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加强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2 共4192字

  第六章 加强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6.1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6.1.1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提出积极的分析意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法实现教育目的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使青少年更好的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和进步性体现在学校和社会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教育问题关注上。农民工子女可以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共产主义道德思想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通过教育性原则来体现。

  6.1.2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发挥教育的最佳效果。农民工子女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民工子女具有年龄差异,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其次,农民工子女具有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应对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最后,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个性方面的差异也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差异性原则”充分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差异性和特别性以及接受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这就对开展全体农民工子女辅导、讲座以及有针的对个别农民工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提出了问题和要求。那么,如何有针对性的地对待有差异性的农民工子女,从而为更多农民工子女提供有效的服务,是我们应首要面对的具体问题。

  6.1.3 保护性原则
  
  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人格的完整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目标。因为有机整体的身心和外部环境复杂联系构成了人的心理,所以可以从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等方面角度出发来探寻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护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包括以下三点内容:一是保护性对于教育个体和整体而言是复杂的;二是体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就包含保护性;三是在体现保护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差异性与教育性,通过三点“保护”的相互结合,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和相同教育理念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6.2 推进制度改革,提供良好心理成长宏观基础
  
  6.2.1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一国人口进行登记、管理、稽查,从而具有掌握人口迁移变动的情况达到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的目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现存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户籍制度带来的体制障碍。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对户籍管理制度的革新,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在城市工作的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平等的社会权利,从而达到引导城市和乡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目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应该使户籍制度回归其原本的作用和预期。户口系统本身是我们身份识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户口对于家庭居住的公民只是起到证明身份的作用,本身并不含有太多的信息。但政府部门逐步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管理系统和由这些系统建立的不合理的管理格局,从而导致户籍制度带有“歧视”的成分。消除户籍制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加快现行的户籍制度与相关劳动、人事、工资、价格、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系统的分离进程,并且剥离户口系统的相互关联性,还户口系统一个“真面目”.

  6.2.2 促进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已经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工从城市与其他地方的办理的医疗保险,根据其与社会保险存在的相关或从属关系,可分为单一模式、综合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按照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国现存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最终将进入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系统。但由于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将会使得农民工医疗保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是当前被保险人不可转移的问题。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改革,应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将与独立的模式和其他模式类似的模式在试点的第一时间进行检验,从而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医疗保障,并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6.2.3 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等化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的教育财政投入,可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通过对金融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有效的财政安排。如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中小学教育,完善留守儿童密集区的建设,提高农民工子女寄宿学校的施工质量,从而带给农民工的孩子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为了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破坏后学校要及时修复,必要的教学设备要及时采购。除此以外,还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提高教师工资。通过这种方法,一来可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来可以吸引大学毕业生和青年志愿者到农村支教。通过扩大农村特别职务教师的范围,吸引优秀教师,达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目的。

  6.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
  
  6.3.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完整性和统一性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应综合考虑的出发点。对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农民工子女身心素质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和协调性。因此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综合模式。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仍以“智能学习”为教育重点,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灌输,以单纯的“教书”代替“育人”.在他们眼里只有知识、书本和分数,整天带领学生奋战题海,使学生苦不堪言。

  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在此基础上更难以调节自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彻整体性原则就有了补偏救弊的特殊意义。

  首先,农民工子女面对城市学校要有共同进入的机会。学校的角度要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一起享受良好的教学资源。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变化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断波动的,教育过程中指导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交往,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感情环境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在寒暑假的期间要针对性的开放校园,放假仍然给予农民工子女一个学习成长的地方,即便不在授课期间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有安全稳定的场所。农村学校要尽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住宿条件,让农民工子女在同学、教师群体中成长,给农民工子女从情感上进行补偿,给农民工子女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教师,增强师生间的了解与沟通。学校要以协调者身份架起父母与农民工子女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多沟通、多联系。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农民工与子女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世界上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心理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个人的经历方面综合存在了许多差异。因此,不同农民工的孩子会表现的千差万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农民工子女之间的差异,而是使积极的特点充分、完美的体现;而对于那些缺乏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特点,应通过引导进行改变或改进,而不是依靠强制的矫正。因此,教师应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承认农民工子女的重要性,用灵活的方法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的交流,产生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会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进展,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和支持,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精神追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使生活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扩大对道德教育方法的方法是有效的,加强道德的作用。在德育教学中要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和团队工作的专门渠道,在具体的德育和团队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总而言之,既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截然分开,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简单归为思想品德问题。

  6.3.2 注重对家长的培训,补上家庭教育
  
  农民工子女在内部的不同维度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是家庭因素导致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欠缺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的观念及知识的欠缺,对家长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为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部纳进来,加强各主体的联系,充分发挥网络及电视的积极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学校组织家长与学生的讨论、开展针对家长的专题辅导、开设家长学校、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使农民工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传授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指导他们与孩子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辅导孩子的能力等等,达到补上家庭教育的目的。

  6.3.3 加强社会宣传,引起社会支持与关注
  
  中小学是成熟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矛盾突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尤其是在进入中学后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心理闭锁。在这一点上,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农民工子女的不良影响非常大。尤其要注重发挥网络、电视等传播工具的正面引导作用。因为网络、电视文化传播是一个多形态、多层次、综合化、开放型的复杂系统,并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电视媒体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全社会都带来影响,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强社会宣传,全社会广泛支持、关注、参与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