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7116字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全球生态问题凸出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已满目疮痍,生态问题日益凸出。耕地面积严重退化;臭氧层漏洞面积不断增加;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灾害不断增多;大部分国家严重缺水;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等。2014 年 9 月25 日,新华网发表名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环境问题》一文指出:1880年至 2012 年之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 0.85℃,气温不断攀升。全球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工业革命加速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疯狂程度,森林的大肆砍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疯狂掘取;毫无节制的废、弃、毒、污的排放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尽管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严重的生态危机让人类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尤其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相当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阶段,生态环境对国家后续发展产生阻碍,这让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并成为共识。
  
  进入 21 世纪后,在遭遇诸多灾难后,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各国的环保措施也愈加完善。当前,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解决生态问题,协同合作成为关键。
  
  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多国家因此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同时,发达国家经历了资源匮乏、环境严重污染问题,在解决问题、应对灾难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思自身才能避免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
  
  发达国家在不断探索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首先,通过制定国家政策对环境、资源等进行了长远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其次,通过立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方面建立起坚实的环境保护盾。再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把环境保护融入生产生活。最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治理效率,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环保政策和法律,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较为协调。
  
  我国生态现状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客观地说,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环境为代价的阶段,国内生态形势较为严峻。首先,土地荒漠化加剧。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置之不理的土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不断萎缩,自然灾害频发。其次,空气质量严重下降,PM2.5[1]含量剧增,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遭受雾霾灾害天气的影响。再次,水资源安全堪忧。污水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无节制的地下水开采造成地表下陷,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淡水资源浪费惊人,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这些问题是发展所带来的,它们也正制约着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与我国当前发展总体部署不相符合,有悖于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严重阻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我国在经历严重生态问题之后,开始反思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愈加“绿色”.***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徐水华、陈璇指出:“生态生产力就是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生态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能够摒弃与生态环境矛盾冲突的产业和发展模式。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不断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1.2 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一是一定程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马克思除了阐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外,还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必须依赖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延续生存时间,扩展生存空间。社会主义的中国一直接受着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与指导,***总书记正是在前人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拓展和组成部分,更是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是一定程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方向。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倡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让国家发展更加绿色,更加健康。***总书记以人民福祉安康和民族血脉延续为出发点,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付诸实践,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点等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
  
  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必须承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跟依靠资源大量消耗来换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依然存在部分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老旧企业,这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逐渐和社会发展主流相背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要和谐,必须改变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这就要求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淘汰和调整老旧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让国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让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健康。
  
  其次,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国家发展的阶段目标,是人民大众的殷切期盼,而现在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现阶段的把握不能松懈,国家的发展必须全面,这样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越来越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保护,有利于人民生存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业革命将人类的发展推向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不断凸显,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很多学者把研究目光转向生态文明,试图通过对相关生态理论的研究来探寻出解决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各类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美国学者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中指出人与自然的很多矛盾都是由人口问题引起的。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更是直接将人类贫穷、苦难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指向了以几何比率增加的人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人类发展的步伐,但也带来了问题。美国着名环境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经过长期研究和实地考察,在《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一书中强调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滥用。何塞·卢岑贝格指出“今天的人们在知识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却失落了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取得了进步和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硕果累累,但人类在生态上是失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丹尼斯·米都斯等人认为如果不控制人类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在不久的未来将会突破地球的极限。保尔﹒泰勒的《尊重自然》、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都强调道德对于大自然的作用。查伦﹒斯普瑞特奈克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表现。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征服地球热潮最为高涨的时候提出了要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反对控制自然。由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和丹尼斯·梅多斯合着的《增长的极限》给人类传统的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其尖锐地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并指出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否则人类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20 世纪 70 年代起,生态运动高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进入新的发展态势。本·阿格尔认为:“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阿格尔认为消费的无限扩大造成了生态危机。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在生态学的绿色基调上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这个母体。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深刻挖掘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大卫·佩伯的《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等。国外关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热情日渐高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现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首先,生态文明概念研究现状。俞可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阐述,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进步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关系。卓越、赵蕾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王雨辰在《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中放眼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同追求 GDP 增长对立起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而且可以有效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新时期,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发展方式的转变,避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绿水青山的家园,为人民谋福祉。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研究现状。荣开明认为,自十六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开始形成,并从指导思想、本质特征、关键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荣开明的论述纳入了关键建设的内容。秦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秦书生的论述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二字,强调实践活动。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共同点,都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都把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作为核心等,但是二者也有区别,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建设,强调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落到实处,以改善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谷树忠、胡咏君、周洪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在经历过度依靠资源消耗谋求发展的阶段,改变发展方式,修护生态环境是必然选择。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保证自身发展潜力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保证发展潜力的重要前提就是打造各方面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社会,特别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态系统的修复,要求明确且接地气。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重叠性,而且国内很多研究把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相似甚至相同的概念。本文初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重点在于对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进行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张传辉、韩炜对***生态思想来源进行了阐述。首先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因时制宜的思想,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思想中国化。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秉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有效预防和解决国家生态问题的关键。张传辉、韩炜对***生态思想来源表述清晰,来源于两个大的方面,既包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智慧,论述较为全面深刻。刘海霞、王宗礼认为***生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同命相连的思想,汲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生态智慧”.
  
