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6 共3771字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上议事日程。碳金融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和路径选择,能够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碳金融的开展依托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此,作为碳金融业务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以及明确发展碳金融业务的自身优势和外部机遇,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同时对自身发展优势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其次,对比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发展现状,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开拓碳金融领域的业务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及可采纳的发展模式;同时,针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瓶颈以及不利的外部环境,在借鉴国外典型银行经验的基础上,从内外因两个层面提出有效规避和解决碳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加强商业银行的基础能力、业务模式创新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是做好外部政策、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为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我国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2 研究意义
  
  碳金融作为改善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思路,这一新兴领域具有明朗的发展前景。发展碳金融不仅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全球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同时也能够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引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国家,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环境。在 2015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峰会上,我国承诺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以及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基金政策,因此,“低碳绿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我国碳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且认识尚浅,并且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主动性较弱,因此急需建立系统完善的碳金融市场,增强我国碳交易的竞争力。
  
  作为信贷枢纽和碳金融业务的开拓者,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和清洁能源机制等基本的碳金融业务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以市场化方式响应政府的行政管理,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节能减排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助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碳金融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社会形象。目前 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 CDM)项目依托于金融服务的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审核批准的 CDM 项目可以拓宽银行收入来源、降低信贷风险;同时,碳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业务领域,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包括研发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通过碳金融业务和一系列低碳活动,宣传低碳生产和绿色生活,积极履行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各国纷纷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经济学家创造性地将金融与环保两个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碳金融的发展思路,并且进一步提出构建碳金融交易的平台和机制。
  
  1.2.1.1 金融与环境保护的融合
  
  最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出声明,要充分利用金融对低碳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Jose Salazar(1998)率先提出“环境金融”的概念,将环境因素引入金融学中,研究金融对环境保护的作用。Marcel Jeucken(2001)提出环境金融重点分析的是通过合理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T.E.Gradel, B.R.Allenby(2003)创新性将金融以服务业的视角作为环境保护的理论之一,进一步加强了金融与环境保护的融合。
  
  1.2.1.2 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997 年,《京都条约》的签订诞生了碳交易机制,将各国的碳排放权作为可交易的无形资产,为碳交易市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Moslener(2004)通过运用交互模型研究影响碳金融交易效率的因素,模型结果表明监管成本过高是制约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Hamilton(2008)提出碳交易市场按照碳减排主体是否受到法律约束的标准来分类,可分为强制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 Vrnokur(2009)提出减少政府干预、提高交易信息透明度等措施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1.2.1.3 碳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研究
  
  Jotzo,Pezzey(2007)通过评估温室气体的交易强度,指出明确合理的强度指标可以有效地监督碳市场交易风险。Sultan(2009)通过建立双变量 Garch-X 模型来评估碳市场交易的最优套期保值比,利用最优比值降低碳市场活动风险。Blyth(2009)基于“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法,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引入了政策干预和技术成本变化这两个因素,将传统的静态研究模型演变为动态模型,能够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应对和管理碳市场交易风险。
  
  1.2.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我国碳金融也逐渐兴起,碳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商业银行作为碳金融业务的践行者,在这一新兴领域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进行研究,包括发展模式、业务创新、动力机制以及对策研究。
  
  1.2.2.1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模式
  
  彭亮,伍庄(2011)通过分析国际上两类基本的碳金融发展模式--国际协定的发展模式和自主承诺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模式,包括建立低碳政策性银行、成立低碳专项基金。张淼淼(2011)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提出适合中国碳金融发展道路的“三步走”模式:碳银行-碳资本-碳交易。徐诗(2014)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发展模式进行评估,在借鉴国外典型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新的模式,包括“开发银行”模式、“低碳综合服务”模式等。
  
  1.2.2.2 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创新发展
  
  周烨(201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碳交易现状,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障碍,提出通过碳金融业务创新来改善我国发展现状,包括创新低碳技术、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及碳基金。任晓红(2012)基于金融创新理论,建立了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发展及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影响商业银行对碳金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以及风控能力,因此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创新能力。曹永函(2014)从需求导向角度出发,提出商业银行提高碳金融业务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充分发掘交易市场中的碳金融需求。
  
  1.2.2.3 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风险管理
  
  王飞(2012)通过 LEC 权重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此来确定风险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 CDM 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权重较大,并依据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预防和规避的对策。王燕(2013)强调不良信贷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诉讼风险以及声誉风险,因此,为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低碳理财业务和投资业务。张晨、杨玉(2015)构建 Copula 模型计算碳交易市场多源风险的整合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汇率风险不及潜在的碳价风险,而政府加强监管是降低碳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1.2.2.4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对策研究
  
  隋巧(2014)通过 SWOT 分析法,认为目前我国银行适宜选择 WO 战略(谨慎进入战略),即利用外部机遇来扭转自身发展劣势。刘慧、张美慧(2014)在运用 SWOT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银行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建立碳金融事业部、增加低碳授信额度以及开发低碳投资产品。杨潇(2014)从银行自身以及政府两个方面提出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针对银行自身而言,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加强人才培养、业务创新以及风险防范。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本文运用理论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阐明碳金融产生的理论及现实基础,以及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其次运用收益模型对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再次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以及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策略,重点分析国外典型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成效,提炼出我国银行发展碳金融值得借鉴之处,同时以国内低碳金融的践行者建设银行为例,对建设银行对发展碳金融做出的有益尝试进行了阐述。接着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具体描述,充分利用自身发展的优势以及有利的外部环境,有效规避并弥补自身发展的劣势和不利的外部环境;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典型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实施的对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气候变化的外部性、“赤道原则”以及环境金融理论为依托,借鉴国外典型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探讨我国银行碳金融的发展策略,并运用收益模型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 SWOT 分析方法对我国银行发展碳金融的自身优劣势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1.3.3 创新点
  
  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起步较晚,碳交易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并且大部分商业银行对碳金融领域认识较浅,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因此,本文运用收益模型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此激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碳金融,加强银行创新能力;同时采用 SWOT 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阐述,基于此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