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泽兰合剂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60例

时间:2014-09-02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1686字
论文摘要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一种非化脓性肋软骨肿大。女性发病略多。多位于第 2 ~ 4 肋软骨,单侧较多。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与劳损、慢性损伤、病毒感染有关。病理切片肋软骨多无异常改变。临床表现局部肋软骨轻度隆起,表面光滑,皮肤正常。局部有压痛,咳嗽、上肢活动或转身时疼痛加剧。病程长短不一,可数月至数年不等,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009 年 5 月至 2012 年5 月,笔者应用泽兰合剂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 60例,并与龙血竭含片治疗 60 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内科学》。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外科学》。

  1. 2 一般资料
  全部 120 例患者均为我院外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60 例,男 22例,女 38 例; 年龄 33 ~ 42 岁,平均年龄 ( 38. 12± 3. 56 ) 岁; 病程 2 ~ 7 周,平均病程 ( 5. 42 ±1. 68) 周; 对照组 60 例,男 25 例,女 35 例,年龄 31 ~41 岁,平均年龄 ( 36. 98 ±4. 25) 岁,病程3 ~ 7 周,平均病程 ( 5. 58 ± 1. 25) 周,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 (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治疗组: 给予泽兰合剂。其药物组成:泽兰 10 g,红花 6 g,桃仁 10 g,乳香、没药各 6g,续断、骨碎补各 10 g。用法: 将上述药物按比例共研细末,白酒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外可加纱布、胶布固定,以防脱落,每日换药 1 次。

  1. 3. 2 对照组: 给予龙血竭含片 ( 云南大唐汉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27067) 0. 76 g,每日 3 次含服。

  1. 3. 3 疗程: 2 组均治疗 1 周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4 个疗程。

  1. 4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 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上肢活动自如;显效: 症状消失,局部有压痛,上肢活动时仍有疼痛;有效: 症状减轻,体征无改善,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 无效: 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1.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2.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 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 1。【表1】
论文摘要
  
  3 讨论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属中医学 “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痹证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骨骼筋脉。主要表现为局部隆起,压痛明显,痛点固定,符合中医 “瘀血”致病特点,所以风、寒、湿、热为本病之因,瘀血为其结果。中医学认为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寒、湿、热均为人体外来毒邪,所以活血则风邪自灭,随之寒、湿、热诸邪随风邪而去。故治法以活血化瘀为其大法。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属骨骼及筋脉病变,《备急千金要方》云: “肾应骨,骨与肾合”、 “肝应筋,筋与肝合”。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骨骼强壮有力。因此,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应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的作用,就能促进筋骨修复。 《素问·宣明五气》曰: “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骨是支持人体的支架。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所提供的营养和推动。故治疗上兼以补肝肾,强筋骨之剂。泽兰合剂用泽兰,其味苦性微温,入肝脾二经,活血化瘀,行水消肿为君药; 桃仁、红花味苦性温,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助泽兰祛瘀止痛为臣药; 乳香、没药均有活血止痛之效,同助泽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为佐药; 续断、骨碎补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促进骨组织修复,故为使药。

  以上七味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效。

  泽兰合剂采用了中医 “通、补”兼施的两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 “通则不痛”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念。同时泽兰合剂外敷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避免了口服药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彰显了中医的外治法之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 . 中医内科学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65 - 269
  [2] 吴在德 . 外科学 [M] . 5 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73 - 374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9 -190 .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