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PPT战略导向下长安镇旅游扶贫策略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16 共87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PPT战略下长安镇旅游扶贫模式探究
【第一章】 PPT战略导向下长安镇旅游扶贫策略研究绪论
【2.1】长安镇基本情况
【2.2】长安镇贫困原因分析
【第三章】PPT战略指导下的长安镇旅游扶贫模式
【第四章】长安镇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结论/参考文献】长安镇旅游扶贫体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旅游业的诞生不是偶然,是时代的产物。在社会发展,人均GDP 增加,第三产业兴起的当下,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基础上旅游产业也异军突起,占据着重要位置。直至19 世纪末,旅游业的发展就给全世界经济带来超过几十亿的收益,因此,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贫困地区也开始注意到旅游对经济的带动性,在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帮扶下,那些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贫困地区开始着手打造旅游,希望以此来带动地区发展,实现脱贫目的。

  目前,我们国家针对脱贫制定了很多方案,旅游扶贫相比较其他扶贫方式而言更具有市场进入力和被接收性,它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带动也是不容忽视,由此可见,旅游促脱贫的战略切实可行,它在我国扶贫开发中施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不可抵挡的态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战略中的新星。然而,许多研究论证表明,旅游扶贫的作用、意义并没有被众人所理解,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仍处于弱势,也没因旅游的发展而实现脱贫,相反他们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时所附的代价。因此,建立一套实用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机制,保障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是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亟需解决的问题。

  1999 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PPT(Pro-PoorTourism)战略,以下简称PPT.它强调的是提高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净收益,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是一种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的旅游发展战略。但该理论特别强调的是发展旅游时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核心是给贫困人口创造获利发展的机会,但它不是扩展到整个产业[1].

  旅游扶贫具体实施的内容与过程是以旅游发展为一种途径,把那些旅游业发展成熟地区的消费者引导到贫穷地区,这是一种财富的二次分配过程,只是这种获取财富的方式是以旅游为中介,把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迁移到贫困人群之中,这也叫做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这种旅游扶贫方式在很多贫困地区常见。本文选择陕南山区长安镇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有扶贫的基础,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下又处在国家最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结合PPT 战略核心问题,构建旅游扶贫模式,对保障贫困人口受益有现实意义,希望通过对此地的研究,其结论也可为其他地区的旅游扶贫有所裨益。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反贫困的研究很多,且都集中在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基础上,但他们更倾向与对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机制研究,国外的PPT 战略也是针对旅游地开发的研究,但能把国际PPT 战略和国内旅游扶贫相结合构建旅游扶贫模式的还比较少。而此类扶贫模式不1 是对地区旅游发展起作用的,而是研究利于在旅游扶贫中各受益体受益的方向上,特别是要突出对贫困人口受益上。论文基于此观点,建立了长安镇旅游扶贫模式。

  1.2.2 实际意义。

  首先本文以PPT 战略核心思想为指导,围绕PPT 战略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立意旅游扶贫开发,提出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结合贫困地区的扶贫实际,使旅游扶贫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为当地旅游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其次,就PPT 战略的核心思想而言,有利于穷人的旅游最终目的是使贫困人口在旅游活动中受益,而这种受益不仅限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各项基础设施的改造,使这些贫困的人口得到发展的机会和致富的能力。

  最后,本文以陕南山区长安镇作为对象展开研究,是在于它的区域大小符合PPT战略所提出的小尺度范围要求,它又是处在未被开发且又孕育着良好旅游资源的边远贫困山区,对此地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有着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当地的扶贫攻坚有指导作用。

  1.2.3 研究目的。

  论文选取的长安镇不仅是个研究对象,它也是笔者的家乡。基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和对当前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提出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总结,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不是突出如何发展旅游,而是针对贫困人口如何致富、地区如何脱贫的问题研究上。因为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并没有机会得到发展,特别是贫困人口更处在不利的地位,无法得到受益保障。为此,论文结合国外的PPT 战略,"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来对长安镇旅游扶贫构建合理的模式和机制,该模式和机制对促进地区发展和旅游扶贫中受益体受益,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有着重要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PPT 战略。

  PPT(Promote Poor Tourism)意为有助于穷人的旅游,它强调在旅游发展中提高贫困人口的净收益,不仅是经济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向和路径[1].

  关于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的研究国内早于国外,PPT 战略试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发展旅游的贫困地区,它与我国提出的旅游扶贫相类似,但我国的旅游扶贫概念先与国际PPT 战略的提出。PPT 战略受益大众是贫困人口和被边缘化了的人口,他们是经济上的贫困人口,缺乏保健服务和受教育的机会,尽管不是贫困人口中最贫困的一族[2].但国内的旅游扶贫侧重点和PPT 战略不同,PPT 是侧重穷人,能使他们的生活经济发展中得到最大效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也是PPT 战略关心的范畴,目的是使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1].

