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2 共7032字

  第四章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4.0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大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入住大连,在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大连市妇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流动人口已成为重要的新市民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已达 2.6 亿,比 2000年增加了 81%,而大连市流动人口据保守统计约 120 万人,而且呈逐年递增态势。

  流动人口已全面进入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农业等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市民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如图 4-1.【1】

  
  4.1 大连市农民工年龄结构图
  
  大连市没有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中小学,农民工子女都是与市民子女混在一起学习,这种情况下,各学校的特点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日常生活学习行为,内在的心理动机与外在的质量均存在较大差异。

  在东居小学 892 名借读生中抽取 115 名为测试对象,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量工具。该量表由身体症状、交往障碍、孤独、自责、过敏、恐惧、冲动 7 个心理健康因素构成,信效度较高。【2】

  
  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城市少年儿童。

  农民工子女比城市的孩子面临更多的成长烦恼:他们跟随父母流动,教育的连续性较差,来到陌生的环境中,缺少伙伴、缺乏沟通,缺乏归属感,逐渐使他们变得无助、孤独。其中,农民工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大连市本市男童,农民工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城市女童。他们很多还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因此上课不愿意积极发言,长此以往变得比较沉默寡言。

  总之,农民工子弟大多表现为缺乏自信,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与市民子女相比,缺乏归属感。他们大多少了一份天真多了几许沉重,少了一些快乐多了几丝惆怅。部分心理落差大的同学“做人”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如果不对这些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产生厌烦和消极对抗情绪。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

  4.2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市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很多不同,农民工子女的社交能力差、总感到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四个方面。
  
  4.2.1 学前教育不正规
  
  多数农民工家庭的学前教育情况是:夫妻都在外打工,将年龄参差不齐的几个孩子都留在家里年迈的父母看管。另外,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来自于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即便上过幼儿园也都是一些非常不正规私人开办的教育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其在幼儿课程设置、幼儿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漏洞和问题还有很大的非专业性,同时这些机构的教师自身教育水平也都良莠不齐,这种学前教育对这些儿童的发展也没有任何的帮助。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农民工子女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由于失去了良好学前教育,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导致农民工子女在社会交往、行为习惯上与其他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比较会出现明显的偏差,知识理解能力也会比城区孩子弱,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比城区孩子慢了很多。

  4.2.2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文化水平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民工父母由于都是比较忙碌,孩子只要没有行为上的大错,这些父母对孩子一般都采取放任不管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民工子女纪律散漫,在家里不服管教,在学校道德不遵守纪律,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常有各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还会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学习困难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农民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无暇顾及,也很少能为孩子请一些专业老师来给孩子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将这些儿童交给老人代管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的日程生活起居和学习上的问题给予任何的帮助,孩子在学校出现了问题也不想和老人交流沟通。因此,在农民工子女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普遍上相对于城区孩子要差。用过调查分析对比 1000 名农民工子女,有 29%的学习成绩较差,36 %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25%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10%的学习成绩优秀。这些说明对农民工子女的各项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4.2.3 社会歧视
  
  城市农民工大多从事社会底层工作,其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大城市的底层,身边都是充满了一些歧视和不公平现象。通过调查,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社会排斥与社会歧视”,这些孩子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民工是社会中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而且一直没有社会地位。他们虽然为当地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还是很难被现在的社会所接受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市民子女的家长在日常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灌输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这些观念同时歪曲了市民子女对农民工子女的看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平时的共同的学习生活相处过程中,这些市民子女就会表现出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由于农民工的普遍收入相对于社会其他职业来说收入过低还有普遍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也非常有限,所以他们没有能力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的发展空间。相对于城区学生来说,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较明显。

  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技能、为人处世让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学习成绩不好必然显示了农民工子女对这个社会的基本看法,由于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这类学生常常就会被划为一类“特殊分子”,随之而来的经常会迎来一些贬低批评或带有侮辱性的话语。因此,一方面,这些儿童表现出逆反、悲观、不合群、畏惧等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会降低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格标准还会有自暴自弃的想法,通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各种复杂的情绪。在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学前教育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儿童的自身有许多与城区孩子格格不入的地方,市民子女经常会带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孩子,这使他们感到更多的自卑。农民工子女本身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地位等各个方面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同时下了很大的决心与城区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却又要承受城区儿童的各种排挤。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社会的歧视的现象一直都是广泛存在的,如果我们社会不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这将不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
  
