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童话叙事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青少年学刊 作者:宋文翠
发布于:2020-04-09 共10457字

童话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五篇:童话叙事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童话叙事是童话家人生智慧的表达方式,童话叙事为儿童想象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情境,而幼儿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能力。幼儿借助童话叙事能较好地进行叙事表达并进一步发展其想象力。这是因为童话叙事与幼儿想象力发展存在着诸多内在联系,体现为童话的文本建构能有效激发幼儿想象,童话的艺术传达契合幼儿想象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以童话为载体能有效培养幼儿想象力。其策略有二:一是要根据幼儿想象的特点,选择适宜于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优秀童话;二是要采用适宜的方法,如作品阅读与欣赏法、故事讲述法、作品创编法与戏剧扮演法,以此培养幼儿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能力。

  关键词:童话叙事; 幼儿想象力; 培养策略;

  一、童话叙事与幼儿叙事

  童话叙事是童话家进行童话创作的一种艺术表达,是其人生智慧的传达方式。童话叙事最基本的方式是童话家大量运用幻想,无论是童话内容的传达、童话故事情节的建构、童话意境的营造、童话形象的塑造还是童话家所采用的特殊艺术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等都借助童话家丰富的幻想。儿童天性喜爱童话,具有想象或幻想的天性,他们是童话家叙事的知音。儿童在童话叙事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乐此不疲,因童话叙事能很好地满足儿童认知、想象、思维、理解、注意、记忆、审美等心理发展的各种需求。

童话

  儿童叙事是儿童对世界理解的一种表达,一般借助语言、动作、绘画或扮演来体现,儿童在叙事过程中毫无疑问伴随和充满着想象。布鲁纳指出"儿童很早就进入了叙事的世界"[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左右已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能力。马拉古奇出于对儿童叙事世界的天才洞察,指出在儿童的叙事世界里,儿童具备多样化的叙事能力,拥有得天独厚的"一百种语言".[2]这一百种语言正是儿童叙事的不同表达方式。儿童从咿呀学语开始就有了叙事的冲动和叙事的需求,3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诸如绘画、角色扮演、讲故事、舞蹈等基本的叙事能力和对童话叙事艺术的强烈感受力与表现力。这种对童话艺术的感受与表现能力与儿童的想象紧密联系,同时又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童话叙事为儿童想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情境,不仅为儿童开启了一扇认识世界、积累想象表象与经验、洞明世事的智慧之门,而且为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实施的可行性。

  本文截取幼儿阶段的儿童为研究叙述对象,旨在探讨童话叙事与幼儿阶段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寻求通过幼儿园童话教育教学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童话叙事与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内在联系

  童话叙事与幼儿想象力培养有着诸多内在联系,这可以从童话的文本建构和艺术传达两个维度加以考察。

  (一)童话的文本建构能有效激发幼儿想象

  童话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本的建构。童话文本的建构包括童话故事的内容与情节建构、意境创造与形象塑造等几个基本因素。童话叙事是把一系列相关的事件在一定的话语情境中组织成一个连贯的事件系列,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演绎故事。幼儿倾听或阅读童话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对童话故事进行创造性想象与叙事表达:如他们会主动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看过的童话故事,会模仿、扮演感兴趣的童话形象等。

  从童话故事内容的建构看,童话是对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童话故事传达的内容及童话人物的生活经验能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帮助幼儿积累想象表象。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想象要依赖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才能产生,而童话叙事中蕴含了大量能够引发幼儿想象的因素,幼儿在倾听或阅读时很容易被刺激而产生想象。从另一个角度说,幼儿听赏童话实质上又是在与童话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在精神的交汇中幼儿的智慧得以启迪。由于童话提供的故事情境与人生经验来源于现实,而所用表现手法又是浪漫诗意的,因此,幼儿欣赏童话便能"生活在幻想的、超现实的童话里,同时又和触手可及的现实相联系,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出神入化地、自如地转换着".[3]幼儿从童话中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和想象表象,汲取生命的智慧,为其想象力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童话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价值取向暗合幼儿向善向美、厌弃丑恶的纯美心灵,最大程度满足幼儿"坏人遭惩罚,好人有好报,弱小、善良能够战胜强悍凶恶"等等愿望。

