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探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其表现及缓解措施

来源:法制与社会 作者:安丹丹
发布于:2021-03-04 共3723字

  摘要:"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主体生存空间危机,本质上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中存在的特定畸形状态,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综合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运用思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尝试探索道德冷漠产生的本质原因以及心理相关的应对举措。倡导积极社会观念,完善道德奖罚机制,安慰道德冷漠防御心理,创造出一个保护和鼓励道德正义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道德冷漠; 情绪; 心理; 消极自由; 相互作用;

  道德是基于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千百年来人们各持己见。道德冷漠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是新涌现的问题。但如今道德冷漠现象迅速蔓延,从单个、孤立的事件发展到社会全方面的渗透,开始占据各大新闻头条,令人们惊诧万分。我国古往今来一贯非常重视道德,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一直以"道德之国""礼仪之邦"立于世界之林。道德冷漠事件的发生,令人们猝不及防也痛惜万分。当今社会中哪些因素使人们对需要道义救助的人冷漠观望、冷眼旁观,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想要出手救助最终却望而却步?为什么人们在事件之外都会对道德冷漠事件中的受害者表示同情和痛惜、对事件现场的旁观者义愤填膺,但真正从"场外人"成为"局内人"时,也开始胆怯犹豫,并不能坚定的履行道德义务,伸出援助之手。心怀"善心"却不能实施"善行",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及教育理念变化等息息相关。本文从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心理分析,试探析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冷漠发生的原因。

道德冷漠

  一、道德冷漠及其表现

  (一)道德冷漠

  "冷漠"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现为对人或事物的冷淡、不关心状态,是一种情感反映。道德冷漠是指道德行为主体在具备一定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并且具有一定心理意识和心理能力的情况下,面对道德事件时,对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冷漠处之,没有担当,由此给他人带来负面情绪或伤害[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道德敏感降低、同情心缺乏、道德责任逃避现象,是对"扬善"的缺乏,是"平庸的恶",被称为"集体性坐视不救"或"旁观者的冷漠".因此,道德冷漠既是社会现象,也是心理状态反应;既是有意识的推卸责任,也是无意识的道德麻木[2].

  (二)道德冷漠的表现

  道德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康德等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而休谟等思想家认为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心理学对道德的研究最初主要关注理性和认知发展的作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强调道德认知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判断的首要影响因素是理性的认知[3].道德行为源于道德判断,个人根据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当评价趋于积极时,人们会尝试付诸实践,当评价趋于中性时,人们可能觉得道德行为可有可无,道德动机低下,当评价趋于负性时,人们倾向于拒斥、逃避道德行为,表现为面对道德问题时搁置道德判断,行动时主动逃避责任,体验时感受不到道德召唤。根据不同对象,道德冷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民的道德冷漠

  道德规范的社会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抑恶"和"扬善"两个方面。"抑恶"指抑制自利人性,是应遵守的基本道德信条,即自利时不危害他人,多带有"责任"性质;"扬善"指克制自利人性,提倡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道德情感的表现,多带有"义务"性质,二者价值目标一致[4].而公民的道德冷漠正体现为在观念和行为上对道德信条漠然视之,对道义救助缺乏认同。

  2.在校学生的道德冷漠

  学生的道德冷漠主要表现在回应缺失,在接受教师教育关怀时,表现出对关怀行为的感受性差、无回应或回应不足的状况[5].当教师的教育关怀得不到学生正面反馈或反馈不足,会出现回应缺失型道德冷漠[6].同学间的爱体现在对同伴鼓励、关怀的回应。同伴间道德冷漠表现为对关怀回应不足或恶意的意图揣测。

  3.企业员工的道德冷漠

  员工的爱体现在对员工和领导的关怀行为的不同层面的接受与回应。企业的道德冷漠主要体现在同级间、下级与领导间一种遥远的"心理距离",人员交往情感匮乏,信任不足。当企业只为盈利而存在,内部只剩激烈竞争,员工会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辱虐、欺凌和排斥等人际疏离行为,是非身体接触型的职场"冷暴力",会带来精神伤害[7].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为道德判断不当、认知偏差、情感淡漠、认同麻木、行为丧失。

  (三)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

  "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主体生存空间危机,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环境的变迁联系密切[8].