  4.2.4 社会厌恶感
  
  城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很不稳定,这将必然导致城市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的工作不断地转移,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生存,他们的心理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环境的影响。他们不能很好的自我定位,如果与市民子女作对比,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容易导致在心理上产生这种主观的“利益被剥夺”的感觉。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相对剥夺感主要表现为敌对、心理不平衡和不公平感等。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程度明显高于市民子女。打工子弟学校的儿童认为自己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上公立学校不公平,这些儿童对自己所受的对待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同城市孩子比较,他们十分敏感的感觉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拥有十分强烈的改变自己地位与身份,成为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心理愿望。这些儿童经常会感觉到社会的各种不平等,所以非常容易产生对社会的反感情绪,有时会对周围的人甚至对社会产生敌意,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3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成效
  
  4.3.1 各方重视,投入加大
  
  2004 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而父母进城入学的子女也越来越多,大连市从政府到学校都非常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政府从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科研立项、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在逐年加大力度。

  学校教育方面,东居小学从 2003 年即率先开展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最大亮点,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农民工子女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学校更是提高了重视程度和加大了投入力度。学校建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该心理辅导室经过四次扩容,已从十年前的 20 平方米增加到 140 平方米,成为目前大连市规模最大的心理辅导室,内设有沙盘、测试仪等设备,配备三名专任心理辅导教师。从 2003 年开始每周四下午大连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师生 30 多人会亲赴学校以专题讲座、深入各班级一对一咨询、心理热线等方式对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校 60 名教师中有 55 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题实践及研究①,分工明确,研究内容深刻,成果斐然。东居小学心理健康辅导课《沟通》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大连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大连市流动儿童之家”.

  4.3.2 理念创新,方法灵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个体差异,开展个案研究。体现“真、实、新、活、情、特、效”等特点,目的是矫正嫉妒、虚荣、自卑、自私、懒惰、挫折、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培养宽容、诚信、自信、勤奋、友善等健康心理。特别是针对具有抑郁、焦虑、自闭、暴躁等心理早衰现象加以矫正。通过主渠道学科渗透、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题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和环境熏陶等方式,采取自我反思法、案例分析法、心理暗示法、赏识教育法、换位思考法、基地体验法等多种灵活的方法。【3】


  
  4.3.3 从“心”出发,寓教于乐
  
  “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他们才能够放松身心,自理能力,学习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活动能为学生搭设成长的大舞台。大连市东居小学的校训是“从‘心’出发”,意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其主要精髓就是寓教于乐,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比较有特色的活动包括:

  (1)新闻快递。引导学生了解学校,了解城市、国家乃至世界,每天留心观察、细心发现,将自己得到的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同学、老师。小至社区、家庭,包括好人好事、不良习气;大到国家、世界,诸如:奥运赛事、国家领导人改选事宜、美国总统选举等。定期评选出“最佳速递员”,并给予表彰和嘉奖。

  在此活动中,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他们了解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增强了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

  (2)快乐笔记。学校坚持以快乐教育为主,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了快乐笔记。

  鼓励他们记录身边发生的快乐事情。定期交流。以这种特殊的,也是孩子们渴望的交流方式,来激起孩子们内心深处快乐之泉的层层波浪。每当孩子们不自觉的犯了错误,老师不再严词批评,而是认真地、和蔼地问他们:这样做,你快乐吗?

  他这样做,你们快乐吗?结果是孩子们不好意思了,内疚后唤起的是努力自控,做使自己和同学们都感到快乐的事。

  (3)爱心快乐对儿。老师利用教室后面的评比专栏,让孩子们自愿结成快乐对儿,原则是以他人利益为先,个人利益为辅,主要是建立温馨和谐的伙伴关系,促使大家共同进步。结成对儿的伙伴的名字,写在班级爱心快乐对儿专栏中特制的同一颗心上。月底评比“快乐天使对儿”.评上的同学,将由老师亲手为他们佩带我精心准备的快乐娃娃。其他进步的快乐对儿共同进级,上升一格,并给予适当鼓励,继续参与下期评选。此类活动能培养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让孩子们都有最亲密的战友。

