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亲子类电视节目中体现教育功能的设计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7 共33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亲子类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社会教育与亲子类节目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第三章】社会教育环境透视
  【第四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第五章】对亲子类节目的内容分析
  【第六章】亲子类电视节目中体现教育功能的设计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亲子类节目的社会教育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总论

  6.1 提倡亲子类电视节目的理由

  本文从电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出发,研究得出亲子类电视节目对家庭教育起着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提倡此种节目文化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以下为提倡亲子类节目文化发展的理由:

  1.电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2.亲子类电视节目中有优秀的家庭教育例子,具备很好的教育职能。

  3.亲子类电视节目更好的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功能。

  4.亲子类电视节目迎合了社会的需求和社会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让社会正视了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问卷调查中反映,观众对于亲子类电视节目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通过以上对亲子类电视节目的总结,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播出,不可否认媒介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教育的有效普及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依托,家庭教育倚靠亲子类电视节目共同促进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的,每一项都不能疏忽。

  6.2 亲子类电视节目中体现教育功能的设计建议

  6.2.1 打造亲子类节目品牌,呼吁"父爱回归".

  在《爸爸去哪儿》中,我们不难看出爸爸们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快,体格强健,是孩子们的"保护伞".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照顾却暴露出很多问题,不知道给孩子穿什么,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做饭扎头发,通过几期节目下来,爸爸们学会了如何给孩子做一顿简单的菜色,学会了给孩子挑选衣服,并且他们的进步是直观的。从节目内容中呼吁"父爱回归",可以将节目中爸爸们的变化进行总结,制作成新的一期节目,或者进行后续报道,并邀请观众录制平民版的《爸爸去哪儿》,经过节目的体验,弘扬的"父爱"理念,给家庭教育敲响警钟,用节目的真实体验呼吁父爱回归家庭。

  亲子类节目品牌的打造不光依靠调整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还需要借用湖南台雄厚的资金以及优秀的制作团队,加之借鉴韩国已有的成功制作经验。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利用明星爸爸与孩子的超高人气,使其担当部分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并制作电视、网络、平面等多种形式的广告,用广告吸引观众的眼球,大力发展全媒体宣传,共同呼吁"父爱回归".除了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三者相结合,节目组还可以通过反复播出的新闻与报道,强化节目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利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关键词实时互动讨论关于《爸爸去哪儿》的热词,电视与网络媒体实时互动,实时分享,并且加大明星爸爸与孩子的自媒体传播力度,各大视频网站专题多维报道,聚焦图片视频新闻报道,增加新闻关注度,从而借用媒体的力量使"父爱回归"深入人心,为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6.2.2 培养多渠道收视体验。

  1948 年,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美国传播学进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车的五个基本要素,即"5W"模式:谁传播(Who 即 Sender),传播什么(say what 即 message),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 即 receiver),传播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3 "当代社会生活是由大众媒体组成的"麦克卢汉认为,由于媒介是人们与外界打交道或相互交往的唯一渠道,因此,不同的媒介可以看成是人体不同感官的延伸,而媒介的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有什么样的媒介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模式。[18]媒介深度介入生活已不可逆转。在媒介改变人类生活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被它影响。每个人除了基本的社会化需求之外,面临的环境是新的,也是越加复杂的媒介形态。亲子类电视节目需要重视"文化反哺"现象,它不仅是一种双向互动,也是一种信息重构。对受众进行正确的"文化反哺"引导,不仅仅是节目互动的奖励机制,节目需要承担青年人对年长的一辈进行新媒体教育的职责,主动引导年长一辈和青年人一同使用新媒体渠道观看。只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才不会使受众流失。只有重视它,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它,才会继续全民媒体化的进程。在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媒体必须深谙受众的需求才得以生存。

  这样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媒介规划和主动影响的可能性,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辅助媒介多方位了解了受众需求,两者共同促进,共谋发展。

  6.2.3 培养家庭教育成为媒介教育的"港湾".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 20 世纪 60 年代曾提出了"全球村"的概念,将世界当作是经过压缩的整体型社会。并且,通过现代传媒的作用影响形成并加强全球共同体思想,并且相互依赖。媒介教育自 20 世纪末期传入中国以来,广泛进入我国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它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群体。有研究者把媒介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分为四个方面,即:身体的,性格的,能力的,道德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媒介渗透进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它不仅针对青少年,还是全民应有的一种本职素质教育,不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由于媒介的迅速发展,体制的轮番转换,媒介信息更趋向多元化,多样化的稳固发展。

  媒介教育的培养需要以家庭为"港湾".人生的第一课堂就是家庭,它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单位,是个体化转化为社会化的第一步。一个家庭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在家庭中养成。鉴于当前我国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大力开展这一国情,如何从良莠并存的媒介信息中有效筛选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并且如何在媒介信息中正确对孩子进行辅导,这些都是每个家长需要学习的。

  亲子类电视节目将培养家庭成为媒介教育的港湾作为发展第一要义,有效利用媒介对孩子开展良性循环教育。节目穿插一些亲子教育知识,例如:增加亲子访谈,专家针对节目现象进行评述等等。将传统电视教育的模式与新兴电视教育节目结合,保留传统教育节目的优良传统,又将新兴节目中的好的地方保留,满足不同年龄受众的需求,家长从节目中学到育儿知识,孩子从节目中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节目不仅要将受众面拓展,稳固受众群,还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稳固传统媒体的地位,培养家庭成为媒介教育的"港湾".

  6.3 对《爸爸去哪儿》节目未来发展的假设

  泛滥成灾的选秀节目将全民娱乐逼到了一个极限,将平凡人打造成明星的烂俗戏码已不再被观众所接受。而《爸爸去哪儿》则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高高在上的明星褪去华服,穿着运动装带着自己心爱的宝贝在乡村田野间为了生存而完成高难度的任务。演员不再按照台词扮演角色,而是做回最真实的自己。节目打造的是一个回归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嘉宾、真实的目的、真实的内容、节目中流露的情感也是真实的。用真情的流露代替虚假的炒作,给观众带来情真意切的温暖,在这个"泛娱化"的时代,它不仅还原了真实,也为时下的各类电视节目树立了新的榜样。节目中始终贯穿的如何教育孩子,提倡的"正能量",在相亲节目泛滥,选秀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是一股清新之风。

  虽然《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火爆空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完全替代正统的教育。亲子类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势不能完全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但是通过其巨大的影响力,却呼吁了社会对教育界的重视,引发对亲子教育这一板块的关注。

  虽然《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有很高的影响力,但是如果节目不创新,还是没法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的。首先,从嘉宾的选择上,如果一味的只选有孩子的男嘉宾,在这个以"颜值"取胜的年代,容易对观众造成审美疲劳。节目选择女嘉宾,则还会牵扯到体力,能力以及牺牲形象等多方面问题。再者,众所周知节目来源自韩国同档电视节目,稍作部分改进随后引入国内,自节目引入国内以来,由于原版节目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碰撞,湖南卫视节目组的确修改了部分内容,并使其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但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错位现象还是不可避免的。是否能对节目的未来假设,如果一味照搬,加之缺乏创新性,将会被其他节目吞噬,难以存活,影响力随之变小,可能以后只会存留在当年收看过的受众的记忆中。如果节目培养了一批固定的收视群体,又在原先基础上稳固创新,整合新媒体共同宣传,扩大影响力,节目的火热程度将会继续持续下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