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优良家风家教培育中《弟子规》的作用分析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覃琦
发布于:2018-04-19 共7514字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人生品格的培养、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弟子规》是儒家思想简化提炼出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告诫后世要做到孝悌谨信、修身自律, 其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和恒久价值的精华内容, 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家风家教的困境提供了借鉴, 也对当前良好家风家教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弟子规》; 家风; 家教;
  
  家, 一个简单的字, 却又包含了深厚的感情, 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 也是精神的归宿。对于一个家而言, 家风家教是整个家庭的主旋律, 从小的方面说, 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言行举止, 气质品味显现出他的家风家教;从大的方面说, 家风家教的好坏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细胞,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 它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甚至国家的和谐稳定。在古代, 人们强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统一,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有很多优秀的古代家训仍影响至今。《弟子规》汲取了儒家思想精华, 将儒家传统的孝悌、忠信、仁爱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加以说明, 作为后代子孙包括我们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以此指引我们做到静以修身、简以养德、敦伦尽分。
  
  一、现代家风家教形成的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 老一辈革命家依旧很重视家庭教育, 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他们的子女, 要求他们自强自立, 脚踏实地。如毛泽东断然拒绝了杨开慧的哥哥想通过关系到北京工作的要求, 他清正清廉的态度对待家人也丝毫不动摇。可见, 老一辈革命家在他们那个年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为社会也做出了贡献。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社会进程的加快, 家庭的职能、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 使得家庭在育德方面重视有所滑坡, 优良家风家教的形成遇到困境。
  
  (一)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人口众多、聚族而居、儿女成群的大家庭模式, 所有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并且和谐友好的融洽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人思想变化, 原来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被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取而代之。小家庭的形成和居住环境的分散, 对于家教家风的形成与传承起到了些许阻碍作用。由于独生子女政策, 孩子在家庭中是重点保护和关爱的对象, 长辈对孩子的照料无微不至, 有求必应, 孩子习惯并享受着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变成家里的主导者, 甚至可以对父母长辈呼来唤去, 他们过分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他人感受, 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出于过分的关爱与呵护, 家长的不断认可和迁就孩子的自我中心的行为, 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与思想更加放纵, 以至于孩子总生活在一种“人人让我、人人为我、我说了算”的环境中, 长辈不再是家庭中的重要的中心角色, 家庭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导致家庭中孝老尊亲的家风传统偏离甚至缺失, 极大减弱了家风家教的约束。
  
  (二) 忽视德行的培养
  
  当代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现象较为严重, 这很可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许多家长重视智力教育和特长培养, 忽视了对孩子德行的培养, 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激烈,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为了让孩子能进重点中学, 考上名牌大学不惜一切代价。他们对孩子更多是成绩、名次上的关注, 片面的追求优异的成绩, 盲目的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综合水平的唯一标准, 也有很大程度上父母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攀比心, 使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 让整个家庭教育中流露出“学习至上”的功利的价值取向。等孩子长大就业后, 有些问题就出现了, 例如与同事相处不融洽, 责任心缺乏, 更有甚者变为“啃老族”, 对婚姻和家庭不负责任, 直到这个时候家长才后悔:“我们可能从小到大, 没有真正关注过孩子的德行培养。”[1]现代家庭对孩子的德行培养轻视甚至漠视, 利己主义, 功利主义以及一些官僚习气不自觉的也渗透到家庭的教育当中, 让传统意义上的优良家风荡然无存。
  
  (三) 榜样示范的欠缺
  
  家不仅仅是一个住处, 更是人们心灵停驻的港湾和归宿。父母的行为方式、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 成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父母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有可能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鲁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父母不仅可以把自己的优秀品质传给后代, 其恶劣性、不良性格、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很多家长言行不一致, 说一套做一套, 没有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规范, 孩子对父母就没有了敬畏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 家长督促孩子要好好学习, 而自己时常打牌;父母教导孩子对待长辈要有礼貌, 但饭菜上来了却第一个动筷子吃饭……长此以往下去, 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与发展, 有可能会误入歧途。有一句老话:“上梁不正, 下梁歪。”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孩子是家长的折射。家长的言行不一, 无论对孩子如何说教, 也难使孩子心服口服, 甚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对人生采取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现代家庭父母以身作则的力度欠缺, 大大削弱了优良家风家教在家庭中的可执行力和约束力。
  
  二、《弟子规》中有关优良家风家教的阐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是儿童启蒙读物宝典,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 (字子潜, 号采三, 清初着名学者、教育家) 所作, 后经贾存仁修订、命名, 于是编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须遵守的《弟子规》, 成就了《弟子规》“人生第一步, 天下第一规”的美名。《弟子规》成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 其思想细致的规范了孝悌、修身、处世的细节, 告诫后世要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作风品行, 精辟的阐述了儒家所提倡的孝、悌、谨、信、仁的思想, 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2].《弟子规》中所蕴含的孝亲尊长、诚信仁爱的家训思想至今仍不过时, 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对于个人素养、家庭中家风家教的形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 培养“孝悌之心”
  
