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6090字

  3 教育的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证,这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本质要求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本质要求。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是第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得到巩固,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导致了农村消费需求乏力。二是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工业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工业主要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和化工业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较慢。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服务水平低、科技含量少、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2011 年,中国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例是 43. 4%,世界平均水平是 51%,发达国家已达到 70%,而美国是 78. 4%,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数 34. 6%,远低于发达国家 70%的水平。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而产生的,它创造有效需求,刺激了居民消费,第三产业是环保、健康、基本无污染产业,尤其是当代高科技的服务业,它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纵观历史,世界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教育的科技创新凸显,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但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大量合格的人才,而且还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够推进生产力大大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一旦被应用,不仅能创造新的产业,而且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美国的硅谷就是依靠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学独特教育优势,不断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好诠释。因此,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走绿色、环保、知识经济之路,无疑是优化升级中国产业结构的良策。

  4 教育促使社会文化价值与制度文化形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制度环境
  
  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质量等物化的条件,同时也受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特定文化价值与文化心理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 Jonathan H. Turner) 认为: "社会的文化偏好或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石,也是一国经济力量或弱点的根源。"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稳定的心理,社会价值与经济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Franç ois Perroux) 认为: "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依赖于文化价值; 并且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往往带有该国的民族文化的烙印。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对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制度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不仅要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而且还要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公民,以及创造能够引导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经济制度、道德规范等,而后者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是持久的、稳定的、健康的。

  教育的文化价值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育的文化价值对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与整合作用。一个社会的经济如果能持续增长,就必须确立有效的、合理的文化价值理念,建立起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同遵守和自觉履行的默认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以致达到集体行动的有机协调与密切合作,形成无形的、强有力的社会价值力量,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教育的文化功能还影响到经济制度的安排。经济发展方式与制度之间存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经济制度,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为社会培养的人才对经济发展持何种价值观,经济发展为谁服务,这就决定了他要采取何种经济制度。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由特定的思想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人为性选择,归根结底都是在特定制度安排基础上发挥其相应影响。因此,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必须开发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

  5 提高教育质量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无论是科学技术应用、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还是科技创新与社会文化价值的形成,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教育,只有提高教育质量,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教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中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我们不能自我陶醉,要反思,中国教育与科学技术为何如此落后? 中国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的紧迫性的问题。

  从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经验上看,中国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把中国的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问题。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已经足够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钱老深有感触,语重心长地指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问题".中国大学重视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没有学术自由,没有大学精神。理论知识并不是不重要,如果大学 100% 完全是理论知识那一定是不正常的,实地调研、科学实验、体察民风等都属于实践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获得感悟,启迪心灵,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大学缺乏科学创造的激励机制,没有科学氛围,没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倒有谋财的迫切心情,财迷心窍的很多,做科学研究的却很少,考虑自身很多,心系社会的很少。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与目标的实现。事实证明,中国的教育质量极其低下,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就可以看出,泱泱中华,具有 5000 年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竟然没有一个在科技领域中取得突出贡献的中国公民。当然文学奖除外,因为那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科技成就。2014 年中国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超过 700 万,研究生 40 多万,博士生 5 万多,数量最多,但质量上比起发达国家是最差,乃至于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数量不等于质量,根据权威统计,在世界高引用率的科研人员当中。
  
  美国是 3410 人,英国是 380 人,德国是 207 人,日本是 193 人,而中国只有 3 人。中外差距何其大,显而易见。因此,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但发展水平较低又是千差万别。全面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建议教育由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建立定期检查、监督、处罚相关制度,本着先公平兼顾效率原则,加大教育投入,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倾向按科学研究效益与科技研究成果拨款或考虑专项基金,还要把科研转化率与产业化率作为衡量标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创造发明的激情。当然必须首先保证高等院校的正常运转,不能减少一般教育事业经费。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盛的战略性问题。我们可以吸收人类的一切的文明成果以及任何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成熟的科学技术与制度安排,我们可以引进来,对于不成熟的我们必须组织专业人员,以"科学家的态度",认真研究,反复实验与论证,设立试点,扩大试点,让中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发达,把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吴云勇。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转变对策分析[J]. 贵州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 1) :11.
  [2] 胡乃武,姜玲。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党政干部学习,2006 ( 1) :29 -30.
  [3] 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664.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1975 -1982 年)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84.
  [5] 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4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