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正骨手法配合蜂蜇穴位缓解神经根型椎病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1 共4570字
论文标题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或骨刺刺激压迫了椎管内或椎间孔内的神经根而产生的临床表现。该型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中老年人多见。主要症状是颈枕部或颈肩又麻又痛,并放射到上肢,轻者为酸胀疼痛,重者为针刺,似烧灼,稍稍转头而感疼痛难忍。这种痛胀的感觉,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断性的,不定期地发作。时间一长,便会出现肌肉萎缩无力,严重的关节僵直,活动受限。

  一、病因病机

  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退行性变和颈部损伤,其一,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等结构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盘狭窄,韧带增厚,后纵韧带钙化等病理改变,均可影响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等重要结构。其中尤以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较易发生且出现较早,而钩突与椎动脉和神经根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颈椎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颈部软组织劳损可改变颈椎的生理曲度,加速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和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出节增生,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而诱发颈椎病;其三,颈椎急性外伤,如骨折、轻度脱位、严重扭挫伤都可加重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椎损害而诱发颈椎病;其四,先天性畸形,如颈椎隐裂、椎体融合、颈肋、椎管狭窄等,均可成为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受累组织的不同,可导致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如关节突关节及椎体管外侧的突出物使椎间孔变窄,压迫颈神经根,即可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蜂蜇穴位

  蜂蜇穴位是把穴位的治病效应和蜂疗的神奇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自然疗法。蜂疗的神奇表现在:它既有针的刺激作用,可以通经活络,挟正祛邪,又有炙的温经作用,可以活血化瘀,驱风除湿,还有强大的药理作用,即进入机体的蜂针液可以引起机体多脏腑多器官的反应。对于神经根型椎病的临床症状,它可以抑制,使之缓解,直至彻底消除,恢复功能。

  1.蜂针液可以有效抑制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又是颈椎退行性变过程出现最早的症状。骨关节病的多数病,属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关节腔、筋膜、鞘膜区肿胀,原因是“骨桥蛋白”过度增生,增生的骨桥蛋白代谢紊乱,滞留累积,造成滑膜炎、滑囊炎及鞘膜炎,致使骨关节活动受阻,运动功能受限。临床实践与试验研究发现,蜂针液中的透明质酸酶对骨关节腔膜区、鞘膜区和滑膜区滞留的骨桥蛋白有特殊的降解作用,可以有效抑制骨质增生,并通过骨肽将降解多余的骨桥蛋白代谢消除,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2.蜂针液可以有效缓解并彻底消除神经根型颈椎病所造成的疼痛蜂针液进入人体能够抑制大脑皮质支配区的疾病兴奋性,切断疾病的恶性循环,使神经中枢恢复常态,纠正紊乱的代谢,很快使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蜂针液的镇痛功能十分显著,针对前列腺合成酶的抑制作用是吲哚镁辛的70 倍,镇痛强度则是吗啡的 40 倍。蜂毒肽还能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滞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抑制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

  3. 蜂针液可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免疫力蜂针液中的多肽类物质,通过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使血液循环中的皮质醇含量明显而持久地增高,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 蜂针液可以提高神经根型椎病患者的肌肉活动力蜂针液具有提高骨骼肌活动力的作用,其中的磷脂酶A2 能直接兴奋平滑肌,蜂毒肽能持续增强盲肠肌张力,抑制和减弱神经兴奋引起的平滑肌松弛反应。

  三、蜂蜇穴位的具体做法

  1. 一定要坚持试针

  即用一只活蜂在患者不显眼的肌肉丰满处试蜇,30 分钟之后观察,如果红肿面积直径不超过 5cm,且无其他不适反应,则可按计划实施。

  2. 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用蜂和用穴要由少到多,由每天用 1~2 个穴位或1~2只蜜蜂开始,逐日递加,直至一天用蜂总量达到 30只左右,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2~3天。

  四、正骨手法

  强调适用中医骨伤手法治疗颈椎病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手法作用于局部体表可以影响到所连属的脏胕、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收到治疗效果。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升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治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正骨手法包括三个部分:准备手法、治疗手法和后续手法。

  1. 准备手法

  (1)揉法。目地在于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收到舒筋通络,宣通气血,解痉镇痛的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步手法的运用打好基础。操作时,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大鱼际、掌根或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或穴位上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以感觉轻微酸痛,可以忍受为度。做轻揉和缓的回旋运动,作用力可达皮下组织,深达肌层,具有解疼镇痛,可松解软组织粘连的作用。指或掌应紧贴皮肤不移,使皮下组织随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来回搓动,用力要均匀,速度不宜过快,频率约 50~100 次/min,在压痛点可做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一般每侧施用同样手法。临床上还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两种。指揉法以手指指腹按于某位或穴位上,做小幅度回旋揉动。指揉法作用面小,力量较强且稳重。掌揉法以掌根部或大鱼际为着力点,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回旋运动,着力面大,刺激和缓舒适。

  (2)滚法。操作时,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手呈半握拳状,以 2~5 指的近端指间关节为支点放于患处,以腕关节带动,做均匀的来回摆动,着力点要深,用力要均匀,柔和,力量要推进肌肉深部。滚法是用手背部在体表一定部位作连续往返滚动的一种手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消除肌肉疲劳的作用。手法用于头颈根部及双肩部,尤为适宜。

