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关于教养的论文(强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1-11 共10172字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属于他律教化显现。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关于教养的论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关于教养的论文范文第一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

  作者:魏亚美 孙伟铭 董香丽 袁沁 袁也丰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 南昌大学医学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西中医药大学心理系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

  摘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隐患。家庭是人最先接触并持续接触的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量研究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本文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唤起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重视,倡导和谐的家教环境,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关键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魏亚美(2002.05-),女,山东济宁人,南昌大学康复治疗学在读,研究方向:心理康复。;*董香丽 Email:xiangzirijidxl@163.com.;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是社会的重大命题[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早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规范有着重要作用[2].大量研究证明[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本文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既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唤起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重视,倡导和谐的家教环境,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教养.png

  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前提下故意、反复伤害自己的行为。常见方式有切割、灼伤、刺伤、击打、过度摩擦等[1].NSSI行为高发于青少年群体,始于青少年早期阶段且在青春期中期特别存在,成年后发生率有所下降[4].研究显示NSSI行为的总体发生率不断增高[1].NSSI行为可以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使人心情愉悦,这极易误导部分人群认为NSSI没有伤害,而NSSI行为实际上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5].

  青春期后期,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出现重复性NSSI行为的风险增高,甚至在NSSI行为停止后仍存在情绪失调现象[1].NSSI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包括短期、直接的身体损伤,更严重的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长期危害。NSSI行为是自杀的关键危险因素,许多青少年同时存在自杀和NSSI行为[6].

  相关文献显示,影响NSSI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7].NSSI行为不是由某个因素单独引起,它是由各种后天因素(包括个体性格、情绪调节困难、童年期创伤、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与同伴相处关系和学校环境等)和与遗传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引起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养育子女时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风格和行为方式,它总结了各种教养行为的特点[8].金等[2]提出,家庭教养方式是对父母在指导、抚养儿童时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风格和行为倾向的概括,其不随情况发生改变。总之,家庭教养方式包括详细的教养行为、习惯和理念,它以亲子关系为主体,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接受-拒绝维度),另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程度(控制-容许维度),将其进行组合,可以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权威型和忽视型。权威型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而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往往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属于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9].

  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人最先接触并持续接触的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尽管青少年社会化过程掺杂学校教育的因素,但家庭的作用并未减弱,甚至可能成为特殊情况下青少年NSSI行为实施的关键控制因素。

  1.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特点

  NSSI行为青少年的报告中,严厉、松散及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方式较为常见。在青少年时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基于原则适当,监督明确,温暖和理解三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NSSI行为青少年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更少、拒绝更多。研究发现[10],NSSI行为与父母的批评及冷漠态度密切相关,存在NSSI行为的青少年相较于正常青少年,他们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较少,受到的批评较多。父母忽视、虐待等不良的童年事件也会增加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10].

  其次,NSSI行为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性较大。刘毅等[3]研究发现,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与NSSI行为及其重复性和严重性之间的关联存在差异。James[12]分析数据得出,母亲的批评比父亲的批评对青少年参与NSSI行为的影响更大。Martin[13]认为,感知到母亲虐待影响NSSI行为,而感知到父亲虐待与NSSI行为并不相关。父亲与母亲对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不同在预料之中。一般来说,母亲比父亲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伙伴,母亲对儿童价值观和生死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3].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情感关怀也更多,可以满足孩子的情感所需,父亲则更倾向于给孩子切实的帮助。NSSI行为青少年的父亲在教育子女时过度忽视子女的情感需求,表现出不当的严厉和更多的惩罚,难以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家庭教养方式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父母的权威,若处于恶劣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易被负面因素影响,并逐渐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

  此外,性别不同对家庭教养方式感知不同是NSSI患者的另一差异因素。James[12]提出,受到批评后,女孩比男孩更可能有NSSI历史。男生和女生在对待父母教养方式的态度上具有差异,男生感受到母亲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而父亲给予更多的指导,倾向于与父亲相处;女生则与母亲关系亲近,认为父亲是权威的代表,与父亲的相处时间较少。

  2.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大量研究显示,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青少年NSSI行为,可作为有效变量预测子女的NSSI行为。依恋理论表明,亲子关系作为幼儿的主要关系,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和情感发展[14].父母不仅推动儿童社会化,还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5].一些父母特征与青少年NSSI行为有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日后抑郁、焦虑、敌意和社会不适的风险增加[16],严格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惩罚是NSSI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13].Victor等[17]发现,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可降低青少年NSSI行为风险,而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青少年NSSI行为的一大危险因素。

  幼儿依恋经历深刻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这一过程中父母扮演不同的角色[18],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NSSI行为发挥重要作用[19].一方面,母亲的过度保护和父亲的情感冷漠会使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自我意识且无法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易出现反复性NSSI行为[20];另一方面,父亲的情感温暖和母亲的排斥与严重NSSI显著相关,父亲表现更多情感支持、母亲存在更少拒绝时,青少年的NSSI症状严重程度明显降低[19].

