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近代德国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17-04-17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5426字
  第一章 近代德国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人是一个“我”,然而,早期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了“自我”的人是奥古斯丁,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欧洲经济也开始复苏飞,自我意识自然也就开始发展,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位用哲学方法提出“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卖掉自己的领地,游历欧洲各国,为的就是解开“自我”之谜,其结果就是提出了哲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证明了“我”存在,我是什么东西,我的存在,都是从意识到我这个人开始的,下面的第一章,就是论述了前施蒂纳时期的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即近代德国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一、康德的自我学说

        康德认识论创建的过程也就是其自我学说发展的过程,他的认识论的基础就是有自我意识的自我,可以说,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的基石,是它的根,可此刻见,康德的自我学说对他自己的哲学研究的重要。如果康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我学说,就不会有“三大批判”,也就不会有康德哲学了。
  
  (一)自我意识的两种形式
  
  康德的自我意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先验的自我意识,第二种是经验的自我意识,经验意识的自我则是我们内部知觉中的状态的种种确定而有的自我意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经验是直观和积累的,而先验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康德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先验的自我意识,他认为意识先于物质,意识不需要后天培养,先有意识,再有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这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思想。
  
  由于内感官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都是同一个人,思维不是直观活动,所以当思维活动的时候,不能有直观的形式,不能给内感受以任何感受,如疲惫、饥饿等。
  
  康德的经验性的“自我意识”的属性是分散的,这是他的经验自我的特点。
  
  康德的先验自我中的“我思”表象,它产生于“自我意识”,在这个自我意识中,自我和其他一切的任何表象都是相关联的,无论是先验表象还是经验表象,只要是能够被这个“自我”所意识到的,都会被纯粹统觉所包含到。
  
  虽然康德的自我意识哲学有所发展,但是,康德的自我意识哲学也存在着局限性。黑格尔宣称,康德的哲学也是有缺陷的,一方面,其缺陷就在于康德哲学的形式过于绝对;另一方面看,自在存在形式不但与知性形成对立,还与知识形成了对立。康德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架起了判断力这座桥梁,但是,知性和理性的联系并不密切,当知性和理性回归到自我意识时,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做自在之物,它天生就是与自我意识对立的。
  
  (二)自由意志论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指出了“自由”概念的重要性:“自由概念的实在性既然被实践性的一个必然法则所证明,所以它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有无自我意志是自我的一大特点。康德的自由意志论是建立在自然现象界与自在之物本体界二分的哲学原理上的。作为本体的自我,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自己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这就是康德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由的前提,因为,只有“自我意识”的苏醒,才能知道什么自由。自由是自我的自由,如果连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否有自由,因此,自由的提前的就是“自我意识”的苏醒,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就被多次提到了。
  
  (三)《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
  
  《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自我意识”,尽管康德在这部著作中对“自我意识”的论述不是很多,但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是什么?
  
  经过康德的反复分析后,他把这个问题给升华了,升华后的问题是“人是什么?”
  
  人成了他所研究的问题的落脚点。并通过这种努力,把以往哲学研究存在的重点拉回到人自身,完成了认识论中的“哥白尼革命”.
  
  如果从先天的角度来看,康德的自我意识论为他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石,因为康德认为他的自我意识是天生就有的,人的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所以认识也就是先天的,是生来就有的,他对世界的看法也是生而知之的。康德的哲学就是认识哲学。在康德看来,自我意识是先验的,只是缺少形式而已,也就是给康德的哲学需要一套美丽的外衣,这便有了先天性的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知识的扩展就是可能的,③它们都是康德先验的自我意识的派生物。
  
  如果康德先验的自我意识是肯定的,那么,他的知识也必然是肯定的。康德通过对感性形式的探索,把感性形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形式,一种是外在的形式。在一定的范畴内,先验的知识就经验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的知性,并对知性能力的范畴做出先天的演绎,以此来证明自我意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和经验自我意识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费希特就受到了康德自我学说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肯定了康德的主体的“自我”,也看到了康的自我学说的局限性,由此,费希特形成了自己的自我主义。
  