  从童话情节的建构看,童话怪诞的情节和丰富的趣味能激发幼儿想象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关注、猜测、追问童话情节的发生、发展及结局。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幼儿对感兴趣的童话百听不厌的主要原因在于希望获得常读常新的审美想象的快感。以图画书《要是你给小老鼠吃饼干》为例,童话讲的是一个小男孩顺手给了小老鼠一块饼干,小老鼠却又索要一杯牛奶,竟意外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故事情节的趣味性激励着幼儿阅读的审美期待:小老鼠得到满足后又会索要什么东西呢?又会出现怎样的趣事呢?而故事情节恰恰就在幼儿的好奇、猜测、期盼与想象中自然地发展着、演绎着……童话特有的趣味性与幼儿想象的兴趣性相契合,共同营造着幼儿阅读、想象、建构与接受的快乐。童话的魅力之一就在于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建构紧紧抓住幼儿的审美兴趣与审美期待,不断激励着幼儿进行审美想象,在精神层面上满足幼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从童话意境的创造看,童话优美的意境是童话家想象的艺术化建构。童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意境创造,意境是情景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童话家凭借非凡的想象创造、建构出的童话故事展开的情境。在童话中,"境"是童话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的场景,"意"是童话作家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所传达的具有童真童趣的思想意蕴及独特的儿童情感。童话世界中广淼无垠的星空,深邃浩渺的海底,广阔辽远的荒漠等,都是童话家凭借想象建构的"场境",在这些"场境"中演绎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故事,故事中活动着形形色色的人物。童话作家借助这些故事和人物传达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对儿童生命状态的关怀,寄托着童话家的美学追求。童话的意境创造可以拓展与丰富幼儿情境性的想象空间,帮助幼儿积累想象的素材、丰富想象的情境,满足幼儿想象的经验性。同时,幼儿沉浸在童话意境中还能使幼儿与童话人物同喜同悲,丰富幼儿情感,使幼儿想象的感性经验变得丰富而深厚。如克罗格特·约翰逊的图画书《阿罗有只彩色笔》,童话家借助阿罗的彩色笔描画出了不同场景中阿罗的无数个梦想,这些梦想形象地传达出阿罗的真实情感、想象与愿望。幼儿欣赏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从童话形象的塑造看,童话鲜明生动的形象是童话作家创造想象的产儿。优秀的或经典的童话形象的塑造都生动逼真,个性鲜明,这成为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的最爱。如爱丽丝、匹诺曹、长袜子皮皮、穿靴子的猫、疯丫头玛迪琴、没头脑、不高兴、舒克、贝塔、皮皮鲁等形象既是童话作家审美理想的载体,又是他们借此向儿童传达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价值判断的尺度,也是他们传达儿童的生命情趣、精神追求的艺术化呈现。这些童话形象是幼儿喜欢甚至崇拜的。幼儿与童话人物的思想、意识、理想、追求、智慧等不断碰撞与交流便会逐步形成社会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童话中那些被幼儿认可、喜爱的人物形象会经过幼儿的想象在各自大脑中建构出新的意象,进而成为幼儿生命成长中的精神伴侣和行为楷模。

  总之,童话叙事大都蕴含着脉脉温情,隐含着朴素的哲理,寄寓着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深情关怀,在满足儿童梦幻与嬉笑的故事里追求一种完美叙事表达与思想哲理的高度融合。如匹诺曹每次说谎鼻子就"咕嘟"长出一截的荒诞与隐喻,助人为乐的小狐狸阿权的淡淡忧伤,"快乐王子"献身他人的拟人化描叙等等,这些关于人生真善美、关于幸福、遗憾、离别、伤害情感等的富有诗意的叙事,对人物精神世界多维度、多层面的深刻剖析都包含着童话作家真挚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会给儿童心中留下长久的温暖与感动,更会为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楷模。因此,童话文本的叙事是童话家建构故事,传达诗意追求,寄寓人生智慧的手段,它对启迪与拓展幼儿想象,陶养幼儿心灵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二)童话的艺术传达契合幼儿想象发展的特殊性