  1.追求自由至上

  霍布斯和康德强调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可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所欲望的东西,并拥有按照自己意愿去做事情的自由,自由权利的获得是道德的前提,是行为基础[9].发展至今,文化交融使意志自由言论更成熟,过分的追求自由使人类开始渴望挣脱道德束缚。虽然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压制和平衡人性自利、维护社会发展,具有限制人性"自由之恶"的弊端,但追求摆脱道德和法律束缚的"消极自由"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减少对外界关注。

  2.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责任分散效应,指如果单个个体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多作出积极反应。但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大家的责任感就会减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时,就会选择退缩。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认为别人会承担责任或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是一种消极的"集体主义自决".因为处于群体中时,人们会自觉的认为"法不责众",在场时的"不作为"具有一定普遍性,即使行为含有某种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

  3.场独立型认知风格

  场独立型认知指个体进行内部信息加工时较少受外界参照物或他人观点、行为影响的认知方式。此类型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风格并不依赖外部环境,而是依据内在标准,其特点为坚守独立价值判断和道德原则[10].当今社会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出现更多"核心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类孩子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所做之事为自己所求,希望焦点在自己身上,较少关心他人。这实质是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是促使人道德冷漠的基础原因。

  4.网络依赖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成为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大众传媒无孔不入,信息传播无处不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网络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冲击,而恰好这一时机使消极落后的观念毫无保留的呈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拜金、享乐、利己、攀比等价值观侵蚀着人的意志,社会难形成一个正向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缓解道德冷漠的举措

  (一)情绪的道德功能

  科尔伯格等认为情绪是波动的、任意偏向的和被动的,道德判断则是公平的、依据充分的和自主的,将情绪和理性完全放在对立面。20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情绪的道德功能,发现情绪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情绪与道德对抗是完全站不住脚的[1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利于将道德信念和原则通过注意和认知资源集中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推理。Haidt、Wheatley等心理学家都认为道德判断是直觉判断,由情绪驱动的过程,情绪诱发直觉,短时间内能够自动完成道德判断,无需认知参与,而道德推理只是事后人们为直觉判断寻找合适的理由[12].不同的情绪会对人们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可注重探究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深入探索"身体"和文化等因素对不同情绪与特定情绪判断间的关系。

  (二)确立正确的自由观念和教育理念

  过去的年代,社会责任感更多的聚焦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事,而今则更强调个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帮助他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进化意义。要解决自由权利滥用的问题,必须使全体人民确立正确的自由观念,传授他们正确的自由思想。

  (三)公正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德性由行善的意向、知善的能力以及情感之维构成,三方面都表现为一种以善的追求为内容的精神趋向。我们应在教育中和现实中建立统一的奖罚标准,不要让大众对恶行存在侥幸心理,让恶行得到精神上的"惩罚",起到警示作用,不对善行犹疑不决,让善行得到精神上的"报酬",不让人心冷却。

  参考文献

  [1]陈琰。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王佳玲。高校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研究[J].长江丛刊,2018(26)。

  [3]李凤,岑国桢。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两位代表人物之研究的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32(4):86-91.

  [4]熊辉。道德冷漠现象何以泛滥?--一个基于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6):68-73.

  [5]黄建红,孟艳。地方免费师范生感知教师关怀行为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4):81-88.

  [6]田仰峰。探讨初级中学师生关系中道德冷漠问题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9(6)。

  [7]李雨婷,魏丽坤。职场冷暴力:概念辨析与成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375-377.

  [8] 同[1].

  [9] 黄嘉丽。自由视域下的道德冷漠[J].青年时代,2019(2)。

  [10]马璐。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阶段性及对学校德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8.

  [11]王云强。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学:审视与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5-102.

  [12]叶丽。道德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7.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系
原文出处:安丹丹.关于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思考与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0(26):116-117.
相关标签:社会现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