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起点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7 共39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对施蒂纳“唯我主义”观的批判
【引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起点研究引言
【第一章】近代德国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施蒂纳的“唯我主义”
【第三章】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结语/参考文献】施蒂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言
  
  施蒂纳是无政府主义、唯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先行者,同时,也是青年黑格尔派中的重要人物。马克思视施蒂纳为唯心主义者,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内对之进行了批判,揭露了施蒂纳哲学的自私自立的本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想要研究的是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施蒂纳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马克思唯物观形成的过程中,施蒂纳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同时,本文也探讨了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实践意义,以此作为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精华。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的著名哲学家梅林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问题上,对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而,却故意忽略了马克思和施蒂纳的关系,认为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是繁琐且没有意义的。科尔纽则恰恰相反,他研究了马克思与施蒂纳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科尔纽对施蒂纳及其哲学进行了论述,尽管剖析的不是特别深入,但是科尔纽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和前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源直接来分析的。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部分,做了重新的阐述和说明,科尔纽是从唯一者、唯心主义和自由主义三个大方面来解读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的,在《马克思的思想起源》著作中,科尔纽就用单独的一章来研究施蒂纳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同科尔纽研究的角度不同,麦克莱伦研究的是施蒂纳对马克思的影响,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这部巨作中,麦克莱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费尔巴哈和施蒂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麦克莱伦认为,施蒂纳是一个纯粹的“唯我主义”拥护者,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者,虽然费尔巴哈被施蒂纳及其哲学批判的一无是处,不过,作为与费尔巴哈对立的施蒂纳,也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因为费尔巴哈同样也是唯心主义的拥护者。其二,马克思高度认同费尔巴哈把上帝拉回人间的行为。其三,在最开始的时候,马克思是十分认同费尔巴哈哲学的,但是后来由于施蒂纳与费尔巴哈两次著名的论战,马克思从这时候开始就对费尔巴哈哲学产生了质疑。其四,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现在的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施蒂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麦克莱伦的一些思想观点可能在哲学界站不住脚,但是我们能够看出,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透彻的。
  
  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法国大哲学家德达里德达里就对马克思与施蒂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德达里在《马克思的幽灵》中的的观点是他比较认同施蒂纳的“唯一者”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派生物,而马克思对施蒂纳哲学思想的批判,则像幽灵那样的残忍冷酷。
  
  在《马克思与施蒂纳》一文中保罗托马斯谈到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的理论是近乎崇拜的,但是马克思突然转变立场并对其进行批判,很少有人注意到是施蒂纳迫使马克思发生了这一转变。
  
  总而言之,国外学术界对施蒂纳与马克思的关系做了创造性的分析,为我国学者研究施蒂纳与马克之间关系的时候,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近年来才开始重视施蒂纳,并掀起了一场施蒂纳热,借助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继续研究施蒂纳与马克思的关系,探究施蒂纳对马克思的哲学影响,重读经典《德意志意识形态》。
  
  复旦大学的吴晓明教授在《形而上学的没落》一书深刻的分析了马克思、施蒂纳和费尔巴哈三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在《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一文中,徐长福教授施蒂纳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影响。现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刘森林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马克思与xuwuzhuyi: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这篇文章马克思对施蒂纳形而上学的批判。南京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张一兵探讨的则是施蒂纳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施蒂纳思想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新视野的踏板石。学者马天俊强调的是传统形而上学对施蒂纳哲学的压迫以及施蒂纳哲学是如何反抗的。同一时期,吉林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侯才,探讨的是施蒂纳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指明施蒂纳是压倒费尔巴哈的最后一颗稻草,这些观点在候才教授的《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一书中都有所体现。
  
  同时,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读第一卷,也确实掀起了关于施蒂纳哲学的新一轮热潮。韩立新编了:《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重新审视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魏小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可以说,她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解读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认为人们在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必须重视马克思对施蒂纳批判的那一部分。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聂锦芳教授探也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重新解读,对施蒂纳与马克思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是否全面的超越了施蒂纳?而施蒂纳是否没有可取之处?其实这些问题,国内的哲学家早有研究,只不过聂锦芳教授对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与施蒂纳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他们要不侧重施蒂纳的xuwuzhuyi和无政府主义,要不侧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其实在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本文就从施蒂纳的“唯我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两个角度论述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
  
  (一)论文框架
  
  本文的框架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的是近代德国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其中,黑格尔是德国哲学集大成者,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施蒂纳和黑格尔是同一种人,“唯一者”和“绝对精神”是相似的产物,它们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的是施蒂纳及其“唯一者”思想,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核心是“唯我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第三部分是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的批判,提出了“现实的人”
  
  思想观点,从此,马克思开始走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二)关键问题
  
  论文的关键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当第一部分论述近代德国哲学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后,如何与第二部分施蒂纳“唯我主义”思想的衔接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要深刻的论述施蒂纳自私的“唯我”灵魂。第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唯我”思想的批判,完成了从施蒂纳的“唯一者”到自己的“现实的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起点。
  
  (三)研究方法
  
  1.文本解读法。文本解读法指的是从经典文本出发,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文献分析法。对有关马克思与施蒂纳关系的著作期刊等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吸收了有意义的观点以丰富和深化表达“唯我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
  
  本人会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认认真真的完成论文,做到论文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脉络明显。
  
  (四)创新点
  
  “唯我”就必然自由,当这种“唯我”发展到绝对程度,即完全脱离社会历史联系,就必然绝对自由,进而形成“绝对自由主义”,施蒂纳的“唯一者”思想分为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唯我主义”阶段,高级阶段是“绝对自由主义”.
  
  三、意义
  
  (一)选题意义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人权问题,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尤其是于人权问题中,关于其本质的问题-“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古代人早就认识到了自由的重要性,确实是,如果没有自由,人们就不能安居乐业的生活,更谈不上理想和尊严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奋斗,一直到 1949 年,才推翻了三座大山,重新获得了自由,自由确实来之不易。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却能经常见到这样或那样的“自由”,购票时的插队、红灯时的过马路,地铁上的狂吃海喝,等等,这些损害他人利益来达到自己利益的行为,也确实是我们的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却不是我们想要的自由,我们真正想要真正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自由起源于意识,只有弄清意识,才能了理解自由,只有深刻分析自私自利的一群人,我们才能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本文就是从施蒂纳的“唯一者”以及马克思对他的批判这两方面来探索自由主义的。
  
  (二)理论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及其哲学的批判,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形成了唯物史观,其灵魂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也是批判唯心主义的有利武器,这也成为了马克思考察历史社会的起点。德国哲学开始从天国回到人间,也就是说,思考问题时,从自己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人、从事社会生产的人出发,因此,马克思超越了前人,揭示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正确的道路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现实的人”是中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且也是由人引起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都接踵而来,人们开始强调了人权,并且也越来越重视人权,尤其是其中的自由问题。为了凸显个性,充分发挥一些人所谓的“自由”权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自私自利、损人益己的行为,这是甚至就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和“绝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人要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个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也可以说是被限制的自由,只有被社会允许、被法律允许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同时,“现实的人”的意义对当今社会破除迷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国农村还普遍存在着跳大神、鬼上身、请灵童等等的迷信活动,用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装神弄鬼,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现实的人”强调的是具体的人,是社会中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是实践的人。只有坚持“现实的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彻底的破除迷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