  二、费希特的自我主义
  
  费希特的知识学可以说是继承了康德的自我学说,不过费希特不是下一个康德,他有自己观点。不同于康德是把先验的自我和经验的自我分离开来的做法,费希特认为实践的自我和理论的自我其实是一个主体,一方面,以活动的自我来阻止自我的分裂,他宣称自我的发展和活动的自我是一个概念,通过活动的自我来突破自我身上的枷锁,比如经验的自我就只能通过积累经验才能够认识事物,才能够有自我意识才能够达到生而知之的先验自我的境界;另一方面,费希特通过理论来寻找到自我活动的规律,使得自我分裂得以顺利完成,康德对这一点没有过多的叙述。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费尔希对康德哲学进行了部分的继承,继承的事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分离,创新的地方就在于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结合,这才有了后面所论述的自我设定(分裂)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结合)。
  
  黑格尔对此作出了评价:“康德哲学是由费希特来集成的,费希特的哲学是以逻辑的方式阐发出来的。”费希特哲学的落脚点是活动的自我,这个自我不单单是思想的活动,也是事实上的活动,正是由于这种活动,才自我的存在才得以建立。费希特把这种活动具体划分为三种:一种是自我设定自我,另一种是自我设定非我,最后一种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一)自我设定自我
  
  费希特认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自我”,是人类的根源,在费希特的眼里,这个根源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又把外部的东西排除在外,这样,费希特的哲学体系才算是完整的,这也就是他一直在说的“纯粹的自我”,这个“纯粹的自我”高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自我,也高于康德的知识学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自我,单纯到它不受外部任何条件的影响,完全取决于自身,即自我存在、自我规定、自我发展,因而,它具有绝对起点的品质。
  
  费希特把“纯粹自我”作为知识的开端,这是一种带有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本原行动”.本原行动的第一步是自我设定自我,这一步不用证明,是永远正确的真命题,因此,费希特是从这个真命题开始切入。
  
  从另一方面讲,自我设定自我的活动,是一个关于自身的内部的活动、不受外部影响的活动,所谓自我,就是一种存在的形式,自我设定自我,是最原始的活动,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
  
  费希特说:“我是什么,我知道,因为我就是那样;我之所以直接知道我是那样,是由于我根本存在着,我之所以是那样,是因为我直接知道我是那样”.
  
  (二)自我设定非我
  
  费希特的自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这是本原行动的第二步,也是自我完善的内在,这一步打破了自身的束缚,从自我主体上,分裂出来了一种东西,从开始分裂到分裂完成的整个过程,就是自我设定非我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自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从侧面也体现了费希特的辩证思想,有自我就要有非我,而非我一定是与自我对立的。其实,随着自我的不断前进发展,肯定会出现分化,一个是本来就有的绝对自我,另一个是分裂出来的自我,这个分裂出来的自我,也就是非我。
  
  只有有了“自我”行动的存在,才会存在对立面,才会存在“非我”,同时,也不需要其他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自我”产生的同时,也一定产生了“非我”,这个过程一定是同时进行的,就比如,灯在发亮的时候,也一定在发热,世界上不可能有发光而不发热的东西存在。而费希特设定“非我”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表达出一种观点-人是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一种动物,既然人事一种动物了,那么,对于费希特来说,他自己又会是什么东西呢?
  
  因此,通过“自我”设定“非我”是十分有必要的。没有“非我”,“自我”既意识不到自己,也不能存在;“自我”只有作为对象性活动的过程才能存在。
  
  而与“非我”对立的“自我”,则是有限自我,经验自我。这是费希特的第二个“自我”.那末,第二个自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费希特指出,就绝对自我设定非我而言自我具有能动性;就自我是某种东西而言,必定受非我的限制。
  
  (三)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如果说自我设定自我是第一步,设我非定非我是第二步,那么,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结合,就是第三步。如果说“自我”设定“自我”与“自我”设定“非我”是互为正反命题,那么,自我设定自我与自我设定非我就是合命题。
  
  这三步的本原行动,并不能排出哪一步在前,哪一步在后,只能说,在意义上,有先后,在时间上,则没有先后,也就是说,所以,自我一旦设定,非我也肯定是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存在,互为条件,绝对的自我只是在统一自我和非我的意义上存在。
  
