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艺术类专业教学运用网络现状、优势及课程目标设置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20 共7996字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许多新的行业与产业,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着无数人生活方式的现代工具,正在不断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方式的衣、食、住、行正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网络购物、团购美食、出游网订酒店、租车打车网络预订等,这些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教育的改变。尽管全球许多著名的大学很早以前就己经开设网络课程,进行在线教育,但是在中国,教育网络化的进程却比较缓慢。中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在一些开设了艺术传媒类专业的高校中,面对承需与这个世界同步、与最具创新意识的头脑同步的时代,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若不能改变以布置任务式的实践作业为主的状况,不能很好地运用先进的网络媒介、移动媒介,本应孕育创新传媒艺术与技术的大学,很可能成为信息时代发展中落后的一环。因此,不管是从对现有艺术传媒类专业课程教学理论的补允,还是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网络为出发点对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与研究,都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传媒类的专业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

  一、艺术类课程教育及网络教学现状。

  1.艺术类课程教育特点概述。

  作为与人类审美紧密相关的一个学科,艺术类学科的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理解能力以及将美术转换为一种普遍感受的能力。艺术类课程教育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专业课程教育,不同于以理论为驱动的其他传统学科教育,艺术类课程教育需要更多地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利用各种资源,重视学生课外继续学习。除此之外,艺术类课程的编排还应当与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时问安排,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学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艺术类课程要在重视教学手段发展的同时积极运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将最新知识与经验创新应用于艺术学科,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以教材为教和学的中介和枢纽,教材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艺术传媒类专业教师通过教材阐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大纲、体现教学思想。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艺术类课程教学越来越多地依靠图文、声像等媒介来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以便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及训练中使用川忍2。

  现今师范类院校的艺术类院系设置及课程设计过多地偏向于美术类院校的标准,师范类院校的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应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而不是一味模仿美术院校的教学体制及内容。学生的美术创造技能培养是使他们具备专业素养的必需性训练,然而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将学习重心偏向实践以及更多地通过商业化的联系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此背景要求下,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要更多地依靠多方面的艺术资源以及教学手段来实现。

  2.网络教学概述。

  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与生活,改变了人们接触世界的方式,网络时代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说,借助于网络形成的文化认同,可以形成超越国界的力量,使得网络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崛起。这个梦想己经在-步步实现。现在西方国家的小学基础教育与大学高等教育,己经开展了许多的网络教育,通过网络课堂解决了地域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互补。参与教育的媒介也有许多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在教育手段上具有更加丰富的展现平台和传播媒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预言在网络的帮助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入学校,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入学校。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意义的教育学著作,其中指出“教育应该能够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叫。而网络就是强有力的一个应用媒介,学生利用网络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世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中国的网络公开课,通过各种网站媒介的翻译与推广,将国外的专业思想与教育内容传达给国内的学生们。最初只有少数几家媒体及网络资源网站提供公开课,近年来多家网络媒体及资源网站提供了包括耶鲁、哈佛、斯坦福、牛津、麻省理工、剑桥等多所世界顶尖大学的近百门课程。知名的教授与学者站在讲台上,通过网络将他们的学识传播给全世界的听课者。

  梅贻琦先生曾经在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力量,即便在偏远的地区,也同样有机会听到大师们的教诲,得以更好地实现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平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展开思考的权利。

  二、艺术类专业应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的开放、包容、分享、奉献的精神不仅造就了许多商业机会,也同样带给了许多人藉由网络,发展其应用并形成产业的机会。而当代教育,也正在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在网络应用方面,获取更多来自于网络应用的资源和优势。马斯洛在其著作《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中说道:“好的教育应当理解自己与他人,并与人融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将会使人更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而这点,对于强调个人创造性与灵感的艺术类专业来说尤其重要。艺术传媒类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我,忠于自我,将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发挥出来,这点要比团队协作更为重要,而在艺术的领域,从业者处于孤独的位置,更有益于通过自身对于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来创造新的事物。在互联网时代,当代设计领域学习者应当能够剥离传统课堂上同一性地面对老师时听课人的想法,将得到的信息反馈到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更多地用于课堂与他人的交流。这一点,对于艺术传媒类专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今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结合网络发展的口标应当是通过网络的应用,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内的大师。艺术类专业是-个兼具思维创新与多元化发展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机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卓越学者或成功人士对于专业的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与理工科不同,艺术类的专业学习需要创造力,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去感悟,去见识不同的世界,而这些现如今通过网络的发展,都有机会得到实现。

  网络作为艺术传媒类专业学生获取专业资讯的主要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媒体与资源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艺术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教育力-式与教育资源。课堂输出与艺术范畴内的一切教育行为由学校单方面传播给学生。学校开设什么课程,拥有哪些资源,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但在网络教育得以应用发展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专业内著名教授或行业内翘楚在线对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和指点;院校国外访问人员线上即时开设网络课堂,现场讲解相关艺术场馆藏品;与相关艺术行业内知名公司或博物馆建立合作,在线互动沟通解答问题等。这些都在网络应用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一步步变为现实。现在艺术传媒类的学生,接触到的不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图书,通过网络应用,他们能够在课堂、讨论会,或通过网络应用展示,即时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与艺术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产生互动。双向沟通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与创造力培养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网络应用的艺术类课程教学目标。

