一开始的生物进化到现在的发展,都能说明这种整体的统一和相互依存的性质。②可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创造活动不是进行毁灭性的行为,没有违反自然界的规律,也没有违反所谓的道德行为,这是用呵护自然的改造方式把自然中的一切,调整成为具有统一性的文明进步的行动。因此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并不是与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情怀相统一,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经过人们的努力必将自然与人类相协调起来。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大家要反对生态恶化,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因为生态文明能将人们从旧有的生存方式中解放出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那么生态文明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它所解决的正是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 这古老又简单的提问成为了人类文明问题的根本,人生意义的答案也就从此问题的回答中看出来。现代人的生活中,由于制度和意识变化出现的生活欲望,最后生态环境就遭受到没有目的性的主宰,要想远离毁灭性的结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好选择,因为它能改善人们的生态观,能让人们用全新的面貌面对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情况不容乐观,我国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不容小觑,但是相应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也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但凡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统筹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统筹好经济资源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尽全力彻底打破以往的高投入、低收益的格局,努力打造低投入、高收益的格局。要努力构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国“美丽中国”这一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人创造一个优美的适宜居住的环境。

  1.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是及其矛盾的,它们两者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如何正确处理这一对的关系考验着我们,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处理好这一关系是我们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因素,在美丽中国这一大前提下,这两项建设是可以共同发展的。从说到底,生态环境和文明这两者相互友好发展,是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中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其主要就是革新传统工业文明发展的不利条件,以及改变不利于发展的意识,使得人们不仅要增强社会生产力,造福人类,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经济建设弃之不顾而重点发展生态建设是不可取的,这只是“缘木求鱼”;而将生态建设弃掉不顾只是发展经济建设又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增强生态建设就要发展与提高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高,经济发展才能长远。就当前的形式而言,环保产业的发展意义远大,在环保和生态问题上给予很多帮助性的解决,也能在经济发展方面带来有效的推动,然而进行环境治理以及对生态中的问题完善的同时,发展房地产以及旅游等很多项目的步伐也在随之跟进。

  第二,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阻碍中国长期以来粗放经济,人们不禁担忧对此会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通过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实例的表明,其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例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实行严格的经济环境政策,此政策经过长久以来的考验,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倒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都会在市场上成为非常有潜力带有竞争性实力的企业,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帮助。

  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何谓资源,就是人类生活中所能够利用的、所需要的物质,如水、土壤、煤、石油等。资源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基础,然而由于人类的不科学利用,资源的总量正日益减少。因此,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节约能够创造价值”,我们作为消耗资源的一员,应当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所做出的报告中明确表示,“逐步发展循环经济,为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做出贡献。”①生态资源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根本发展,发展生态文明主要是以经济模式作为主,在生态文明的建立中,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一则是在运用媒体的宣传过程中,积极增强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知识,更好的使其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第二,提高企业的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第三,不仅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政府这一方面的作用,使政府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各种手段,来改变市场的行为意识,从而从制度上保护环境。第四,在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这条路上,要制定规范而有利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加强污染防治处治,促进生态修复

  从促进生态修复方面来看,这是和自然规律相符合,相一致的,在经济社会中,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同时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行径。我们要加大力度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综合治理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这一系列问题,这是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的。在十七大之后,党和政府在针对经济发展中把生态环境面临的详细问题,研究出解决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措施,可是最后不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例如,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及污染,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并且恶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党中央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将对人类有着重要危害的各种环境问题强化治理,这一方针体现的是党中央对环境问题的精准了解。所以必须要在自然资源中进行有效的改善污染,增强防治污染的行动,从而生态修复才能更好的进行。

  (1)水源地环境的污染整治力度要加强,同时也要保证人们生活用水的安全,在水源地进行防治污染时,其范围不能有局限性,要扩大到中国所有的河流湖泊和海域中去,运用质量技术方法进行检查,到位的切除污染源头,不给污染源头任何的机会进行污染。

  (2)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要加强。雾霾,化学烟雾产生的大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对其进行消除一定要从根源上出发,严查深挖污染大气的毒瘤,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矿业全部都要清除,绝对不能认为对 GDP 有着巨大贡献就心慈手软;同时也要有更科学的空气检测系统。目前,一些城市在交通工具上以环保的方向引导人们的出行,这不仅能对交通压力进行减少,而且也是提倡全社会增强绿色出行的概念。

  (3)土壤综合治理的开展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要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护土壤,防止土壤荒漠、沙漠以及石漠化。对水利设备加强修缮,从而让湖泊,水库等面积扩大,积极植树造林,让深林面积随之增加,对生物多样性要做好一定的保护。

  (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环境友好型公民

  蔡元培有言,良好的社会需要好的个人;而良好的个人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等密不可分。而如何做到更好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呢,则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教育问题,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生态意识,思维以及道德作为重点方向,然而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也是以它们作为重要方向来发展,对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这一方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当今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受教育的社会,我们要加大力度实施对公民的教育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出保护环境的大氛围。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对于人们意识形态的建设,要想将生态建设由被动实施变成人们主动去履行,则需要大力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为生态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宣传的力度,把内涵的引导作用具体的释放出来,更好的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教育。人们对环保的认知能力面对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现象的时候,把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和思想,作为提升人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教育的方式,那么才能正确引导人民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同时在教育时,用多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点,能更好的促进人民全方面的了解、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思想,也是促进人民增加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树立共生共荣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开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企业和人民来说是不可分割的,其相关性极为紧密,是人和自然友好发展的方向,其价值观也相当明显。

