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贵州省十种旅游新业态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2 共8415字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贵州是我国西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欠开发、欠发达”是贵州的基本省情,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贵州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后发赶超,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无烟工业,综合面广、带动能力强、乘数效应高。

  作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承担着增加财政收入、扶贫救助、对外树立贵州良好形象、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要责任,发展旅游业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化、科学技术的推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业急需转型升级。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给予了贵州旅游业发展巨大的机遇。贵州旅游业在经历了依赖资源的快速发展期后,必须抢抓发展机遇,走出完全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尽早实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后发赶超,缩小与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旅游新业态是在不断研究变化了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开辟新产品、细分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适应了变化中的新形势,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发展旅游新业态意义重大。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关于贵州旅游新业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力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和研究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尽量弥补这一研究不足,拓展贵州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希望拙作能够引起贵州省学术界对旅游新业态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夯实旅游新业态的研究,为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描绘蓝图、指明方向。

  (2)实践意义

  研究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贵州旅游产品体系。本研究将在立足贵州实际的基础上,分析出贵州未来应重点发展的旅游新业态,进一步丰富贵州旅游产品体系,增强贵州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有助于为贵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旅游业提供新的思路。旅游业发展水平跟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发展能力分不开。本研究将着重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发展旅游新业态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政府和企业发展旅游新业态,乃至发展整个旅游业提供借鉴。

  再次,有助于提高贵州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后发赶超。“业态”的竞争是旅游业竞争的新领域,是旅游业全方位的竞争。发展旅游新业态,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贵州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在新形势下,发展旅游新业态,有助于推动贵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突显后发优势,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竞争力。

  然后,为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需求的转变,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便成为题中之义。研究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有助于为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丰富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

  最后,为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新业态提供新的借鉴。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大致相同,例如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都相对滞后、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等等。本研究提出的贵州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策略,西部其他地区可以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紧接着分析了贵州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路径。本研究的重点是依据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贵州应重点发展的十种旅游新业态。最后提出了贵州发展旅游新业态的策略。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硕博论文及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搜集和整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新业态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旅游新业态的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以及研究发展趋势。文献研究法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找到可能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2)调查研究法

  本研究需要较为全面的把握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获取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为深入研究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业态的研究,很少将旅游业态直接作为研究对象,而是研究旅游业态的具体表现形式。谢慧颖通过对万方外文文献文摘库和施普林格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及信息筛选后,总结出国外关于旅游业态的具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游憩商业区。C. Stansfield 和 J. E. Ricket 于 1970 年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提出“城市游憩商业区” (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 的概念[2]。此后,Stephen L. J. Smith 将游憩商业区重新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店等高度集中组成的,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特定零售商业区[3]。

  汽车旅游营地。布莱克·伍德详细介绍了汽车营地的选址和建设的具体内容[4]。Robert W. Douglass 对美国汽车露营地的发展、开发建设的条件、露营地各功能区的规划、露营地设施的设计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5]。John Wiley 则主要关注汽车露营地产品的开发和宣传[6]。

  旅游房地产。Peter Clever 对德国房地产投资旅游业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休闲度假时代房地产结合旅游业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必然会有光明的前景[7]。J. C. Crotts 和 R. L. Ragatz 运用市场营销原理对旅游房地产消费市场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8]。W. Hobson 针对度假房产的销售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建立私人房产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是旅游房地产营销的创新点所在[9]。

  在线旅游网站。Yong Xia X,Andrew N. Skadberg 和 James R. Kimmel 以信息流模型为量化基础,对人们访问旅游网站时的在线旅游经历进行了研究探索[10]。Mar1a Lexhagen 研究了旅游网站所提供的附加服务在支持顾客搜索和购买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据此建议旅游网站发展更多的附加服务来支持顾客,以建立忠诚的关系,形成持续的购买行为[11]。

  (2)研究评述

  总体来看,目前国外旅游业态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很少对旅游业态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某种具体的旅游业态的研究,研究更加细化,更加强调实践性。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研究现状

  相比国外研究,国内对旅游业态的研究更加系统、理论性更强。以“旅游新业态”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在 CNKI 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 94 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得出国内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新业态的概念。旅游新业态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对旅游新业态概念的界定不多。杨玲玲、魏小安基于旅游新业态与传统旅游业的比较认为:“旅游新业态是相对于旅游主体产业有新突破、新发展, 或者是超越传统的单一观光模式, 具有可持续成长性, 并能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比较稳定发展态势的业态模式[12]。”张艳基于产品视角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时尚的变化,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产品[13]。”王兴贵从产业创新的视角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新的思路或者转变新的内容,逐步完善、改进和深化、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创造不同于传统旅游产业的业态[14]。”郭旸、沈涵在综合以上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旅游新业态是以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为主线,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满足其享受感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为内容的旅游产业形式[15]。”对于旅游新业态与传统旅游业态的区分,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不同的阐释。杨玲玲、魏小安认为:“旅游新业态的‘新’具有相对性,既有相对于业态本身的‘新’,也有相对于同行业、同产业其他业态的‘新’,还有相对于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新’[12]。”而施紫姣认为:“按照业态产生时间、成熟度以及同传统业态的差异,旅游业态的‘新’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过渡。而且新业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在发达国家已经盛行的旅游方式或许在其他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仍然属于新业态[16]。”

