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投资的作用

来源:当代经济 作者:刘璐
发布于:2020-02-19 共7701字
教育投资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七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投资的作用
 
  摘要:随着家庭教育投资、企业投资、机构和个人捐赠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资金的重要来源, 高等教育投资日趋多元化。政府投资过少, 各高校投资不均衡;过度依赖家庭投资;社会资本难介入;机构和个人捐赠少;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成为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当下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及投资现状进行分析, 探究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投资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提出相应措施。研究发现: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是高等教育投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提出, 坚持在政府的引导规范下, 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 给予高等院校合理的自由度, 鼓励企业投资和个人及团体的捐赠, 最终达到改善高等教育投资现状,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投资; 适度的市场化; 计划经济体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 中国高等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预计2019年达到50%, 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我国, 对高校的投资构成主要为政府、家庭、企业的投资及机构、个人的捐赠。随着科技革命一次次地洗礼, 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各个产业部门带来丰厚利润, 也为个人带来提高社会阶层和工作收入的机遇。出于对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投资高等院校方兴未艾。一直以来, 我国政府是高校投资、建设、管理的主体,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者。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另一方面, 我国高等院校投资问题突出。高等教育投资中, 政府投资不足, 对各高校的投资差异拉大。过度依赖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家庭负担加重。受制度限制, 企业资本投资阻碍颇多。机构和个人捐赠缺乏引导和服务, 总量太少。严重的投资问题势必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长足发展, 因此, 本文将目前的局面与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从而为国家、家庭、企业提出相应措施, 改善高等教育投资所出现的问题。
教育投资
 
  二、高等教育投资的来源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政府、家庭、企业投资和机构及个人捐赠组成, 其中政府投资主体包括了中央、省及地市三级政府;家庭投资主要指接受高校学子及家庭;企业投资指民间资本投资创办高等学府。
 
  1、政府投资
 
  中国高等教育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政府的财政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规模。政府间接资助高校教育也是政府财政投入的重要组成, 其中包括研究资助和学生资助。20世纪90年代, 为建设一批一流学府, 我国集中资源建设985、211大学, 因此政府对高校的投资由行政规划决定, 高校之间的差距扩大。中国政府的高等院校投资直接拨款由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负责, 受各地区财政状况的影响,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存在显著差距。例如2016年安徽省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预算为43亿元, 安徽省拥有110多所高校, 对安徽财经大学的财政拨款为1.9亿元, 对安徽大学的财政拨款达4亿元。而上海市对高等院校的财政投资预算达230亿元, 却只有60多所高校。
 
  2、家庭投资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总量占比越来越高。家庭投资已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的经费来源中, 大学生的学杂费占比为39%, 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47%。国家和社会团体帮助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对学子的学费进行政策支持和扶持, 也是家庭投资的形式之一。例如设立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同时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机会筹集学费等。
 
  3、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主要形式为投资建设民办高等院校。同时也可以与公立高等学府建设下属学院。国外教育系统中私立大学的质量和占比远高于国内私立大学。西方国家的私立院校在科研、人才培养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世界顶尖大学, 引领着科学发展的前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为公办大学, 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都主要依靠公立大学。我国建设的私立院校占比为27%, 其科研水平、办学规模也远不及国内公立大学。美国私立院校资金来源为学生学费、社会捐赠、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中国的私立大学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和办学积累, 缺乏长期有效的资金供给。
 
  4、机构及个人捐赠
 
  我国高等学府逐渐建起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机制和机构。一些大学设有大学基金会, 这些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高校经费投入做出贡献, 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其他渠道的投资, 我国社会捐赠的总额较少。美国社会团体及个人对私立高校的捐赠占高校资金总量的30%~40%。中国的捐赠主要来源于高校的校友, 多集中在国内顶尖大学。中国高校平均捐赠占比不足5%。
 
