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5988字
论文摘要

  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截至2012年5月22日,中国地方高校达2021所,占全国高校总数2132所的94.8%,与此同时,2011年地方高校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4.5%、95%、94%.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地方高校在扩大或保持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更加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兼具基础性、根本性的关键环节,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核心工程,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

  地方高校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建校历史较短,办学实力较差,学科建设也相对较弱。《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有序推进学科设置权下放”.要适应国家转型升级的客观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就亟需在整合优化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高水准、强竞争力的学科方向。

  一、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建设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以重点学科为代表的学科建设成效明显,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重点学科方向设置与建设问题突出。

  1.“追着跑、赶不上”
  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在国家恢复高考、积极发展大学教育、建设重点高校的背景下抓住了历史契机,国家教委于1987年和1988年在全国107所高等学校评选出416个重点学科点,之后依托大学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取得了更大发展,向“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目标更近一步。但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都采取了倾斜性扶持全国重点高校、忽视地方院校建设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较之全国重点高校呈现出起步晚、基础弱、支撑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即使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区域高校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也无法在短期内赶上全国先进水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在评估结果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的是国家重点学科,其中“985工程”高校占73%,“211工程”高校占84%.地方高校始终处于“追着跑、赶不上”的状态。

  2.“求大同、少特色”
  地方高校的重点学科方向建设往往以全国重点高校为参照,忽视地方院校与全国重点院校的定位差异,简单按照全国重点高校的思路来设置重点学科方向,大多集中在6-8个,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雷同”,缺乏自身特色。以农林经济管理一级科学和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为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前者主要集中于8个方向,即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生产与经营组织、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涉农企业管理、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技术经济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后者大多也集中在8个方向,即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产业发展与战略、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规划与政策、反垄断与产业规制、市场组织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贸易政策和产业投融资与产业成长。除少数高校外,大多没有形成更加符合区域发展特色、更为具体化的学科方向,导致学科方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的“一样化”.

  3.“难顶天、难立地”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设置长期处于想“追赶但赶不上”全国重点高校的状态,因此,其学科方向难以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更不可能接近国际水平,无法“顶天”;同时,过于强调参考全国高校的标准,也使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服务地方发展实践的作用不足,无法真正“立地”.这就容易导致“两头都不靠”的尴尬局面,使一些高校重点学科方向建设虽历经多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成效并不明显。

  二、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雷同化”的根源分析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设置“雷同化”的根源在于受传统计划体制及其惯性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理论性轻实践性、重一般性轻特殊性、重行政性轻市场性。

  1.重理论性轻实践性
  随着教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开始更加注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但是,在重点学科建设及方向设置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方面,不少高校对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存在误区,认为这是专业建设问题、而非学科建设问题,对学科与专业的源流关系没有深刻理解,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生硬分开,形成了“学科专业两张皮”,认为学科建设应更注重理论性。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的背景下,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就更加难以进入高校,这在客观上导致高校更侧重对理论体系的完整讲授。由此,在重点学科方向设置中也往往更倾向于基础理论。

  2.重一般性轻特殊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且逐步制度化的过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正是由于制度化,使学科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开始变得不断规范而内敛,与之相应,独立学科的兴起和建立则开始由开放走向封闭,这种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制度化”在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学科方向设置更加注重被普遍认同的规范的“一般性”领域,而忽视尚未形成共识的新兴的“特殊性”领域,由此在学科结构上表现出传统学科较多,新兴学科起步晚、发展慢的态势,进而使学科方向设置缺乏基于自身和区域特色的创新性。

  3.重行政性轻市场性伴
  随着体制转化、教育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高校专业建设已基本形成按市场需求设置的发展态势,重点学科方向设置也开始逐步与经济社会需求相接轨。但仍存在重理论性和一般性的思想倾向,究其根源,在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较强的行政性。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而造成的路径陷阱,突出表现为先发学科凭借先占优势和规模效应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后发学科则难以聚集优势资源从而陷入发展困境。二是受资源配置权力化体制的影响而造成优势学科“行政化”,突出表现为众多高校校长或书记所在学科往往更容易成为重点学科而加以扶持建设。三是受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容易陷入选择困境。自2002年教育部开始对高校学科建设进行评估以来,对指标体系做了很大调整,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比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但仍显不够,总体来看,现有指标体系较为适合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不适应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作为教育最高主管部门的评价则与诸多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能造成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建设的某些“盲从”.

