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视障儿童亲子互动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3 共68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3-6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情况调查研究
【绪论】影响视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一章】3-6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概念及价值分析
【第二章】 视障儿童亲子互动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提升3-6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质量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如何加强3-6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6 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3-6 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问题。

  (一)视障儿童亲子互动主体单一。

  视障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其家长在教育和抚养他们长大方面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财力。因此,在有视障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中的某一方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工作,专门在家照顾孩子,尔另一方则需要更加努力地在外工作以承担整个家庭的经济需要,有的视障儿童父母中某一方也是视障人士,还有的家庭中父母不堪压力,选择离异,将教育视障儿童的责任丢给了抚养方。这样的家庭,父母双方很难共同参与到与视障儿童的互动中。在研究中接触到的 12 个 3-6 岁视障儿童家庭中,离异家庭为 4 个,占 33%;父母一方放弃工作专门在家中照顾孩子的有 9 人,占 75%;父母一方为视障人士的为 2 人,占 17%.

  由于视障儿童自身的视觉障碍及年龄小、知识匮乏等特点,偶尔发生的亲子互动也以父母发起为主,而儿童本身就处于被动状态,使亲子互动呈现出互动主体单一的情形,在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中家长常常处于主导、控制、中心地位,而视障儿童处于被动、依赖、边缘地位。

  (二)视障儿童亲子互动内容单调。

  由于受先天缺陷的制约,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内容过于单调,以认知性知识为主。究其原因首先因为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视障儿童社会性、个性品质等的发展;其次是家长过度关注儿童的身体安全而过多地限制了他们的活动。所以就出现在亲子互动中,总是围绕"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问题展开。岂不知视障儿童的社会性、个性品质等的发展恰恰是亲子互动的主要目标,都应该纳入到视障儿童亲子互动的内容中去。在访谈中,当谈及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发展时,有 70%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要学习好",且以孩子会讲故事、背儿歌为豪,仅有 30%的家长愿意孩子与他人多交流,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视障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与深度低。

  由于视觉的障碍,视障儿童主动发起的交往行为较少,父母也较少给予适时的回应,这就降低了双方进一步互动的愿望,深度互动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从而表现出互动数量低的特征。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视障儿童及父母双方在很多话题上沟通很少,甚至没有沟通。时间久了,父母与视障儿童互动的次数就越发稀少,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边看护着视障儿童。而视障儿童也因缺乏视觉的观察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只是单调无聊的用耳朵听,或自娱自乐的找些肢体动作来打发时光,如坐在地上晃动手指、用手抠压眼睛等,出现一系列的盲相。通常在下面的情形下互动,互动深度较低。

  1.家长发起的互动。

  (1)照顾视障儿童的生活。

  视障儿童的家长是照顾者,对视障儿童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如家长会主动询问"你喝水吗?""上厕所吗?""我给你穿上衣服""吃点水果吧"……(2)指导视障儿童的行为。

  在视障儿童想要找东西或学习某一动作时,家长给予引导。如当视障儿童想从客厅走到厨房找东西的时候,家长会语言上进行指导"来,往前走,正前方就是厨房。"或者直接以"明眼导盲的方法"带领视障儿童到达厨房。

  (3)安慰视障儿童的情绪。

  当视障儿童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恐惧感;当其有别的生理需求时,也常以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这时,家长就会主动安抚视障儿童的情绪,或教给他正常的表达方式。

  此外,为保障视障儿童的安全,而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向视障儿童询问问题;介绍某一事物;获得视障儿童的帮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视障儿童的主动性。

  2.视障儿童发起的互动。

  (1)视障儿童寻求家长的帮助。

  由于活动能力受到限制,当视障儿童想要某一东西,而自己又无法获得的时候,他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当他生理上有需求时,也会主动发起与家长的互动。

