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9 共3909字
摘要

  在当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以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技能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否由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及特征

  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是否具有追求经济效益的职能,曾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高等教育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的比较,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专门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多重性与社会性,成本与效益在时间上具有迟滞性,在人群上具有不完全对称性。高等教育的产出是多元的、复杂的,有着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是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外在表征。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是定期投入、定期发挥作用、定期收回,可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新增量的大小来判断投资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教育则是定期投入,劳动者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在其整个劳动期间长期地发挥作用,因此,不可以把其经济效益简单、直接地用国民收入某一时间段内的增长量表示出来。

  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是其重要特点,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一般要经过三至四年培养才能专本科毕业,毕业后仍然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四五年,才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时间上的长周期,决定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长期性的特点。同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还表现在为社会进行多方面服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的经济效果优于单纯的物质生产的经济效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力是提高了的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更加有助于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在费用相同的情况下,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单纯增加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数量,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一旦有了提高,就可以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此,我国要不断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其成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补充科研队伍的重要基地,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的资金投入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保证。国家还批准高等学校建立基金制度,使高等学校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科技开发以及后勤服务;使高等学校对内、对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和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但是,目前在生源下降的大环境下,国家按高校招生录取人数来拨付教育经费的办法,势必对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培养成本

  大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投入就是学生培养成本。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尤其是大型购置和维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因为一次性投资可以多次参与教学业务活动,而且在若千年内被重复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不变。显然,把它一次性摊人当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就会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提取折旧,逐年分摊成本。大学生培养成本不能单纯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来评定其优劣。由于高等教育所提供产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应以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这样进行的大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三)高校的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相关专业的人才,而现有的许多专业专业设置不合理,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某些专业不符合市场需要,有的独立学院为了减少办学成本主要设置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四)高校的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整合,并将600所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为高职院校,目前高校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混合模式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应着不一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种管理模式,由于学校合并的出发点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后的高职院校,原有管理模式不适合新机制要求,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带来许多管理问题。

  (五)高校的财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是一个简单记账、报账的会计工作,也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合并改制后变成大规模的高校,其经济活动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校内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实施和落实不彻底。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实现路径

  (一)制定符合市场要求的教育政策

  我国在过去片面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实行高度的计划性和统一化管理,经费来源单一,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开发市场调节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产业性的一面,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而且还有很大潜力。因此,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特殊的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引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力的竞争,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制定长远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政策,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的教育业的主体大部分是由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投资的所谓公办学校,这样造成了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及办学效率不高等弊病。要满足高等教育扩展的需要,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开源节流,广泛引进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个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成为当今教育的主体,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因为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可以为教育事业筹措大量的民间资金,减轻国家的经费负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坚持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保证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可以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

  (三)完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机制

  上世纪二十年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就已经提出,六十年代开始流行,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代理念。所谓终身教育,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足量的高等教育机构,使得高中后年龄段的人群中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且持续增长,九十年代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在美国,只要有学习能力需求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我国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农村仍然是一考定终生,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高考落榜将使很多人从此与高等教育绝缘。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趋势,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东部经济发展拉动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必须平衡发展地区高等教育。因此,我国必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机制建设,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只强调学生数量的提高,将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

  (四)培养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这些职能中,培养人才始终是最基本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是科技大军的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国家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其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任务,恰恰在于通过传授、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现实的生产活动得以转化。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科技及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在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促进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志攀。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2]赵海利。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J].财经论丛,2003(1)。
  [3]陈彬。论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与政策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4]温艳,彭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0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