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小说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8 共98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探究
  【绪论】李凤杰西北儿童文学特征分析绪论
  【第一章】李凤杰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概述
  【2.1  2.2】小说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2.3】童心童趣的美好展露
  【2.4】精心打磨的个性化语言
  【第三章】李凤杰童话作品分析
  【第四章】李凤杰儿童报告文学分析
  【第五章】对于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李凤杰文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李凤杰儿童小说分析
  
  在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里,李凤杰与刘健屏、秦文君、夏有志、刘先平、沈石溪、常新港、曹文轩等小说作家堪称儿童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以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视野创作了诸多颇具特色的作品,他的儿童小说、童话、散文、报告文学多次获奖,他的作品个性鲜明,立意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其中儿童小说的成就更为突出。李凤杰出版和发表的小说《拯救男生》、《月儿》、《铁道小卫士》、《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信从老山来》、《明天一定阳光灿烂》、《针眼里逃出的生命》等佳作。作家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力求将作品与变革中的人民生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生产出一大批紧随时代精神的佳作。
  
  第一节 小说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文学形象是作品的核心所在,色彩各异的文学形象包涵着作家不同的真情实感,要想塑造出生动鲜活的文学形象就必须有令人真切可信、有灵有肉的生活捕捉。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教育读者。
  
  李凤杰儿童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极为丰富,具体来说,李凤杰笔下的儿童小说人物形象主要四种:儿童形象、父亲母亲形象、教师形象、乡亲父老形象。本节就其小说中的四种形象逐一展开分析。
  
  一、少年儿童形象
  
  李凤杰笔下的少年儿童形象是立体多面、个性饱满的。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特定时代里少年儿童的苦难人生与情感经历。他们善良质朴,纯洁可爱,向往光明,坚持理想,用自己的努力与拼搏,与命运做抗争。作家通过塑造这些形象向读者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童年的快乐,也让人深切领悟着人性的魅力。
  
  在《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这部长篇小说中,李凤杰塑造出了“水祥”这样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主人公“水祥”是一个社会的弱者,面对死亡的一次次威胁,他毫不畏惧。在不公平待遇中他努力地改变着自我,他不甘平庸,不满足于现状,谱写了一支强劲的生命之歌。他生于三年困难时期,童年时为温饱困惑,之后又遭遇文革,十二岁时因链霉素中毒导致双耳失聪,落下残疾,因此常常被身边的孩童欺辱。就连自己的亲生哥哥也常常对其又打又骂,母亲因为家庭贫困愁于生计也对他不理不顾。他努力学习参加中考,成绩远高于录取分数线却又因残疾不被录取,想入聋哑学校,又因自己没有商品粮户口而丧失资格。最终,他只能放弃学校返回生产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快乐获得尊严,不曾想可恶的工头克扣了他一半的工分。他埋头读书渴望寻得一方净土与心灵对话,但又遭到家人的误解并强烈反对,年仅十六岁的他却经历了如此曲折多难的人生。作品深刻地反映出特定时代和社会对于儿童的责难与不公,展现出水祥命运与性格的独特性。
  
  残疾少年录怀,是《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另一个独特的儿童形象,他的经历也同样感人肺腑,相比水祥来说,他患有更为严重的疾病并遭到自己亲生母亲的残酷虐待,可以说他的境遇比水祥还要悲惨。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宽厚与善良,他乐于助人、纯真友好,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幻想。可命运的魔爪一次次伸向这位可怜的孩子,现实带给他的是无数次的重击,他绝望了,最终选择自杀,一颗年轻幼小的生命就此逝去。
  