  (2)视障儿童想获取信息。

  当新事物出现时,视障儿童会主动询问父母,以获得相关的信息。他们会问"南瓜什么样?"、"树叶是怎么落到地面的?"……(3)视障儿童情感上的需求。

  当视障儿童想要获得家长认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时,便会主动对家长说"我来念个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他希望得到家长的夸奖。"我喜欢坐电梯",他在表达自己的某种喜好……(4)期望家长共同参与游戏。

  当视障儿童想要家长同自己一起游戏时,也会主动发起互动。他会说"妈妈和我一起说","硕硕喜欢大球,爸爸抱着我跳跳",或者直接拉着家长的手去到大球旁……(四)视障儿童亲子互动方式上不够丰富。

  在亲子互动中,视障儿童的家长更多地是对视障儿童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语言上的指导,而忽视自身的示范或对视障儿童具体的指导,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居多,甚至会有暴力相伴。家长们忽略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教育箴言不单单适用于正常儿童,同样也是教育视障儿童的"法宝".有的视障儿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对视障儿童的要求过于严厉,重惩罚,轻奖励;命令与服从式的互动方式居多。

  上帝对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公平的,虽然视障儿童视觉上有障碍,但听觉、触觉等是灵敏的,日常生活中,虽缺乏视觉上的模仿能力,但其对言语的模仿性较正常儿童要强,所以在亲子互动中,家长们要发挥这一优势,鼓励视障儿童在互动中通过多听、多触摸进行学习。

  二、3-6 岁视障儿童亲子互动问题的成因分析。

  视障儿童家庭中的亲子互动虽然日趋增多,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意识和教育模式仍然时时处处在左右着互动关系,所以目前的视障儿童家庭中折射出不少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在"家长至上"的家庭中,家长摆不正自己和孩子的位置,认为孩子生来就要听从父母的教诲,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过于限制;有的视障儿童家庭,父母由于不能正视孩子视力上的缺陷,而疏于与其进行亲子互动;有些家庭,父母由于对视障儿童心存愧疚,认为孩子的不幸是由自己造成的,对他们的行为约束便没了底线,没有拒绝百般娇纵;甚至有的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父亲意识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或者是他们的责任心缺失,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选择了退缩避让,完完全全扮演了个"零责任"父亲的形象,把教育孩子的重担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残忍地让视障儿童的人生道路上缺失了父爱。诸如此类,造成视障儿童亲子互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视障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通过与视障儿童及其家庭的接触,我们发现,视障儿童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概括为四种,即: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冷漠型。

  1.专制型。

  父母将视障儿童视为自己的附属品,要求视障儿童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他们普遍认为:

  孩子是我的,她自己的视力不好,更应该依赖和服从于我,我对孩子的教育我做主,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孩子没有反抗,有的只是无奈的服从。做父母的把孩子当作了自己思想的"容器",而不把他们当作具有独立思想人。

  家长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不考虑这样的强制教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专制型家长一般用武力来保证他的想法得到有力的实施。

  案例:小苗先天视力缺失,全盲,是家中长女,在她两岁时有了一个视力正常的弟弟。

  在她六岁时,她的父亲让她跟弟弟一起用筷子夹豆子,夹不起来便用筷子打手。

  小苗的父亲忽视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忽略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特别的支持,对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养方式是专制的。专制型的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常常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他们的地位不容侵犯,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有时甚至苛刻到了拳脚相加的地步。处于这样亲子关系中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个性,变为了只会被动服从的机器,常常是逆来顺受。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仅凭感受误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嫌弃自己,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的惧怕和疏远,有想法也不敢、不愿表达,只是一味地压制自己。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视障儿童,会较之前更焦虑、退缩。

