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爆发的原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3 共6243字

  绪论

  0.1 选题意义和相关概念界定

  0.1.1 选题意义

  纵观历史,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发生过经济金融危机,我国是否能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改革避免危机的发生一直是我国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考察日本的泡沫经济危机是因为日本的金融体系与我国一样都是以银行为主导,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体现在:我国与日本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而且都是以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增长,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国家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本币升值压力攀升,流动性过剩,来自国际的政治压力也很大。尤其在次贷危机前几年,我国经济高涨,股价、房价飙升,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经过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控,股价有所回落,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2008年政府投放4万亿流动性使房价再次狂涨。这些现象都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背景十分相似。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并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通过货币政策调控是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重要手段。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比较频繁,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利多还是弊多以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一直是我国学者讨论的话题。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过快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货币政策的使用不当造成的,而且日本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较为明显,通过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后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来考察泡沫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这对我国实施货币政策以及防范经济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0.1.2 相关概念界定

  0.1.2.1 泡沫经济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于泡沫经济的界定有很多说法。日本学者三木谷良一认为,“所谓泡沫经济就是资产价格(具体指股票与不动产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雇佣、增长率等)暴涨,然后暴跌这一过程”①。我国学者凌江怀和陆家骝认为,“泡沫经济指的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经济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或规模膨胀率,但这种增长或规模的膨胀是虚假的,对于提高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改进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实际好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泡沫经济通常表现为房地产、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过高,大大超过实际经济运行中所具有的真实价值,造成了经济虚假繁荣”①。丁焰辉则用虚拟价值来解释泡沫经济,“所谓虚拟价值是指当商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规模的使用价值与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不成比例时,为达到供求的平衡和等价交换的平衡,该商品超过其价值的涨价部分。物品的虚拟价值通过物品的高价表现出来,并与其等价物相交换,这样,在社会经济的统计上就存在着一个市场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泡沫部分”②。

  总得来说,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投机需求的旺盛使资产价格上涨远超过GDP的增长幅度,导致资产价值严重背离实体价值的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由于投机驱动、信用交易、货币幻觉和资源配置失衡这四个现象的相互作用和不断演化,泡沫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最终破灭,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

  本文所说的日本泡沫经济指的是从1986年12月泡沫经济开始形成,到1991年2月泡沫经济彻底破灭这段时期日本出现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的破灭带来了日本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经济从此进入了大萧条时期。

  0.1.2.2经济周期的概念

  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各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的解释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一致。凯恩斯(1936)认为,“经济的运动来源于推动经济系统向某个方向上运动的力的累积效应,但这种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当弱化到某一时点时就会被反作用方向的力所取代”③。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创始人亚瑟·F·伯恩斯和韦斯利·C·米切尔指出,“经济周期是指主要以商业企业来组织经济活动的国家在总体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十二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④。《现代经济学词典》中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张,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①。高鸿业(2001)将经济周期定义为经济活动沿着潜在经济发展趋势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经济周期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中指出,经济中平均每个周期为9~10年,这就是朱格拉周期,也称为中周期;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趋势》中研究了1890~1922年间英国与美国的经济指标,认为经济周期应分为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主要周期即为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1925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研究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数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为期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的长周期,也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提出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业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的长度在15~25年之间,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前述几种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一个中周期中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②。

  对于每一个经济周期,一般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表现出市场需求疲软,产出下降,企业利润下滑,资金周转不畅,失业率上升,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衰退;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表现出市场需求旺盛,产出增加,企业利率上升,资金周转灵便,失业率下降,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繁荣。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 对日本泡沫经济危机成因的文献综述

  0.2.1.1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原因,国内学者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货币政策使用不当。陆静华(1994)认为,日本银行高估了“黑色星期一”的影响,害怕提高再贴现率会再次引起美元的暴跌和日元的暴涨,所以将2.5%的再贴现率一直保持到1988年,这一政策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李众敏(2008)认为日本的货币政策在80年代中后期一直较为宽松,尤其在美、德两国提高利息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不合潮流”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的膨胀。王允贵(2004)认为日本银行为摆脱日元大幅升值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而过度放松银根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扩大的重要因素。周见(2001)认为日元升值导致货币供给过度,从而带来大量过剩的流动性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李跃军(2007)认为,日本实行的三次错误的货币政策--第一次日本在1986~1987年间实行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第二次日本在1987~1988年长时间保持了超低再贴现率;第三次日本在1989~1990年间突然大幅紧缩货币政策--成为泡沫经济危机爆发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国际政治压力。孙杭生(1998)认为日本迫于美国政治上的压力签署“广场协议”直接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陈尉、吴权(1999)认为,美国政府为摆脱本国经济的滞胀而向日本施压,并蓄意制造了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日本泡沫的形成。

  第三种是金融相关比率较高。金融相关比率是指金融资产总额与实物资产总额之比,可用于测量金融资产偏离实体经济的程度。黄正新(2001)指出,在80年代后期,美国的金融相关比率为2,而日本这一比率是美国的两倍,日本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远远高于实物资产的价值,日本存在着非适度的金融资产泡沫。

  第四种是过快的金融自由化。马文秀,马秀英(2004)认为,日本过快的金融自由化导致监督机制滞后,金融机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的同时过度放松了约束,从而使泡沫经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迅速推进而急剧膨胀。王怀民(1998)认为,日本过快的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市场过度开放,在日元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参与狂热的投机,催生了泡沫经济。