  三、政府、家庭、企业投资和机构及个人捐赠投资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 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位列世界前列。2016年3月,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79所,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入学规模越来越大。与之对比的是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总量、结构、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国家投资长期不足, 不同高校之间投资差异突出;社会投资方面, 一方面民间资本有意愿投资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投资束缚严重, 其次社会捐赠较少;家庭投资方面, 家庭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越来越大, 同时投资热度不减。
 
  1、政府投资分析
 
  总的来说, 国家投资长期不足, 不同高校之间投资差异突出。
 
  中国政府的直接拨款由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负责, 但我国的财政投入总量不高, 国家对教育投入水平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占比较低。同时我国对公办和民办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差别较大, 对地方高等院校和985、211院校的投入也存在差异。中央、地方以及各个地区财政实力不同, 依靠行政手段分配对高校的财政拨款, 由此导致高校财政性经费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985、211院校和普通院校,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校差异明显, 影响高校均衡发展。
 
  (1) 政府投资总额长期不足。我国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不足。我国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长期未达到4%, 2008年至2011年的占比依次为3.5%、3.6%、3.66%、3.94%, 直到2012年才达到4%, 2015年达到4.29%, 远远达不到国际前列。美国教育投资占财政收入的6%左右, 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处于5%以上。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 和迅速扩大的高校建设, 政府投资已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我国政府财政总量虽大, 不过由于我国处于发展阶段, 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项目繁多的财政支出, 投资到教育总投资额长期不足。同时各省级市级政府财政收入不均衡, 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管理高校, 选择优先发展一批优质大学, 使得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投资差异突出。
 
  (2) 政府对各高校财政投资差异扩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计划优先建设一批一流院校, “985”“211”院校随之设立。政府财政投资差异体现在“211”、“985”高校与普通高校, 公立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差异。例如, 复旦大学每年通过教育部和上海市得到的“985工程”专项建设经费高达12亿;武汉理工大学每年通过教育部和湖北省得到的“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仅近2个亿。
 
  各地区的教育投资也是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组成。各省市地区的财政收支差异也是导致教育投资差异的重要原因。安徽省拥有110多所高校, 2016年安徽省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为43亿元。上海市有60多所高校, 2016年的地方财政支出达200多亿元。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更容易建设出一流大学, 因此吸引到更多的中央政府投资和扶持, 冠以985、211的头衔, 进一步拉开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同, 同为211院校的安徽大学和上海大学获得的地方拨款差异显著。2016年安徽省政府对安徽大学的财政拨款为4亿元, 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大学的财政拨款达6.4亿元左右。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投资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 无法根本改变。但是我国不应该继续拉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应当倡导教育公平, 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不乏优秀学生, 重点投资发达地区老牌学校确实可以高效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不过对于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优秀学生来说, 是对人才的浪费, 也使其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社会层次变得越发困难。教育分化客观上改变不了, 政府人为加剧差异并不可取。教育的不公平不符合社会现状和民心所向。
 
  2、家庭投资分析
 
  家庭投资方面, 教育投资中家庭投资占比过高, 家庭负担过大, 同时投资热度不减。
 
  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意愿持续高涨。自古以来中国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 认为教育是提高社会地位、增加收入、改变命运的不二之选。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分配工作, 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匮乏,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炙手可热, 很多家庭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更多家庭有意愿也有资金投资高等教育。
 
  相较国外教育体系, 我国的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方面, 配套制度服务缺乏, 形式较为单一, 贷款较为困难。
 
  3、企业投资分析
 
  中国对民间资本创办高校的限制很大。政府明文规定, 创办一所民办大学, 必须要有500亩地, 并且每一分地上只能待一个学生, 每亩地容量只能是10个学生。美国的纽约大学在市区仅有十几栋楼房, 近4万学生上学。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中未能利用好民间资本。实际上社会资本的兴起能够减轻国家的教育负担, 弥补经费不足。
 
  当前国内高等院校中, 民办高校占比仅为27%, 远低于美国的75%。民办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和院校积累, 其中学费收入占比超过9成。一方面民办高校缺少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很难介入高等院校, 政府投资存在缺位的问题。
 