  2.溺爱型。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视觉障碍是自己造成的,对孩子的不幸,自己应该加倍的补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对错都无条件地加以满足,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代劳,而对孩子却不做任何要求,他们用一种过分溺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案例:小硕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四岁小男孩,全盲。第一次跟他们家接触,就能感觉到父母对其是非常宠爱的,他们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孩子的玩具数不胜数,以至于几乎没有什么玩具能引起他的兴趣。小硕不喜欢喝水,家长就拿吸管杯晃动着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他嘴里,甚至连孩子走路穿衣这样的基本事情家长们都越俎代庖。玩耍时稍有不满意,他就会把玩具乱扔,家长既不制止也不责备,总是笑嘻嘻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捡起来。跟家长交流时,家长说了这样的话:"孩子看不见,做家长的能给他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这个案例并非个案,在有视障儿童的家庭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舍不得"是这类家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接受教育、接受训练很"受罪",尤其是看到孩子在训练中"吃苦",或者孩子很努力但效果不明显时,家长们就会说"明天再教吧".这样一时的心疼和不舍得,使得教育效果欠佳,日复一日地积累起来,看似孩子没有"受罪",实际上是为日后孩子的生活自理埋下了"受罪"的祸根。许多溺爱型家长担心视障儿童在与同伴玩耍交往的过程中不被人尊重,遭人欺凌,因此采取了"老母鸡"型关爱孩子的方式:孩子的活动范围就是自己的羽翼之下,他们对孩子的事情一律包办代替,虽然这些都是孩子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事情。在这种长期包办的关爱下,孩子的性格倍受压抑不能自然发展。长期以往孩子的性格就会偏离正常轨道,形成胆小怕事的个性。还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了完全肯定的态度,不论孩子做出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让孩子没有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变得骄纵、蛮不讲理,或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3.民主型。

  在与孩子的亲子互动中,民主型是较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一种。在此种关系中,父母采取了"权威民主并重"的策略。无论何事,只要是关乎子女的问题,父母都不会一意孤行、漠视孩子的观点,甚至家长会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的见解。父母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这种亲情关系既有父母子女的关系又有类似朋友般的友情。

  在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他们会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时,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在恰当的时间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孩子心平气和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孩子的自尊得到保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为其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好了基础。

  4.冷漠型。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眼睛看不见,对孩子不抱任何的希望,甚至认为孩子是"废人",学了也没有用,因此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案例:小杰是一个 6 岁的男孩,全盲。刚到学校的一段时间内,他总是便在裤子里。

  跟家长沟通后得知:小杰小的时候,爸妈外出工作,把小杰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放上点吃的,小杰就随地大小便。没有经过小时候的排便训练,没有形成规律,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家长说:"孩子一点也看不见,什么也干不了,没办法,我就拿他当个小狗一样养着就是了。"家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孩子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幸运的是孩子后来接受了学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家长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了很多。

  在专制型、溺爱型、冷漠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视障儿童,更容易出现互动频率低、内容单调等问题。

  (二)视障儿童父母自身素质不高。

  1.视障儿童家庭中父母较低的文化层次。

  视障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越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视障儿童的缺陷,且会主动寻求与视障儿童互动的方式方法,也越能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视障儿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在面对视障儿童的视觉障碍上多采取消极的态度,不愿意正面面对,对视障儿童的成长多听之任之,且常用批评数落、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粗鲁。在亲子互动时,受教育层次不同的父母所采取的与视障儿童交流的态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各有千秋。父母的受教育层次越高,亲子互动时跟视障儿童之间交流的次数就越多,交流的话题就会越多;反之,父母的受教育层次越低,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次数就越低,交流的内容也是重复简单的。

  有调查显示,家长对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较为模糊,对视力的医学知识了解甚为肤浅,对视力障碍的预防治疗及如何保护残余视力、发展功能性视力等知道的非常少,再如,家长对于配戴助视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普遍知之甚少,许多视障儿童家长不会正确使用助视器等低视力视障儿童专用设备,这些都将会影响到家长与视障儿童互动的质量。

  2.父母的信心和责任心缺失。

  当家长四处问药无效、钱财两空后,就开始失去信心,认为视障儿童是"无药可医"的,放弃了对视障儿童的训练,甚至放弃了对他们的关注;还有一些家长尽管对孩子进行了训练,但由于经常遇到挫折,训练效果甚微,也开始变得不耐烦,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就使得孩子更加畏惧学习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三)视障儿童父母婚姻状况不佳。