  四总结与展望

  1总结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严重危害充分反映了我们需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大量研究显示,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造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危因素,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本文重点分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引起父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视,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2展望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影响,父母应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营造和谐的家教环境,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参考文献

  [1]. Brown RC,Plener PL.Non-suicidal Self. Injury in Adolescence[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7,19(3):20.

  [2]金凤仙,程灶火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3):468-471,472.

  [3] .Liu Y,Xiao Y,Ran H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non-suicidal self. 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in Yunnan,China:a cross-sectionalsurvey[J].Peer J.2020,8:e 10493.

  [4] .Paul LP,Teresa SS, Lara MM.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deliberate self-harm: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Border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2015,2(1):2.

  [5].孙蒙,史战明,陈登国,等。非自杀性自伤与精神障碍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1):15-17,28.

  [6].Hawton K ,Bergen H,Cooper J.Suicide following self- harm:findings from the multicentre study of self-harm in England ,2000-2012[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5,175:147-151.

  [7].林明婧,厉萍,卢庆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 2018,31(1):67-70.

  [8].周楠,张静驰,李辛香。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家长逼迫进食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28(10):1510-1513.

  [9] .Muniz -Rivas M,Vera M,Povedano-Diaz A.Parental Style ,Dating Violence and Gend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5):2722.

  [10].In-Albon T,Tschan T,Schwarz D.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J].Prax Kinderpsychol Kinderpsychiatr,2015,64(5):386-403.

  [11]. Ammerman BA, Brown 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riticis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expressed emotion and NSSI[J].CurrPsychol. 2018,37(1):325-333.

  [12] James KM, Gibb BE .Maternal criticism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school-aged children[J].Psychiatry Res .2019,273:89-93.

  [13].Martin J, Bureau JF,Yurkowski K Family-based risk factors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Considering influences of maltreatment, adversefamily-life experience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al risk[J] .Adolesc 2016 ,49:170-180.

  [14] Brumariu L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J]. New Dir Child Adolesc Dev.2015,2015(148):31-45.

  [15] Sze MYT,Ba T,Dai AA. Psychoanalytic infant observation in China-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separated from parents[J].Asia PacPsychiatry.2021, 13(1):e12438.

  [16] .Anosike C,Isah A,Igboeli NU.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for evaluating knowledge of risk factors for teen depression among health care trainees of a Nigerian university[J] Asia Pac Psychiatry,2020,12(3):e12391.

  [17] .Victor SE,Hipwell AE ,Stepp SD.Par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s 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onset

  [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2019,3:13:1.

  [18] Bresin K, Schoenleber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A meta-analysis[J].Clin Psychol Rev.2015,38:55-64.

  [19].Taliaferro L A,Jang ST,Westers NJ.Associations between connections to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non-suic 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developmental assets[J].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20,25(2):359-371.

  [20].Spitzen TL,Tull MT,Baer MM.Predicting engagement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l)over the course of 12 months.the rol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athology and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NSSI[J] Affect Disord .2020 277(1):631-639.

  文献来源:魏亚美,孙伟铭,董香丽,袁沁,袁也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05):793-794+804.

  关于教养的论文范文第二篇: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教养问题探析

  作者:刘园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教养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父亲参与孩子教养时间较少,父亲在参与教养方式上更多趋向于"内敛",父亲缺席幼儿教养影响幼儿发展等。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从客观因素看是现实环境导致父亲不能教养孩子和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主观因素看是缺少教养孩子的意识和专业教养知识匮乏。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建议在社会层面建立全面的异地入学保障机制,从法律政策上规定给予父亲陪护孩子的假期,培养新手父母参与教养孩子的意识;在家庭层面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专业教养知识;在学校层面做好家校沟通,为父亲教养孩子提供帮助,开展形式多样的鼓励父亲参与其中的活动。

  关键词:父亲参与教养;父亲缺位;幼儿发展;

  作者简介:刘园(1994-),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知疲倦地奋斗着。社会的转型,使得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走向城市,这种情况下有多少父母生了孩子但因为迫于生计而不得不离开孩子,又有多少父亲或者母亲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法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功能的不健全,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生而不养,既给社会带来了负担,也给家庭带来了问题,更有可能让这个孩子未来陷入无尽的痛苦中。当今中国式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很重视教育、亲子关系的家庭,父母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父母们关心孩子身心发展状况,但是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却忽视这一点;孩子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等问题,可见,当前父亲参与孩子教养情况在社会中被逐渐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教育的这种"丧偶式"育儿展开分析讨论,利用文献研究法了解我国家庭父亲参与教养现状,从而归纳总结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以期从不同层面给出更适合当下教育情况的对策,以期家长能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提高父亲教育的参与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教养.png

