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柏乡魏氏的良好家风传承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作者:王秀彦;刘凤茹
发布于:2018-04-19 共5508字
  摘要:明清时期, 柏乡魏氏以道德传家, 使其家族在二百多年间, 人才辈出, 兴旺发达, 在地方上影响至大。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以及良好的家风传承,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柏乡魏氏; 家风; 道德传家;
  
  家风是指在一个家族或家庭内、大家都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言行规则。家风有好坏之分。好的家风通常表现为家族或家庭和美、关系融洽, 成员均知书达理, 遵守社会公德, 体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正向价值观。好家风的养成, 主要是借助于家族或家庭长辈对后人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即所谓道德传家。
  
  古人云:道德传家, 十代以上;耕读传家, 次之;诗书传家, 又次之;富贵传家, 不过三代。说明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养成对一个家族存续的重要意义!若以此衡量, 明清时期的柏乡魏氏无疑是道德传家的典范之一。
  
  明朝正德年间, 魏寿以恩贡身份, 被授以山东汶上县训导, 就此揭开了柏乡魏氏步入仕途的序幕。至其孙谦光、谦吉辈, 家族勃兴。自此, 不仅人丁兴旺, 而且代有人才出[1]p586.从明朝嘉靖十七年槐川公谦吉中戊戌 (1538年) 科进士算起, 到淸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1781年) 科进士魏曾羽、魏廷祚叔侄止, 该家族走出了十二位文进士, 一位武进士, 近二十位举人, 贡生、秀才更加普遍。他们中既有朝廷一品大员, 也有职守一方之政要, 而八、九品及以下的官吏则更多。一时间, 魏氏子弟灿若星辰, 散布全国各地。家族兴旺发达近二百多年之久, 枝繁叶茂延续了十数代的名门世家, 在柏乡历史上首屈一指, 即使放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 也并不多见!其后因时局的变迁, 导致魏氏家族式微, 但魏氏子弟至今在各行各业也都均有不俗表现!
  
  柏乡魏氏以道德传家, 不仅在历代家族成员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于安身立命、待人处事中从容应对, 而且又最大化地体现了他们个人的社会价值。其良好家风传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勤勉向学, 修养自身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翻检史籍旧志, 不难发现, 魏氏族人, 无论有无功名, 身居何位, 莫不自幼至老以读书为第一要事。他们勤勤恳恳, 嗜学不倦, 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修养自身。魏文毅公裔介之高祖辈谦光、谦吉兄弟以笃志好学闻名乡里, 谦光曾“冬夜读书以雪试目”;而其曾祖大成从太学学习归来, “静坐读书, 杜门不出”;其父柏祥“笃志国史, 工诗文”、“考县令不赴, 杜门着书, 手不释卷”;其弟裔讷称人生大过人处要在读书, 既究性命之学, 又探经济之道, 被人尊为“学者”.且以擅作诗篇, 海内风雅之士群奉之为吟坛诗伯;裔悫亦是“尤邃于学, 手不释卷。”[2]卷六·名宦、人物文毅公称“余平生无他嗜好, 惟嗜读书。”[1]p3他三十一岁高中进士第十二名, 殿试, 三甲前列, 考词林, 又中第二十。其学问深淳, 于经、于史、于性命之学无不广泛涉猎、潜心研究, 吴伟业赞叹“ (魏) 公秉鸿骏魁杰之才……理学、文章、政事, 三者殆兼而有之”, 古今罕见![1]P1-2年届七旬, 还常灯下读书至深夜, 为子弟讲解书义、批改艺文。到最后卧病在床了, 还招呼子弟至病塌前校定文字、诵读诸书, 真是天性好学、至老不倦。
  
  “学而优则仕”, 魏氏子弟嗜好读书的风气养成, 在科举盛行的时代,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为步入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进士、举人出自魏家, 占据了地方贡举人才的半壁江山。但是, 他们读书, 也不尽是为了功名。比如进士出身的裔讷曾说:“读书而不究性命之微, 釆经济之大, 即幸获功名又何裨乎?”[2]卷六名宦、人物魏裔讷言外之意, 读书应该有更高的目标, 是探究更精微的性命之学、天理之道、有补于经邦治国!
  
