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山亭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16 共4080字
论文摘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逐渐多样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备受社会和政府的认可。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力量。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及其内涵的确定与对“旅游”这个概念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着重强调乡村旅游的发生地点,认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为乡村旅游。杜江、向萍强调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为都市居民,认为乡村旅游是以满足都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以乡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方式。肖佑兴强调乡村旅游内容,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综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定义和特点,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为核心,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内容而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所谓乡村性,是乡村蕴涵的风俗文化以及乡村独有的自然风光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乡村景点区别于其他景点最重要的方面。

  目前,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焦点是乡村旅游资源定量的评价、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等。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近 5 年,乡村旅游研究重点由定性转向定量,并出现案例实证分析,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国内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这些地方的乡村性受城市化影响严重。作为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性在中小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较好地保留着,因此中小城市乡村旅游的定量研究须建立在“乡村性”的基础上。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旅游竞争能力和旅游资源质量高低,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枣庄市山亭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山亭区乡村旅游的资源评价体系,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以期促进枣庄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山亭区作为国家贫困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

  1、 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 2003) ,山亭区主要乡村旅游资源如表 1 所示。

论文摘要

  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①山亭区景点的地域组合性好。以抱犊崮和熊耳山所在的北庄镇为中心,以境内凫城乡、西集镇、山城街道、城头镇和店子镇为支线。②域内景点种类繁多,风格奇特。“天下第一崮”抱犊崮拥有国际知名的珍禽异兽,如澳洲鸸鹋等,拥有 15 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及省内独有的厚壳树; 熊耳山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典型地震崩塌开裂遗址。店子镇枣园面积之大已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伏里文化遗址则是世界仅有。③景区规模大。山亭区总面积为 101 800 hm2,境内山地丘陵面积 89 333 hm2,平原面积 9 066 hm2,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88.6%和9%。山亭区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 山亭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收入是旅游发展水平的显性表现。图1 表明,山亭区旅游收入一直处于枣庄市各区之后,这与山亭区拥有的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不相称,因此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

 论文摘要

  3、 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 1 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以国家标准和程道品等、胡巍等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建立。图 2 所示,该体系共分为 4 个评价层: 首先是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层,为该体系的总目标层(A 层) ; 其次是综合评价层(B层) ,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 综合评价层的每一项引出对其相关度高的项作为评价项目层(C 层) ,包括观赏价值、文化价值、景观特征、区域特征、区位特征及政策等; 通过实地调查与阅读相关文献,选出对评价项目层的相关度高的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层(D 层) 。其中资源影响力的设计考虑了两方面: 一是对境内游客的身心影响,二是对外界潜在游客的吸引。共设计了 19 个评价因子,每个指标值获取的方法不同,可通过专家打分也可通过实地调查得出(表 2) 。

  3. 2 权重计算 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设计问卷,向枣庄市旅游局、枣庄市山亭区旅游局、枣庄市市中区旅游局和枣庄市学院的专家及枣庄市旅行社的员工发放问卷 14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12 份。问卷中每个问题对应 9 个等级。根据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树(图 2) 建立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结合问卷结果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层次分析法专业软件 yaahp 0. 5. 1软件(有欣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进行权重计算。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 3 综合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模型见公式:

 论文摘要

  式中,E 为总指数得分; Ai为第 i 个第三层次单项指标的分值; Bi为第 i 个第三层次指标所赋予的权重; Cj为第 j 个第二层次指标所赋予的权重; Dh为第 h 个第一层次指标所赋予的权重; n 为第三层次指标的个数; m 为第二层次指标的个数; p 为第一层次指标的个数。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表(表 3) 确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

  论文摘要

  4 、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和分析

  经计算,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如表 4 所示。从专家打分结果看,居于前 4 位的是适游期(9 分) 、资源规模(8. 2 分) 、环境容量(8. 1 分) 和资源质量(7. 5 分) 。

  山亭区内各景点互补性强,一年四季均适宜游览。景点规模表现为景区占地面积大,地域组合性好,资源质量则表现为景区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山亭区森林覆盖率达 52.3%,位居全省前列,而且该区景点都有较高的发展空间,这是该区高环境容量的体现,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位于后4 位的是域内交通(4 分) 、社会承受力(4分) 、资源聚集度(5. 2 分) 和知名度(5. 3 分) 。前两项是区域特征评价项目层中的因子层,区域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成功与否。社会承受力除了与高中普及率有关外,还与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有关,受本土观念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当地居民对脱离本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旅游开发支持力度不大。域内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了景点间的通达性。区内景点用于宣传的资金投入有限致使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景区知名度。

 论文摘要

  经计算得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为 6. 7,由表 3 可知处于良好等级。山亭区旅游资源种类多、丰度高,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具有独特的风俗民情,因此资源要素价值得分最高,这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

  景观特征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该区景点资源质量、景点规模和环境容量。同时注意保护景区美感度和自然度,防止人为破坏。得分较低的是资源影响力和开发条件,这是景区发展的制约因素,景区的发展需要改善景区内交通状况、扩大知名度和提高社会承受力。

  5、 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5. 1 提高社会承受力 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影响旅游者的感受,若当地人不能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会导致当地人对发展旅游怀有不满情绪。评价结果中社会承受力最低,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力和财力,加大对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使其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中来; 建立多元融资模式,吸收农村闲散资金,使农民参与到景区发展中来,做到旅游开发与农村扶贫真正结合,从而提高当地居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

  5.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域内交通得分也比较低,交通是景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状况也影响域内景点的可达性。改善交通状况就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交通便利性,既要提高山亭区的通达性,还应改善该区各相关景点间的交通便利性。

  5. 3 提高人员素质 导游人员的素质是衡量景区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自 2005 年以来,枣庄市多次举办导游大赛,这对提高导游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等诸多原因,枣庄市旅游出现留不住人才现象,从而使该区内人员素质得分较低。工作安全性的和实际收入是导游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想提高人员素质,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导游的安全及适当提高导游的收入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人员素质。

  5. 4 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山亭旅游宣传效果不明显。山亭区知名度较低使外地游客稀少,也造成山亭旅游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应及早确定目标市场,加大宣传投资力度,丰富宣传手段,通过电视网络等努力扩大景区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3(1) :90 -94.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3) :76 -80.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旅游学刊,1999(1) :15 -18.
  [4]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8 -10.
  [5]宋玉祥,崔丽娟,张毅. 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评价[J]. 地理科学,1997,17(2) : 169 -175.
  [6]方幼君.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6.
  [7]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 :125 -128.
  [8]王英凯.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原理的科研项目评价模型[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3) :148 -149.
  [9]程道品,王金叶,郑文俊,等. 生态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8 -89.
  [10]胡巍,楼凌雁.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3(3) :58 -59.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2]王素洁,刘海英.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2007,21(4) :61 -68.

相关标签:旅游资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