  一、概念界定

  关于父亲参与教养,国内外学者还未有统一的看法,国外学者DOHERTY等认为孩子父亲参与教养任务的重点是跟孩子母亲一起共同参与[1].HAWKINS等人认为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行为有九个不同的维度,其中包括对孩子和孩子母亲金钱上的支持、对孩子学业上的支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等。我国学者孙元元指出父亲的教养行为是指父亲在孩子个人发展过程中对孩子的外部支持,如情感表达、行为的塑造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与发展[2].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将父亲参与教养定义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或直接或间接对孩子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并且能够进行对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活动。

  二、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父亲参与""父亲缺位""幼儿教育"为相关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搜索,阅览了近些年有关父亲参与教养的文献,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父亲缺席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一)父亲参与教养时间

  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整体表现不太好,父亲较少参与日常照看幼儿的活动[3],更多的是承担了家庭的经济责任,而孩子的生活特别是学龄前期的生活主要是由母亲照料[4].有研究发现影响父亲较少参与幼儿教养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因为工作,忙于工作的父亲们,没有时间或没有精力来顾及孩子[5].有研究发现,父亲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压力水平越高,在休息时与孩子互动就较越少[6].综上可知,父亲参与教养孩子时间较少,父亲教育的职责更多外向化,倾向于在外工作,赚更多的钱来间接助力孩子的成长。虽然高学历父亲重视孩子教育,但有的也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而兼顾不到孩子教育。

  (二)父亲参与教养方式

  父亲在教养方式上采用最多的是鼓励与表扬,然后是支持与规划,最后是照顾和约束孩子[7].也有学者指出父亲陪伴孩子时,采用的方式更多是以力量型的游戏、身体接触等,而且很重视与孩子的交流[8].父亲的教养主要"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主要是对孩子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内"就比较含蓄,不太善于和孩子交流[5].由此可见,父亲在参与教养方式上,更多趋向于"内敛",并不像其他教养人那样直接明确地教育孩子,父亲的教育可能更"深沉",趋向于隐性教育。

  (三)父亲缺席幼儿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儿童没有很好地经历过家庭中父亲的教育阶段,很可能出现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需要,无法正常进入社会的现象,甚至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9],幼年时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儿童容易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容易出现一些反社会行为,这将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0],其成长的过程中辍学率与犯罪率都要比正常儿童高[11].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父亲参与教养孩子的害羞退缩行为会慢慢减少,父亲的行为会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会拥有极大的安全感[12].由此可见,父亲参与孩子教养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三、造成父亲无法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一是现实环境导致父亲不能教养孩子。首先,孩子的父母外出就业,隔代教育现象较为普遍。但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很多问题,祖父母(含外祖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照看孩子精力等都会影响年幼的孩子成长。另外,3-6岁是一个人一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缺失父亲的教养,会对孩子性格、今后人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亲密关系的选择等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其次,父母离异或其他意外伤害事件导致的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父母亲离异,孩子跟随母亲生活,这种情况下父亲参与教养的机会更是直线下降。又或者,父亲因为某些原因去世,无法继续参与教养孩子,从而引发很多后续问题。

  二是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我国大部分的家庭也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模式。父亲工作上班挣钱,主要做好家庭的外部沟通事务,母亲管理家庭内部生活,照顾家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事务。因此,对于很多父亲来说,努力工作赚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加之很多父亲有很多事情不如母亲做得那么细致到位,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教养任务全都落到孩子母亲身上,父亲只通过母亲了解孩子近来状况,再偶尔给予鼓励或进行批评,这就算是父亲参与孩子教养了,由此,父亲参与教养较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主观因素

  一是缺少教养孩子的意识。现在很多青年在没有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时,就成了年轻的新手父母,但他们中的很多人生了孩子却不知如何去教养孩子,更没有科学教养孩子的意识。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要想把孩子们抚养好,至少你自己不能仍是个孩子。"[13]这也间接说明了在父亲参与教养孩子这方面,身为父亲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最起码首先要有养育孩子的意识。

  二是专业教养知识的匮乏。除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外,大多数父亲在孩子教养问题上,更多的是以言语鼓励或批评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养方式。对于养育孩子这件事,许多知识可能也只是从祖辈们那里学习模仿而来,面对身处新时代的孩子们,父辈的教养孩子的经验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父亲使用的解决方案不匹配时,会产生更多的家庭矛盾,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造成父亲不敢管、不会管的局面。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一是建立全面的异地入学保障机制。家长为了家庭的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就业,针对这种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出现的导致父子分离的不可抗力因素,国家应从政策方面来保障支持家长带着孩子异地工作入学。支持农村地区学生异地入学,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当然,教育部出台了很多文件用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随迁入学权利,这种情况出现留守学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父母会更加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应破解存在的问题,把此项工作作为保障民生的工作落细落实。