  古往今来, 家庭关系一直是被人们所重视的, 夫妇、长幼、兄弟等关系的和睦是一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关键。在长幼关系上, 强调父慈子孝, 长幼有序;在兄弟关系上, 注重兄友弟恭。《弟子规》则从“孝”和“悌”中进行了论述。
  
  子曰:“夫孝, 道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3]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也是这个道理。孝, 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行为, 也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弟子规》则是以“入则孝”开篇, 即为人子女在家应孝养父母, 强调子女要有恭敬之心与关爱之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不能忘记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首先, 对父母的“孝”体现在对父母生活起居、日常生活的照料与关怀。“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4],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使老人家心安;“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在父母生病时, 要悉心照料;对父母喜爱的事物尽力满足, 准备妥当, 父母讨厌的事物或行为, 应小心谨慎地除去。做到“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其次, 在精神方面关心父母, 让父母感到子女对他们的温暖和爱。对于父母的教诲劝导, 要虚心接受, 用恭敬心表达对父母尊重。《弟子规》中说:“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但是对待父母的过失要理智辨别, 及时并耐心规劝, 正如“亲有过, 谏使更”.最后要通过加强内在素养, 把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到孝的高度。“德有伤, 贻亲羞”, 不要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 以免父母受到牵连受辱。“悌”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悌, 善兄弟也”, 指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弟对兄应当恭顺, 而兄对弟亦当爱护。《弟子规》中对“悌”提出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兄弟之间相处时做到兄友弟恭, 这样就会减少冲突, 家庭和谐幸福, 父母也自然心中快乐。除了做到兄友弟恭外, 《弟子规》也教会我们对待长辈要恭敬尊重, 内敛有礼, 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不要放肆忘形。“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指出对待一切长辈、兄长, 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 兄长一样尊敬、友爱。
  
  现代家庭中, 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孝悌之心”, 在家庭中加强培养孩子的“孝悌之心”尤为重要。有了孝悌之心, 孩子会在言行上体贴关心父母、尊重父母, 从内心对父母有感恩和报恩的心, 能理解父母的辛劳, 就不会再做出自私自利的事。惟有在“养老”的基础上“敬老”, 并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才是“孝”应有的的德行[5].作为父母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以身作则, 践行《弟子规》,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优良行为的熏陶, 把“孝悌之心”外化于日常生活中, 言传身教的引导孩子培养深厚的德行, 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 培养“仁爱之心”
  
  孟子说:“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6]钱文忠曾说过:“悌道, 说到底是一种博爱, 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 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结。”[7]当孩子发自内心有了“孝悌之心”, 自然也会把对父母的孝心, 对兄弟姐妹的悌道推而广之, 便会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这就是对“孝悌之心”发展与扩充。《弟子规》中提到“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这世上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呼吸着相同的空气, 看着同一片蓝天, 对于每一个人, 我们都要去关心爱护。“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这是讲同样为人, 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好人、坏人, 有聪明的、愚笨的, 良莠不齐, 但总是跟随大流的人居多, 而真正仁慈博爱的人却很少了。在家庭教育中, 应该培养孩子博爱的胸怀, 存仁义的德行。“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坏, 小人进, 百事坏”, 并且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 向他们学习仁爱之心, 必定使我们得到很多好处, 道德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 过错也跟着减少, 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现在竞争激烈的时代, “利”作为行为的准则, 如果一件事有“利”, 大家就趋之若鹜的去做了;如果无利可图, 也许就很少人愿意做。久而久之, 在“利”的面前, 人们就会忘记道义。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核心, “克己复礼为仁”[8]就是能够克制自己, 不为外物所诱, 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 就可以说是“仁”了。但在现代社会, 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非常微弱, 伦理道德大家也淡漠了, 造成的后果就是“流俗众, 仁者希”.若有关心、包容他人的心, 培养自己优良的德行, 在家庭关系中, 家人们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造成矛盾误会, 家庭关系会更加亲密融洽;在外界处事中, 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也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三) 培养谦虚向善、诚信谨行的处世态度
  
  在《大学》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由此可以看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弟子规》则是注重身边细微的事情, 在细枝末节中对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指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提倡穿衣、举止、做事中要处处谨慎。穿衣注重整洁端庄, 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 站立时应当端正。《弟子规》认为上述细节都极为重要, 把井然有序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规矩有度的行为举止视为形成良好品格的外在基础。《大学》上说:“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要培养个体诚信的内在和严谨的作风。所谓“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强调了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常怀谦虚、恭敬的心对待他人, 不要自以为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 我们应见贤思齐, 取众人之长, 补己之短。“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正如《论语·学而篇》中“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人说话一定要讲信用, 诚信为先, 信守承诺, 不能口出狂言, 花言巧语。
  
  《弟子规》没有空洞的、抽象的说教, 每一部分都是从生活起居, 待人接物入手, 对言谈举止的具体细节进行要求, 力图培养弟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由此观之, 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有巨大的影响。行为习惯和个人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广泛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依照《弟子规》在细节之处对孩子严格要求, 他的一言一行在从小就得到严格的规范, 这些言谈举止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顺利发展。《弟子规》适合各个不同年龄的人学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谈举止、素质修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品质的形成, 会受到家长的耳濡目染[10].若是为人父母者用《弟子规》的标准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反省和要求自己的言行, 就为整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也会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幸福。
  
