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我国主要领导人的人民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6 共105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思想体系探究 
【导言】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的态度探析导言 
【1.1  1.2】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
【1.3】我国主要领导人的人民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境遇 
【第四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现途径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容与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发展--我国主要领导人的人民观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始终将人民冷暖放在心上,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己任,保持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毛泽东起,历届领导人都致力于民生建设,他们对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鞠躬尽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人民的基本态度和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

  1.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1)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确立的基础就是对"人民"概念的科学界定,毛泽东利用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解析。毛泽东认为: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25]

  这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6]这一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即"人民"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毛泽东针对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的内涵做了具体的界定。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主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28]

  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人民的内涵包括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主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中的进步人士,这种划分从最大程度上争取的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27]

  在这里,局势发生了变化,人民的对立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凡是支持抗日的就属于人民,否则就是人民的敌人。抗日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国内解放战争时期,这时毛泽东陈述道:"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28]

  解放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时毛泽东又指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29]

  纵观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人民"概念的界定,虽不同时期具体所指有所不同,但在其思想意识里,人民仍然是占绝大多数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特点与马克思所指的"人民"的特点得到了一致的共识。

  (2)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变革中国整个社会性质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中,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只有人民这一个,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人民具有巨大力量的这种清醒认识,毛泽东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观点。

  一是人民是上帝论一直以来,"历史是由谁创造的"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并且"历史是由个别伟人创造的"这个论断一直占据上风,而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人民才是历史的英雄,而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毛泽东肯定了人民的重要性,并假设了即使真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那么这些英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毛泽东认为,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只有依靠人民,革命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而"救世主"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一定要有什么救世主或是上帝的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30]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不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必须紧密团结人民的观点。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军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保持军民鱼水关系,只有真正去爱护老百姓,老百姓的眼睛里才会有你,真正做到这样的军队便是天下无敌、所向披靡的军队。正是依靠人民的力量,真正做到了团结人民,毛泽东领导全中国的人民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样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确保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之中,充分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对如何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1]

  在毛泽东看来,为人民服务不能盲目没有目的,只有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才能去做,不符合人民要求的那就是错误的,就不是全心全意的。要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到:

  首先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言论和行动都要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人民对党的拥护是判断党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党的根本目的是为全民族、全国人民谋利益,党除此之外没有自身私利可图。党应接受来自人民的监督,代表人民的旨意,党员与人民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人民之外或是人民之上。这些论述,清晰的表达出毛泽东始终紧密联系人民,将人民的拥护作为评判是非得失标准的思想。

  其次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恩格斯指出,吃喝住穿是人们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人只有在满足了物质方面的需求才有可能从事政治、文艺和宗教等精神方面的追求。

  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可这个问题却被历史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唯心思想压抑着。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人民的吃喝住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具体说来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特色,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强调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始终遵照这一思想,赢得了民心,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三是要坚持团结人民、向人民学习的观点毛泽东经常讲述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曾生动形象的打比喻:共产党人是种子,人民就是培育种子的土地,党只有与人民结合,才能生根、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个比喻不仅表现出共产党人与人民的亲密关系,更表达出人民的重要性:没有人民土壤的滋养,种子怎么可能生根、发芽?从侧面反映出没有人民的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就无法展开。因此,毛泽东一再强调,军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与人民搞好关系,始终关心人民、帮助人民,团结教育人民,将更多的人民吸收到党的队伍中。只有这样放手发动人民,充分信任人民,党的队伍才会不断壮大,才有可能战胜侵略者,赢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反复强调党要植根于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的密切关系,深入到人民中去,向他们学习。毛泽东自身就是亲民的典范,战争时期,他经常走到人民中间,同他们交流,询问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毛泽东指出,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才是无穷的,而"任何英雄豪杰,他们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32]

  毛泽东始终强调,要做人民的先生,首先要做人民的学生,他强调要将人民看做自己的老师,而且要认认真真、恭恭敬敬的向他们学习。毛泽东还就"向人民学习"的观点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即向人民学习不等于一切听从人民的,而是将正确的意见领导着人民加以实现,而对于不正确的意见,也不能惩罚人民而是要利用引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人民改正过来。可见在毛泽东看来,向人民学习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紧密联系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向人民学习又服务于人民,与人民建立了军民鱼水的关系,因而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毛泽东的人民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由于这些理论的指导,党紧密的团结了人民,党同人民一起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被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并为后来党的领导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来源。