  水祥和录怀这两个不同的儿童形象以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不同的命运结局向读者共同呼唤着社会的关注与同情,作品中无处不散发着人性与爱的呼吁,也表明了作家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月儿》讲述的是一位纯真善良的小女孩月儿的成长故事,女主人公月儿生于农村,原本是个活泼善良不经世事的小姑娘,可悲的是疼爱她的母亲因病离世,父亲又再婚,娶回了一位好吃懒做、蛇蝎心肠的后妈。年仅十二岁的月儿就此被剥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开始了没日没夜苦力般的生活。家中洗衣做饭、喂猪担水等脏活重活一并落入她稚嫩的肩膀。尽管如此,后妈还经常对她又打又骂,更让人心痛的是,月儿的父亲轻信后妈的挑拨离间也常常对她打骂不止,年幼的月儿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着巨大的创伤。由于月儿在去接姑妈的路上不慎丢失棉被,父亲发现后更是一顿毒打,吓的月儿不敢回家跑到母亲的坟头哭了一夜。最终,狠心的后妈将月儿卖给了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做老婆,在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之后,月儿再度失去了选择婚姻的自由,她的命运就像无根的浮萍任凭他人摆弄,毫无选择的余地。
  
  妇女、儿童在黑暗的旧社会是被压榨、被欺凌、被践踏的弱势群体,月儿肩负着妇女和儿童的双重身份,她先后被剥夺快乐的童年和婚姻的自由。月儿这一形象的描绘深切地表达了作家对妇女儿童命运的同情,对落后的社会旧体制轻视人权,践踏人性的控诉与批判。
  
  水祥、录怀、月儿这三个儿童形象属于旧时代里遭受苦难的儿童形象,他们令人怜悯同情,同时又让人震撼。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除了对旧时代苦难儿童形象的塑造,李凤杰的儿童小说里还展现了一批新时代儿童典型。小说《信从老山来》中,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刘小艳和陈小凤。她俩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刘小艳家世背景、个人形象、言语表达各方面都很不错,但由于放在学习上的精力太少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在学校被冠以“校园交际花”的“美名”.而陈小凤沉默寡言,行为低调,但是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家庭贫困本可考上重点高中进而实现大学梦的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毅然选择进入“铁路职中”准备提前就业。于是便和刘小艳成为同窗,因为家境贫寒常常遭受刘小艳的嘲讽责难。作品发扬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让读者在陈小凤这一少女的身上看到了纯真善良的美好品质,反映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意义。《铁道小卫士》中,主人公铁雄也颇具特色,他保护公物、爱护公路,堪称铁路卫士,学雷锋做好事,为读者树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下典型的道德小模范。时代将铁雄推上了“铁道卫士”的岗位,在社会管理失控时期,他主动担当起维护铁路安全的职责,倾尽权利地发挥小公民义务。作者对坚持做好人好事的儿童形象的描写,建构出一个具有美好精神品格的新时代儿童。《他家门上有个洞》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成日遭受学校作业重压以及家庭严格管束,完全丧失休息自由的学生形象,这个儿童形象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压制,作者将这种遭受精神苦难的儿童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想吃雁蛋的孩子》中,主人公毛毛是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看到金大伯果园里还在成长中的苹果,他毫不顾忌苹果是否成熟便和宁宁一起偷偷摘了四个青苹果。原来果园的收成直接关系到村里买电视机的事情,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红着脸向金大伯主动承认错误并当起果园小卫士。作家笔下的毛毛机灵可爱,犯了错误又敢于承认并及时改正,还原了一个真实健康的儿童形象。
  
  二、父亲母亲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子就是将来的父”,“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想以此来呼唤处于强势地位的成人世界能够更为关怀儿童身心发展,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日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影响是绝对的,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父母的描述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创作长河中,对于父亲、母亲形象的塑造严重失衡,“父亲缺席”的现象屡见不鲜。母亲形象成了主要的表现题材,而儿童文学作家们也似乎特别钟情于母亲细腻、温厚的形象,从而忽略了父亲的形象塑造。究其原因,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中“老者本位”、“祖宗崇拜”、“父为子纲”的长久熏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妇女、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老人、父亲则成为其对立面。于是,在读者们的印象中,“父亲”这一角色的呈现较为模糊。
  