  三、《弟子规》对当前优良家风家教形成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多次提出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家风,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也突出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 自觉带头形成良好的家风[11].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建设, 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尊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源自于家庭教育, 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 一个家庭和睦和谐, 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以至于整个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传统的家风家教都是建立在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基础之上的智慧结晶和集体认同, 是一个家庭、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点。
  
  (一) 《弟子规》为家风家教的形成明确了“孝悌为本”的价值取向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 也是最早开始接受教育、培养良好品行的地方。“孝”“悌”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 小而言之, “孝”是对父母的恭敬和孝顺, “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关爱与帮助;大而言之, “孝悌”应该是对所有长辈与身边的朋友都应给予尊重和关爱。在《孝经》中, 大量篇幅都论述了“孝”的重要性, “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凸显了“孝”乃天经地义之事,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弟子规》中关于“孝”的内涵及做法表达的详细具体且丰富, 简而言之, 即“居则事其敬, 养则致其乐, 谏则动其情,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诚”[12].凡是以“孝”为家庭首要价值取向的, 必定是父母慈爱而严格, 子女孝顺恭敬, 一家人和气融融。如今很多子女为了财产或者赡养责任等争吵甚至告上法庭, 父母看到这样的局面也是很痛心, 这也就不是孝顺了。“悌”是“孝”的延续, 是维持家族和睦友爱的催化剂, 也是维护社会安宁与稳定的良方。
  
  (二) 《弟子规》为家教家风的形成丰富了“立身处世”的精神内涵
  
  《弟子规》在生活习惯和自身修养方面丰富立身处世之道的内涵, 为形成良好家风打下了良好基础。立身处世之道首先包括了个人行为生活习惯的养成之法, 俗话说“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生活品质与细节体现, 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的修养。《弟子规》中要求的珍惜时间、勤劳节俭等意识, 与历代所传承的优良家风如出一辙。其次, 《弟子规》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求诚信为本, 谨言慎行, 诚信是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也是人际交往中的至关重要的必备条件。最后, 以德服人, 亲近仁德之人。一个人的名望不是靠外貌或吹嘘出来的, 而是靠才能的出众和德行的高尚, 良好的家风能传承也是注重品德的修养。“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弟子规》中关于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的思想为良好家风家教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柱。
  
  (三) 《弟子规》为家教家风的形成拓展了“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
  
  良好家风家教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通过家庭成员的不断的学习、改过、提升才得以实现。家风家教不仅渗透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和情感之中, 还促使人们把这种内在思想情感在日常生活用言行举止表露出来。《弟子规》虽言辞精简, 但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113件生活细节, 把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简洁化、通俗化以便后世学习。身为父母以身示范, 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恭敬之心,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弟子规》中关于孝、悌、谨、信、仁、爱、学文的要求, 都是让我们先懂得道理, 再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实际做的过程中, 领悟其理论更深层次的意义, 再继续指导行动。在做中学习, 在做中感悟, 为良好家风家教的形成提供实现路径。
  
  《弟子规》不仅具有良好家风家教的形成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价值,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随着社会的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物质水平的迅猛提高并不意味着人民道德素质的同等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规范和要求与《弟子规》中所提倡的孝悌忠信、谨行慎言的家训思想不谋而合, 以《弟子规》所蕴含的思想来引导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必然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 《弟子规》及其家训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弟子规》是儒家思想简化提炼出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深入学习《弟子规》中的家训思想, 认识到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有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与理解。《弟子规》中所提倡和宣扬的孝悌忠信、修身自律, 即为内在的“仁”, 是内在的道德情感;所规范和要求的行为规矩有度, 严谨诚信, 即为外在的“礼”, 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君子用“仁”教育人们的内心, 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者缺一不可。倘若现在人人能做到知仁守礼, 家庭、社会、国家也就能安定和谐, 欣欣向荣。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强调用德行修养身心, 由内治外。《弟子规》是以圣贤之道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目的是为了让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 落实圣贤的教诲, 不仅让自己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 让整个家庭、家族都接收到良好的家风家教, 推而广之整个社会、国家都向上向善。
  
  参考文献
  
  [1]郑委, 陈文平。我要做个好家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余莉。《弟子规》:大道至简[N].中国教育报, 2010-07-26 (3) .
  [3]孝经[M].北京:线装书局, 2014.
  [4]李毓秀。弟子规[M].贾存义, 修订。北京:中华书局, 2005.
  [5]张超兵。论《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 (7) :28-31.
  [6]孟子[M].北京:线装书局, 2014.
  [7]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8]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9]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0]亢晓莉, 陈理宣。试论家庭文化资本对个体发展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 (3) :118-121.
  [11]一“习”话, 彰显总书记的家国情怀[EB/OL]. (2016-12-13) [2017-10-16].[12]张阳。《弟子规》与大学新生教育行为规范的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 2014.
原文出处:覃琦.《弟子规》在解决当下家风家教困境方面的现实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96-100.
相关标签:家教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