  2.邓小平对"人民"概念的丰富与发展以及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1)邓小平对人民概念的丰富与发展

  首先,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肯定。"四人帮"被粉碎20之后,邓小平重新执掌了政权,他经过对世界局势的分析,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他敏锐的觉察到,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科技一日千里,脑力劳动替代体力劳动已是早晚之事,由此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奋起疾呼要重视知识的力量,要尊重人才。他认为,国家的强盛与经济的发展情况,跟劳动者的素质有密切关系。

  而劳动者的素质是需要知识来充实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指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33}

  因此邓小平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人民性质,摘掉了"四人帮"戴在他们头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划分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邓小平对知识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重视,极大的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他们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开拓者加入到了劳动人民的队伍之中,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再者,邓小平对人民概念的界定进行了全新的尝试,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局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时期,同时,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也更加密切,世界经济面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面对新情况,为了争取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毅然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了有机结合,做出了突破前人思想的伟大创举。他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34]

  统一联盟极大的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超越了国界、党派,凡是支持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力量,不论群体、政党、还是个人,都纳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概念之中。统一联盟吸收了党外大量优秀人物,包括海外华侨侨胞,他们当中大多为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是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观点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的思想。他强调要广泛的团结人民群众,就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得出了要高度重视人民物质利益的结论。邓小平认为,虽然革命精神是宝贵的,但是抛开物质来讲精神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只讲精神不谈物质就是唯心论。因此重视人民的利益问题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人民只有在满足物质需求以后才能更好的去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跟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人们只有满足吃穿住行这样的物质需求后才能从事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能够尽快更好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不要"穷".

  为了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为解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邓小平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二是党是人民工具的观点在如何正确认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也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形成了具有邓小平特色的党群关系,即"党是人民工具"的观点。邓小平说:"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5]

  在这里,邓小平明确了各自的身份,颠倒了传统思想观点,将党看做是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的工具,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人民则是发展的目的、居于主体地位。邓小平强调,作为人民的工具,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终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利",只有人民才是权利的真正拥有者。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执政党,是因为她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她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强调,党的作用是领导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党的先进性为人民指出斗争的方向,人民将会在这样的指引下自己动手,创造出属于人民自己的幸福。"党是人民工具"论断的提出为党的存在作出了坚实的阐释,也为党在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于对人民的深厚感情,邓小平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邓小平的人民观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3.江泽民"新社会阶层论"及其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

  (1)江泽民"新社会阶层论"为"人民"概念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社会的阶级以及阶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的范畴给予了全新的诠释。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那些民营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在外资企业中受聘的管理人员、个体户、民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因此政府要对这些人员进行鼓励与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形成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要将为祖国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民都团结起来。江泽民将产生的"新社会阶层"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加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人民"的概念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养分,这也是对前人的突破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江泽民还提出要吸收他们当中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内,将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作为吸纳新党员的主要标准之一。新党员标准的提出,为新社会阶层入党打开了一扇门,这也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解决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的一次成功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具体运用。

  (2)江泽民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是党要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观点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与人民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又与人民一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党的发展壮大都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得来的,党与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党与人民相互依存。人民是党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发展。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政治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而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尤其是那些贫困的、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体更是党关注的对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新时期的发展任务与密切联系人民相结合,既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发展规律,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是"三个代表"中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独特的视角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开辟了新境界。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经济上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民的利益,坚持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又保护了个别人的积极性。在政治上实行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民主权利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的幸福掌握在人民手中并能依法行使权利、管理自己的事情,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只有人民参与到民主管理和监督中来,才能提高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进入 21 世纪,我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考验,江泽民提出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继续保持了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扬光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

  4.胡锦涛对"人民"概念的新阐释及其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1)胡锦涛对"人民"概念的新阐释

  胡锦涛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代表,依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对"人民"范畴作出了新阐释。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基本权利与自我价值凸显,"人民"更要注重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强调整体利益的同时,更要保障个人的基本利益,注重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胡锦涛强调指出,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就是要尊重人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不仅如此,党的崇高理想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具有一致性、党工作的实现与人民利益的实现具有一致性、保障人民权益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也具有一致性。胡锦涛强调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环境的前提下,为人的能力的充分展现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局面。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反映出党的领导集体的强大包容力以及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关爱。

