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李凤杰儿童报告文学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8 共90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探究
  【绪论】李凤杰西北儿童文学特征分析绪论
  【第一章】李凤杰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概述
  【2.1  2.2】小说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2.3】童心童趣的美好展露
  【2.4】精心打磨的个性化语言
  【第三章】李凤杰童话作品分析
  【第四章】李凤杰儿童报告文学分析
  【第五章】对于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李凤杰文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李凤杰儿童报告文学分析
  
  报告文学是立足真实事迹、塑造艺术形象并以文学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新闻性与文学性,即一种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文体。李凤杰在创作大量温润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还为自己开辟了另外一条写作道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作品《还你一片蓝天》和《魔鬼的诱惑》的出炉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对《还你一片蓝天》的评价颇高,许多文学大家都纷纷撰文进行评论。李星称之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①,樊发稼称之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特殊教育诗篇”,②该文也于 2000 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大奖,雷达、王泉根、浦漫汀、陈忠实等都对其发表了很高的评价。《还你一片蓝天》和《魔鬼的诱惑》从少年儿童身体健康成长以及教育培养的角度展示出了丰富的社会层面,与此同时也将处于变革时代的儿童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活动阐释得淋漓尽致。这两部书中,没有教条主义的训斥,也没有平庸无奇的陈述,作家在字里行间所展露的都是对于犯罪少年的理解、同情与人文关怀。看到少年儿童吸毒犯法,李凤杰满载忧患十分痛心,他秉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专注于少年犯罪的研究探索中,用自我娴熟的文学手法将枯燥无趣的真实材料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还你一片蓝天》中将纪实与文学相结合,文体纯粹,现场感很强,具有丰富的社会信息。作家用自己刚劲有力的笔锋将人物性格变化、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进行了深刻的描摹和印刻。作家在写到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时还给予读者一定的教化与警示,这样体现出了作家感怀天下的良苦用心。
  
  第一节 对“失足少年”的关注
  
  少年儿童在十五岁直至十八岁期间都还属于未成年人的范畴,此阶段较为特殊,正处于少儿与成人阶段的交集状态。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和“心理断乳期”,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具备某些成人的心理特征,但仍然保留着原本儿童的天性特征。由此,也可称作为“准成年人”.所以此时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个性突出且较为复杂,正是青少年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青少年心理状况的把握和引导是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极度关注的。
  
  每个人的生命阶段都会走过这段成长的迷茫期,少年儿童的情感、心理以及生活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儿童文学工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理应多加关注。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是错路,严重者则发展成为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便开始大幅度上升,然而文艺作品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体现都过于简单和表象化。当代儿童文学界在青少年犯罪题材方面也很少有人触及,为其写作、发声的作家也少之又少。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成长小说中对于青少年最多的描绘便是早恋现象,“青春文学”、“少年小说”中,作家为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往往特别注重都市生活的时尚场景、现代情感的狂欢宣泄、青春朦胧的曼妙情愫等等。放眼观之,关注青少年犯罪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忽视了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存在,然而也就丧失掉一些更为真切实际的东西。对于“危险年龄期”少年儿童们的漠视倾向,也是当今儿童文学作家理应反思及改变的方面。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身体素质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状况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未来命运都息息相关。李凤杰认为,文学工作者就是应该为各个年龄段、各种状态下的青少年创作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李凤杰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及对少年犯强烈的人文关怀,他三次探访戒毒所、两次进入少年管教所,花费十年之功终于创作完成《魔鬼的诱惑》和《还你一片蓝天》。这两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以十四至十八周岁的青少年为创作对象,建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之上。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少年犯形象:十三岁便走上吸食毒品道路的沙米尔、陷入色情文化泥沼的胡卫国、被亲生父亲扭送监狱的常晓军等等,作家将少年犯罪的前因后果、入所后的改造情况、心理状况的变化以及内心情感的波动等一系列都做了较为深刻的摸索讨论。这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做出了较为成功的实践,也是对于儿童文学创作题材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青少年犯罪使其降落至社会的边缘地带,逐渐沦为被社会遗忘的群体,他们也慢慢淡入了大众的视线,没有人去关注他们、理解他们、爱护他们,他们似乎被整个社会所遗弃了,而实际上这些犯罪少年是极度需要被关心呵护的一个群体。犯罪少年是曾经令家庭、学校、社会都悲痛和失望的群体,虽然他们犯下的可能是让人极度不可饶恕的罪责,但是他们只是一群未成年人,心智还尚未成熟,思想还没有定型。社会并不能将其一棒打死,而是应该给以关怀、体谅,他们只是一群“失足少年”,因为偶然的原因和过错触犯了法律。失足少年有自己的道德良知,他们渴望自己成为国家栋梁,希望将来能够发挥自我价值并报效祖国。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的笔下,对于少年儿童的描绘往往都是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天真烂漫,总是祖国的接班人、未来的花朵。他们往往忽视了失足少年的群体,有些逃避对于失足少年的表现,甚至觉得这些少年儿童已经不可归类为一种正常体,这似乎就是弱势少年群体无法进入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还你一片蓝天》和《魔鬼的诱惑》便是打破社会偏见、解放思想的新篇章,李凤杰敢于选择少年犯这样的群体,以少年犯罪为题材体察社会现象,深层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并着力分析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改造问题,与此同时还对犯罪少年投以了热切的关心与爱护。
  