  第一,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是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发挥政府的影响力,积极向大众宣传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进行合理环保的生产活动与商业行为。而从另一方面来谈呢,政府则需要不断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有更多的能力来发展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可以改善交通系统等。

  第二,社会参与。对于社会参与这一方面,该项的主题则是社会上的企业,个体等一系列组织。企业在政府的领导下,要做到积极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公司的能耗,使得公司向着低投入、高收益的方面发展,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与资源能源的依赖;而对于个体的公民来说,则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展低碳经济,如出行少开私家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对于废旧电池等固态垃圾则不要随意扔,要回收到指定的地点。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仅仅关乎国家的大问题,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只有各个组织共同努力,尽力做好自己的事,“美丽中国”这一概念才能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中成为现实,让我们用双手为这一神圣的词添加最为美丽的一笔。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能更好的发展,其根本保障就是生态文明制度,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制度上的伟大成就;我们要不断建立较为健全的生态文明保障体制,只有如此,生态建设才能不断由理论向实际方面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通过大量的事实表明,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依靠政府颁布的有关制度,为了实现建立“美丽中国”这一长远目标,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1.建立完善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度

  截至目前,经过大家的长期努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可以卓有成效,但是改革开放在不断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快速的,这一方面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又显现了出来。要想实现中国更好的进步与不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道路是必须要走的,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来保证。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来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是环境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看来,我们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资源能源不足的严峻形势,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呢,我认为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基本原则,积极创设出比较适用的一套管理制度,在政府方面,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从实践中得出经验与教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发扬扬弃精神,对于国外比较好的保护环境的策略,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尝试,通过建立完整而可行的策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要存优舍劣,不断完善对于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

  2.建立科学的环保政绩考核机制

  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挂钩时,才会更加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尝试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中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的多少、环境损害的严重程度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并且逐渐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查方式、奖惩机制,①构建干部政绩的考核体系,通过以绿色 GDP 为主要的方向去考核官员的政绩,具体分为五点:1、绿色政绩观是不能少的,需要进行好的树立,要把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的项目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去取缔;2、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要用制定的《环境保护考核办法》作为依据;3、实际中的情况尤为主要,根据地区人口资源的不同状况,需要以科学性的考核体系予以不同的考核标准;4、制定环保中的责任制,对不能履行其相关义务和责任进行责任追究,才能发挥环保考核的主要作用;5、在监督制度上要有更为健全的制度,通过制度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督,避免政府出现对利益产生的短浅意识和不良行为。

  3.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环境法律的实行是对环境问题进行解决的必要方式,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邓小平同志在 1987 年的闭幕会议中就明确提出,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集中力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等,使得各项保护措施做到有法可依。①在 30 年的发展中,根据环境保护法,我国制定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像单行法律、环境标准、以及国际条约等等都是初步形成的,这些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不过,由于这一体系是初步建成的,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善具体,还要通过有关的法律法规继续去完善,去规范,从而得到更有意义的发展。

  第一,要将标准的设立统一起来,因此统一的环境保护法的指定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做到严格的有法可依,这是大家齐心协力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必然要求。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法律,其法律要有这三大领域(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保护)才能有效的让所有的环境法做到好的互动,配合,达到统一生态环境建设标准的目标。

  第二,制定某些重要领域的生态保护单行法。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的环境保护法,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觉醒时间不长,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法律空缺问题,如缺少《湿地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而这些方面在如今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单行性环境法规需要更加完善,对于具体的保护法要有到位的法律规定和可实施起来的步骤,假设从自然资源保护法去分析,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能变,要着重声明自然资源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可持续利用的,把自然资源的保护内容和有偿使用度都要更全面的增加上去。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人类生态文明

  我们不能仅仅只考虑到自己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世界各地人民都生活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中,环保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地球需要全人类共同的爱护,全球气候的变暖,由于排放氟等有害气体使得臭氧层破坏等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增强,在国际上的威信也逐渐增强,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不仅只关注国内的形势,也要关心国际形势,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人类生态文明。

  1.提高合作认识,创新合作模式

  生态文明一个显着的特征是无地区性,无国界性,它的典型特点是跨国跨区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满足了六十多亿人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环境保护靠一国之力无法获得成功,需要多果进行合作,保护环境的“十二字”方针为“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想要十二字方针更好的落实、贯彻,首先就要增加合作的认识,其次要把合作的观念进行转变,让模式在一个创新的方向发展,争取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有新的面貌出现,也就更有利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因此,在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方面,当遇到困难时,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第一,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对于我们国家是及其有利的,它不仅可以加深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威信力,还能极好的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当前的现状,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较少,生态建设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大力度去学习与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如若不然,我国只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我们要虚心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与方法并归自己所用,在运用得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第二,技术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为基础的技术转换过程是当前国际环境正处于的状态。众多新兴的对环境伤害小的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并且符合着市场的需要,在这种国际形势之下,不断尝试创新方式与方法,建立自己的创新机制,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

  2.发挥大国影响力,推动国际环境新秩序建立

  当今世界中,随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日益确立起来,在国际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战略,很好的体现出中国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国家,此时对国际社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也是给予了相当到位的承诺和责任感以及分内的担当,彰显出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那种极为负责的精神内涵,对全球化的推进与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反对霸权主义、地区主义等是治理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维护国际合理的秩序,尽自己的力去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世界现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全人类直面此问题的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不要当一个默默的关注者,还要尽到自己的大国责任,积极参与保护环境与各项环保准则的制定当中去。因此,在世界环境保护中,我们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全球化进程,尽到自己的一份义务,致力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