  二是从法律政策上规定给予父亲陪护孩子的假期。父亲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缺失,有时是无奈之举。生存压力、工作压力之下,父亲不得不牺牲掉陪伴孩子的时间,不愿也不敢向上级请假照顾孩子。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劳动者正常权益,比如,超过正常工作时长必须强制休假,给予父亲每月适当的类似于"陪产假"的"陪伴假"等。另外,也可以通过此举,提醒家长们注意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以此来鼓励支持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

  三是培养新手父母参与教养孩子的意识。在人们心目中产检如此重要,而且现在科学备孕、胎教等如此盛行,那么是否可以在年轻人备孕时,就为他们灌输在孩子出生后父亲参与教养孩子的重要性。在年轻人准备怀孕阶段,就可以参加由政府牵头主办、社会机构协办的备孕课堂,在给新手父母普及养育孩子的知识经验时,强调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了各级政府的参与,就可以让这件事情落到实处。要让新手爸妈在备孕的早期就明白,生养一个孩子是要为孩子们的一生负责的,生而不养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并且父母亲的共同养育会让孩子更加自信,会让孩子在父母亲美好的爱护中向着全面的人发展。

  (二)家庭层面

  一是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当前,社会发展进步较快,家长们的思想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过去社会是农业社会,需要人们用自己的力气去干活赚钱,也就形成了女性在家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家中男性外出社交赚钱养家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想法应该摒弃,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繁多的工种,人们不再囿于用力气来赚钱的圈子,可以多样选择。这种情况之下,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赚钱养家,当然,男性也可以将眼光多放置在家庭上,很多父亲对孩子爱的表达就是赚钱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不妨转换跳出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精神世界是否健康,坚持陪伴孩子做游戏、辅导作业等,有了父亲参与的教养,孩子的成长发展会更完整。

  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专业教养知识。手机是最好的学习介质,父亲可以利用手机可以浏览相关网站,可以关注教养孩子的微信公众号,诸如"读懂儿童""鲁稚的阳台"等学习教养孩子的知识,也可以下载APP来订阅相关教养孩子的知识,如"德瑞姆心理教育""有养"等。此外,还可以参加父职教育培训班,父职教育是专门针对父亲进行的教育,以期父亲获得专业的育儿知识技能。父亲利用节假日、周末时间通过向家庭教育领域专业人员请教,学习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教养孩子的技巧。

  (三)学校层面

  一是加强家校沟通,为父亲教养孩子提供帮助。首先,如今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公众号平台,学校可以发布有关父亲教养孩子的知识内容,指导父亲如何正确教养孩子。其次,每两周开设一次专门针对学生父亲的专题讲座,在周内可以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父亲在教养孩子方面遇到的难题,综合整理出大部分家长面临的问题,在专题讲座上进行解答。另外,每所学校可以设立家校合作指导中心,不仅为家校沟通提供桥梁,也可以为个别有特殊性教养问题的父亲提供帮助。最后,预大于治,在孩子入学之初时,学校可以就父母教养当中的重点问题编制成册下发给每位家长,让家长尽早知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教养期,提早准备,避免忽视孩子或者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父亲参与其中。现阶段由幼儿园到小学、初高中学校的很多活动都是母亲参与其中,比如孩子的家长会更多都是母亲来参加,很少有父亲参与。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父亲参与进来。学校也可以合理使用强化理论,激励学生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孩子的家校合作教育中,比如设置积分奖励,一学期当中父亲参与孩子活动的次数累积达到一定数量,学校有奖励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原。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1 .

  [2]赵欣乐。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幼儿安全感的相关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20.

  [3]夏婧。3~6岁幼儿父亲参与教养情况现状调查- --以N市A园为例[J] .教育观察, 2019(12) .

  [4]刘晓红。中美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比较及启示[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2) .

  [5]孙彦。城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 2011.

  [6]鲁梦鸽。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7]黄靖淇。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J] .清风,2020(10) .

  [8]刘丽莎,李燕芳,吕莹,等。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1) .

  [9]温召玮,翟秀海。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问题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34) .

  [10]蒋微,谯秀娟,卢清。父亲缺位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 .科教文汇(上旬刊) , 2015(2) .

  [11]梁艳,郭玲。学前儿童教育中父亲缺位及其改善[J].学前教育 研究, 2018(2) .

  [12]范士龙,王桂芬。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1)。

  [13]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08.

  文献来源:刘园。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教养问题探析[J].西部学刊,2021(19):113-1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