  同时,“自我”与“非我”的设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费希特自己的圈子里设定的,它们的设定,不能超过这个圈子,这也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较之康德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性,“自我”与“非我”要从两方面来看,它们不仅仅是对立,也是统一,由此击破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他的二元论,可以认定,费希特是一位唯心主义的可知论者。
  
  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费希特哲学的一大特征 .“自我”是实践主体,也是认识主体,最重要的,“自我”是一个具有常创造性的主体,就“非我”而言,它能够对“非我”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非我”对“自我”的限制也是有限的,也就是“非我”能够对“自我”的理论认识能够进行限制,但是不能够限制“自我”的实践活动,总是,“自我”是实践活动、理论活动的统一体。
  
  综上所述,费希特的自我意识论企图超越康德的自我学说,但实际上并没有摆脱,他较之康德只能说是前进了一步,重点突出了主动能动性,并对后来的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黑格尔论自我意识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代表着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高峰,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故而研究他的哲学的学者非常多,大多都是对其的精神现象学的研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论,特别是《精神哲学》中的自我意识论,为施蒂纳以后研究黑格尔的自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一)自我意识的意识阶段
  
  在意识的范畴之中,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反映上,首先,这是从感性上来说的,当你看到事物的第一眼的时候,事物都会有感性确定性,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之后,就会有一个自我感觉,就是对事物的印象,而事物的本身属性与自我的感觉通常都是对立的,经过对事物对象的感性之后,经过认真反思,意识就会发现自我的感觉和事物对象的属性并不能协调达到一致。
  
  对于这种现象,黑格尔宣称是意识回归到了自己,其理由是事物的本质已经变了。也就是说,特殊事物的存在,只能保留在自我的意识上,事物中的自我,其实也就是黑格尔对事物客观性的反应,这个反应不包括主观,同样,对象事物的自己也会被自我意识即(黑格尔)的主观思想所否定。
  
  总体上看,自我意识和对象的关系辩证的,具体是对象可以被意识所否决,意识也可以被对象所否决,对象的意义就是为了意识而存在,因而两者的互相否定,其本质是意识的自我否定,及自身反思 .
  
  (二)自我意识的知觉阶段
  
  在意识阶段的下一阶段-知觉阶段里,黑格尔所讨论的重点是事物的属性问题。在此阶段里,黑格尔讨论的对象不在是个别、具有特殊性的事物,而是包含了一种具有共性的事物。
  
  黑格尔对对象事物普遍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如果采取第一种态度,就是事物具有多样性,也就是具有普遍性质的事物的集合体,同时,这些特殊的性质互不影响,如此,事物就成了大部分特质的媒介。如果单单采取第二种态度,那么对象事物的普遍性则成了主观意识的产物,但是我们都知道,对象事物从来都不是主观的,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和其他事物区别出来,因此,集合体和特殊体要统一起来的看,不能割裂其中的任何一个,这也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看待事物要从共性和特殊性来看待。
  
  但是,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所看到的、理解的东西,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分析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还要继续向前发展,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知性阶段。
  
  (三)自我意识的知性阶段
  
  在此阶段,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探索的是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他们的个性和共性。个性,就是事物单独有的某种属性,而其他事物没有这种属性;共性,就是此事物有某种属性,同时其他事物也有这种属性。然而,知性只是一种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认知能力,它也就能认识到一般事物表面上的东西,难以触及到对象(事物)更深一层的东西。
  
  在“知性”阶段中,意识所寻求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不像在“知觉”阶段中,客体尚被看做是具有感性成分的东西,“知性”阶段中所企图把握的共相,是产生事物之各种属性的本质。但“知性”仅仅是以外物为对象,把握的是外在物的共相和本质,即“直接性的状态”的概念,因此,知性触及到表面的共有属性、普通意义上的共相,达不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于自我意识来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原因就在于意识在事物的深层面上会迷失;因此,自我意识在此阶段是,能够意识到表面上的东西,却难以触及到其根本或者本质。
    相近分类: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