  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 PPT 战略的概念后,有关部门就在 2000 年 9 月到 12 月期间资助了一系列关于PPT 战略实施问题的研究工作,在六个不同的洲际不同区域实施PPT战略进行了研究,对这些地区实施的案例还做了一些结果经验型总结。从报告中可以总结得出如何让穷人在旅游发展中会的收益的办法,这个办法策略又对穷人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最终的效绩评价因素又会是怎样,这对其他区域进行有利于穷人的发展旅游会有很多帮助启示。这四种结论对后来 PPT 战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从 2005年开始,每年的 11 月份"PPT 合作组织者"会进行"PPT 年度回顾",通过总结当年世界各个地区的组织、研究机构在 PPT 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案例来突出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国外PPT 主要研究旅游对本地贫困人口的经济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

  对 Caroline Ashley 和泰勒(Taylor)的回顾总结,得出经济方面的影响:旅游开发能为当地的穷人创造利益获得的发展机遇,在某种相关程度上能促进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但要是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旅游业发展状况,其他替代旅游的产业就会容易失去发展生存发展的空间,而贫困人口最终也并没有获得收益;在环境的影响方面,沃尔(Wall)对巴厘岛村落旅游研究后指出,对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借用了很多的的水土资料能源,使得当地的农业低产,胁迫到了当地人生活保障的能力[3].Gurung 在尼泊尔山区旅游管理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山地旅游开发对生态资源环境的破坏,导致当地居民特别是妇女很难在山上收集和生活有用的物品[4];在社会影响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能使当地一些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但保护的同时却失去了实质性内涵。

  对 PPT 具体实施时,贫困人口参与和受益问题的研究也是每年"PPT 年度回顾"的重点,贫困人口的参与方式、人力资本缺乏是制约其受益的主要原因。而且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的方式是随着时间、旅游发展规模和方式而变化的,因而,受益是一个波动性的问题,战略的具体实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3.2 旅游扶贫。

  在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有个确切的定义,通过开发较为贫穷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开展旅游业,让贫困地区的经济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效益,从而使当地的贫困人口获得经济收益,也是的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经济,带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5].

  旅游扶贫称为旅游与反贫困的研究,后来演变为英国发展局提出的 PPT(有利于穷人的旅游),其实质还是旅游扶贫,研究内容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特点,以及参与旅游活动获得发展机会,保障贫困人口受益的积极影响[6].研究得出旅游扶贫的方式有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社区旅游等。国内学者主要从旅游扶贫效应、旅游扶贫开发、旅游扶贫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旅游扶贫效应分析雷慧萍对中国三个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收益的研究发现,旅游资源开发得当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让贫困人口增收;但是如果在旅游初期规划中不合理的开发,不仅仅浪费了旅游资源,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这样旅游扶贫的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加速了贫困地区更加贫困的步伐[7].李佳等人以青海省三江源为例,在对当地贫困和旅游发展现状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总结出当地的社区住民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上的差别态度,这和居民参与旅游扶贫时间长短、距离景区远近、参与机会多少而定,参与时间越长、距离景区越近、参与机会越多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就越强烈[8].

  张伟、张建春对铜锣寨风景区的穷困人口感知效应和感知效应的可持续研究中发现那些自发、无组织的参与旅游开发的贫困人口由于受基金支持、技术方面的限制,只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长期以往,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越来越贫困;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忽视对贫困人口的引导和帮扶,也加速了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少[9].

  旅游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赵博以资源县为例,结合旅游扶贫相关理论,提出旅游扶贫开发战略体系,即在旅游开发时把解决贫困问题放在首位,分析出四大战略体"政府、社区、市场、区域"只有相互运作,才能实现地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实现富裕摆脱贫困的局面[10].不能把旅游扶贫简单的当做旅游开发,要让当地政府参与,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当地的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共同发展[11].

  秦其文对湘鄂渝黔边生态、文化游研究阐述,得出旅游产业具有强大带动力,但政府、当地居民要合力促旅游发展,筹集旅游资金,解决人才空缺问题,就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2].旅游扶贫宗旨是让地区贫困人口获得收益,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相关研究。何敏以增权理论叙述了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的受益机会,通过信息、制度、教育、社会、心理方面的增权,建立增权理论下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模型,分析出贫困人口增权路径,三种受益机制来保障运行[13].李梅、王铁对 PPT 概念的分析结合我国旅游扶贫现状,总结出政府制度保障对旅游扶贫和贫困人口受益有切实可行的作用,甚至可以放大化[14].王永莉对目前贫困人口的金融资本匮乏、人力资源稀缺等方面诟病分析出其不能旅游发展中受益的原因,提出政府、非政府对旅游扶贫的作用,建立相关制度、完善相关参与方式,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的受益[15].