  报告文学作品《还你一片蓝天》共有七章内容,前面三个章节主要分析讨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第一章《少年犯罪的原始温床》记述了四位犯罪少年的故事:第一位少年罪犯叫常晓军,他的父亲是一位只知道忙生意赚钱的商人,他不懂得关心家人,更加忽视对于子女的爱护和教育,在他的人生信条里,只要有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他只知道给常晓军金钱,从来不知如何教导孩子做人做事。常晓军也因为父母的疏于管教,小学三年级便成了学校的打架能手,并自己组织流氓团伙,自认领导骨干,到处打架斗殴。最终他被学校开除,步入社会之后他仍不知悔改,继续打架斗殴还染上了偷窃,后在一起重大盗抢事故中被警方抓获,进入少管所。第二个罪犯少年叫白健康,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赌博世界里,受到家庭的渲染,小小年纪的他就沉迷赌博不可自拔。他没有心思学习,成天就想着和别人赌一把,成了远近闻名的赌徒。因为没有赌金就想方设法出去偷窃,用以支撑日日夜夜的赌徒生活,最终沦入少管所接受管教。第三位叫做郑微,他的父亲担任市无线电厂的技术厂长兼工程师,母亲也是工厂的部门主任,家境还算殷实。他从小就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万般溺爱,以至于长大之后成了骄傲任性、不懂忍让的纨绔子弟。上学前班的时候,郑微因为偷窃同学的零用钱被发现便和同学打起了架。之后被老师罚站,老师叫来郑微的爸爸说明情况,爸爸一气之下便狠狠打了郑微。年仅五岁的郑微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此以后,小小的报复的种子便在他的心里埋了下来。之后郑微的小学、中学阶段一直都是学校的霸王,到处惹是生非,郑爸爸一知道后就对郑微又打又骂,在他的心里,除了体罚就没有别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然而对于郑微这种从小就被“捧杀”的孩子,现在的“棒杀”只会将他往犯罪的边缘越推越远。如果郑微的父亲当初不是用严重的体罚来教育孩子,而是采取言传身教,慢慢引导、以理服人的方式,那么郑微就不会因为忍受不了无休止的“棒杀”而离家出走,最后成为社会上的小混混,又进入了少管所。第四个少年叫卞惠,他的犯罪道路和父亲的嗜赌成性有很大关系,他缺乏父爱,父亲成天在外花天酒地,母亲伤心欲绝便带他改嫁出走。卞惠没有正常的家庭关爱,无意中他看到了继父与别的女人不清不白之事,从此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腐蚀,一次醉酒之后,他对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女孩施暴,后因强奸幼女罪被判刑六年。这四位犯罪少年的故事都反映出了正确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少年儿童们所造成的心理乃至生理上的创伤,最终导致那些孩子走上了犯罪之路,让读者在悲惋之余也对家庭教育的错误实施者悲愤交加。
  
