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基础、历程和主要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17 共73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探究
【第一章】邓小平反腐倡廉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研究绪论
【第二章】邓小平反腐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第三章】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基础、历程和主要内容
【第四章】邓小平反腐倡廉理论的特点
【第五章】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内涵与作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基础、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1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的伟大实践。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实践。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内不可避免地混进一些投机腐败分子,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 1926 年 8 月颁布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惩治贪污腐化分子的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27 年,成立党的专门纪律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监督和检举中央和地方组织公职人员的违法渎职行为,有效地发挥了防止党内权力被滥用、抑制贪污腐败的功能。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初步建立了革命政权,实现了"局部执政",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反腐倡廉建设探索。苏维埃政权机关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开展演讲、开会、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教育,并成立专栏杂志进行宣传,在教育的同时批判了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这一时期,中共制定一系列惩治腐败的党纪法令,明确规定了贪污受贿的金额标准以及定罪量刑的标准。此外,成立各级工农检察部,设控告箱,发动人民群众检举控告腐败分子,监督不法行为。这些措施使革命根据地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反腐倡廉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抗日战争时期,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已经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意识,但随着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根据地政权机关中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所以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加强廉政建设也不能放松。针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以及利用金钱、高官厚禄来引诱党员干部的现象,党和政府告诫全体党员,要从思想上随时警惕,自觉提高反腐倡廉的能力。这一时期,党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党自身建设,谨防"糖衣炮弹"的攻击。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党在各个解放区强化以党内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加强行政监督,在解放区普遍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开展整党整军运动。上述举措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实现党长期执政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3.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实践。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反腐倡廉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迎来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时期。为了保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和巩固新生政权,克服党内部分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特权思想,遏制贪污腐败现象成为必然要求。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不间断的反腐败斗争,大规模的腐败得到了基本遏制。

  第一,注重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充分发挥教育遏制腐败的功能,大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宗旨教育以及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旨在肃清党内腐败分子的整党整风运动;要求党政干部上山下乡,进行劳动锻炼;树立了许多清正廉洁的先进榜样来号召全民学习,领导开展了全国性的向雷锋和焦裕禄学习的活动,创造了榜样教育的成功典范,对于当时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发动群众,揭露和惩治官僚主义和腐败分子。

  针对党、政、军机关中少数干部和工作人员出现的贪污、贿赂、官僚主义和浪费现象,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反""五反"运动,严厉打击和惩治了腐败现象,对腐败分子形成了巨大的震慑力。随后又在农村和城市开展了整风整社运动、"四清"运动,这些群众运动在全国形成了反贪污的良好氛围,对于纯洁干部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后发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反腐倡廉建设遭受了巨大挫折。由于严重地估计国内外政治形势,错误地判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性质和斗争重点,制造了大量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冤假错案,致使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停滞不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史上的重大挫折和惨痛教训。

  3.1.3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倡廉思想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把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腐倡廉新思路、新方法,将反腐倡廉建设推向了新高潮。

  第一,从严治党。首先,反对和纠正领导干部特殊化,密切党群关系,反对官僚主义。邓小平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带头反腐倡廉,反对特殊化。其次,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严禁党政机关和干部经商。在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在此期间,"官倒"现象盛行,党政机关和干部利用公费做生意,以权谋私,利用"双轨制"牟取暴利,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制止这股不正之风,党和国家全面清理整顿这一现象。最后,开展整党运动。1983 到 1987 年的整党运动,不仅惩处了一大批党内腐败分子,纯洁了组织,而且通过教育学习,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增强了党内团结和改革创新的勇气,效果显著。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一是完善国家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国家和政府逐步推进反腐倡廉立法进程,到 1982 年底全国人大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大约 300 余个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党中央根据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需要,完善党规党纪。针对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颁布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二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成立各级党政纪检监察机构。党的十二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二大以后,根据新党章规定,地方各级纪委监察机构建设也不断加强。

  3.2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发展历程。

  根据邓小平参与、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总结其丰富的反腐倡廉经验教训,可以把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3.2.1 孕育萌芽阶段(1937-197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十分重视并亲自领导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倡廉建设。早在 1941 年 4 月,邓小平针对根据地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腐败问题,指出除了要依法惩治少数党员脱离群众、贪污腐化的行为,党内还要给以处分。此外,他还告诫全党必须抛弃"以党治国"的观念。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共产党要接受监督》、《执政党的干部问题》等重要文献中,他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

  中深刻分析了党内部分干部存在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乐、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他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制度建设等论述都具有现实针对性,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个阶段,邓小平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独创性的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被实践所检验并被实践所运用。