  在许多儿童作家的笔下,“母亲”形象成为儿童生命自始至终最亲近的角色,母亲的温婉慈爱注定是童年不可缺少的部分。作家李凤杰同样没有放弃对于母爱小说的叙写,在他的中篇小说《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就塑造了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母亲形象,她温柔贤惠、勤俭持家。为了维持生计,她一边在家操持家务,一边出门揽活儿赚钱,还要想方设法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由于孩子们的父亲经常外出,她时常还担当起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看到孩子在外被人欺负时,她拿起一根木棍就追过去赶走恶人,一边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唱着儿歌哄他。冬日里,母亲将孩子冰凉的小手捧在手心不住地哈气为他取暖。母亲虽为农村妇女,但自幼个性不凡,她勇于反抗妇女裹脚的封建余毒,即便被旁人侮辱性地称为“大脚”,她也依然甩着大脚板下地干农活,毫不示弱,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昂扬的生命赞歌。然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疼惜这位瘦小的女人,常年的病痛使得母亲终于倒下,病床前,她为了不让孩子们为她伤心,还强忍病痛给孩子们唱民歌小调,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母亲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一颗年轻的生命之灯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母亲无私伟大的母爱,也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对于封建礼教和精神枷锁的顽强反抗,她不甘压迫、勇敢坚贞的性格让人为之动容。小说《闹钟》中也描绘了一位守寡育子的慈母形象,在那样一个连吃顿饱饭都成奢望的年代,母亲怜惜儿子上学迟到受罚,便开始省吃俭用并变卖了家中唯一值钱的银镯子,给儿子买了一个闹钟。
  
  李凤杰对于母亲形象深切刻画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于父亲形象的塑造。在《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李凤杰不仅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还刻画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形象。在妻子因病去世后,他身肩家庭重任,一边赡养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一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他性格坚韧,勤劳乐观,从不向命运屈服。他担负沉重的生活重担,辛勤劳作养家糊口,又从不忘记对孩子们的教育。父亲对孩子做人方面更是严格要求,一次,儿子偷拿了家中的盐。父亲知道后二话不说,直接让儿子下跪认错,并教育说“做贼说谎”是世界上最坏的事情,让儿子一定改过。父亲作为一名北方地地道道的普通老农民,他的身上却显示着中国人做人的原则与态度,让人钦佩。《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也刻画了一位令人难忘的父亲形象,他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熠熠生辉,也是水祥学习的榜样并给予他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在《铁道小卫士》里,小主人公铁雄的父亲见义勇为,身肩道义,令人尊重,也是小铁雄成为铁道小卫士的精神榜样。父亲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思想动力是无比强大的。
  
  儿童心理学上显示,在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中,母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从他们的性格成长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上来说,父亲则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父亲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品德高尚的父母能引导他们迈入人生正轨,而道德败坏的父亲则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父亲影响着孩子们的心智,更易成为孩子们心中模仿的对象。李凤杰儿童小说中塑造的这些父亲母亲的美好形象,既是对当时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是对崇高的父亲之爱的一种赞扬与歌颂,也是作家对家庭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三、教师形象
  
  学校是儿童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主要生活环境,教师则是校园环境中影响孩子们的主要人物,他们扮演者除家长之外的另一教育启蒙的角色。李凤杰在其儿童小说中也不忘对于教师和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小说《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教师刘先生为人慈善,勤勉好学,对待学生犹如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平日里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怀备至。当旁人看到“我”头上的黄水疮都唯恐避之不及时,刘老师却主动过来关心“我”,他耐心地帮“我”擦药水、包纱布,替“我”医好了黄水疮,让“我”重燃自信。刘先生的善良与慈爱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与刘先生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教师形象杨先生,则是一个内心丑陋、行为猥琐的假道学。在旧社会的教育体制之下,他打着尊师重道的虚伪谎言,干着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丑恶行径。他藐视穷人家的孩子,对他们采取不公平待遇,在他们身上肆意发泄着他人生不得意的愤慨。在他的教学信条里,贫穷学生可以任意打骂,对待富裕家庭的学生则是百般讨好。杨先生不学无术,没有将精力放在严谨治学和关怀学生之上,而是成天混迹度日。他只在乎自己的大背头是否整齐油亮,眼镜片是否明晃干净,制服是否精神整洁。他是旧体制下典型的“教育痞子”,作家李凤杰通过对他日常生活的特写以及对待不同家庭学生的天壤之别的态度描写,揭示了旧教育体制下一位不合格教育者给学生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破坏。
  