  作品的第二章《神圣殿堂里的病灶》,主要讲述的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给青少年儿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李凤杰列举了少年立军跟随农民工父亲进城求学的故事,原本以为城里教学质量好,教育条件更为优良的父亲千里迢迢将儿子立军从乡下接到城里入学,没想到城里的老师竟然戴有一双有色眼镜,老师对乡里来的立军不负责任,故意采取忽视的态度,不关心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状况。对城乡学生的不公平待遇让立军的内心极为不平,渐渐地立军开始讨厌老师,讨厌学校,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弃学心理,开始接触流氓地痞并参与学校的打架斗殴事件。大山区的双岔河中心学校是一个教学纪律涣散、教师马虎教学、校园环境混乱的学校,少年石俊成便是在这样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逐渐沉沦变坏,最终成为少年犯……从这些故事中,深刻揭露出学校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乱入,个别教师的丑恶行径以及校园管理体制的缺乏等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伤害,引人深思。
  
  作品第三章《被污染了的人类生存环境》中写到当今社会中的浮躁乱相对少年儿童心灵的迷误,其中着重解说了黄色书刊、色情影像以及歌舞厅、夜总会等声色场所对于少年儿童的腐蚀。李凤杰剖析出青少年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复杂恶劣的社会环境。他提出要建立健全法制建设,清除精神污秽,呼吁环境净化,总之,希望营造出一个干净透明的社会环境。作家在之后的四章中对于少年犯的教育改造过程进行了大量的陈述,分别探讨了少年犯是如何接受改造和教育,内心的情感生活有着如何微妙的渐变,他们真实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等等。作家穿插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作家在采访少年犯的同时对其报以极大的尊重以及人文关怀,李凤杰在呈现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位老儿童文学作家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担忧以及关注。
  
  第二节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真实性与艺术性是评判报告文学的两大重要标准,其中,真实性也叫做新闻性,报告文学如果缺乏艺术性,那它就会脱离文学的领域,与艺术背向而驰。李凤杰在创作报告文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真实事件与艺术手法的运用。1987 年 4月和 1994 年 4 月李凤杰先后两次前往少管所做实地采访与考察,每次来少管所他总是要在那里住一个多月,期间,他探视观察犯罪少年、抄写资料、阅读案宗、旁听会议,与少年犯们一起参加运动会,积极报名少年犯们的风筝节,和这些失足少年拉近了心灵的距离。他还采访了少管所的管教人员、犯罪少年以及家长,总共记录了将近五十多万字的笔记。李凤杰对这部作品的真实性要求颇高,经过长达十年的整理思考,他终于完成了一部长达二十七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作品中,对于真实性描写有很多体现,除去对于少年犯生活、心理的真实描写,大量监狱内部改造的专业术语也被引用到了作品当中,例如将吸毒者幻想有毒品在手中时的“烫吸”动作,用以满足吸毒者对于毒品内心渴望的“过干瘾”等等。专业术语是不可杜撰的,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和实际调查是不会如此明了的,而且,报告文学作品中还将一些犯罪少年所写的信件进行了原文引用,文末附上了少年犯们的日记,让读者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了少年犯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表现出了作家求真求实的写作风格以及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
  
  然而,真实性并不能支撑起整部文学作品,作为一部优秀完整的报告文学,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必须具备的。《还你一片蓝天》在真实性的基础把握上,又进行了艺术的架构,将真实的材料附和以生动的描写以及精辟的议论,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表达。作品在艺术结构上,善于统筹安排、详细描述,全书共有七章,前三章先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不同的领域和角度探讨分析少年儿童犯罪的原委,用残酷的事实控诉了家长的无知、老师的不负责任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污秽文化,替孩子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声,也向家长、老师以及社会敲响了警钟。第四、五、六章是作品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少管所人文情况的描写,作者一方面是对少年管教所的一些描述,详细地呈现了我国人性化的少年管教状况。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失足少年在接受少管所改造之后的具体变化以及内心的成长之路,与此同时也细致地描绘了少管人员的群体形象,并对他们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教管事业的高尚行为表达了衷心的赞美。作品第七章独立为最后一部分,作者再次指出对于失足少年的拯救不是单靠少管所就可以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品的三个部分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使得作品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李凤杰在写《还你一片蓝天》这部作品之时,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那么如何从这些海量的资料中选取一些精准有用的资料并且能够安排得当,也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作家将资料进行分类,选取典型实例,并将不同案例加以组合,让材料去突出主旨而不是掩盖主题,绝不滥用材料。
  
