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尴尬处境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4815字
论文摘要

  政治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也随之走向多元,甚至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因而,各国都十分重视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各种因素,切实保证其社会成员遵循统治阶级的意愿完成政治社会化,做到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和有效支持,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对国家政治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以维持、传递和发展主流政治文化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同时也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教化和个人政治内化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完善个体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成长为本阶级所需合格公民的过程。此过程是大学生对教育者所传递信息内容的认知过程和选择过程,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能动性体现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体性。
  一方面,对政治信息认知的过程,这是大学生主观上对教育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过程。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社会化中,接受、甄别并处理相关的政治信息,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政治认知,对社会教化内容也或多或少地予以认同,由此,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另一方面,对社会政治教化内容的选择,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另一个表现。在政治社会化中,大学生为了适应、参加或改变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而从事政治学习,因而,大学生群体会依据自身需要和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素质,对教育内容做出选择,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培养理性的政治态度,掌握现实的政治技能,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政治素质。
  总之,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处理自身的学习、生活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表现出能动性特征,体现出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而这种主体地位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能更加崇尚民主,乐于平等竞争与主观创造,注重对社会政治教化内容的内在体验、把握。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生,在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积极、自觉的政治行为,曾强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进而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实现社会政治教化内容在他们言行上的外化。因此,充分重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借以进一步调动大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对加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境尴尬

  在政治社会化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生表现出的上述能动性,实质上是大学生的主体性的表现。人的主体性是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与合理把握,是对客观事物的主动选择与能力适应,是对现实存在的自觉超越与积极创新。然而,现实政治的诸多现象与限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制约着大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政治中陷于一系列困境。
  一是政治认同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2012 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拥护我国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大学生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政治体系持高度认可态度,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然而,现实社会中,许多不尽人意的腐败、特权现象,比如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等,尽管这些是近年来反腐反特权的典型案例,但其中暴露出的腐败问题、权力监督不力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混淆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助长了大学生消极的政治态度,造成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现实对比中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性。
  二是政治理性与政治盲从之间的冲突。政治需要理性。理性意指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中国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后,国家与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备较现代的政治意识,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需要。然而,大学生在其政治社会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政治盲从现象,表现为: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分析,由于青年自身的特点,他们缺乏对政治发展的动因、社会经济基础、人们的政治文化修养、政治改革发展等因素的深刻认识,因而对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与前景的设想部分脱离现实,过分理想化。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播媒介都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并灌输不同政治情感,部分学生对一些黑色或灰色信息缺乏政治分析力、政治辨别力和理性批判精神,产生政治盲从,这与我国社会政治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政治意识格格不入。
  三是政治参与意愿与政治地位被边缘化之间的矛盾。社会的开放性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政治思维的发展,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的意愿更为强烈。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主人,社会应该提前接纳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的实际发展,以便为日后的参政议政打好基础。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会受到参与个体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地位实际上被边缘化了。所谓边缘化,就政治社会化而言,是指大学生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处在政治外围边际的“非现实性”地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大多数的政治参与,仍旧局限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执行政府决策和学校政策,而对于决策过程参与较少,甚至没有参与,从而使得整个政治参与实际上是决策或政策作用于大学生的过程,而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和他们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的状态,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一个不可逾越的沟壑,这会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热情。

  三、提升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对策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而言,实践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渗透式地理解我国的政治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掌握正确的政治技能,使其在具体的活动中逐渐实现政治的社会化。

  (一)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

  现代大学就其内部的各个组成构成来看,俨然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在这个小社会中最活跃的社会实践方式。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自己对自身进行管理的能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政治社会化而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把自身的发展引入到社会对其政治需要的发展轨道上,使其提前步入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缩短了“政治人”的培养过程,加速了其政治社会化进程。那么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哪些途径?
  一是发挥学生会的纽带作用。学生会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最高层次的学生组织。学生会是在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下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它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平台。学生会的自我管理主要通过大学生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比如大学里各个党团小组组织关于党的知识竞赛或时事政治的学习,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调查、参与党政或企业管理、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会是党、团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学生会,可以有效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该组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会成为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前沿阵地。
  二是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当然,最能激起大学生政治热情、提升政治能力的途径当属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指大学生介入高校的各种管理活动,推动高校管理发展和实现大学生主体价值的过程。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明确纳入其中。目前,许多高校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把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纳入实际操作之中。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2009 年 11 月,安徽财经大学首次推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公开选聘学生校长助理。经过组织推荐 - 资格审查 - 笔试 - 面试 - 公示等层层选拔后,2009 年 11 月 25 日,该校四位同学获得学生校长助理聘书,受聘为该校首届学生校长助理。此举在实践层面上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为政治人的培养提供了锻炼的现实途径。

  (二)提倡大学生深入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校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参与到将来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使大学生缩短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尽快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做了前期的准备,当然也就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因而,踏入社会并深入生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很大。
  一是深入城市社区生活。城市社区是城市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设立政治职能的组织,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独特地位,具备特定职能,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职能。大学生与社区管理者一起,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政治学习,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为群众解读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背景、内涵;带领社区公民进行政治实践,诸如居民委员会选举、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等,耳濡目染中了解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亲身经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汲取政治参与经验。同时,大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已惠及社区居民,从而加深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对党和国家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与认同。可以肯定地说,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社区生活,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担负的历史重任,逐步实现了自身的政治内化。
  二是融入乡村生活。当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当属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证明,该项活动实施以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指向,是培养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认同。从社会层面看,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合法制度。“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的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组织大学生走进乡村,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现存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的合法性越来越依赖于政治权利自身的有效性,而政治权利的有效性是指国家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利普塞特则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有效性“主要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大学生走进乡村,亲身感受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目睹农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农村各方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因而对现存政治体系就多一份信任和支持,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其政治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具有可塑性;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主体地位的尴尬处境,凸显了影响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的不利因素。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的政治激情和政治理想加以引导,避免其产生政治积怨,切实保证他们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邹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5〕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0,258.
  〔3〕王冠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8,(1).
  〔4〕马克 思 ,恩 格斯.马克 思 恩 格斯 选 集 (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7.
  〔7〕西摩·马丁·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