  童话叙事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是艺术传达的手段。童话的艺术传达一般借助夸张、比喻、拟人、变形、错位、荒诞、象征、对比、反复等独特的艺术手法,这些独特艺术手法的运用既是童话家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传达的独特方式,也是童话家充分考虑了幼儿想象的特殊性,如愿望性、泛灵性、夸张性、新奇性与荒诞性等等特点所运用的艺术思维或诗性智慧,童话的艺术传达与幼儿想象的特殊性相契合,两者共同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首先,童话的幻想符合幼儿想象的"愿望性"特点。童话的幻想作为一种艺术传达手段,它与幼儿想象的兴趣、愿望联系紧密。在童话中"幻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是作家根据对生活的认识,根据他感情的、理想的需要,自由自在地虚构的一个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在艺术世界中可以存在的世界。"[4]童话的幻想贯穿于童话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意境营造、故事情节建构等各个环节中,童话中那些让幼儿产生兴趣与爱慕之情的形象总能刺激幼儿审美想象的感知觉,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并能引领幼儿逐渐进入审美想象的艺术佳境。托尔金曾指出:"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5]这道出了童话与儿童想象的内在联系。幼儿在童话营造的自由想象的空间里能很容易找到幻想的知己并会无意识地进行审美移情进而通过模仿童话人物的言行获得情感体验、经验积淀与愿望的变相实现。

  其次,童话拟人化的艺术表达契合幼儿想象的"泛灵观"."泛灵观"指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有生命、有意识的、有情感的存在。因此,他们面对万物很容易发生移情。而幼儿想象的泛灵化、拟人化与移情性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观物方式:即"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童话的拟人化形象,恰能使幼儿"通过审美感知与想象,有意无意地驱使客体形象的形、神朝着特定的方向与情境变化"[6].童话拟人化的艺术表达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在幼儿的思维中,猫儿狗儿会说话,鸟儿会唱歌,那是天经地义,最自然不过的,反之,幼儿则会失去对童话的兴趣。童话形象的拟人化使得幼儿不自觉地进行角色定位,比如,认同童话中的小猫就是自己,小狗是自己的好朋友东东等。另外,童话在运用拟人手法时遵循了人性与物性统一的原则,这使得童话形象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这使得幼儿很容易从中找到精神的玩伴,进而获得快乐。如《小熊温妮·普》中的主人公温妮·普等童话形象都让幼儿不再感到孤独。

  第三,童话的夸张手法暗合幼儿想象的"夸张性"特征。童话的夸张是"借助想象将描写的对象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大或者缩小,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增强表达效果".[7]它是在注重事物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突破时空、节奏的限制,通过无规则、强烈的夸张和离奇怪诞的想象达到反映现实生活,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幼儿的想象是夸张的、变形的、虚幻的,他们喜欢任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来满足想象的情感需要。童话的夸张巧妙迎合了幼儿这一想象特性。如,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琼·艾肯的《馅饼里包了一块天》,《格列佛游记》的"小人国"与"大人国"等等,从题目到内容到细节的夸张都能让幼儿充分领悟与体验童话中夸张的浪漫与欢欣。

  第四,童话叙述的"荒诞性"迎合了幼儿喜好"猎奇"的心理需求。荒诞性是童话艺术表达的另一种叙事形式,它是建立在想象的夸张性、虚幻性等特点之上的一种艺术叙事方式。它常常用神奇、怪异的自然组合和违背常理的艺术逻辑来构筑作品瑰丽的艺术境界,以制造艺术表达的陌生感,引发阅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如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亚历山大·萨纳的《隐形的小东尼》,王一梅的《书本里的蚂蚁》等,虽然故事内容荒诞、不合事理逻辑,但由于荒诞的艺术逻辑处理给幼儿制造了一种幽默怪诞、喜剧色彩浓厚的艺术趣味,这种趣味暗合了幼儿思维的任意逻辑性和想象的夸张性特征,因而能充分满足幼儿喜新猎奇的审美心理需求。

  总之,童话叙事诸因素是推动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催化剂。幼儿想象的愿望性以及拟人、夸张、荒诞与变形等特殊性与童话家运用幻想建构的童话世界并行不悖,两者共同丰富着幼儿富有诗意的审美心理结构。不仅如此,童话本身所彰显的童话家对儿童独立精神、独特个性的理解与呵护、尊重与张扬是儿童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幼儿在听赏童话过程中能感受到与童话家在精神上的相似相近、相同相通,幼儿通过与童话文本的有趣对话最终能实现阅读的快乐与想象的飞跃。