  他的主张带有时代的痕迹, 也不足以完全概括读书的涵义。但其中超越功利目的的自觉读书意识、勤学更要善思、读书以济世的观点是对的。
  
  关于读书学习的妙处, 不同的读书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分享。有人说读书是以文字喂养灵魂的故事, 有人说读书是最省钱最高档的自我升值,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表述不同, 但都是强调了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更主要的是书籍中的精华和养分潜移默化的滋养, 带给人的精神提升。时常听人讲读书的重要性, 微信朋友圈有条微信很火, 标题是:要么旅行, 要么读书,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可见大家都认可读书这件事。
  
  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变快, 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加大, 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做任何事都希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没有耐心去品读和思考, 去等待长时段的消化吸收, 潜移默化。人人都说读书好, 但能静静地享受读书乐趣、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人越来越少, 行色匆忙成了多数人生活中的常态。2014年全民阅读调查显示, 我国国民人均纸版图书年阅读量为4.5本, 而同期相比, 韩国11本, 法国20本, 日本40本, 以色列64本。且我们国民所购的有限纸版书中, 八成都是教材。[3]也不排除其中很多人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职称晋级等功利性目的读书, 还有的人只是用书来装点门面。可见, 中外国民阅读量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再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2015年国民人均纸制图书阅读量较之前有所上升, 但是数字化阅读明显超过纸质版阅读, 其中手机阅读量高达60%.[4]当然书籍电子化时代, 人们不一定看纸版书, 但市场化时代, 人心浮躁导致了读书的碎片化、浮浅化和功利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 蕴含于古典书籍中的传统文化精华、端正的人生观、正向价值取向便会渐行渐远, 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事情!所以发掘并宣扬柏乡魏氏勤勉向学的家风, 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的《逍遥游》中云:“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浮大舟也无力”.自身胸无点墨, 如何能教导子女?父母三观不正, 怎能期望孩子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品行?魏氏宗族成员勤学善思, 本身也是学习、理解、消化、吸收传统价值观念、修养自身心性的过程。历代魏氏族人都有各自的着述传世, [2]第九·着述而这些着作, 自然是他们读书思考的结晶。就如吴伟业称道文毅公:“公之才与学, 其积之也有本, 而出之也无穷”、“公之蓄于中者, 渟泓演迤, 虽试之于政, 见之于文, 而其本则一也”.[1]P2意思是他于政坛、于文学、于思想各个领域的突出成就, 均源自其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读书和思考之积淀。
  
  勤学、善思、着述, 他们在提升了自己的学识、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时, 也为教育下一代积累了资本。插架之收储, 趋庭之问答, 良好的家风就在这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逐渐形成、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二、重视家庭教育, 教书育人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生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素质水平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影响非常大, 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现代心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童年史、家庭史研究, 正是基于童年经历与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 不仅利于个人成长, 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魏氏族人一定谙熟“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 所以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既传授子弟以学业知识, 又培养其个人品行及存身立世之道。
  
  首先在学业上, 魏氏子弟除正常的接受各级别学校正常教育外, 还在家里接受父兄长辈的课业督导。文毅公之父柏祥在县城东南所筑的朴园、柳庄别墅, 就是用于吟诗、读书、着述、督课兄弟子侄之所在。他每每训戒子侄辈:“少而好学, 日出之光;晩而好学, 秉烛之明。古人不我欺也, 小子勉之!”[2]卷六名宦、人物·魏柏祥劝勉孩子们为学须趁早!
  
  城内秀才营昆林别墅、正定汇景园等处是文毅公潜心研读、着书立说、督促子侄闭门课文、与兄弟子侄交流学业、吟诗作赋的场所。早年在朝为官, 彼此见面机会有限, 文毅公多通过书札与兄弟子侄就选学内容、诗文创作、学术研究进行沟通指导, 如《与辩若弟书》、《又与辩若弟书》、《与弟辩若论文》、《与侄勖纂修先贤卜子集》[1]p235.236.255.266等均属此类。
  
  而文毅公对幼子荔彤的教育最具代表性。荔彤出生后第二年, 公以宰辅身份致仕还乡, 时年56岁。这位解甲归田、尚是满头黑发的“乌头宰相”, 有时间和精力对最小的儿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他先后为年少的荔彤延请了张元裕、李跻如等老师。老师请假回家, 他便亲自教授。曾为荔彤选编《四书捷讲》, 进行开蒙教育。讲解过《通鉴》、《古文必读》等书, 并精心选择古今好文, 耐心辅导。平时塾师每天授课完毕, 他还要再亲自讲解一番。荔彤对此都记忆犹新, 在后来的编纂《魏贞庵先生年谱》中记载:为之 (荔彤) 讲《孝经》、为之 (荔彤) 选定时艺, 朝夕讲论, 常至子夜不倦。
  
  荔彤被誉为理学家、医学家、易学家。自幼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 他也是力学不倦, 勤于着述。自经传至诸子百家、天文地理, 皆有心得, 且亦工诗、词、曲, 一生着述非常丰富[2]第九·着述。
  
  其次, 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魏氏家庭教育的重点, 也是道德传家的最好体现。
  
  一方面家长通过督课子弟、兄弟子侄间彼此交流、着书立说等形式, 对儒家伦理、理学着述的讲解、阐述, 将其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灌输给下一代。包括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思结合的求学原则, 修齐治平、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等。下一代经过接受、理解、消化和吸收, 再以各种言传方式传给自己的后代。如此代代相传, 从而形成与当时社会需求合拍的良好家风。
  