  第七种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失败。鹿朋(2008)指出,日本的金融体制不完善,而且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所以其产业结构未能实现制造业向信息业的转型,导致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过剩资金无法进入新型产业,而流向了股市和房市,推动了日本泡沫经济的高涨。

  第八种是综合性因素。段玉彬(2004)认为,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成因不能单独强调某一个原因,既要考虑由日本金融体制的缺陷和日本中央银行的政策失误所表现的宏观金融因素,又要考虑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所表现的微观金融因素。

  0.2.1.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成因的文献非常多,下面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的观点:

  田谷祯三(2007)认为,日本的汇率政策牵制着货币政策,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重点盯住外汇市场,为了控制日元升值,一直把利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而忽略了低利率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

  村上和光(2009)指出,超缓和的货币政策和为刺激内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企业对投机活动的狂热追求,是泡沫经济危机的原因。

  衣川惠(2002)认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和扩大国内需求战略的失败造成泡沫经济的产生。

  林华生(1999)认为,日本在80年代后半期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泡沫经济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过快的金融自由化促使过剩资金大量涌入以股市、房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而低利率又加剧了投机需求,导致资产泡沫迅速膨胀。

  三木谷良一(1998)指出,泡沫经济的形成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首先,总体宏观经济形势在初期必须处于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其次,人们普遍对未来抱有极其乐观的、玫瑰色的憧憬和期待,并过度相信经济繁荣的景象会永久持续,整个社会陶醉于此,人们尤其是决策者听不进去谨慎相反的意见,对于风险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再次,泡沫经济的膨胀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供给做支持,此时固然会有大量的海外投机游资涌入,但更多情况是中央银行采取过度缓和的金融政策和民间金融机构过度的信用供给;最后,在前三个条件具备的基础上,还需要有起导火索作用的某种契机,这种契机可能是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某种政策及导向、投机游资的涌入等等”①。而当时的日本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必然产生泡沫经济。

  0.2.2 对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0.2.2.1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关于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学派:

  一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学派。Keynes(1936)认为,经济不会自动趋于均衡,应实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Samuelson(1995)以“工资--价格机制”为基础来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认为经济体中货币存量的变化会引起产出的持续变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二是新凯恩斯主义。马克·格特勒等学者以非市场出清、粘性工资和价格等理论为基础,认为货币政策能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从而稳定产出和就业。Edmund S.

  Phelps & John B. Taylor(1977)指出,货币政策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也是有效的。

  三是新新古典综合学派。该学派学者从价格粘性理论出发,认为货币政策能够持续影响产出、就业等实体经济变量,政府可以通过管理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使总需求达到有效的结果,因此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Claudio Michelacci(2006)认为,最优的货币政策应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稳定经济体的价格水平。

  四是“新共识”经济学派。该学派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而货币政策能够通过调节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来调整利率,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率,最终影响总需求,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

  0.2.2.2国内研究综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相关性方面的研究逐渐完善。

  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有显着的相关性。

  刘金全(2004)认为无论是可预期的还是不可预期的货币政策冲击都会有效地影响实际总需求,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是有效的。曾令华(2001)用1987~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名义GDP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率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且,实际GDP增长率也会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而变化,因此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周期。郭菊娥(2003)测算了1993~2002年的季度数据,得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以显着解释GDP的变化的结论,说明货币供给冲击是经济周期变动的主要原因。徐龙炳(2003)考察了1978~2002年的年度数据和1993~2002年的月度数据,发现货币冲击能够显着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邓雄、蒋中其(2006)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有影响的学者还有汪国驹(2004),刘斌(2007),高铁梅、王金明(2008)等。

  另一种认为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不显着。

  黄昌利、任若恩(2004)分析了1996~2003年的季度数据,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表现出较低的有效性。熊鹭、郝联峰(200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自1994年以来货币政策在多数情况下对经济周期影响不显着。杨建明(2003)考察了我国1986~2001年产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认为在短期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陆军、舒元(2002)采用两步OLS法,研究了1978~2000年的数据,发现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0.3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0.3.1 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文通过对日本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来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成因,文中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涉及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本文的结构分成如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对日本泡沫经济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与探讨。

  同时,对国内外关于日本泡沫经济成因的研究、关于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最后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对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整个经过进行概述,并阐述了日本政府从二战后到2006年泡沫经济危机渐趋平息这60年间货币政策的变化。

  第三部分介绍了现代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方法,然后选取日本1960~2010年的GDP增长率,采用HP滤波法和“谷-谷”分析法划分出日本的经济周期,并找出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崩溃的经济周期环境。

  第四部分首先定性分析日本在各个经济周期阶段所实施货币政策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性,然后通过建立VAR模型,并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来定量分析日本的货币政策变化与其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最后得出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成因。

  第五部分考察了我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相似的地方,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给出一些建议。

  0.3.2 论文创新之处

  目前研究日本泡沫危机的文献很丰富,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治理措施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等等。国内外对于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考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文献很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经济周期的视角来分析泡沫危机的成因。

  通过分析泡沫经济危机前后日本政府所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否为顺经济周期性,即是否在经济繁荣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并考察日本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探究日本对货币政策的调节是否有效,从而得出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为我国根据自身经济周期性特点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提供借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