  三、以童话为载体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策略

  幼儿期是儿童想象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想象是在表象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以童话为载体对幼儿实施"富有想象力的教育",需要做好童话的选择和运用适宜方法进行指导两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幼儿想象特点,选择适宜于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优秀童话

  法国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在为儿童选择优秀书籍的标准时建议选择那些"忠于艺术的书;可以解放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喜悦的书;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书;启发儿童知识并帮助他们认识人性的书;含有高尚道德的书;以培育信赖真理和正义的心为目的的书".[8]亚哲尔从宏观的视角指出了选择阅读书籍的标准,那么如何为幼儿阶段的儿童选择适合于他们的童话呢?

  首先,选择幻想性强、富有幽默感和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有奇特幻想的童话与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相契合,能有效激发幼儿想象,提高幼儿倾听与阅读的兴趣,满足幼儿喜奇猎怪的审美心理需求;富有幽默感的童话既能愉悦幼儿身心,启迪幼儿智慧,又能有效刺激幼儿想象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儿童情趣常表现为一种"想象的、非逻辑的、感性的童年生命气象"[9],是儿童所思、所念、所追求的一切愿望与行为。这类童话既能满足幼儿认知、情感与审美的需求,又能极大刺激幼儿想象的发展,促使幼儿心智的不断成熟。

  其次,以"幼儿为本"选择能启迪幼儿审美想象与审美表现的童话。以"幼儿为本"意味着选择童话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生理及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尽量选择幼儿喜欢的、适合幼儿接受的、符合幼儿审美趣味并能有效激发幼儿审美想象,丰富幼儿审美情感,促进幼儿审美表现的童话。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小班和中班儿童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其叙事能力和审美理解及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可为小班幼儿选择主题明确、内容简单、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篇幅短小、奇妙有趣的童话。如《三只三羊嘎啦嘎啦》《魔法亲亲》《阿文的小毯子》《妈妈抱抱》等,这些童话能让幼儿在充分感受故事的基础上产生有意想象。中班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可为中班幼儿适当选择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悬念性较强的童话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快速发展。如《田鼠阿佛》《我的连衣裙》《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月光男孩》等等。大班幼儿由于脑发育的基本成熟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叙事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把想象的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新的故事并能以游戏、绘画、表演、讲述等叙事方式加以表现。因此可选择故事性强、情节发展奇崛怪诞、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童话,引领幼儿大量阅读以促使其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的发展。如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猜猜我有多爱你》《打瞌睡的房子》《青蛙和蟾蜍好朋友》等等,里面都蕴含着不错的童话故事。

  (二)采用适宜的方法,培养幼儿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能力

  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得力于幼儿大脑的成像能力,而幼儿大脑的成像过程又包含着幼儿诸多情感活动的因素,幼儿的情感活动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触发和适宜的教育方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采用作品阅读与欣赏法,培养幼儿再造想象的能力

  再造想象力是幼儿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在头脑中产生这一事物的新形象的能力。作品阅读与欣赏法适合幼儿主要以听觉与视觉接受童话的特点。组织好阅读与欣赏活动,能使幼儿完全沉浸在童话意境中并亲身感受与体验童话传达的美妙故事,感受与体验童话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境况,间接体验与充分理解童话世界中的人生百味,丰富幼儿再造想象的内容。

  由于幼儿的想象常常凭借成人的语言描述或者在具体行动中进行想象,因此,可以有意识、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幼儿进行童话欣赏活动。另外,幼儿想象经常需要教师的言语提示,因此,欣赏前、欣赏中和欣赏结束后,教师可以用恰当的言语提示、激发与引导幼儿想象,启发幼儿回忆并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组织幼儿根据童话情节进行角色游戏或进行形象描画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再造想象。