  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少年犯形象以及管教人员形象都十分感人。少年犯群体,各自特征鲜明,在读者的心目中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作者深入他们的内心,诚挚交流,叩问心声,挖掘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例如犯罪少年张聚成,他来自贫穷落后的山区,入所以后,他仍然桀骜不驯不服管教。但是当他看到教官人员们愿意拿出微薄薪水为他变故的家庭进行捐款时,他的心灵终于被打动了。从此以后,他严格要求自我,认真服从管教,还被评为优秀学员。管教人员中,也有很多典型,这里有老公安干警赵文秀、刚从警校毕业的陈省良、师范专科毕业的大学生刘晓云、佟所长、汪干事等等,虽然他们先前各自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但是自从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学校--少年管教所,他们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开始走向一致。刘晓云是一位师范学校中文系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一名文弱的女大学生起初来到教管所是极其不适应的,再加之她听闻很多少年犯经常背对她说些闲话,她更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屈辱,情绪一直十分低落。她开始冷静思考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那么教育方法肯定就会相对特殊一些。她跑去省城买了一批思想教育之类的书籍开始悉心探索,将教育改造少年犯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赵文秀是从部队转业来到北部山区的劳改场,工作十五年之后,组织又将他调回了省少年管教所。新的岗位上,他迅速转移角色,用自己的智慧拯救着那里的失足少年。劳改家形象的成功树立,使得全书所洋溢的氛围始终保持在积极向上的演变与推进之中,这也就防止了在描写少年犯罪与教改过程中所出现的邪不压正的可能性,也避免了造成少年儿童心理压抑等负面影响的缺陷,也是一种对于我国劳改政策的颂扬。
  
  作品中对于不负责任的坏老师形象也做了重点描写:王老师一心经营自己的小餐馆而无心教学,在学生打架斗殴之时对其不理不顾,最终酿出了一起人命案,导致自己的学生进了少管所;双岔河中心学校位于山区,远离城市,校领导和教职工们都无心奉献教育,不认真教学以致误人子弟,校园氛围极其恶劣。张校长以罚代教,对学生采取乱罚款的政策,刘大奎、刘小宝两位同学因家境贫寒没钱缴纳罚款,只得出去盗窃,最终被警察抓捕送入了交管所。作品中《好老师在用心育人,坏老师却没想到自己也是罪犯》一节里,作家描写了两位截然相反的教师形象:一位是犹如慈母般的黄老师,她仁爱善良,把学生就看做是自己的亲生孩子,给以他们最温暖的关爱和呵护,将其引向光明与美好;一位是对学生极度缺乏信任的班主任老师,他将一切事故的原因都归结到学生的头上,不给他们解释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硬生生将一位好学生逼向了犯罪道路。这两位老师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引发了读者对于青少年犯罪最深层次原因的思索与探求,更加突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为报告文学,本部作品对于犯罪少年的内1造和赞美也成就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独特之美。
  