  从他们的论述中可以得知,***生态思想的来源突破了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范围,把人类文明史上的生态智慧都作为理论来源。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
  
  徐水华、陈璇认为***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包含范围很广,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安全和系统规划及开发,主张用制度和法律来保护环境,构筑安全、健康的发展基础。
  
  除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谐,还论述了严格的生态法治观等内容,融入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刘海霞、王宗礼同样提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骆方金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保证国家经济绿色发展的前提,除了依靠法制,更要汇聚每一份责任心和自觉意识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倡导资源节约,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共同营造积极而又健康的发展氛围。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研究最主要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从制度和法制出发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和落实几个方面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
  
  徐水华、陈璇认为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自我发展,脱离大自然这个母体,任何辉煌无异于过眼云烟。刘亚平、宋泽亮认为***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立足发展现实提出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发展生态相关产业,构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有序、环境优美舒适的核心局面”.
  
  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热潮,将人民的智慧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中,将会明显提高环境问题解决的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措施也会更接地气,进而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稳步、高效发展。
  
  1.2.3 对现有研究的综述评价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热情较高,不同学派,不同学者根据自身见解对生态相关的研究不遗余力。虽然国外学术界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立法、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等研究较多,但是国外学术界对中国生态相关研究较少,不够深入、系统,也缺乏对***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较多且收获颇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现有研究的重点:首先是对我国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研究;其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的研究;再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及意义研究。但现有研究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研究和界定还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把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混为一谈,导致研究含糊不清。现有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研究较少,只有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才能深刻体会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析主要从提出背景,理论来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几个方面进行,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主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及理论来源。
  
  第三章主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第四章主要是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第五章主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3.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和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实践意义等内容。
  
  综合比较分析法。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较多,理论成果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当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其理论基础丰富深刻。因此,要挖掘***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就必须要综合分析、综合比较不同理论基础的文献资料,例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综合比较,对中国历代领导集体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综合分析比较。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一个较为准确、完整和清晰的把握。
  
  1.4 本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一定程度拓宽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视角。***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不只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汲取了人类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本文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突破了学界囿于生态危机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一般认识,引入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作为其理论来源,更好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1.5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1 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的探求以及对其内容的逻辑性的分析;二是探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1.5.2 研究难点
  
  本文研究的难点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的深度挖掘、提取和归纳;二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启示的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
  
  1.6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6.1 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由于本人对文言文的掌握有限,所以对传统文化来源的解读、归纳有很大难度。另一方面,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当前国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所以文献资料有限。
  
  1.6.2 解决措施
  
  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书籍的细致研读,借用辅助图书及网络进行解读,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生态保护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积极查阅***发言稿、演说词,认真学习其相关文件精神;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集思广益。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文献,深入学习,力争写出新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