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教育的产业属性与教育产业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6 共4460字

  教育作为产业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劳动再生产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产业理论是将教育归为产业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劳动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其中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论述了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般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马恩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

  它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是提高人口质量关键,同时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进一步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了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计算了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经济学理论。

  (三)知识产业理论
  
  “知识产业”概念最早由Fritz Machlup(1962)提出,他将知识产业的范围分为5个方面:教育业,包括家庭教育、在职培训、社会教育、中小学、高等院校、联邦计划和公共图书馆;研究与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包括印刷出版、照相、录音、电影、广播、电视、广告、远距离通讯媒介;信息设备,包括印刷机械、电影机械及设备、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服务,包括职业信息服务等。

  教育的产业属性
  
  (一)教育是服务性产业
  
  从我国对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划分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生产的主要是非物质产品,生产的主要手段是提供服务。厉以宁教授认为“教育产品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为教育服务”.这里要阐明的一点是:有些人错把学校培养的人才当产品,但人才是不能买卖的,是不能用来交换的,而且人才的价格是不能衡量的,工资学费显然都不能真正反映教育成本。那么教育服务的性质是什么呢?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的范围很广,诸如国际治安、司法、行政管理、经济调节等,此外,由政府提供经费而实现的教育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也是公共产品。一般,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或其中一个显着特点,并且存在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消费上的外在利益。而私人产品是指居民用户或企业通过市场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提供的教育、卫生保健服务,都是私人产品。如果把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视为两个极端,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准公共产品。教育服务显然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是由政府资助或委托别的组织举办;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私人或民间团体通过享受教育者收取足够的学费来主办。教育服务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又从社会劳动中获取更多的报酬,教育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市场经济规律在教育“生产”过程中,也是客观存在的。20 世纪90年代,罗伯特·赖克提出,人民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是由知识和技能的差异导致的,而投资教育可以减轻这种不平等。在奥巴马总统《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一书中,也能够看到教育为知识经济服务的话语:“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有九大类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有八种职业是需要科学知识或技能的,绝大多数者都需要接受一定的高等教育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教育是知识性产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 6 0 % 以上。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里,发展生产的主要要素是土地、资本、劳动力。到了后工业时代,发展生产的要素变成了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而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是由教育生产出来的,教育成为生产知识的产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能直接生产知识,创新知识,研制开发,生产知识产品,还能培养掌握知识、创造知识的人才。

  (三)部分教育服务是可以推向市场或运用市场规律来运作的
  
  当前,高等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组织部分,发达国家正利用它作为在本土上接收外国留学生或在境外举办教育机构以赚取大量外汇,特别是在本土接收留学生,不仅收取大量学费,而且外国留学生在本土消费也能拉动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还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与企业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等社会部门相结合,实行产学研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和精神生产力;高等教育还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科技、信息等各种优势,举办各种诸如高新科技产业集团,各种咨询服务公司等产业实体。

  这部分教育服务讲求投入和产出,必须引入企业运作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提高竞争力和教育服务质量。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
  
  教育既具有生产的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它有产业性,但又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正如张铁明(1998)所说“确认教育的商品性,并不意味着商品经济原则可以贯彻到教育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或可以具体化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或可以具体地把价值规律庸俗化到政治思想工作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受教育对象的每一个行为价值的衡量上……确认教育的商品性,并不是说可以把教育或学校当作纯粹的经济领域或经济实体,违反教育规律去要求教育以经济自救或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教育产业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与一般产业追求的目的不一致
  
  我国《教育法》第25 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与一般的产业的生产目的不同,一般的产业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来追求最大利润,而且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唯一目的。从总体上看,教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还对形成文明优雅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产业必须讲投入产出,必须引进产业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教育投入要讲求经济效益,要精打细算,计算教育成本;教育管理需要引入质量、效率、竞争观念,提高办学效益;兴办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积极拓展办学渠道,推动教育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等等。总之,要使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的活动中得到尊重和体现。教育是一种产业,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质和经济关系的充分认识。

  (二)教育产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其公益性大于功利性
  
  既然国家是投资主体,那么国家应掌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发展战略重点、战略措施,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速度和布局;国家要制订教育方针、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国家要抓教育评估、教育拨款、教育督导等教育行政措施。而市场只能是作为有益化补充来满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市场主要是调节人才,劳动力的品种、数量、规格,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成本核算、效益评估,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教育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之,政府需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理清政府职能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政府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市场、理解市场、参与市场、适应市场、承担引导监管职能,促进教育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教育产业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
  
  发展教育产业,首先必须保证教育培养人才的“教化”功能,要塑造受教育对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坚持对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教育是保存知识、整理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知识的特殊产业,在传承文明、发展文明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纪宝成,2006)。学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学术殿堂。在教育领域,我们提倡“学术自由”,提倡“教授治校”.蔡元培先生昔日主张创立的北大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成为我国教育的神话。教育人应该把保持良知、传承文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看作是自己的天职。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育不能为任何特定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利益所左右。教育规律始终是教育产业的第一规律,是基本规律。如果无视第一规律,只注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就会造成像李岚清(2004)同志指出的那样“会导致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会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作用,将有可能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发展教育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
  
  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有助于发挥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使教育始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来进行;还有助于改革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以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但这只是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还具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以及育人功能。如果注重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教育会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促进每个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真正民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必然会出现大的偏差。

  (二)遵循身心发育、成长、发展与形成的规律
  
  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在1999 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两次提到按教育规律办学。

  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构建与……教育在内的规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能力、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等。不能因为教育是产业,教师可以忙着赚钱,学生可以满脑子经济意识,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可以把目标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上。这样就会使各自的行为严重偏离自己的角色,是不可取的。

  (三)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
  
  发展教育产业,应遵循“教育的长期性,教育作用具有迟效性,教育方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规律。教育产业要受这些规律的制约,它不能像企业那样适应市场的短期性,市场作用的速效性和市场变化的灵敏性,发展教育产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与未来和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教育产业的自身特性,即使树立“主动适应”与“应变意识”,也只能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培养人才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做一些调整,而不是像企业那样灵敏地适应市场,频繁地对“教育产品”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刘珉。浅议教育产业软盒不能“产业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5
  2.罗丽君。对教育产业与产业教育的反思[ J ]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韩树杰“.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几个战略主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4.陈闻高,王黎明。论教学质量与教育市场[J].辽宁警专学报,2010.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972
  6.张铁明。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 M ]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出版社,2004
  8.纪宝成。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 J ] . 中国高等教育,200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