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综合疗法治疗CSA效果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4 共2249字
论文摘要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 of vertebralartery type,CSA)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我们用综合疗法治疗CSA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颈肩腰腿痛科及脊柱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岁,平均(48.5±8.1)岁;病程最长72个月,最短24个月,平均(22.1±12.6)个月。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1岁,平均(47.7±11.8)岁;病程最长54个月,最短25个月,平均(23.0±11.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头痛头晕并伴有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感觉异常等。特殊物理检查颈椎活动受限,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排除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引起的眩晕;②多为缓慢发病;③多见于中老年人;④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管矢状径狭窄,椎间孔变小。具备①、④两项,结合②、③项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试验前半个月内未接受同类药品及相关治疗;④自愿接受临床观察并能按时服药。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胃肠道、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耳源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椎动脉Ⅰ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下颌带牵引,牵引力19.6~49N(以不同体质及年龄段决定),日2次,每次30min。②中药局部热敷。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软伤外洗一号方(白芷15g、莪术20g、三棱20g、威灵仙20g、千年健20g、花椒10g、炒桃仁1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红花10g、艾叶10、香加皮20g、海桐皮20g、苏木10g),放入1000mL水中煎、至400mL药液,去渣,盛于玻璃容器中,用20cm×10cm毛巾浸透药液,敷于颈部,外配红外线灯于浸透药液的毛巾上加热,以患者能忍受温度为宜,塌渍30min,日1次。③针刺:以下午2时阳气充盛之时,取百会、风池穴,双侧合谷穴、列缺穴,针刺20min,10min运针1次。④用通督汤(黄芪40g、丹参30g、当归20g、赤芍30g、泽兰20g、桑寄生20g、炭杜仲20g、牛膝20g、地龙20g、狗脊20g、鹿角霜15g),加500mL水煎服,日1剂,日2次。⑤治疗10天后行颈椎手法整复。患者坐矮凳上,术者站其后,令患者屈颈25°左右,术者用手感觉患者颈椎棘突及横突的移位,如向左移,令患者在屈颈25°左右的基础上向右侧旋颈20°~25°,术者以右肘关节托于患者下颌部徐缓有力的向上牵引10s左右,同时左手拇指抵于移向左侧椎体的棘突上,令患者放松,均匀呼吸,待一起就绪后,术者右肘在提颌基础上向右侧旋转患者颈部,同时左手拇指用力将棘突右推,一般可听到复位的咔嚓声。颈椎椎体右侧移位复位手法反之亦然。注意旋颈一般勿超肩前线,同时注意复位前阅X线片,如果复位椎体骨质增生严重,禁止旋颈复位。治疗后患者在颈椎下颌带牵引下(一般仅起到固定作用,9.8N牵引力)卧床休息36~48h后可下地佩戴颈托行走,观察2天后可出院。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次2粒(10mg),日1次。同时行下颌带牵引,牵引力19.6~49N(以患者不同体质及年龄段决定)日2次。
  
  两组均治疗14天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物,观察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观察方法
  
  症状分级量化: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0~8分为轻度,8~16分为中度,16~24分为重度。观察指标:观察相关症状和体征观察评分,主要疗效指标为眩晕、头痛、颈椎生理曲度、颈肩部疼痛、乏力感等体征积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症状比较用配对t检验。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眩晕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眩晕明显减轻,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4%。有效:眩晕减轻,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9%。无效:眩晕不减轻或加重,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小于30%。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论文摘要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见表2。

论文摘要  
  6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临床较为多见,表现为眩晕,行走轻浮感,体位改变则症状加剧,甚则恶心呕吐,头重头痛,神倦耳鸣,失眠多梦,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一过性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发病机理为:①颈椎本身骨质增生、椎体不稳、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等导致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物理性压迫,导致供血不足。②血管内皮素大量分泌导致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持续收缩,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黏稠度增加及流速变缓,导致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供血供氧不足。
  
  本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导致气虚、气滞、血瘀,使脉络受阻,故治疗以“通”、“补”为法。针灸、按摩、牵引可纠正颈椎的小关节紊乱、椎体移位,而使颈椎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生理结构,而发挥正常的功能。
  
  通督汤活血化瘀、行气、补血、活血,与外治法合用可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85,58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346-34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