  第三节 能负起比教育更大的责任
  
  一位成功的作家是时代的先锋、人民的代表、社会的心脏。他们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是给人以正面的鼓舞、熏陶和影响的,它能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以净化灵魂、升华思想。李凤杰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有着社会良心且极具使命感、责任感的作家。李凤杰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颇为关注,对于儿童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心理素质的成长。小说《明天一定阳光灿烂》、《一声叹息》、《月光如水》、《藏在心中的秘密》等都提到了成年人因无知、虚伪、贪婪、狡诈等恶习给少年儿童内心带来的伤痛,这是从少年儿童成长的外围环境因素来分析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阶段是人类成长的初级时期,在这一时期就开始注重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引导及启蒙教育有助于为儿童后期成长奠定基础。儿童文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需求,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儿童早期阅读的良好习惯,还有利于熏陶和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真诚品质的形成,同时还能锻炼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①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关乎祖国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远远落后于西方,在中国古代,儿童甚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对于儿童的重视也不够。西方在十八世纪便已经发现儿童,很早就已出现儿童教育小说。我国儿童教育文学出现得比较迟,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问题。“中国儿童文学以教化和树人为主要发展目标,为了使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完成传递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儿童健全社会人格的重大使命,我国儿童文学需要以社会群体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传播,进而树立儿童健康的精神意识。我国儿童文学具有群体意识与规范意识的创作规范,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需要以凸显时代意义与社会群体精神为创作目标,其作品的主题性质、题材范围、情节构思、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要符合政治与伦理的需求。”②
  
  李凤杰的报告文学,看其表面是在讨论少年儿童的犯罪问题,本质上实则一部探索儿童教育的报告文学。在李凤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犯罪少年都是因为接受了不当的教育而步入犯罪道路的,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可能是家长一句不恰当的言语,可能是老师不负责任的一个举动,可能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现象等,这些偶然因素往往就是触发少年儿童走向犯罪道路的导火线。
  
  这些问题不禁引人思考:首先从家庭因素来看,大部分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有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先去了解孩子,而是选择强制、胁迫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按照他们指定的路线去发展。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旨和思想,如有反抗就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够乖,家长就会怒斥甚至暴打。他们不能有休息的时间,不能出门玩耍。只能成天和书本打交道,把孩子的天性磨灭不留痕迹。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娇惯,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对他们的要求从不拒绝,以致孩子养成了任性自负的性格。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我们的学校教育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改观很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人员职业道德的丧失。
  
  李凤杰报告文学作品中提到的班主任、双岔河中心学校的老师等已经丧失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他们要么糊弄教学任务重在经营自家的产业,要么就是欺压学生收敛钱财,他们早已远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隐形地步入制造犯罪的行列。社会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精英文化引入的同时也伴随着污秽文化的流进。例如李凤杰作品中所提及的“黄色地摊文化”,面对这些色情书刊,原本判断能力以及自制力就不够的少年儿童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抵挡不住诱惑,最终沦落为色情文化的俘虏。还有些不法经营者,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抓住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理,专靠诱惑少年儿童赚取金钱,比如黑网吧、电子游戏厅、老虎机厅等等。很多少年儿童就是因为长期沉迷游戏、陷入虚幻网络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内心还不成熟的少年儿童无力抵抗,当他们经受不住诱惑时便容易堕入犯罪的悬崖。
  
  从以上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得知,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纯净的社会环境、老师的呵护与教导以及家长的理解和帮助。除却这些外界因素,儿童内心的自我成长也是极为重要的,儿童文学的滋养便可起到关键作用。儿童文学不仅会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认为,儿童文学正让越来越多的儿童学会享受文学阅读的独特乐趣,学会通过了解别人独特的生命感受,而加深自我思索,丰富其心灵世界,从而提升其自我的精神层次和人格品质。
  
  《还你一片蓝天》中,全文贯穿着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疼与爱护,文中也处处体现着作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李凤杰选择了少有人关注的失足少年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作品中李凤杰为我们呈现的不是对于少年犯的谴责和训斥,而是深深的同情与爱护。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儿童只是一个家庭的附属,他们不可能拥有独立的地位,无法获取自我的主权和地位。然而五四以来,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之下,我们开始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的思想及情感。当今社会,儿童更是每个家庭的重点对象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生活水平也逐渐上升。然而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理念还是有待提升的,要么就是一家人众星捧月般的溺爱,要么就是棍棒底下出才人的棒杀。学校里,老师在教学之余也很少注重对于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关怀。李凤杰视角敏锐,思维独特,他选择少年犯的问题来诠释儿童教育的主题。通过对失足少年犯罪原因、教导改造的分析探讨,作家呼唤家庭、学校、社会要关注失足少年,加强对于少年儿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由此可知,李凤杰的报告文学可谓是对于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警示,也为家长、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不仅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海洋贡献了艺术的浪花,还能够担负起比教育更大的责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