  (2)胡锦涛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论特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的探索中,胡锦涛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人民观。"三为民"人民观是新时期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它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权为民所用"体现了党的权力观,即正确认识权利与运用权利。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党的权利来源于人民,人民才是权利的主体。因此,党是代表人民在行使权利,党的一言一行就要体现人民意志与愿望。人民赋予党权利,党要为人民谋利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真正做到权利来源于人民,还利于人民。

  党是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代表者,而不是代表人民作出决定,"为民做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人民民主才是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胡锦涛提出的"权为民所用"的观点就是顺应民意、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举措。

  其次,"情为民所系"即心系人民,服务人民。马克思主义强调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的接近与交流也是推动实践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胡锦涛强调,首先要在思想上尊重和重视人民,在现实中贴近人民,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中,在与人民的接触下去体察民情;在工作上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反映人民意愿,人民的满意与否是工作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真正做到一切从人民出发,心系人民。心系人民,重要的是在情感上接近人民,同人民交流,与民同乐,关心人民冷暖,倾听人民呼声,为人民分忧解难。只有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才是真正在情感上贴近人民,而只有情感上的贴近才是真正的接近人民。密切联系人民是党的优良传统,只有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才能取得人民信任和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最终胜利。

  再者,"利为民所谋"即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从人民热衷的现实问题入手,帮助人民不断解决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胡锦涛强调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到立志为人民做好事、谋利益,抛弃一己私利做到不与民争力,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她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所以"利为民所谋"也与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党以人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优良作风。

  第二,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思想家提起,胡锦涛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糅合了我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精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中的多数人,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6]

  胡锦涛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由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将人民主体论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了人民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回答了"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发展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胡锦涛依据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人民的真挚感情,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胡锦涛对待人民的态度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提出的"三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以及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一笔。

  5.***人民观的新视野

  ***在从基层到中央的执政工作中形成了"爱民、亲民、重民、利民"的人民观,在成为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后,***更加注重对人民的关怀和民生建设的关注。在***长期的执政工作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民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1)***对"人民"概念的新视野

  ***对"人民"概念的阐述表现出了更为开阔的眼界,将个体、民族、国家,甚至是全人类都联系到了一起,实现了四者之间的共通性。

  首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强调国家要与人民同发展,并同享发展成果,将人民概念与国家概念联系到了一起,在强调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也注重人民的利益。其次,***还强调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将个体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国家的富强过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富强的过程,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再者,***在多次与国会晤中表示,中国愿意和友好国家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实现共赢局面。***这一开阔的眼界,将中国、中国人民的发展放在了世界发展的轨道上,将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发展与全人类的发展与幸福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人民概念的新视野,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人、塑造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相映生辉。

  (2)***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首先,"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是***把人民时刻放在心中的具体体现。***在讲话中指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是相同的,人民的愿望就是党的奋斗方向、努力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他表示,是人民把他推到这个位子上,他就要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尽自己的全力去完成党和人民对他的嘱托,忠于祖国和人民。***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他走进人民,亲身劳动,深刻了解人民的疾苦,对人民怀有特别的感情。***在多次讲话中透露出的对人民真挚的感情,不仅为他赢得了爱民亲民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人关心人民、爱护人民的美好品质,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之间的团结与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他强调,只有贴近人心,才会温暖人心;只有赢得人心,才会赢得人民信任。***认为只有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人民,才会时刻心系人民,真心实意去为人民谋幸福。***强调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奏出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时代最强音。

  其次,***提出了"中国梦"思想,认为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将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美好生活联系到了一起,两者是合为一体的,实现国家复兴的过程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人民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是连为一体的,国家兴则人民兴。中国梦体现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37]

  ***的这种对未来幸福生活所抱有的坚定信念势必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激励着党和人民并肩作战,为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也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了新的活力,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一盏明灯。

  最后,***提出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认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成效如何,不取决于辛苦疲惫程度,也不取决于工作时间的长短,而是要看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多少,这才是一切工作的总目标。我们党向来将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继承与深化了对人民生活幸福的认识,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就是将党的工作落到了实处,大大提高了党的工作要求,为全中国人民注入了更高的信任、更多的关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