  小班幼儿的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性,也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比较零散,他们主要以体验想象的过程为满足。根据小班幼儿想象的特点,成人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无字图画书,引领他们一边观察画面,一边启发猜测人物行为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边观察画面边绘声绘色地为之讲述,同时还可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头饰等道具以帮助他们理解童话内容,或借助多媒体声音和图像的刺激引领幼儿欣赏所选择的童话,满足他们想象的乐趣,帮助他们积累与丰富再造想象的感性经验。另外,小班幼儿在欣赏童话过程中其想象主要表现为一定的联想,这种联想既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又受幼儿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较大,成人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注意选择那些富有儿童情趣的活泼有趣的童话,以确保小班幼儿欣赏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有意想象,为再造想象奠定基础。

  中班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萌芽,这个阶段的幼儿虽然仍然以再造想象为主,但是已在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因素。随着幼儿初期想象表象的积累,经验的丰富,语言的发展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开始独立地而不是主要根据成人的言语描述进行想象。因此,可选择欣赏内容稍微复杂,情节发展比较曲折的童话,最好在成人讲述或让幼儿倾听前设置一些能启发幼儿进一步想象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听赏故事。欣赏结束后可有针对性地引领幼儿回答讲述前提出的问题,引领幼儿进一步明确想象的主题并启迪幼儿围绕童话故事展开再造想象。讲述过程中,成人不仅要考虑讲述的语气、语调,还要注意运用丰富的身体语言,使幼儿凭借成人的讲述和身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比较容易地进入童话意境,有效激发想象,丰富想象内容,达成想象目的。

  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开始发生,表现为幼儿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具体表现为想象的独立性与新颖性。因此,在童话欣赏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想象的独特性、新颖性与创造性。成人可选择一些情节复杂、悬念性强、篇幅较长的童话。在幼儿完整欣赏童话的基础上可采用对话讨论的形式,强化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处适当停止讲述,启发幼儿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及结局,或者可以尝试增加人物、增添细节、补充故事内容等以启发创造想象,培养幼儿再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采用故事讲述法、作品创编法与戏剧扮演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某一事物的独特而新颖形象的能力,创造想象是幼儿产生创造力的基础。故事讲述法、作品创编法与戏剧扮演法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幼儿创造想象的能力。

  故事讲述法。是指在幼儿阅读与欣赏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幼儿讲述童话故事的一种教育方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知识与想象表象的储备大量增加,幼儿想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他们能够有目的地围绕一定的主题比较流畅地讲述故事,能够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创编故事,能够进行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活动。幼儿形象思维的水平较幼儿初期有很大提升,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创造想象开始发生与发展,他们想象的内容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独特性与新颖性,想象的形式不再以模仿为主,也无需受暗示才能进行想象。他们的想象表现为能够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直觉的束缚,能从新的角度进行联想和想象。

  因此,要抓住时机,利用童话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比如,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时,由于图画书的留白,页面和页面之间内容的衔接、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幼儿感知、理解、想象等心理因素,实质上幼儿对图画故事的阅读就是一个视听、解读与二度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再造想象不断得到启发。例如,幼儿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逃家小兔》,阅读前可以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如这个故事为何叫"逃家小兔"?"逃家小兔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事情,它和妈妈都说了什么?又是如何做的?引领幼儿思考、想象,相信幼儿会围绕问题饶有兴趣地积极讲述,而图画书中图画与文字的相互诠释会在幼儿大脑中形成新的形象,每个幼儿为了使自己讲述流畅又都会在大脑中编织自己所理解的逃家小兔的故事,这样幼儿在边看图边思考的过程中既能完成对《逃家小兔》的解读,又在个性化的解读中丰富着幼儿的审美体验,发展着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想象与审美理解力。

  作品创编法。是指在广泛阅读与欣赏的基础上为培养幼儿创造想象的能力而引导幼儿创编有一定情节的故事的方法,其目的是巩固幼儿的创造性想象或使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得以表达。创编过程中为使故事生动有趣,可适当添加人物和细节。一般优秀的童话故事大都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随着幼儿创编能力的提高,成人可选取幼儿感兴趣或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话,引导幼儿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想象与创编故事,或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编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或创编故事的结局,以促进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幼儿具有很强的创造想象与创编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与引导。

  下面的案例是大班幼儿阅读了桑达克的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后,根据老师要求,创编出的麦克斯到了野兽国以后的故事情节。创编前,教师要求幼儿进行审美想象,想象一下麦克斯到了野兽国后,野兽们会有怎样的表现?美克斯和野兽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幼儿在教师启发下一边欣赏图画书,一起谈论、交流,最后由老师执笔,幼儿共同改编、润色出如下故事情节:

  美克斯驾着小船到了野兽国,发现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静悄悄的。突然,他听到一声可怕的吼叫声,接着又看到了五、六个可怕的动物,他们露出长长的吓人的牙齿,长着像鸡蛋大的大眼睛,其中一个家伙有很长的黄牙齿、很凶的黄眼睛、很粗的黄尾巴。只听它大吼道:"哪里来的小孩?好大的胆啊,敢到我的野兽国来?我要吃了你!"就张牙舞爪向麦克斯扑来。可是美克斯一点不怕,他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掏出魔杖,口里念了一声咒语,"咕噜咕噜,定!"那几个家伙就都趴下不动了,那个大怪兽竟然还瞪大眼睛,瞅着麦克斯,不停地向美克斯求饶呢。美克斯说,"从此以后,我来当你们的大王,你们要听我的话!现在我要带着你们做游戏,跳舞、爬树。不听我话的,不许游戏,不许玩,不许吃饭".美克斯又指着那个大怪兽说"你,快去,把所有野兽喊来,我要跟你们玩".一会儿,大小野兽都来了,他们都跪下,拜美克斯为大王,它们都愿意听美克斯的话。于是他们就在森林里爬树、荡秋千、捉迷藏,玩摔跤……他们玩得可开心啦!

  上述案例中,幼儿创编过程始终情绪高涨,想象活跃,他们叽叽喳喳,时不时相互交流、讨论。从幼儿创编故事情节的过程看,大龄幼儿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趣,既合乎情理又富有创意,语言表述活泼生动,有较强的叙事能力;从幼儿思维水平看,幼儿能够跨越图画书的局限,展开创意想象,想象的故事情节既符合艺术逻辑又富有艺术趣味。可见只要教师加以适宜的引导,幼儿的想象与创编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戏剧扮演法。它是指采用戏剧因素扮演故事人物、促使幼儿加深理解故事情节、满足幼儿热爱戏剧天性的一种童话教育方法。具体指幼儿运用一定的口头言语和肢体语言(包括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并借助于头饰、服装、手偶等非言语因素的刺激进行想象、体验并进一步演绎童话故事,以此表达自己对童话的想象与理解。将童话故事"归于表演是将文学欣赏综合化,……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度欣赏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增值"[10],用戏剧的因素,组织幼儿表演童话故事体现了幼儿"在行动中学习,通过经验学习,在情境中学习"[10]的学习特点与教育理念。通过改编童话为戏剧故事,再进行戏剧故事的表演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亲身体验童话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体验与理解童话人物的所作所为,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模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言行,鼓励幼儿创造性想象,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比如,在幼儿听了"小兔儿乖乖"后,可以让三个幼儿扮演三只小兔,老师扮演兔妈妈和大灰狼,老师引导幼儿演绎整个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对话、行动,体验三只小兔与大灰狼的矛盾冲突,体验用智慧战胜大灰狼的快乐。也可以再找几个表演好一点的幼儿进行示范演示,然后引导全体幼儿分成几组,通过想象,用各种夸张的语气和身体动作进行即兴扮演,让幼儿在扮演过程中体验乐趣,积淀经验,满足幼儿喜爱想象和喜爱扮演的天性。这样,幼儿不仅理解了童话故事的内容及所传递的人文精神,而且通过想象与表达也获得了戏剧扮演的体验与成就感。

  总之,童话叙述契合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基于童话叙事的幼儿想象力培养能极大地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快速发展并为幼儿审美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地选择童话,采取适合于幼儿接受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启迪幼儿心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杰罗姆·布鲁纳。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3.
  [2]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5.
  [3]张海丽,张博。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品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6(6):36.
  [4]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78.
  [5]李哲。儿童文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2.
  [6]王玉芳。儿童文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62.
  [7] 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12.
  [8] 保罗·亚哲尔。书·儿童与成人[M].傅林统,译。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89-93.
  [9] 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1.
  [10][11]虞永平。在儿童教育视野里透视儿童文学[J].教育导刊,2013(3):39.

点击查看>>童话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文出处:宋文翠.基于童话叙事的幼儿想象力培养策略[J].青少年学刊,2020(01):54-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