  小说《我是个笨孩子》中,语文老师粗暴严厉地批评挖苦着一位学生犯下的小小造句错误。他专横无礼地对学生进行打击伤害,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创伤,在苦痛的精神压力之下他变得反应迟钝、笨拙不堪,遭到了同学们的耻笑和欺辱。直到学校来了新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对于同样的造句,它给予学生们的是不断的鼓励与肯定,在张老师的教诲下,“笨孩子”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怀和疼爱,张先生十分注重孩子人格尊严的保护。渐渐地,“笨孩子”变得快乐聪慧起来。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教育结果,引发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不尽思考。
  
  《信从老山来》中的班主任老师是个有着强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的好老师,她夸赞担当生活委员的陈小凤好学能干,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她的教育观和审美观较为传统。当刘小艳等学生对陈小凤与老山前线战士通信的事情进行无端猜测与妄想,并传入她的耳中时,班主任并没有进行认真调查和给予当事人小凤解释的机会,便鲁莽地用处理早恋的条规来对待这件事情。她严厉拷问小凤与战士之间的通信内容,一面批判战士居心不轨,给小凤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原本是孩子与朋友之间正常的书信交流却被其冠以“不可告人心思”的恶名。班主任思想中残存的“思想挂帅”“师道尊严”的陈旧教育理念令人深思。
  
  李凤杰在他的儿童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多种教师形象,在他们的身上表现了作家对传统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李凤杰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校园环境的关注。
  
  四、父老乡亲形象
  
  李凤杰的儿童小说中大多数的父老乡亲形象都是以配角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生活内涵以及文化沉淀都极为丰厚,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也给予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鬼窑记事》中刻画了一位“讨饭婆婆”的形象,她没有家人,无依无靠,为求生存只能讨饭过活。然而她心地善良,面对不懂事孩子们的讥讽嘲笑,她不但不生气反而对他们喜笑颜开,还和他们聊天逗趣。《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铡面匠伯伯也是一位独特的乡亲形象,他智慧幽默,面对财主东家的吝啬行为,他用嘲讽的语言有力回击和反抗。他擅长说书,被大家称为民间艺人。虽然无儿无女,但他把听他说书的穷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娃娃一般疼爱,从铡面匠伯伯的身上也体现出西北一带乡民的生命特质。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曾经评论:“他(李凤杰)的创作琴弦拨响在坚实的黄土高原之上,跳跃在渭河的每一丝涟漪之上。”①故乡成为李凤杰创作源泉喷涌的根基,故土中的父老乡亲又是其创作中情感能量最强,文化内涵最深的形象。
  
  第二节 苦难意识的深刻表现
  
  苦难塑造出具有非凡品质的人物,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历经苦难与挫折才可打磨出来。“文学的苦难意识是与文学的社会良知、善良心和同情心联系一体的。”②文学对社会苦难和人类苦痛的关注是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人基本权利之尊重。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开始关注民族的苦难经历,他们紧握笔杆勇敢揭示愚昧黑暗的封建意识和极“左”思潮等对国家对人民的重大伤害,反映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出文学的人文精神与忧患意识。
  
  李凤杰的儿童小说创作深入农村生活,将农村少年儿童在贫困落后的艰苦环境中仍然自强不息、勤勉刻苦的奋斗精神渲染纸上。李凤杰敢于正视人生的苦难,小说中他极力张扬人道主义并赞颂人性之美,他笔下的苦难意识是现实生活中,包括童年时代亲身经历的切实存在的生存困境与苦难体验。命运遭遇、疾病灾难、贫困落后等等,而非童话故事中类似公主遭遇恶毒皇后等的象征性苦难。
  