  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有很多种类,如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产业旅游等,就本文所涉及的乡村旅游为言,着重探讨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陈晨以陕西乡村旅游为例,将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相结合,针对陕西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不同主导下乡村旅游的可行性模式,要因地制宜、因具体情况而定[16].针对论文所研究的对象,旅游发展的模式是建立在对贫困人口发展也就是扶贫的基础之上,即旅游扶贫模式。于颖、刘勇对目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提出弊端,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注重对居民教育培训、重视社区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这种全新模式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富裕[17].对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的贫困群众而言,单一的旅游扶贫手段不足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构建立体化的旅游扶贫模式,即全方面的协作部分单位和多层面的介入主体相互作用,对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1.4 理论基础。

  1.4.1 贫困成因论。

  Benjamin.Seebohm.Rowntree(1987)是第一个对贫困做出概念的人,他是基于对英国约克市贫困状况分析定义了绝对贫困,即一个家庭和个人缺少必要数量的服务和物质资金支持的生存现状[18].阿玛蒂亚·森则从用权力集合法定义了贫困[19].在对朗特里和阿玛蒂亚基于贫困原因定义之上,李实指出了贫困人口天生贫困的由来,是由于丧失了获取收益的能力和机遇,就如生理疾病、人口教育素质低下、社会保证不足、各种社会鄙夷等都是导致居民人口贫困的重要因素[20].

  森觉得因为贫困人口缺少实现正常生活的能力所以才会贫困,但真正贫困的原因由于他们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参与就业的能力。对此,他提出了贫困人口摆脱穷困现状的方法:一是政府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权利集中;二是实现社会公平,平等的给予穷人通过劳动获得收益的权利,提供额外的就业的机会[19].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家Ragnar Nurkse 找出了贫困根源和解决贫穷的办法,著作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书中第一次总结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的诞生为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提供了有效办法[21].

  贫困的成因论为消除贫困提供了以下依据:一方面,将资源优化配置给贫困人口,这样就间接的加大了他们获益力度。政府和其相关部门运用合理的分配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把筹集来的资金发放给贫困人口,合理的输出资本。外国研究学者提出三种资本及原料的分配形式,一是目标既定,即有针对性的将资本和原料发放给穷人,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在前期确定贫困人口的数量上工作量巨大,消耗的时间多,导致成本很高,所以对此方法的利用率相对低较;二种是目标随意,这种方式是将所有的资本和能源发给全部的人,但是缺点是造成资源的缺失,穷人并没有分享到其中的利益;三是目标分区,即把这些资本和能源给予特定的那部分人群即贫困人口,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即不能调整群体内部间的利益关系,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难以达到消除贫困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社会性事业工程来向穷人提供参与工作的机会。但对于此类问题还是存在很多质疑,是提供了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了所有的穷人都有参与工作的机会,还是提供较高的工资标准来保证所有人能有取得收益。分析得出,那些工资水平不高的社会事业项目对穷人有目标既定的要求,但想因此达到富裕的标准还很困难;相反,制定高工资水平只会让更多的穷人失去工作,实质也不能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

  1.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被正式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在这之前都是对相关受益对象单独的展开研究,然而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诞生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原因在于:一是让旅游受益对象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各方面获得最大的利益需求;二是旅游业能让旅游目标地得到经济的发展;三是让发展的机会公平均等,因为在任何年代旅游利益的相关主体都能取得与之相关的旅游资源,损他利己的行为是被坚决制止。

  在国外,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时,很多学者则选择利用费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定义[22],即解释为在旅游业实现发展的过程中,会受不同群体和独立个人的影响。许多专家利用图形解释的方法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说明,Robson J 和Robson I举例出旅游经营时的12 个利益相关主体,画出了利益相关者图谱[23].索特和莱森在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图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旅游规划参与主体的绘制出了从事旅游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主题图[24];Burns Howard (2005)在对澳大利的一个小岛旅游风景区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相互存在的10 种利益相关者--旅游者、旅游经营商、职工、居民群众、顾问委员会、动植物保护协会、保护组织、地方利益团体、政府、昆士兰州公园[25].