  旅游新业态的类型。李太光、于曰美、江珊根据旅游新业态产生的路径,将旅游新业态分为:旅游产业内各要素不断衍生分化的新业态、与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业态、与其他一二产业进行融合渗透产生的新业态1 23。杨玲玲、魏小安把旅游新业态分为市场型新业态、产品型新业态和经营型新业态三类[12]。张文建从业态的功能和效用来衡量,将旅游新业态归纳为四类,即聚集型、专业型、整合型、在线型[17]。张文建在此四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衍生型、准公共型两类[18]。顾宇基于旅游资源的视角,将旅游新业态分为基于自然景观的新型旅游业态、基于人文景观的新型旅游业态和基于某种目的的新型旅游业态三大类[19]。汪燕、李东和按照市场营销学中的新产品类型,将旅游新业态分为四类, 即全新型旅游新业态、改进型旅游新业态、换代型旅游新业态和仿制型旅游新业态[20]。

  旅游新业态产生的动力机制。旅游新业态产生的动力机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竞争、科技发展、政府支持、投资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渗透、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化分工等[17][20] [21][22][23][24]。内部动力主要包括旅游行业领袖创新精神、旅游行业投资收益、旅游行业创新文化、企业文化、员工等[24][25]。

  旅游新业态发展的路径。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路径主要为两条: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组织创新、供应流通渠道创新、制度创新六个方面1。产业融合包括旅游行业内要素融合、与第三产业内其他行业融合、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26]。同时施紫姣还强调了外部环境,包括政府支持、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影响[16]。

  张文建总结出了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八种模式,即资源整合式、专业分化式、组织创新式、服务外包式、技术推动式、区域集中式、业务融合式以及俱乐部式[17]。

  旅游新业态发展的趋势。曹会娟认为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将体现时代性、虚拟性、定制化与规模化相结合的特点[27]。李太光、于曰美、江珊认为旅游新业态将向信息化、科技化、高端化发展3。邹再进将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归纳为:①新兴行业(业种)不断涌现;②传统旅游业( 业种) 内部的新型行业不断发展;③行业整合渐成旅游业态发展的新潮流;④产业链延伸,横向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⑤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行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⑥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旅游业新型业态的产生起着助推作用;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和转换经营机制是旅游业态竞争的新选择;⑧旅游业态民营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加速;⑨各类旅游企业开始向特定区域和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区位集聚, 并逐渐形成以服务旅游者为中心的强大的旅游企业集群;⑩具有综合性旅游服务功能的游憩商业区( RBD) 开始建立并不断发展[28]。

  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意义。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①增加经济收益;②获得竞争优势;③有利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④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⑤有利于旅游产品类型拓展,内涵深化,减少对资源的依赖;⑥有利于为旅游业争取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29][30]。同时张祖群、林姗还认为:北京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的发展有利于北京城乡建设文化品位的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都的建设[31]。

  旅游新业态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在现有文献中,有 2 篇专门提到旅游新业态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学者们提到的旅游新业态人才培养措施主要有:①构建旅游新业态人才培养体系;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③设立相关学科与专业;④课程及培养目标调整;⑤师资建设;⑥培养新业态方面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32][33]。

  (2)研究的关注点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新业态的研究对以下几方面尤其关注:①针对专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较多。在相关文献中,专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文献占总数的 20%左右,涉及到的旅游新业态有高尔夫旅游[34]、滨水旅游[35]、低碳旅游[36]、旅游信息产业[37]、监狱旅游[38]、分时度假[39]、旅游智业[40]、汽车营地[41]、游轮旅游[42]、医疗旅游[43]等等。其中有 3 篇是关于旅游演艺的。表面看上去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以“旅游演艺”为主题、篇名、关键词来搜索,相关文献十分丰富。总体来看旅游演艺的研究趋于成熟,是旅游新业态中研究较为成熟的专项旅游新业态。②区域旅游业态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相关文献中,研究河南省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文献有 4 篇,北京、四川、安徽、湖南、甘肃各 2 篇,广东、吉林、陕西、云南、深圳、天津各 1 篇,总数达 20 篇,说明区域旅游业态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邹再进,王洪伦和以许南垣为首的云南财经大学课题组一致认为旅游业态竞争是区域旅游业竞争的新趋势[44][45][46]。邹再进还进一步提出了旅游区域在运用业态竞争工具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方针和策略[44]。以许南垣为首的云南财经大学课题组提出了区域旅游业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46]。③创新与产业融合是旅游新业态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在相关文献中,有 12篇是从业态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旅游新业态,有 9 篇是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研究旅游新业态。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和产业融合是旅游新业态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3)研究的不足

