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的来源与形成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6 共60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弗洛姆的健全社会理论探究
【绪论】弗洛姆健全社会构想方案研究绪论
【第一章】 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的来源与形成背景
【第二章】弗洛姆健全社会中的批判与重构
【第三章】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评价
【结论/参考文献】弗洛姆对健全社会的认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的来源与形成背景
  
  1.1 健全社会思想形成背景
  
  若论及弗洛姆健全社会理论的形成,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他的成长背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另一则是他所受到的不同的思想理论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伟大的哲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弗洛姆健全社会的思想形成不仅源自于他对生活的体悟,对社会的观察,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前人哲学理论的批评和继承。犹太教、母系氏族制、佛教、马克思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都对弗洛姆的思想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尤属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弗洛姆健全社会的思想形成最为重要。
  
  1.1.1 时代背景
  
  战争与苦难,引发了弗洛姆对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可以说,弗洛姆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他前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弗洛姆14岁至18岁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这次战争在欧洲历史上以破坏力而闻名。这次战争的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在过渡时期的深刻矛盾。此时,帝国主义经济并没有达到平衡发展,对社会秩序的划分也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瓜分已经基本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矛盾性在于,它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也极大的发展了科学技术,更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得以跨越式的发展,人权的实现也在这个过程中加快了进程。
  
  而论及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莫过于在战争中觉醒的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观念,让战后国际社会秩序得以重建。但是,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弗洛姆对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弗洛姆中学时代的亲朋好友和数以万计的士兵命丧战场,正如弗洛姆所说:“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发生的话,也许所有这些亲身经历都不会如此深刻地持久地影响我。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别的任何事情决定了我成长的道路”.[1]
  
  在弗洛姆中年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弗洛姆遭受了纳粹主义的威胁,最终无奈流亡美国。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这种以人为基点的研究方式,就是在追寻人类和人类文化所交织的根基,从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所生存的环境,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由此,弗洛姆开始研究法西斯主义统治下,社会现象生成的心理机制,并揭示了当时了人们既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的矛盾人生。
  
  弗洛姆的着作中多处涉及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强烈地声讨这种对人类发展无疑的“军事竞赛”.他认为,战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开始对人性与道德空前质疑,与质疑伴生的则是他们以往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宗教信仰地轰然倒塌,而新的信仰与精神支柱却长久地缺失,这就造成了当时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与精神危机。
  
  如果说是战争与苦难引发了弗洛姆对于“救世”的思考,那么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境况才是弗洛姆想要建立一个“健全社会”的关键原因。
  
  战后,西方经济逐步走上恢复轨道,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迅猛增长,这种物质财富的增长让西方社会进入到快速发展与空前繁荣的状态中,按照一般设想,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累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应该随之增加,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消退,新的社会问题又随之而来,比如说,人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的价值观的日益走低等等。可见,战争与经济的衰退让人们饥寒交迫,而物质生活的繁荣却也没能为人们带来健康幸福的生活,一个被放大了的“为什么”不断在弗洛姆心中盘旋,这让他很痛苦,痛苦让他深刻地反思,反思让他将目光投向社会,他对人们所生活的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怀疑,进而用批判的目光去审视这个社会,他想要找到拯救人类于苦难中的迫切愿望,驱动着他想要去建立一个人道的“健全的社会”.
  
  1.1.2 弗洛姆成长背景
  
  埃里希·弗洛姆诞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里,是个独生子。弗洛姆的父母信奉犹太教,他耳濡目染,也接受犹太教的“救世”说,在犹太家庭中,宗教氛围是很明显的,这也导致他后来的精神分析比较偏向于宗教方向,而且具有独到的见解。弗洛姆的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而弗洛姆的母亲是一个常年情绪低沉、不苟言笑的人,生活在如此家庭环境中的小弗洛姆自小性格就比一般小孩子要敏感,孤僻,而又充满好奇心,异于常人的敏感特质使得他特别关心人生活的是否开心、幸福。而在弗洛姆12岁那年,弗洛姆亲眼看见邻家一位年轻美丽的女艺术家,她是弗洛姆家的好友,因她的老父亲去世,很快也自杀了。其遗愿是和父亲葬在一起。12岁的弗洛姆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这让弗洛姆对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在弗洛伊德的着作中读到有关“恋母情结”一说,他才恍然大悟。
  