  3.2.2 形成发展阶段(1976-1982)。

  这一阶段,我们党逐步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的职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其领导核心地位,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逐步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但是,这一时期贪污受贿、投机诈骗、走私贩私等经济犯罪案件大量发生,惩治腐败势在必行。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等讲话中,论述了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问题,要制定法律规范行业和社会领域的经济活动,遏制不良风气,日益深化和升华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

  1978 年,他在党的理论工作会议上集中阐述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并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搞好社会风气,打击破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指出领导干部在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1979 年 11 月,在中央党、政、军副部长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1982 年 4 月,在《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两手抓"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时期,邓小平还注重反腐倡廉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

  3.2.3 成熟完善阶段(1982-1992)。

  十二大以后,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邓小平针对各种腐败现象予以严厉打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防范某些行业领域腐败现象高发的现象,在 1985 年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他还特别强调,"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等讲话中,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腐倡廉建设;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法制才是根本;恢复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提出了借鉴国外政党的先进经验的思想等等。这一时期,开展了以端正党风、整顿组织为目的的整党运动;严禁党政机关和干部经商办公司;进一步完善党政监督制约机制。

  这一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备的思想体系,把反腐败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阶段性胜利,标志着新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升华,已经逐步成熟和完善。

  综上分析和梳理,不难发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是对毛泽东注重教育和监督结合的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实践过程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集法制、教育、监督为一体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指导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和发展。

  3.3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时期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认识。

  3.3.1 执政党的党风和廉政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邓小平从执政党的党风廉政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高度上强调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廉洁为民、勤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如果一旦贪污腐化成风,不仅割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会丧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甚至亡党亡国。所以,要实现人民政权的巩固,党的领导是前提,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执政地位才会得到根本巩固,要实现这两条,必须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首先是反对党员、干部的腐败。邓小平针对党员、干部中滋生的腐败行为,指出,极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已经严重败坏了党的威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不铲除这些侵害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就会丧失民心。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兴衰和政权的兴亡。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可见,反腐倡廉建设成功与否关系到执政党地位是否稳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的稳步推进,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腐败现象也随之而来。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腐败,势必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所以提出一手坚持改革开放,一手坚持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方针,并提出在整个四个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1985 年 9 月 23 日,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对于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腐败必然会侵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功亏一篑。

  邓小平强调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缺一不可。搞好反腐倡廉建设,是保证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邓小平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可见,反腐倡廉建设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注重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宗旨意识,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树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3.2 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

  邓小平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首先,剥削阶级消极思想的影响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消极思想包括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消极思想。邓小平在 1982 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明确指出,党内目前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邓小平同时强调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腐蚀党员干部、污染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指出在坚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也要严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

  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也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客观原因。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指出教育工作不到位是改革开放最近十年最大的失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如果忽视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以及艰苦奋斗教育,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势必会让党员干部放松警惕,遭到消极腐化思想的侵蚀,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但是,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指出当时腐败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复杂,政治、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邓小平立足于这一客观现实,明确指出,官僚主义现象及各种特权现象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他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在邓小平看来,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是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滋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长期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民主监督机制也不完善,无法形成对权力地有效监督和制约;而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渐进性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新体制尚未完全成熟,必然会导致腐败现象发生,滋生权力寻租的土壤。同时,邓小平认为,立法不完善和执法不严也会给腐败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3.3.3"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1985 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采取什么办法解决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的提问时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邓小平强调,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必须从教育入手,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数党员放松了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丧失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操守。他认为在党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讲理想信念、讲纪律,牢固树立时代责任感和政治责任心,树立共产党员宗旨意识,坚定共产党人的党性立场。针对如何反腐败和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依靠教育和法制两个手段。在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法制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警戒性教育为辅。与此同时,邓小平认为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在总结过去反腐倡廉建设成败得失时发现,治理腐败需要标本兼治,制度建设才是根本,所以邓小平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监督制度、民主和法律制度等内容,主张将反腐倡廉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为了贯彻制度反腐的思路,邓小平强调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保证反腐倡廉的有序规范进行。一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二是完善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三是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各种工作职责和办事程序。四是加强权力监督制度建设。五是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惩治各种腐败现象。

  邓小平的这种制度反腐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3.3.4 依靠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

  邓小平认为,"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和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在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他纠正了像毛泽东那样依靠发动群众运动来反对腐败的做法,认为大规模的运动式反腐,不仅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痛教训,而且容易造成"扩大化"的错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他提出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绝对不能采取发动群众运动的办法来反腐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维持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才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所在。邓小平一贯强调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破坏它,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也不能例外。同时,他又指出:反腐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绝不是消极和被动的,它对于经济建设具有能动作用。所以,邓小平在领导我党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但决不搞群众运动。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其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依靠制度反腐的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对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时代的洗礼,其思想魅力历久弥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反腐倡廉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系统总结和梳理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认识和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及历史局限性更具现实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