  旅游新业态在国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新业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比如概念、类型、产生动力机制等,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化,尚未建构起为学者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针对专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较多,但缺乏从宏观上对一个地区多种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规划。在目前关于区域旅游业态的研究中,也鲜有对一个地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将从创新、产业融合等多个视角系统性研究贵州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未来可重点发展的多种旅游新业态及发展策略,希望能为目前还不成熟的旅游新业态研究体系贡献一点力量,尤其是区域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系统性研究方面。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业态

  “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产生于零售领域。“零售业态”一词于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有人用其分析我国零售业,90 年代中期被广泛使用。1998 年,国内贸易部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 试行) 》,表明该词得到中国官方正式认可。我国学者夏春玉将日本学术界关于业态概念的界定归纳为三类[47]。李鹏,李柏文,田里又进一步将这三类概念分为基于空间属性的定义、基于服务属性的定义以及基于层级属性的定义,并且认为这三种定义之间存在着逻辑递进关系,在发展路径上表现为延伸和拓展,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48]。基于空间属性的定义认为:“业态是零售经营者关于具体零售经营场所——店铺经营战略的总和[48]。”基于服务属性的定义认为:“业态包含了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48]。”基于层级属性的定义认为:“业态是具有相同经营方式、相同经营技术和方法的零售商业机构的集合[48]。” 国内学术界对业态概念的界定与2004 年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的定义基本一致,认为:“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12]。”

  参考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的定义,业态就是指企(行)业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相应要素组合而形成的经营形态。业态,通俗理解就是指企业(行业)经营什么、市场在哪里、怎么经营的问题。

  (2)旅游业态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业态概念的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 2004 年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中对“业态”的定义来进行界定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许豫红和张文建的界定。许豫宏认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企)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结合1。”

  张文建认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引致的经营形式[17]。”另一类是陈泳、许南垣对旅游业态的界定。陈泳、许南垣认为:

  “旅游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是包含了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的一个多维复合性概念[49]。”

  本文采用许豫宏对旅游业态的界定将“旅游业态”定义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企)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结合1。”

  (3)旅游新业态

  不同的学者立足的视角不同,对旅游新业态的定义也不同。旅游新业态的“新”主要体现在企(行)业的组织方式、经营方式、产品、服务四个方面。本文将采用郭旸、沈涵对旅游新业态的定义。郭旸、沈涵将旅游新业态定义为:“旅游新业态是以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为主线,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满足其享受感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为内容的旅游产业形式[15]。”

  旅游新业态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产生时间、成熟度、与传统业态是否有差异、地域性。所谓的地域性就是一些地方已经盛行的旅游方式或许在其他的地方仍然属于旅游新业态。

  1.4.2 相关理论

  (1)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四个[50]:

  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50]。

  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50]。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50]。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50]。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着两大变数:机会与政府。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可能形成机会、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形:基础科技的发明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50]。政府的政策同样不容忽视。

  (2)熊彼特创新理论

  经济学家熊彼特赋予“创新”以丰富的经济内涵并奠定现代创新理论基础,熊彼特于 1912 年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随后,熊彼特又在 1939 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 1942 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两部著作中,较系统地总结归纳了他关于创新的理论思想,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51]。

  熊彼特认为“创新( Innovation) ”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 熊彼特指出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有五种情况: “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 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 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即市场创新; 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 即材料创新; 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52]”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企业家既不同于发明家,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53]。因此,创新者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的能力条件:①要能看到别人不一定看得到的潜在的利润;②具有能抓住机遇的敏锐性;③要有胆量,敢于冒风险;④要有组织能力,不仅能动员和组织企业的内部资源,还能够组织利用外部资源来实现创新[53]。他指出:“获取创新产生的超额的经济利润,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原动力之一,经济的发展源于创新;创新的实现使创新者获得高额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引起模仿和竞争,这就导致创新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下降,于是消费者和整个社会从中获益;当价格下降至无利可图时,一轮创新即告结束,新的创新又将开始,这样,创新、模仿和竞争推动着经济浪潮式发展。[53]”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和不足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本研究将是首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贵州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宏观方面:分析了贵州省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贵州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路径;微观方面:立足贵州实际,提出了贵州未来应重点发展的旅游新业态。这一研究对于贵州来说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1.5.2 研究的不足

  要想做好本项研究,必须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有着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趋势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受限于自身能力和掌握的信息资料的不健全,对相关问题的剖析可能不够深入,甚至会有所偏差,尤其是对贵州未来应重点发展哪些旅游新业态可能过于主观,需要不断的斟酌和思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