  4、机构及个人捐赠
 
  中国在鼓励机构和个人捐赠高等院校方面缺乏法律政策和措施的扶持。很多国际知名大学, 如剑桥、牛津、哈佛等都是私立大学。美国的校友平均捐赠率为30%~40%, 社会捐赠成为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中国, 社会捐赠的主要对象是国内的知名高校, 欠发达地区高校和普通高校校友捐赠率不足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有一大批校友、社会个人或企业团体、社会基金有意愿为大学捐赠。尽管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捐赠事业的发展, 但缺乏相应的制度维护和监督, 资金的使用不够透明, 使得很多人不愿捐款。
 
  四、高等教育投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 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问题是国家投资长期不足, 不同高校之间投资差异突出;民间资本有意愿投资高等教育, 但投资束缚严重, 社会捐赠较少;过度依赖家庭投资, 家庭支出占比大, 且投资热度不减。产生问题的根节在于中国高等教育投资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手段, 忽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高校的主要管理者是政府, 主要投资方也是政府。政府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 财政支出也是有限的。随着高校的发展, 投资总量、结构的问题和计划手段下产生的问题相继暴露出来。虽然我国政府财政总量大, 但是我国处于发展阶段, 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 以及项目繁多的财政支出, 致使投资到教育的资金长期不足,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脱节。同时各省级市级政府财政收入不均衡, 政府对高校建设干预大, 选择优先发展一批优质大学, 因此对各高校的财政投资差异突显出来。计划经济手段造成政府投资总额的不足和结构的差异, 是政府投资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计划经济手段下, 忽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加上政府对民间资本投资高校的限制, 我国的民间资本有意筹办高校, 却无处可投。任何政府都不会放松对教育体系的管理, 任何教育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导。束缚不等于管理, 我国应当放开对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的限制, 在学术、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上给予合理的自由度。同时不放弃对高等教育的引导, 设立专门的督导, 从控制高等教育转变为服务和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捐助高校方面, 我国不仅缺乏相应的制度维护和监督, 缺乏政府鼓励和引导, 也缺乏捐助的社会风尚和意识。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包分配工作, 和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 中国家庭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找好工作, 就是为了改变社会阶层, 中国家庭从不吝啬教育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 高校人才严重缺乏, 社会阶层尚未分化, 接受高等教育确实能很好地改变一个学子和家庭的现状。随着大学不断的扩建, 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上升通道逐渐闭塞, 接受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收入带来的改变并不可观。事实上高等教育不能功利看待, 高等教育根本意义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和知识素养, 其收益是长期的、并非立竿见影的。
 
  五、教育投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坚持政府的引导, 并逐渐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也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在坚持政府的引导下, 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中的配置作用, 减少行政干预和计划经济配置。给予高校适度的自由,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管理任务, 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建立相关的法律机制, 规范各高等教育投资, 提高对高校投资的透明度, 加强社会监督。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不应放任教育。政府应当在各高校设立专门的督查人员, 完善教育审核制度, 引导高等院校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服务高等院校的发展。
 
  2、政府稳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政府是高等院校投资的主体, 政府的教育投资总量及结构对高校的发展影响重大。首先, 政府要提高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的投资,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检查机制, 杜绝高校滥收费。政府要加强政策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要通过相关统计数据、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指标来进行科学而强制性规定, 并对高校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完善法律法规, 为教育经费的落实提供坚实的后盾, 使高校的教育经费得以保证, 从而减轻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负担。
 
  3、建立高等教育评估组织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 也是高校的管理监督机构, 为保障教育投资的发展, 需要建立高等教育评估组织。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或机构来实现此功能, 将获得的个人投资者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实际情况报送相关部门或组织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建立高等教育评估组织, 审核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 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促进高校发展。很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困扰。设立评估组织, 也可以为家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帮助学子选择合适的高校。
 