  在国内,首个提出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学者是张广瑞[26].目前为止,国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上很有代表性的学者还有夏赞才、宋瑞、张维、郭鲁芳、姚国荣、陆林等学者。夏赞才也创造了一个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图谱,他从利益体的相关性、利益的本质几个方面来考虑的,把利益相关体分了内核层、策略层、外面层[27].姚国荣、陆林描绘了九华山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图谱,利用专家打分来对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定义[28].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会在今后的学术的发展中更加完善,因为它所涉及的研究方面会越来越广,如在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

  1.4.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决定了旅游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同时,对于贫困地区发展而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可以被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地区的富裕。首先,旅游业在其特有的发展形势上是和地区自然环境相互的作用,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旅游所涉及的相关产业众多,作为各产业的连接主体,既要促进保持经济的增收,又要维护地区的生态环境;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旅游业的今后市场也是发展的趋势,因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条件进行旅游活动,在这点上,也是要求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后,从旅游扶贫角度出发,旅游作为经济直接回报率较高的产业而言,地区通过旅游扶贫是可行的,它也是有利于未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4.4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mux)在 20 世纪50 年代首次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在单个区域范围来看,地区的集中发展还是聚集在拥有创新和发展能力的部门,这些部门会形成一定的增长和带动趋势;二是,对于大的区域范围来讲,区位条件很重要,那些经济发展好且集中的大中型城市会是以后经济发展的主流[29].

  增长极理论被应用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方面上,是以旅游业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带动地区富裕。它的极化效应是针对旅游需求量的扩大,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找寻广阔的旅游市场,以此来扩大旅游的影响力,从而地区获得发展的可能,为旅游扶贫的发展加快进程;其主要的扩散效应是在突显在对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旅游产业也存在两种需求:一是旅游业让其他部门为自己提供发展的各种需求,二是旅游业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无论是增长极对旅游扶贫的极化效应或是扩散效应,它在对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和地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上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利益的。

  加快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是可行的,贫困地区有自己的核心发展优势,如劳动力的廉价,他们的流动性较强。在增长极理论的作用下,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着各自不同趋势,贫困的核心地区和周边辐射地域都会因各自不同的需求从对方取得相应收益,但最终的目的是加快了旅游扶贫的精准力度,实现了致富的目标。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绪论。这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PPT战略和旅游扶贫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贫困成因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

  ②PPT 战略思路和长安镇发展现状分析。对长安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论述,首先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发展旅游优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长安镇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说明;用数学方法对搜集整理的长安镇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贫困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两因素的分析,总结出长安镇旅游扶贫具有可行性。其次系统论述了PPT 战略的核心思想,它的目标地区、受益对象、目标和宗旨,认识到长安镇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时,除了要从分析致贫原因入手,还要注意与当地其他实情的相互关系,这是有助于为建立一个以PPT 战略为指导的旅游扶贫模式和保障机制提供依据,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效机制。

  PPT 战略指导下的长安镇旅游扶贫模式。首先分析长安镇旅游扶贫的受益关系,对各受益体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它们的受益重点,总结出三种受益关系,即经济利益、监督管理、互惠协作。其次,基于受益体相互关系和PPT 战略的思路建立了四种旅游扶贫模式--以政府扶持的旅游扶贫模式、以企业主导的旅游扶贫模式、以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扶贫模式、以"志愿者--社区"协作的旅游扶贫模式,这四种扶贫模式不是对地区旅游发展作用的,而是利于在旅游扶贫中各受益体受益问题的研究,贫困人口在任何一种模式中都能获得收益是构建的关键,也是PPT 战略的体现。

  长安镇旅游扶贫保障机制。长安镇旅游扶贫的保障机制是以保障旅游扶贫相关受益体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为目的,同时能协调好长安镇旅游扶贫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构建了四种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投入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动态监督机制,每种机制都是对模式实施的保障。

  总结。从论文的研究结论,创新和不足,以及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收尾。

  1.5.2 技术路线。

  在行文安排中,论文的写作思路是:确定选题方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论文题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确定研究方法--确定论文结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论文书写。

  1.6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陕南山区长安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近些年有关的扶贫政策、旅游发展情况等数据的调研与收集,对构建旅游扶贫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文章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定量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四种方法,每种研究方法在文章写作的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运用。

  文献分析法。

  通过上CKNI、图书馆、百度等网站搜集国内外有关PPT 战略、旅游扶贫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与研究。这部分主要是运用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为论文的框架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地调研法。

  主要应用于论文第二章,通过对研究区域长安镇实地走访调查,在相关政府部门收集各项指标数据,整理长安镇茶园建设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文字资料,提供了为解决论文研究实际情况问题分析的依据。

  定量分析法。

  定量研究是要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由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特殊性,在分析长安镇贫困的原因时,论文选用了因子分析法,对长安镇贫困的原因作出分析,得出结论。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是面对由多因素构成的研究对象,将这些综合的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整个系统的协调逻辑。论文将旅游扶贫各受益体看做整体来进行研究,来建立旅游扶贫模式和机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