  而后,弗洛姆与精神分析学家赖希曼组成家庭,夫妻二人共同经营一间规模很小的精神疗养院,共同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与分析,夫唱妇随羡煞旁人,然而好景不长,只短短四年,这段婚姻就走到了终点,最终以离婚惨淡收场。后来,弗洛姆前后又经历了几次婚姻,情感世界的命途多舛让本就性格敏感的弗洛姆变得更加善感,他愈发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关心人是否幸福,而这些他自身的经历与他平日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工作都对他的人本精神分析学的建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也是他后来想要构建一个健全社会的最真实的动力来源。
  
  在求学时期,弗洛姆堪称“杂家”,最开始,他攻读法学,而后又踏足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个领域。自1962年起,弗洛姆迎来了他写作的高峰期--弗洛姆在美国纽约大学担任精神病学教授的同时,发表了《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而后,在1963年至1973年这几年,他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高产,其中有1963年写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基督教的教条》、《心理学与文化之论述》、1964年写了《人之心》、1965年写了《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1966年写了《你应犹如神明》、1968年写了《人类新希望》、1969年写了《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年写了《上帝与人的挑战》、1973年写了《人的破坏性的剖析》、1976年写了《占有还是存在?》、1980年写了绝笔之作《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和局限》。
  
  同年,弗洛姆在瑞士的家中因心脏病逝世,享年八十岁,勤恳笔耕的他并没有等到八十岁寿诞,就离开了这个他深爱而又痛恨的世界。
  
  在“逃避自由”时期,弗洛姆就心目中的“健全社会”就初具雏形,只不过没有进行大篇幅的展开。十五年后,他终于在《健全的社会》中一展拳脚,热情洋溢、全力以赴地建构他心目中的社会模型。弗洛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病态现象的解释,发问“我们社会的精神是健全的吗?”这样的发问让弗洛姆成了社会中的“异类”,有些离经叛道,因为在一般人心中:个体可能不健全,但整个社会不健全却是从未做过这样的设想。因为,社会赋予我们这样一种观念,健全与否,要以人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为判断基准;弗洛姆继续自问:“社会可能患病吗?”这再次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而弗洛姆却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正如“健全的社会”这一命题所揭示,既然对能够运转就是正常社会的相对主义持反对态度,就必须找到另一条衡量和评判社会是否健康的规范之路。在弗洛姆看来,这一标准就在“人”本身。因此,剖析社会的钥匙就握在人的手中,这也是“人学”的应尽义务。
  
  1.2 健全社会思想来源
  
  弗洛姆本人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必须承认的是,弗洛姆健全社会的思想受到了多位思想家和流派的影响,包括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宗教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等等,其中,尤以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对其影响深刻,弗洛姆正是在综合两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他独树一帜的人本精神分析法。所以,本文在对他的健全社会思想来源进行研究时,笔墨也将主要集中在他的现实导师弗洛伊德与人生导师马克思对他的影响上。
  
  1.2.1 马克思对弗洛姆的影响
  
  上世纪20年代,在思维的世界中,弗洛姆与马克思“偶遇”了,这相逢对弗洛姆一生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人道主义思想和异化学说都在弗洛姆的心灵世界中打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他认为,马克思就是引导他对人类及人类生活境遇进行思考的主要动因。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展现为一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图景,在马克思绘制的这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进行任何精神以及文化层面的活动前,必须以生产出可以维系生存的物质资料为基础,这样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人类如何生产、如何消费,而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又在一定意义上规划着社会人的所有生活实践,更因此而决定了人的内心世界。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这一过程中之所以强调物质生产,就是因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重视,这与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将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一种物质利益的哲学观点大相径庭,对于弗洛姆来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在从物质生产方式上透视人类如何不成为物质的奴隶。弗洛姆也正是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精神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经济基础如何作用于意识层面的新思路,正是这样的新思路开启了他对于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创立。
  