  代表作《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李凤杰以自己童年的苦难经历为题材,将农村孩子所经历的人生艰苦一一展现。小说主人公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旧中国,整个农民阶级是社会的最底层。主人公一出生就在疾病的死亡线边挣扎,农村搞封建迷信的硬说他是来讨债的“冤孽”,好在父亲母亲并没有放弃他。父亲拼命揽活儿赚钱为他医病,母亲日日夜夜不辞辛劳地守护在其身边,婆婆不间断地为他祈祷,可怜的小主人公终于从病魔的魔爪下逃生了。小主人公和哥哥十分渴望读书,梦想能坐上一次绿皮火车,最后在全家人的省吃俭用中,小主人公被寄予“改换门庭”的期望如愿上了学堂,却惨遭教书先生种种不公待遇甚至痛打。与此同时,还遭到富人家孩子的百般嘲弄与大学长的欺辱栽赃,如此种种却并未打消主人公立志读书的决心。在刚从国民党监狱出来的刘老师的帮助下,小主人公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农民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翻身成了新生活的主人。小主人公努力学习,汲取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力量,勇敢地面对人生,努力前行。作家通过对小主人公命运转折与性格特点的刻画形象地展示了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群体的命运变化,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农民群体在政治变革中的缩影。
  
  堪称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反思文学”,《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同样展现了农村少年儿童的苦难生活,这部作品写了一个残疾少年水祥的苦难人生与奋斗经历。水祥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十二岁时被医疗站误用兽用链霉素导致双耳失聪,可怜的水祥从一个有声世界突然跌落死寂无声的深渊之中。然而悲痛才刚刚开始,一起长大的哥哥开始嫌弃他、打骂他,母亲也因照料艰辛的生活而忽略了他,中考成绩远超录取分数线却又被拒绝录取,因为并非商品粮户口出身而失去进入聋哑学校的资格。在这无数次的打击过后,他重返生产队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却又因没巴结生产队长被倒扣一半公分,他热爱文学书籍,却因家庭贫困没钱买书遭到母亲的极度反对,甚至将他心爱的书本变作废品卖了换盐,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水祥伤心不已。他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残障人士的艰苦与不易,但他仍然坚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迎来希望。作品也引发了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同情与关注,他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家庭的温暖与社会的关爱。
  
  小说《月儿》中的可怜女孩月儿因亲生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又给她娶回家一位后娘,从此月儿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频繁遭到后娘的打骂与责难,后又被后娘做主卖给一个老男人作媳妇。母爱的缺乏加上父爱的丢失,月儿无力把握自我悲剧式的命运,她兼具妇女、儿童的双重弱势身份,遭受命运的捉弄,饱尝生命的苦难,作家在此也表达了对于旧社会轻视人权忽视人性的控诉。
  
  李凤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还刻画了这样一群遭受精神折磨的孩子,他们虽然没有农村少年的温饱之忧、皮肉之苦,但却遭受着精神上的束缚与压抑,完全失去自我的思考空间与决策意向,在思想和精神上被奴役与控制,他们渴望自由与解放。《他家门上有个洞》里,家长们把孩子当成囚犯一样关在屋内,成堆的家庭作业压在他们的身上。孩子们失去自由的假期,失去了欢乐的童年,活动空间仅限教室与书房。他们成天被逼着学习,脑海里满是课本和练习。在他们的脸上早已看不到笑容,有的只是疲倦的面容和呆滞的目光。作品中表达了李凤杰否定应试教育,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平等的家庭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培养孩子创造力、想象力,主张孩子人格独立的思想见解。李凤杰认为,在视分如命的教育理念之下,孩子们更加需要老师与家长们的理解和关怀。
  