  1.教育资源最大化。

  (1)著名导师的在线互动布鲁姆在他的《教育口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口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专业领域内的成功人士,作为行业内经验丰富的榜样,对专业课程中提及的理论以及相关知识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出众的专业技能养成,而相比大学课堂上的教师,知名度高的专业人士由于在艺术专业领域具有长年实战积累的宝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艺术传媒类专业课程的情感本质与感性的诉求。这一点,对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类人才是必须的。

  著名导师如果能够通过网络媒介,在线与课堂学习者互动,将给他们带来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积极联系,与相关的著名导师取得合作机会,借助网络媒介的形式,在需要启发性或者创造性的课堂中,定时通过著名导师与学生在线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艺术类学科相关课程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知名度高的行业内人士,能够通过网络应用这个媒介,对学生产生点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交谈,著名导师能够将自己在艺术类专业领域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直白地传达给听课的学生。专业领域顶尖的人才通过网络应用媒介简单传递出的只言片语却能够为许许多多有志于投身该专业的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口标,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专业从本质上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通过网络对处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价值观成长期的学生产生正面激励作用。

  (2)不同地域学生通过网络互动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学习与思考。艺术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除了记忆练习与实践这些传统学习方式以外,思考与创新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每个学生观点和思想表达上的差异化是学生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更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是艺术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除了传统的学生问思维的碰撞与交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互动,可以使他们不仅仅局限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同一问课堂,而是利用网络应用,与世界范围内的同学产生互动与交流。中国的艺术传媒类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对西方大学研究东方艺术文化的学生带去不一样的思维与观点,而西方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够有机会传达西方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解与看法。这对于当代大学艺术传媒类专业基于西方艺术文化发展的现状来说,对于提高中国大学艺术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口前此类合作空问有限,而且这些愿景必须依托于网络的发展应用才能够得以实现。

  2.设计思维的创新培养。

  (1)行业内知名校友的在线互动大学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艺术设计学习和研究力-面知识能力,能在艺术设计、研究与编辑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专业内的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艺术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规律,掌握艺术设计作品的分析方法和评价原则,具有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艺术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很大比例进入文化传媒公司或以艺术设计为基础的广告传媒公司。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仅仅依靠大学专业课堂的学习,很难快速融入职场,全方位地把握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与核心。在竞争激烈的广告传媒行业,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创作习惯,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教育,倾向于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实习,有些学生甚至是毕业工作之后才开始系统地接触到商业领域内艺术专业知识范畴的工作内容。这使得学生的工作技能和个人发展都滞后于现今不断变化的艺术传媒行业。而通过网络应用、校友资源,能使得优秀的专业人才,尽早与学校的学生产生互动。相比于传统的不定期、不定时的讲座,不受地域限制的在线互动,会尽可能地少占用相关专业成功人士的工作和生活时问,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们清楚了解所学专业与行业内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同时也是行业内领导层了解、选拔、培养有潜质学生的一个机会。在线互动方式通过网络应用得以实现,对于文化传媒领域和广告传媒领域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学生课堂利用网络进行思维训练艺术传媒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在今后从事行业中有所成就,必须具有独立的设计思考能力和设计思维。学校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十分必要。学生转变为从业者后设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学生阶段的专业艺术设计知识和艺术素养。艺术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从事的文化艺术产业,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和出色的设计能力。学生如果想要养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必须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长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设计领域,面对不同的案例能够有条理、连贯地进行艺术创造。同时,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又是区别一般艺术从业者与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对艺术传媒类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要特别注重这两个方面的思维训练。

  “网络是一个万花筒”,这一句流传己久的俗语道出了网络时代的真谛。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要辨别信息的真假与有效性并不容易,但在需要寻找相关资料来设计思维训练的模式和方法时,却有很多的选择。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研讨,利用网络这个无限的平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相关知识的网络延伸阅读以及网络上的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课程任务;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学习,通过网络来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创造性的思维,则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的兴趣,通过咨询老师、专家或者藉由网络领域相关人士,甄别网络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通过持续的学习来获取新的艺术设计思维、创新理论以及新的设计概念等。在正式工作之前,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明确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应用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训练,以拓展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设计理念。

  四、艺术类课程应用网络教学实例及展望。

  1.艺术类课程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实例分析。

  根据Elliot.W.Eisner,图1显示了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三个要素。A表示学科教学内容的影响,艺术类课程教学学习的就是艺术类的内容;B是学生自身通过学习获得的教学成果;C是教师以示范角色进行教学所产生的效果。