  4、发挥民间资本和个人捐赠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应放宽民间资本对民办高校和私立高校投资的限制, 建立民间资本的保障机制, 服务好民间资本投资。同时建立法律和监管机制, 管理民间资本合法合理投资。此外还要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流程上的便捷, 奖励、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减免税费等。民间资本多投资于市场火热的高校或专业, 政府应当扶持冷门高校和专业的发展。民间资本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 合理合法地投资高等院校教育。
 
  为个人和机构捐赠提供良好的服务机制, 建设相关基金, 管理监督捐款的用途, 公开透明。政府可以鼓励捐赠, 例如用捐赠可以抵部分税收等。
 
  5、民办高校应制定好合理的投资方向
 
  企业在投资高等教育过程中, 很难明确自身的投资方向。既想投资学术类研究, 培养学术型人才, 又想投资实用技术教育, 培育实用型人才。考虑到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 规模不及公立大学, 民办高校的逐利性, 民办高校更适合投资技术教育。民办高校相较公立院校, 市场化程度高, 自由度高, 规模小。因此民办高校更能把握市场的风向, 更容易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从而获得更多收益。
 
  对于冷门学科、冷门院校, 以及回报周期长、规模大、涉及国家机密的科研项目, 仍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管理。
 
  6、继续引导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观念
 
  很多家庭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教育是不能谈效率的, 不能说上了大学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 经济发展不够强劲, 大学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并不能为之所用, 高等教育投资未能得到合理的回报。随着社会阶级的逐渐固化, 接受高等教育对提高个人阶层的作用不再明显。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满足家庭和个人的预期。政府和社会应当继续引导个人和家庭的投资观念, 教育要避免急功近利。同时, 要认识到高等院校对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六、结语
 
  我国高校体制依然是行政主导为主, 高等教育经费本身存在着不足, 使得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更多地倾向于部属高校和知名高校, 致使高等教育投资差异扩大。因此, 在政府的引导下, 给予高校合适的自由度, 由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共同来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 摆脱对政府财政的依赖, 发展自身特色。同时建设完善的制度、服务和监督体系, 鼓励社会捐款, 鼓励引导建设民办高校。继续引导个人及家庭意识, 完善教育体系。告别计划时代的思想, 真正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中的配置作用, 给予大学足够的自由度, 并建立健全的监管审核体制,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高校的运行与前进方向, 均衡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大学不偏不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我国高等教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俊雪、郭庆旺、宁静:传统文化信念、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 2011 (8) .
  [2]吕光桦、寇国明:我国社会保险政府补助经济机制--代际家庭公共品供给模型的扩展分析及实证[J].上海财经研究, 2010 (9) .
  [3]吕晓莉、李志宏: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代际矛盾及其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 2014 (l) .
  [4]沈百福、颜建超: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与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10) .
  [5]王远伟:个人家庭教育投人及其社会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6) .
  [6]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8]赵静:养老保险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世代交叠模塱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 2014 (4) .
  [9]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0]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1]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2] 张铁明: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3] 杨帆等:中国走向选择[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14]吴坚真:试论人才成本会计核算模式[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2) .
  [15]张民选、李荣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J].上海高教研究, 2017 (12) .
  [16]钟宇平、陆根书: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另类选择[J].上海高教研究, 2010 (12) .
  [17]赵扬、宋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5) .
  [18]李从松: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9 (11) .
  [19]杨自文、曾明、胡自刚: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9) .
  [20]赵修渝、曾国平:教育产业的理论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 2012 (1) .
  [21]武毅英、邬大光: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10 (1) .
  [22]雷明全: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J].社会科学, 2012 (5) .
  [23]课题组: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探索[J].经济学家, 2015 (5) .
  [24] 迈克尔·谢若登著, 高鉴国译: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5] 加里·贝克尔著, 郭虹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点击查看>>教育投资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刘璐.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状况分析[J].当代经济,2019(05):138-1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