  精神上的苦难除了应试教育的残害,还有成人世界对少年儿童的误解与责难。孩子们一个无心的过失不仅得不到大人们的包容和谅解,反而遭致怒骂与嘲讽,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法弥补的苦痛。小说《一声叹息》中,村里的几个孩子因为看见放电影的手扶拖拉机开进了村头,便以为马上要在村里演电影了,于是便大声呼号村民们出来看电影。但是电影只是在邻村播映,从此这几个孩子便遭到了家长们的痛骂责备,还时常被乡亲们奚落讽刺,也得不到老师们的信任。这样一个小小的无心过失竟让孩子们遭受到了如此的误解与偏见,在巨大的精神压抑之中,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沉重黑暗的暑假,只留下一声莫名的叹息,引发人们无尽的感慨。这些作品直面教育现实,呼吁广大家长教师多多关注孩子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社会、家庭、学校到底该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一位孩子的好坏,对一群年幼无知的孩子采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是否为教育界的一种悲哀,而这样的方式又会在孩子们的心里产生一种怎样的伤害?这都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李凤杰对于当今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讨,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乃至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文化课教育被视为重中之重,而挫折、苦难的教育内容却很少被人提及。老师家长们希望给孩子们营造出一个充满阳光、较为正面的教育环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开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然而,“温室花房”式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孩子们更深刻更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孩子们承受苦难生活和挫折人生的能力。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见彩虹就必须先经历风雨。如果忽视挫折和苦难教育,当他们面临人生挫折之时就可能因无法承受而误入歧途。近年来,新闻媒体上无数则关于报道少年儿童因为升学压力大、考试受挫抑或难以承受家长教师的责备而轻生的新闻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然而,李凤杰的儿童小说也并非一味地展现苦难意识,他意在通过对苦难经历的描写唤起新时代少年儿童勇敢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正如《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呼吁了对残障少儿的关注以及对人生苦难的反思,从中传递出比快乐更为珍贵的人生内涵。他没有向生活屈服,依旧怀抱热情。值得水祥骄傲的是他还有着自己的朋友,他们能够让他享受到至纯至真的友情。好朋友录怀,是和水祥一样的残障少年。困难的时候他们相互帮扶,相互鼓励,一同前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女孩芳芳也一直关怀着水祥,她和录怀经常用笔记录生活并与水祥分享趣事,久而久之他俩成了水祥倾听外部世界的两只耳朵了。青皮是一位善于传递改革信息的小灵通,他也被水祥的善良友好所感动,也与他成为了好朋友,并成了水祥的第三只耳朵。这些友谊给予了水祥无穷的力量,在他们的帮助下,水祥成为生产队里的辣椒高产户,他利用闲暇时间写的小说《唱给湋河的歌》在省电台的文艺节目中连续播放,这让一路艰辛走来的水祥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部作品饱含人生的艰辛苦楚,但仍然洋溢着主人公对人生不尽的追求,作品中蕴含着社会旧体制的批判之情并兼具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李凤杰借助小主人公的苦难人生来表现奋斗自强、光明希望。因此,李凤杰的儿童小说不仅是剖析苦难,还是借助苦难来建构更新更好的人生。仔细审读《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便能发现,它述说的不仅是黑暗与苦难,难能可贵的是,它能让读者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苦难中尝到欢笑,它承载着一股美好向上的力量。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在启发少年儿童读者理解人生、关心生活的同时,更能培养自我独立向善的思想品格,陶冶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
  
  “表现‘活人难',并不是把作品当成展览苦难的画布,文学创作也绝不是写控诉状,而是以豪壮、崇高的情怀,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描写给读者传达倔强的生命意识和不息的奋斗精神。”①李凤杰在其儿童小说中对于苦难的诠释,意在教育少年儿童能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经受得起磨难与挫折,勇于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并鼓励弱势群体要敢于同命运作斗争,他笔下那个从针眼里逃出的小生命,便是这样的形象。他不甘当下的命途多舛,多次与之相抗衡,他敢于追求光明与希望,从不放弃理想,在无数次命运的打击中仍然坚定“我要读书”的信念。残障少年水祥,被误用兽药导致失聪,不仅遭到旁人的愚弄还被亲哥嫂视为家庭累赘,因为贫困,他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他信念坚定,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在突破种种艰难险阻之后最终实现目标、成就自我。
  
  “这儿,每一篇,每一行,都饱含着作者的血和泪,屈辱和抗争,然而又不仅仅是哀哭和呻吟。它还处处有爱抚和欢笑,智慧和顽皮,遐想和追求,纵然那安抚和笑声也浸透着心酸和悲痛。大概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活得下来;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无限期地发展下去。”②李凤杰通过描写对于苦难的经历,切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触摸他们的心灵成长。确立儿童应有的尊严,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应对挑战,把儿童的精神导入独立自强、追求美好的精神航道,最终实现人生理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