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城市社会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组织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5 共2257字
论文摘要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一方面,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并以各种方式充斥着与公众关联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受知识结构缺陷,社会认知不足的影响,广大学生被动融入互联网这一舆情民意阵地,不乏受“网络推手”错误引导的实例。与此同时,现行教育体系重视技能教育、忽略价值培养的现实困境也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悖。因此,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的全方位人才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现实目标之一,而《城市社会学》课程在教育环节责无旁贷。

  一、《城市社会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组织设计

  按照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要求,城市社会学课程普遍设置于社会学类(社会学专业)、地理科学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类(城乡规划专业)、公共管理类(城市管理专业)等学科大类相关专业。以专业理论必修课的形式存在,受众有限,且受重视程度不高。

  尽管当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存在时政教育、就业教育、心理教育等系列人文选修课程,但都受需求导向干扰,流于被动,难以发挥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

  《城市社会学》应重新确定其学科性质,使其突破专业限制,成为时政教育、就业教育、心里教育等人文课程的有效补充,就社会发展变革、社会问题根源阐释、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重塑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教学组织设计上,基于现有相关专业必修课,扩延出全校公共选修课。将来保留社会网络公开课的课程形式,形成三序列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

  二、《城市社会学》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目标

  伴随着教学对象的群体扩延,培养目标应体现多元化、区别化。作为相关专业必修课序列(社会学、城乡规划等),以延续基础概念、系统理论、社会调查分析方法的学习,纳入与所属专业的综合实践为目标。对于全校公共选修课序列,重在紧扣社会现实,引导广大学生深度关注、认识社会走向,对焦点社会问题有科学的认识。社会网络公开课应实现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以科普教育的形式,就贴近民众的选题给予及时的释疑与引导。

  2.教学方法

  传统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有区别对象、分类型教学组织的要求。联系现有教学方法的发展,结合当代教育的价值导向,引入多元教学方法。

  (1)课堂讲座教学

  源于常规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教学,稍有变化的是将书本章节化的形式调整为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要针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和理论教学部分。在纯粹的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时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社会影响等,实现更好的知识记忆和理论融通。

  (2)情境创设教学

  《城市社会学》中的知识往往来源于居民日常的生活环境,较大部分的情境为我们可感知的社会真实图景。因此,情境创设教学的引入可以更贴切的解释有关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的相关内容。当教学内容与已有感知在教学中互相验证时,更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加强理论学习的兴趣。

  (3)案例研讨教学

  《城市社会学》作为紧密联系生活现实的社会科学,其主要功能在于用科学方法揭示日常生活中个体或社会群体的行为现象、行为特征、行为规律等。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会成为我们的教学案例,几乎不存在对学生完全空白的社会认知。因此,有效的引入案例研讨教学,锻炼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的能力,可在观点的碰撞中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

  (4)实地调研教学

  实地调研教学是《城市社会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我国当前所处的转型时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社会不公、社会矛盾交织。而实地调研教学正是以社会焦点问题及其空间现象为着眼点,融入社会,了解弱视群体疾苦与社会需求,把握社会运行规律与趋势。在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使其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及一定的理性决策能力。

  3.教学内容

  在教学序列重新组织下,教学目标随之趋于多元,教学内容的相应改变也就势在必行。同时,《城市社会学》相关教材的层出不穷,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提出了选择性编排要求。因此,有效地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联系现实社会导向,区别化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作为相关专业必修课的《城市社会学》而言,基本概念、专业理论、科学方法、实地调查、研究报告等教学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对于全校公共选修课,可以开放性的选择如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焦点论题。以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清楚问题的产生背景、机制、影响及治理等,解答学生疑问。以社会网络公开课形式体现的《城市社会学》则应以身边鲜活的社会轶事为切入点,通过展现城市社会的多元认识维度以发人深省,改变民众对社会价值与意义的漠视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会学》的内容应突破狭隘的城市范畴,将更多地社会关怀倾注到乡村社会。

  4.教学手段

  数字技术、即时交互技术等将现代教学带入了新媒体时代。课堂上,电子课件将知识点、实例图片、情境视频等多元信息形式融进课堂,使信息传达更生动,交流也更自由。课下,大量社会实例在网络空间随处可见。开放的信息平台让学生们表达观点更随时随地,也让学习脱离空间约束。

  三、结语

  在处于转型的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有必要跨出学历教育的界限,承担社会教育的功能。在教学和实践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阐释社会运行机制、塑造社会价值导向,助推社会和谐建设,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蔡禾.城市社会学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冯健.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