  另一方面, 采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直观形式进行教育。以文毅公为例, 他恪守儒家伦理道德, 按照修齐治平的发展次序, 严格要求自己。在家族关系中, 恪守伦理道德, 协调长幼之序, 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闻听其母没世讣告, 一恸欲绝。不待朝廷批假, 四日行八百, 自京城急走返乡。二十里外, 步行哭至正寝, 哀动行路, 到家已形如骨立;弟弟裔讷病故, 他悲伤不已, 写下《哭亡弟辩若四首》, “此后五人中少尔, 临风洒泪满衣裾”、“友爱棣华肠欲断, 抚琴回首倍凄怆”[1]p533, 浓浓的手足之情, 跃然纸上;丙寅年 (1886年) 元月初二, 七十一岁的他, 不顾年高体弱, 还去给其七婶拜年, 拉家常[1]P623.
  
  于家讲孝悌, 为国献忠心。修身养性、满腹经纶, 只为辅佐明君, 匡济天下, 惠及苍生。由词垣到给谏、再至司宪, 刚正謇谔, 知无不言。所上二百余条奏疏,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 皆关国计民生, 无不切中时弊。关注国是、关心民生, 置个人利害得失于度外, 体现了他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他在《琼琚佩语》中说“忠诚敦厚, 为人之根本也”.故与人相交, 质直无城府;邻里相处, 礼让三分;崇尚俭仆, 生活低调。辞官还家后, 循行于阡陌、混迹于田夫野老, 人不知其为故相。六十六岁秋, 所赋《有闲吟》七言诗中有一首:“稳卧鄗南月挂村, 囷无积蓄箧无银。五经珍袭时披诵, 此宝真堪遗子孙。”[1]P620可见其所推重。
  
  “文章与事业相表里, 事业又与道德相周旋”[1]P6, 于政坛, 乾隆皇帝评价其为:“熙朝之梁栋, 庶尹之仪型”[2]卷第九着述、金石·清朝追谥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墓碑, 徐世昌赞道:“国初名相, 无出其右”[5]传一·名臣一;于理学,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人赞之为“理学醇儒”[1]P623;于词章, “当代仰为师表, 衣被沾丐, 单词片纸, 顷刻传播。”[1]P6文毅公于政事、理学、文章, 三者兼而有之的成就, 在历史上确实鲜有匹敌!
  
  其成就的取得,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环境熏陶、和所受的家庭教育, 进而又成为影响其后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反观现在, 家庭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说到教育, 很多人首先会认为那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范畴。一方面可能是自身知识水平所限, 另一方面也许是工作生活压力大, 故而很多人不能够和孩子耐心地一起学习、研究和探讨。说重视教育, 也多是从物质上加大投入力度, 关注的则多是学生的智力、分数。孰不知,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至要的组成部分, 家长更是伦理道德教育中首当其冲、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家庭孩子少, 家长多对孩子宠溺有加, 不加约束, 物质上尽力满足, 精神上少有关注, 致使很多孩子养成自私、冷漠、孤僻、没有担当的脾性。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将正需要父母关心和教育的子女丢在农村。孩子缺失的教育由谁承担?孩子的心理缺憾如何弥补?如今留守儿童的问题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且不说孩子, 那些做家长的素养又如何呢?针对新闻媒体中不断出现的成年人碰瓷、老年人公交车上发飙等现象的报道, 有人调侃:不是老人变坏了, 而是坏人变老了。河北农民频道《帮大哥》栏目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民间各种纠纷乱象。在心疼帮大哥、帮大姐天天那么辛苦的同时, 我们不免会想, 是不是这些出问题的成年人当初就缺乏了和谐的成长环境?他们自身如此, 又如何寄希望能影响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人感慨人心不古, 指责道德滑坡, 扪心自问, 我们自己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推波助澜?抑或竭力补救?
  
  总体上,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家庭教育普遍是被忽视的。很难想象, 当传统的优良品德逐渐消失, 人们没有道德约束, 随心所欲、各行其事的时候, 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于今有异, 但是其中必然有超越时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 以柏乡魏氏家族为例, 以引起人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 养成良好家风, 对于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均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魏裔介。兼济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牛宝善。柏乡县志[M].北平:北平湘记中西印书局, 1933.
  [3]人民日报。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4.5本数量仅为日本1/9[EB/OL].
  [4]龚牟利。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
  [5]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M].天津:天津徐氏刻本, 1917.
原文出处:王秀彦,刘凤茹.柏乡魏氏之家教、家风的当代启示[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01):16-18+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