  弗洛姆对马克思的人学观点极为推崇,他与马克思一样,认为在具体分析中人不应该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这就意味着人同时具有生理与心理特征,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揭示,都应该以这样的人为基点。这也就意味着,当哲学家们无论是在研究经济还是政治抑或是社会,其最后的落脚点都应该是这些客观因素如何影响了人,人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弗洛姆自己就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性格的人,认为人是社会进程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弗洛姆无疑是马克思观点的继承者。
  
  “异化”是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进行批判的最有力的武器,并将其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建立了精神分析心理学,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与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有着区别。我们可以说他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也可以说弗洛姆的异化学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异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劳动中创造出了物质资源却又被物质资源支配的问题,从而使人与劳动产品、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发生异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私有制就是产生这种异化的根源,解释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损人心智的;而弗洛姆则在其基础上,主要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认为异化使人感觉到整个世界与自身的分离,人是世界的创造者,却又觉得世界高高在人之上,人在劳动和工作中无法获得快乐和满足,劳动成了人的义务和负担,在这样的体验中,人已经失去了自我意识,无法感觉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弗洛姆在对前人提出的各种社会理论的评论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最有意义、最富理想和道德的运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对了解统治社会的规律所作出的最持久、最重要的贡献”,对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表示强烈反对;弗洛姆十分推崇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是一位具有跨时代跨空间意义的世界伟大历史人物,与弗伊德相比,马克思对于人类和社会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地超过了弗洛伊德,弗洛姆对马克思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在他看来,马克思的着作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最高的艺术性,最高地体现了人类渴求理解、渴求知识的需要。但弗洛姆也对马克思的部分思想进行了反对,他认为,虽然马克思从社会经济的方面考虑了人,但他过分地强调了人是理性动物的一面,强调了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忽略了心理因素,即本能的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的作用;他也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才能改造社会的思想和“剥夺剥夺者的权利”的主张表示了不认可,他认为马克思夸大了政权和暴力的作用,这是他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思想”阴影下的表现。在对马克思生平理论思想的研究中,他只是片面地同意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某些论述,并以人本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批评”,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忽视了人的因素,把人机器化了。这些说明,他没有跳出西方流行思潮的窠臼。
  
  1.2.2 弗洛伊德对弗洛姆的影响
  
  无可置疑的是,纵使弗洛伊德在人性方面的认识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小觑他在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来源中的重要地位。“弗洛伊德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所发现的无意识过程以及性格特征的动力学本质,都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因为它业已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而弗洛伊德虽然对人的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关于“社会文明是社会病害的根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但他的理论也有其片面性。他只强调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的意义,却忽略了社会环境或社会文化对人的个性的影响,这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在弗洛姆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又称潜意识,弗洛姆认为人类存在着无意识的内在动机,这样的发现深化了人对本身自然属性的了解,弗洛姆与弗洛伊德的性格动力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性格是行为的前提,而行为可以从性格反推得出,弗洛姆认为无意识理论能帮助人们从更深的层次认识自我,从而有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促进社会的健全;另外,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同样给予弗洛姆较大的启发,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所论的“力比多”,即人的本能欲望、初始冲动带着邪恶的色彩,这些无意识的状态往往是不合乎社会的道德和标准的,人在本能欲望的驱使下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释放,显示出了理性的不足和缺陷,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能更加全面的客观的了解人的本性和心理,达到人内心的满足和欢乐。
  
  弗洛姆的思想特色在于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弗洛姆对马克思的解读综合了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心理学这个新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弗洛姆对于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调和,其实是调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他的调和不成功。他要修正弗洛伊德,克服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倾向,又用心理因素来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他还提出了一些社会变革的看法,但他提出的要医治病态社会的办法,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再者,弗洛姆的理论探索反而让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变得狭窄,这是一种退步。
  
  总之,弗洛姆被视为一个横跨多个学科、多种流派的“杂家”,他曾自评道:“我是一个无神论的神秘主义者,是反对大多数社会党和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者,是极端非正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家。”弗洛姆在他的论述中流露出自认资本主义优越的思想,这种优越感明白地表现在他的“结论”之中。从理论上讲,他还抬高了蒲鲁东和巴枯宁等人代表的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因此,在剖析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应对弗洛姆的思想持严格的批评态度。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弗洛姆在50年代完成的这部书,比较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了超级资本主义的特征,从新的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问题进行了仔细讨论。这对于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