  如果说家庭是一个系统的话,夫妻关系就是系统的核心,夫妻关系良好,才能有精力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有良好的亲子互动。视障儿童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况较一般家庭更为复杂,不同婚姻状况的家庭引发不同的视障儿童亲子互动问题。

  1.夫妻关系不睦。

  夫妻关系和睦,家庭关系和谐,儿童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容易产生良好的亲子互动。父母感情和睦,对待视障儿童的态度也能保持一致,在教育视障儿童方面也能较好地达成共识,对视障儿童本身视觉障碍的认识和以后成长的期望都能较好地保持一致。父母能够意识到亲子互动的重要性,能更多地共同参与和视障儿童的互动,这样,视障儿童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是包容和大气,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是细腻和柔和。

  在夫妻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父母之间要么争吵不休,要么彼此冷战,必然会对亲子互动产生不利影响。首先,争吵的父母不会有好的心情同孩子互动,且给孩子一种不良的榜样;其次,冷战的父母不会同时与视障儿童互动,要么母亲与孩子互动,要么父亲同孩子互动。这样,视障儿童就很难体会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势必造成父母某一方爱的缺失,而且视障儿童感受到的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会让视障儿童认为家庭是个不幸福的地方,对家庭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影响其今后的婚姻观、爱情观。

  2.单亲家庭。

  在单亲家庭里,父母单独一方抚养视障儿童,其生活压力较之以前会更大,这样的生活状态导致其与视障儿童的互动发生变化。一方面,单亲父母常常情感淡薄,将视障儿童视为"包袱"或者"累赘",视障儿童则表现的依赖性更强,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加自卑,使得亲子互动的状况变糟。另一方面,单亲父母会将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觉得孩子缺失了父母某一方的爱护,自己应该加倍补偿,这样势必造成对视障儿童的过度溺爱。第三种可能是一人承担照顾子女的重担,常是"无暇顾及"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重组家庭。

  在重组家庭中,视障儿童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继父或继母,当他们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离开家庭时,会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嫌弃自己,内心会更加自卑,跟亲生父母间的关系也变得疏远。对继父母则是从内心抗拒,甚至产生敌对。从继父母的角度讲,除了像一般儿童的继父母一样,要么担心自己的管教会引起视障儿童的不愉快,就不去管教;要么觉得孩子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没义务好好照顾。除此外还有两种可能,就是要么因为不了解视障儿童而不知所措;要么因为不喜欢这样有障碍的孩子而不愿与其互动。这些都会减少互动数量,降低互动质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由于家有视障儿童,这样的家庭往往会再生孩子。家庭中有了新成员后,父母与视障儿童的亲子互动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当这个新出生的孩子是视力正常的孩子时,家长对视障儿童的态度会更多地转向溺爱,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会降低;或者会放弃对视障儿童的教育,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四)视障儿童自身特点呈不良表现。

  1.外形特征的变化。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由于视力的障碍,大多数视障儿童没有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外形特征上也会有一些别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到父母表达对孩子爱的亲昵行为,使父母在面对视障儿童时会出现一种本能的激情抑制,悲哀、绝望、抑郁等情绪占据父母的内心,降低父母与视障儿童互动的能力,与视障儿童接触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影响与视障儿童的亲子关系。

  2.缺少目光交流。

  人与人的交往除了语言的交往,还常常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进行交往。

  视障儿童与父母在互动中由于缺乏眼神目光的交流,使得相互不能很好地确定对方的态度,影响进一步互动的进程,影响互动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3.较低的互动能力。

  由于视力的障碍,视障儿童的互动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对父母的言语和行为给予反馈,不能很好地传达自己的信息,会降低父母的反应度和敏感度,也要求父母更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角色。

  4.认知的片面性。

  视障儿童的经验种类有限,无法开展有效的模仿,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是片面的,这使得他们的社会认知也常常是支离破碎的,常常影响亲子互动的有效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