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新时期我国人民群众道德观建设探析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3 共43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道德观构建
  【引言】新时期我国人民群众道德观建设探析引言
  【第一章】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诸种道德观
  【第二章】道德观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历史根源分析
  【第三章】社会主义道德观内涵、核心及原则
  【第四章】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
  【结语/参考文献】社会主义制度下正确的道德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思潮也不断涌入社会,人们自然也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愿意去追求潮流,从心理学来看,对西方思潮不能进行理解,也不能进行自觉的反思。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比较迷茫。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质的飞跃,而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利益,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人们变得比较自我,也比较自私,很少关注他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冲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很多人想方设法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采用欺诈等违法手段。如今,人们的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当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构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成为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历史上,对于道德观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中的最为重要的生活底线,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极为普遍。道德现象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己进行的反省和总结,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和结果。
  
  道德观的发展最初只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那时候道德观是一种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最淳朴的朴素道德观。后来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划分,则道德观变成了一种以物的依赖为主体的对立的,有阶级性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民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的最终取得胜利的事实,因而伴随人们的思想进步一同产生的便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共产主义道德观。
  
  在西方,道德观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时代。此后,受到了近代知识论原则等相应的影响,人们主要是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进行道德研究,只是从感觉经验来阐述。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形而上的道德原则,如休谟强调理性情感主义,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基础上的道德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从感性活动的角度对伦理道德进行阐述,并运用到实践当中。随后,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全新的道德观,很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并指引他们向共产主义理想迈进。
  
  在中国,尧舜禹时代就有了对道德的渴求与思考,后来孔子的儒家学说中的《五经》形成当时了“忠孝仁礼义信”的道德观。到春秋后期,道家的兴起,成为了我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中《道德经》更对当时的哲学、政治、宗教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对当时本土文化有了很大的冲击,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对国家、对君主、对家庭等的责任,而佛教的出世和四大皆空,则是对这些责任的逃避与推诿。另外佛教所说都是个人的世事轮回,因果报应,而道家则讲相濡以沫。尽管有着这样的冲突,佛教还是在中国古代发展并盛行,并有一大批高僧涌现,他们的佛教思想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乃至在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上几种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主导着人们的道德思想。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名族英雄奋起反抗,从从清朝的灭亡到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再到毛泽东同志建立新中国,动荡的百年,让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崭新的认识。美国有一位着名的汉学家名叫费正清,他在谈起此类问题时说过:“在毛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不仅取得了工业进步……而且,还是一次目标高远的道德远征,革命改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使他们具有了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精神。”这次革命,不仅仅是战争上的胜利,更是思想上的胜利,在这次革命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精神,是最有价值的。人们不再信奉“卧冰求鱼”和“夫死殉夫”这样的封建礼教,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更给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民族以正确的道德指引。
  
  建国前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此时的哲学家们,对道德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对封建制度下旧道德的否定,以及对新的道德观的探索。如 1944 年由唐君毅先生出版的《道德自我之建立》,就是一种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之上,对道德生活的本质、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现实世界的物质是精神的体现的论述,认为形而上的道德自我,就现实自我而言相比较而言,是一种内在于人类的本然,但却能够对外在具体形象事物起到主宰作用的道德意识,不仅如此,它还能够规范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使之符合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对人们的要求。到1958 年他的《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则是从经济、政治、科学、艺术、文学等方面来寻找一切文化活动的根源,进而从哲学的角度上进行深刻反思,在近代苦难的中国,引导人们确立生命的自主与尊严。他希望借助这种新儒学的道德观,来营造一个充满高尚理性与道德价值的社会,虽然唐先生的道德观是形而上的,但这对于当时处于苦难、迷茫的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从 1959 年开始,我国遭受了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那时的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有知识分子就提出来,是否可以利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呢。在 1962 年,吴晗同志在《前线》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道德说》文章里,就主张无产阶级必须继承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道德,这种唯心的道德论拉开了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学术讨论。紧接着发表的《再说道德》和《三说道德》,更是激起了无产阶级拥护者的反驳。同年 8 月,许启贤同志在《光明日报》是发表了题为《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的一文,表达了自己对吴晗的道德观的否定。1966 年关锋和吴传启在《哲学研究》上发表文章《评吴晗同志的道德论》中更是明确提出吴晗同志的道德理论,“是力图用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来改造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将吴晗同志的理论定义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吴晗道德观的支持者也不甘示弱,1963 年 6 月,梁石人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试论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一文,同时期石羊在《教学与研究》上也发表了《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讨论》,1964 年 3 月宗敏在《学术月刊》上发表《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讨论》等文章,都力挺吴晗。这场讨论对群众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同时,自觉抵制和排斥腐朽的道德观念有很好的启示,更对于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积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并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建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上,并由此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这一概念。自此,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研究才逐步增多。1986 年 2月,《光明日报》上刊登了我国着名伦理学家、社会学家肖雪慧的题为《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生活的原动力》文章,文中将人的主体性看做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道德作为人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道德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肯定和发展服务的。这样的理论,开启了哲学界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讨论。与此对立的是以夏伟东为代表的理论,他认为,道德的真正本质,其实是其规范性与约束性,道德的所保障的也不是社会成员个人的利益,而是集体利益。他认为这才是崇高的道德,这样才体现了道德尊严和价值。在这场激烈的讨论中,对立两方的学者各不相让,1998 年,肖雪慧出版了《守望良知:新伦理的文化视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年,万俊人出版了《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及 2001 年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等着作,都对“道德主体性”进行了各自观点的阐述。这场讨论影响深远而重大,学者们借助对“道德主体性”的讨论,对以往道德生活进行了新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道德,不单单是社会现象,更为重要的也是个人现象,道德对人的作用,不在之只是约束,更是丰富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人对金钱的追求达到盲目的状态,有甚者达到无视道德乃至法律的地步。党和国家对于改革中所产生的经济与道德的矛盾十分关注,与此同时,很多学者专家也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发表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其中,罗国杰先生作为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于 1981 年发表的《论道德境界》、1988 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的四个层次》,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就我国如何在特殊时期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并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2006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任务,更是活跃了学者们的探讨。2003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罗国杰先生的《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丛书》,系统论述了以德治国的含义、方法与内容。2006 年,黄明理出版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一书,以道德与信仰、理想与人生的内在关系为基点,深入探究人的道德信仰,多维度地提示了道德信仰的现实意义,坚定人们对道德的崇拜。2009 年,秦刚出版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从七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1 年,罗国杰先生出版《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就市场经济下如何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展开论述,2013 年,何怀宏出版《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为中国社会的平稳过渡进言,为未来的长治久安的社会道德根基提供一个可选择的设想。
  
  从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分析、讨论与研究,是多种多样,有的甚至的对立的,但毋庸置疑,这些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研究,都是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提供的理论参考的。社会主义道德则是共产主义道德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为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寻找精神动力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目前,我国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正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理论来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理论指导来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等。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依据我国的国情来进行。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其次要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影响和协调,满足实际需求等。因此,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深入研究,探究其伦理规范,发现其实质意义,不断内化于已,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寻找道德范畴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