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手法加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0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9 共2351字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以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膨隆及椎体骨刺等病变造成脊髓受压产生反应性充血性水肿的病理特征和退行性病变为特点,临床以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便、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为主要表现。笔者以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 例患者均为 2012 年 5 月-2014 年 2 月期间本院中医正骨科门诊病例,均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及血瘀凝阻、经络瘀滞型辨证标准。其中男性 81例,女性 69 例;年龄 27~69 岁,以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者多见;病程最短 1 个月,最长 15 年;颈部外伤 15例,慢性劳损 102 例,病情不明原因 33 例。

  1.2 诊断与辨证标准

  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及病情程度判定依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纪要相关标准[1],采取症状体征及影像相结合原则。中医辨证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相关标准,属血瘀凝阻、经络瘀滞型。主证:头颈肩背疼痛,眩晕,恶心,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视物模糊,耳鸣耳聋,上肢麻木或疼痛,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舌质紫黯,脉细涩或结代;兼证:头重如刺,常在夜间加剧,疼痛痛有定处,身重乏力,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爪甲紫黯,妇女可见经闭或崩漏。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及血瘀凝阻、经络瘀滞型辨证标准者;②有手法治疗禁忌症者;③心、脑血管疾病而致肢体障碍者;④患有严重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及脑供血不全者,有代谢和内分泌疾病及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者;⑤颈椎椎管狭窄症及椎间孔严重狭窄者,X 线片提示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如肿瘤、结核等。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治疗

  2.1.1 拇指揉法及食指推拿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以拇指揉法和食指推拿法交替施于两侧颈项肌,使颈项部肌肉痉挛松解。再用拇指揉法,自周围至中心、由轻到重地刺激椎间盘及髓核突出一侧压痛点,自上而下 5 次,直到肌肉痉挛松解为止,大约15 min。

  2.1.2 颈部摇转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一侧下颌部,另一手托住另一侧枕骨部,轻轻使颈部向左右晃动几次,然后将颈部向左至最大极限时,在患者不备之时,稍加快、加重,配合摇转手法,约旋转 5°~10°,此时可听到声响。再用同法反方向操作一遍。在做颈椎摇扳时,患者头部应轻度前曲,操作须轻柔,不可用暴力硬摇;扳法应先扳疼痛较重的方向,再扳疼痛较轻的方向。

  2.1.3 对抗牵引 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头与颈部向床头端伸出。近头一侧的床垫高 4~6 cm,助手扶住两肩部,在中立位行牵引。间歇牵引 3~5 s,重复牵引1~2 次,牵引重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加重,最大重量不超过患者体质量的 1/3。

  2.1.4 结束手法 患者起床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拇指揉法及食指推揉法,反复交替施于两侧颈项肌,使肌肉完全放松为止,大约 10 min。以上手法隔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共 2 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

  基本方:桂枝 3 g,肉苁蓉 5 g,白芍 9 g,红花 5 g,生地黄 9 g,砂仁 2 g,熟地黄 9g,鹿筋(先煎)5 g,当归9 g,川芎 5 g,枸杞子 9 g,续断 9 g,党参 9 g,鸡血藤9 g,三七粉(冲服)3 g,陈皮 5 g。随症加减:如腰部有束带状感觉加川楝子、小茴香;肢体麻木不仁者加穿山甲、刘寄奴、土鳖虫、防风;颈项酸痛甚者加羌活、威灵仙。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10 d 为1 个疗程,共 2 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根据颈痛、上肢放射性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及肢体感觉、运动、腱反射等阳性体征的改善情况评定疗效,并分析年龄、病程、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临床治愈:原颈痛、上肢放射性痛或头晕、头痛等症状与肢体感觉、运动、腱反射等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恢复原工作或生活能力,观察半年疗效巩固者;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痛或头晕、头痛等症状与肢体感觉、运动、腱反射等阳性体征大部分消除,功能大部分恢复,部分恢复工作与生活能力者;有效:原颈痛、上肢放射性痛或头晕、头痛等症状与肢体感觉、运动、腱反射等阳性体征部分改善,功能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与阳性体征无变化。

  5 结果

  经 2 个疗程的治疗,15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临床治愈 18 例(12.0%),显效 77 例(51.3%),有效 34例(22.7%)无效 21 例(14.0%),总有效率为 86.0%。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年龄越大,治疗效果越差(见表 1);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见表 2);病情越轻,疗效越好(见表 3)。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6 讨论

  颈椎病为退行性病变。中医认为中年以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易受风湿外邪侵袭阻络,以致束骨无力,足不任身,出现肌筋萎缩、四肢骨节软弱无力、步履蹒跚等症状,当属中医“萎证”、“痹证”范畴。肝肾亏损,精气不足,逐渐导致下肢痿弱不用;又因督脉循行脊里,属脑络肾,为阳脉之海,督脉空虚,则脊髓失养而致病。故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病机为肝肾不足、督脉空虚,治以补益肝肾、温通督脉为法。

  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消除周围组织水肿,分离椎间盘及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轻微粘连。侧扳能够作用于小关节及椎间盘,牵引能促使椎体间的间隙加大,使椎间盘内变为负压,髓核组织在盘内也形成负压,促进椎间盘回位。

  在手法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中鹿筋、肉苁蓉为温肾阳、通督脉之要药,又具有柔润之性;续断、枸杞子温养肝肾、强筋壮骨;桂枝温通疏风,白芍养肝血,二者相配意使疏风直接作用于肝经;红花活血,生地黄养阴,二者相伍意在制生地黄之滋腻;砂仁理气和胃,熟地黄养血补肝肾,补肝肾而不碍胃;党参补气扶正;当归、川芎活血消肿;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陈皮理气和中。诸药相伍,共奏补肝肾、通督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2):156-15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