  操作时要以腕的灵活摆动带动掌指关节部位的运动,滚动时腕关节要放松,滚动速度一般以10~100次/min为宜,并要有轻重均匀交替,持续不断的压力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着力点必须紧贴皮肤,切忌来回摩擦而造成皮肤损伤。

  2.治疗手法

  患者正坐,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为侧开。以右侧为例,用右手或者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把住枕部,轻提并且做颈部旋转运动2~3 次,目的在于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然后向上端提,牵引颈部,并使其保持中立位。牵引的同时,将患者的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手或右前臂快速发力端提颈部,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一般响声清脆者疗效为佳。之后以同样手法向左侧端提一次,手法完毕。此手法的要点在于手法的全过程都是在轻度牵引下进行。手法要稳准,轻柔,不可粗暴。端提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本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目的在于分解颈椎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减轻关节负压,并且可以加宽狭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

  3. 后续手法

  论文摘要

  此手法包括点揉法、拿法和散法。目的是放松颈肩部肌肉群,进一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运,增强血液循环,消除 软组织的炎性反应,从而收到疏风通络,消炎止痛,调和气血的功效。点揉法:患者正坐,术者定于患者身后,点揉颈部两侧肌肉,揉按肩部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等,用力要深沉,柔和渗透。并点揉风池、风府、天宗等穴位,用力宜轻柔,以病人穴位有酸胀感为度。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颈部、肩部拿捏做环形运动1~2次min。散法:用双手掌大鱼际在两侧颈部交错散之,到肩部时,加用掌根按压效果亦佳。

  再由上至下,对两侧肩背部肌肉也要散到,做2~3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在上述手法基础上加用抖法等。从颈肩部自觉发热为佳。“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为手法。”在手法运用中充分强调持久、有力、均匀和柔和。

  临床实践中如何才能做到使患者不知其苦呢?要轻重相合,刚柔相济,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度,刚要寓于缓稳操作之柔中,以调节机体的病理状态,达到缓解病情治愈疾病的目的。“持久”指手法要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证动作和力量的连续性,使受术部位产生感应。对某些需重点治疗的部位或穴位,更要维持较长时间的操作。“有力”是指手法具有一定的力度,包括固定部位的压力和运用的功力。同时,应根据治疗的对象,病症的虚实,施治的部位来决定,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均匀”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稳妥性。动作频率要有节奏,用力要稳。“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律协调及用力的均匀缓和,是手法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手法治疗是要纠正颈椎失稳,消除致病因素,而不是去破坏颈椎的平衡系统,严禁浮躁粗暴。“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手法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才会具有一定的“功力”。

  “气血不和,百病乃多化而生”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十分强调气血的关系。气有所病必及于血,血有所凝必影响气,气血相辅相成,互相依附,循引全身,周流不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平衡失调,气滞血瘀于脉络,则成离经之血和污秽之血,可导致“不通则痛”。因为瘀积不散,为肿为痛,血不活则瘀不祛,痰不祛则痛不除。中医骨伤手法通过逐瘀血,通经络,达到和血止痛,符合中医学的“经络气血不通则痛”“治痛必治瘀”的理论。通过准备手法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疏通气血,舒筋活络,消除充血水肿,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消除离经之血。端提的治疗手法可使“骨对缝”,“筋入槽”,减轻关节内的负压,解除因患椎失稳对血管、神经和脊髓产生的刺激和压迫。后续手法可以顺经通络,放松肌肉,通利关节,通过手法治疗改善颈部的气血运行情况,使气血调达,从而对患者起到系统的调治作用。

  五、手法注意事项

  1.由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活环境和病理生理条件的不同,对手法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因而手法的力度要因人而异,必须与治疗对象、病症虚实以及治疗部位联系起来。因为人有男女老少之别,证有虚实久暂之分,治疗部位有大小深浅不同,因此,采用何种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手法力量的轻重,都要因人因病因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2.要注意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关节的活动范围。用力要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引起神经血管或关节结构的损伤而加重病情。

  3. 对于损伤较重或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手法要轻柔;对于慢性劳损者手法可重一些。在手法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询问感觉,随时调整手法强度。手法操作要做到熟练灵活、敏捷准确,尽量使患者不受或少受痛苦的折磨。

  4.应用手法时思想要集中,态度要从容,取得患者的信赖,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5. 治疗过程中应保证充分的休息。充分的休息可使肌肉放松,保证疗效,减少复发。

  六、典型病例

  患者,女,43 岁。2012 年 11 月 23 日就诊,一个月前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出现颈项及左上肢痛麻,颈项转侧不利,并伴有头晕、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曾服中西药,均无效果,遂来就诊。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项部肌肉紧张,C5、C6、C7 棘突压痛明显,头不能左侧偏,左旋不足 15°,前屈则上肢痛麻,头晕、心慌、胸闷加剧。颈椎 X 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C5、C5-C6椎间隙变窄,C4、C5、C6、C7,椎体后缘呈唇样增生,初步诊断为神经根型为主的混合型颈椎病。蜂针试针之过敏反应。第一天刺曲池、大椎两穴,每穴 1 针;第二天加刺合谷夹脊和肩中俞,每穴1 针,共 5 针;第三天加刺手三里、大杼和肩井,每穴 1 针,共 8 针;第四天加刺天宗、外关和肩外俞,每穴 1 针,共 11 针;第五天起,11穴全刺,每穴 2 针,共 22 针,第六天至第十天,第一个疗程结束,共用蜂 1580 只,在此期间,采用正骨手法两次。不仅使所有疼痛症状消失,而且颈项部的活动功能也加到了常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