  (4)消费调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学之间互相攀比,请客过生日、送礼物,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家长也向老师反映这种情况,希望在全班进行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分析认为不管是单独谈话,还是全班教育,这样的纸上谈兵学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时间久了,这种现象依然会反复,甚至更严重。于是学校设计了家庭消费调查,让每个孩子回家记录自己家一个月的开销,并做好记录。通过整理数据,很多农民工子女发现每月家里日常的消费不过千余元,却有很大一部分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穿衣上,而父母为自己花的却很少。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老师让孩子们谈感受,使孩子真正意识到了自己乱花钱的行为不对,应及时改正,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在吃穿上不攀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有了切实的感受,由此产生的行为才是发自内心的。

  (5)民族传统体育教研活动。东居小学以“弹性心理理论”为指导,召开体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三位体育教师分别以“龙绳”“少儿基本拳”“少儿健身短棍”为教学内容,为全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上了三节高质量的体育课。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直观教学、分节示范来展示体育教师的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游戏、竞赛、合作练习等环节调动学生会参与,会观察,会体验。训练中的一招一式都透漏着着孩子们的精气神,张扬着孩子们的快乐、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磨练着孩子们顽强的意志品质。三节课的教材都是由三位体育教师研究、开发并在鞠作常老师指导下创编的。这些简单的动作组合,既能体现了中华武术的神韵和气质,又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这对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体育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龙绳”课被评为市一等优质课;“少儿健身短棍”被评为省优课,同时在全省研讨会上做观摩;“少儿基本拳与武术操”一课今年十月在东北三省体育研讨会上做观摩课。学校的学生足球队、民乐队在全市举办比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

  (6)校外实践基地体验活动。学我校现有校外基地八个,由社区到工厂,由部队到高校都有校外基地。几年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大连大学每学期都有近 20 位实习生到学校实习或见习;每年暑假都有近百名大学生走进校园开展假日多元智能培训活动。六年级毕业前徒步到武警交通第四工程处部队去参观荣誉室,听劳模讲动人的故事,上军训课,参加叠被子、摆日常用具比赛,与解放军同台联欢,举行毕业仪式和签名仪式,所有这些活动对即将告别小学阶段生活的孩子来讲是一种磨练和激励。部队的优良传统会鞭策孩子学会生活,学会自律,克服独生子女的娇惯任性,喜好安逸的不良心理,对形成健康品格无疑会产生正面影响。

  4.4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剖析
  
  4.4.1 案例一:矫正家庭教育缺失学生
  
  (1)学生背景郑某,男,五年级学生。其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而母亲对他的教育简单粗暴,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该生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2)事件发生始末某日晚上 8 点多郑某仍归家,其母求助心理辅导老师,经了解,郑某是因当日上学前无理取闹被他母亲体罚。后经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共同多方寻找两个多小时后方寻回。

  (3)心理探因郑某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的个性。进入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4)矫正措施第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性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第二、讲究辅导的方式。平时老师增加了对他的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

  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第三、帮助制定近期目标。老师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5)辅导结果通过一个阶段的耐心帮助,该生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能按时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作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平时对他的关爱,表示要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还光荣被评为升旗手。

  4.4.2 案例二:处理学生恶作剧的教育智慧(1)学生背景明明,男,五年级学生,四年级时才转入东居小学。

  (2)事件发生始末转学才一周,其班主任老师便收到各种对明明的告状。包括说脏话骂人、欺负同学,不做值日,总不交作业、乱扔废纸、上课不听讲等等。

  (3)心理探因父母离异导致明明对人及对周边环境充满报怨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且逆反心理严重,觉得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对着干,能从中找到报复的乐趣。

  (4)矫正措施在学校,学生在各种场合下想出各种主意搞恶作剧,在这种时候,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既要看老师的个人涵养,又要看老师的教育智慧了。那就是有针对性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矫正不健康的行为。在案例中,老师多方深入了解明明的情况后,没有粗暴地指责他,专门为他制作了心理辅导计划,核心思想就是充分尊重、理解明明,对他付出爱心和关注。上课时老师随时提醒他注意听课;每天放学前,总是把他单独叫到一旁耐心地辅导他把作业做完,并抓住他爱劳动的优点,在全班表扬。平时经常找明明聊天,谈他感兴趣的话题;并定期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在家里的教育。

  (5)辅导结果一个月内明明就有了很大改变,作业虽然不能全对,但能按时交了;下课他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了,今年开学还被同学评选为班里的卫生监督员。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