  通过以上关系图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学与学生自身理解都与课堂教授内容有关,而且三者之问存在相互影响。而现今艺术学课程教学更多注重单方面的传授与理解,使得三者之问的关系相对孤立,影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范围。

  基于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许多高等院校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引入网上教学平台,辅助进行教学,其中以斯坦福大学的“SAKAI”网络教学平台表现最为出众,并成功应用于该校的艺术学院。" SA-KAI"成功将网络平台的使用更多地定义为网络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全部课堂教学手段。该网络教学平台允许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改进与体验,将学生学习体验与反馈很好地与教师教授知识相结合。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理解允分融合,对于教师教课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学习手段的丰富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SAKAI"采用了实时与离线相结合的平台使用方法,具备了网络教学平台应当具备的各项交互功能,例如内部电子邮件、交流论坛、文件共享、实时聊天以及电子白板等。以上的基础平台应用可以细化为以下具体功能的实现:。

  (1)内部电子邮件学生之问以及讨论学习小组问可发送交互邮件;系统辅助提供学生及教授通讯录;内部电子邮件功能可拓展为群发以及自动链接外部邮箱。

  (2)交流论坛艺术学网络平台交流论坛提供关键字检索及归类,不同主题可按时问来进行查阅及整理;具有相关管理权限的人员可以较为方便地管理交流论坛。

  (3)文件共享学生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共享相关学习资料以及作业成果;教师可以根据系统服务器定时更新内容,支持学生拓展学习及训练。

  (4)实时聊天室支持多人及一对一的即时讨论及私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问可以及时建立互动;支持艺术学课堂教学范畴内的聊天日志存档及用户记录。

  (5)电子白板支持学生及教师将相关教学资料及学习资料整理上传;支持学生在线浏览;系统自动转存电子白板为相关资料;支持移动网络应用及即时视频交流。

  2.网络工具应用展望。

  电子邮件作为传统因特网中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仍是现今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信息交换工具。

  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当代互联网引入首个网站浏览器概念以后,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的服务也随着网络的大面积普及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电子邮件诞生就表明,大学的教育必然会使用类似经典高效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学老师们发布和收集作业通常会使用电子邮件,大学行政机构发布通知也经常采用电子邮件。艺术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也早己习惯了利用电子邮件来上传作业、作品交由老师们审阅。大学生的学习,今后的工作、生活,都脱离不开有着“@”后缀的电子邮箱。而各种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由于支持在线聊天、视频电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等多种功能,也在教师教学任务布置与传达、学生与教师交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近两年随着移动网络应用设备的发展,各种新兴网络社交工具也在教学中逐渐体现,这些新兴的网络应用,也许能够带给艺术传媒类专业教学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与学习方式。

  许多的大学教授开设了自己的博客(Blog),将自己对于有关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写成文章,供读者阅读。这是为师者“传道授业”宗旨的实践,但是却很难在更为重要的“解惑”部分发挥老师的作用。个人博客是一个单方传播的平台,很难有效地与读者建立反馈互动,因而难以实现解决读者疑惑的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微博客(MicroBlog)的产生使得以上问题能够逾越网络技术的障碍。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客更能表达出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偏重于梳理自己在一段时问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艺术设计领域,特别是文化传媒领域,市场不断更新变化,各种新的主流设计思维趋势不断产生,面对这种情况,大学教师需要对于艺术设计领域即时更新的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同时能够从专业角度表达正确的见解,通过与学生不断沟通,更好教会学生把握所学习研究领域的变化,及时交流对教学双方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艺术传媒学院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客将自己对于专业领域的某些内容或问题的看法以简洁的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则可以通过及时反馈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微博客或类似的网络应用工具,教师与学生能够很好地产生在线互动,对日常教学活动形成有效的补允。

  在移动终端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具有语音时效性的网络应用工具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一定作用。艺术传媒学院的教师及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快速发送语音,建立语音交流公共平台。

  通过能够存储的语音通话功能,双方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互动。伴随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训一”等移动终端网络应用同样具有应用于艺术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论文摘要

  五、结束语。

  艺术类学科的学习与提升需要该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储备方面进行大量的练习与积累,很大比例的艺术类学生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今后工作或研究领域的瓶颈出现。伴随互联网络与智能移动终端网络的不断发展,艺术类学科发展也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征。

  艺术类学科的教育与改革也势必围绕信息时代的变革不断作出调整,才能适应当代艺术相关商业领域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虽然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网络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教学仍然不能改变建立于感官鉴别与审美基础上的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模式,艺术类的课程教学应把网络应用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合理的安排与有效的创新,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学习口标,授课教师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礼,2000:152.
  [2]冯克诚.夸美纽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人教学论》选读「C]夸美纽斯.人教学论.付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利,1999:52-54.
  [3]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礼,2000:94-97.
  [4]弗兰克哥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礼,1987:76-77.
  [5]Anderson I.W.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rri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Pearson Press,2000:85.
  [6]Eisner EW.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ers,1972:1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