  三、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要摒弃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方向设置中的“三重三轻”,亟需以区域特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专业水准为目标、以政企学联合为动力、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科方向特色化建设。在此,结合浙江省部分重点学科建设的初步实践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勾勒出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方向建设的实践路径。①
  
  1.以区域特定需求为导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大国,市场化改革、政府职能定位、社会组织发展等多方面的制度安排都没有定型,“摸着石头过河”依旧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思路。近年来,中央不断设立改革试验区,赋予地方各有侧重的“先行先试”改革历史使命,正是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基础、不同现实需求的区别对待和分类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学科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地方高校作为主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自成立之初就试图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全局视野的指导下立足区域特定需求,在重点学科方向设置上努力实现适应不同区域需求的特色化。

  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特定学科,这一“天然属性”凸显了区域需求导向。在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中,浙江师范大学、嘉兴学院、丽水学院都拥有区域经济学重点学科,但各高校对区域经济学的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浙江师范大学地处浙江中部,毗邻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其特色化方向主要是对义乌商圈的研究;丽水学院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也是浙江主要的山区,其特色化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对山区绿色发展、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优化研究;嘉兴学院位于浙江北部、靠近长三角核心增长极上海,因而研究区域产业空间集聚、区域国际贸易成为其特色化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提升专业水准为目标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区域特定需求为导向,目的在于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服务。为此,重点学科特色化方向建设应以提升专业水准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切实推进和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基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征,在其专业水准的评估上,应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评价指标体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应更加注重实践性评估。具体而言,既要注重对特定研究对象、特定研究方法、特定研究理论的内涵式提升,努力做到“顶天”;更要注重对特定问题的现状分析、根源剖析和解决方案探究的外延式提升,努力做到“立地”.改革开放后,浙江作为东南沿海省份率先接收“改革的春风”,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和政策区位优势使地方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浙江财经大学的产业经济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没有简单地研究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与政策,而是立足浙江经济发展中最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以破除其进入某些产业领域的或明或暗的各类“门槛”为重点,以垄断性产业政府管制理论与政策应用为切入点,探究反垄断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反垄断政策设计,取得了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等在内的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同时为浙江省和国家部委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无独有偶,浙江工商大学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以“市场浙江”为关注点,充分利用浙江专业市场占全国半壁江山的发展优势,在专业市场制度与流通现代化、商贸统计与价格指数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且服务社会成效明显,颇具代表性的是“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

  3.以政企学联合为动力
  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重点学科方向,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应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政府作为行政主体的重要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三重合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协作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行政指令为纽带的产学合作,将三者重新定位、有机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央各项工程计划加大对办学有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的支持”,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对地方所属行业特色高等学校的支持政策”.具体来说,政府是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制度保障的重要平台,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主体,高校兼具服务性主体和市场性主体的特性,三者既有自身特定的目标,又有一些共同的追求,可以凝聚成一个有机融合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体。

  为此,在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方向建设中,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给予必要的支持,企业要关注市场动态并及时反馈信息,高校要扎实推进学科研究进而提供智力支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的政企学协同创新机制。这在国家倡导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后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

  浙江工业大学立足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制药科技创新基地、浙江省重点学科---中药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绿色化学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学制药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吸纳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美国IPS公司、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优势单位,联合华东医药、浙江医药、海正药业、华海药业、仙琚制药等知名企业,构建政企学联动发展机制,实现产学研无缝衔接,其生物制药、绿色制药独树一帜。浙江财经大学的企业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结合浙江作为沿海民营经济发达省份、拥有大量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的现实,②将以幸福快乐为导向的人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特色化方向,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杭州市政府绩效考评办、中共杭州市委文明办、阿里巴巴(淘宝)集团公司、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在内的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动发展机制。

  4.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
  推进学科建设、增强学科持续发展能力,亟需搭建并夯实学科平台建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建立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研究基地(院、所、中心)和(校内、校外)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载体,可以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实验条件、交流氛围等,进而为学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方向建设可以通过学校自主建设、校地联合共建、校企联合共建等多种途径,并以此平台为载体,以全职引进、兼职聘请、项目化参与等多种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进而形成该特色化方向研究成果的高端化、权威化。

  与国家学科平台建设相适应,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各类各级学科平台建设,纷纷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基地、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温州大学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其下不仅拥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市级研究平台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还拥有诸多校级研究所,比如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家族企业和企业家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行业协会商会研究所、市场营销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等,搭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科建设平台。同样,浙江树人大学也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该学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色,建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相应建立了省级重点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业研究团队,并且建有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民营中小企业研究所、会展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旅游与休闲研究所、设计艺术与墙文化传播研究所等诸多专业性学科平台,为特色化学科方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结束语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战略性建设工程,是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支撑。推进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方向建设,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高水准、强竞争力的学科方向,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深化高校科学研究、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初衷和现实选择。当然,目前还处于实践的初始阶段,下一步需要更加注重政企学协作创新的紧密度和深度,需要更加体现区域特色方向的追踪式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基地建设,以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动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