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高中生自我管理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9185字

  第三章 高中生自我管理策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自我管理恰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就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家长、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都认识到培养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而高中生的自我管理的特点是:自我意识强、自我规划少、自我调控差、自我评价弱、没有形成具体的模式。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以往自我管理优秀案例和自己多年班主任经验,总结出了发展高中生自我管理的五项基本原则和实现其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高中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即“重视、承认并且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原则”. 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通过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遵循主体性原则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首要原则。

  学生是教育中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性是学习者自身变化的内部因素,其他一切外在要求都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为他们创造自我管理需要的条件,使之转化为其自身需要并付诸行动。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真正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做自己的管理者,以达到独立成长的目的。

  (二)主导性原则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们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判断能力还比较薄弱,是最易受到外界诱惑的阶段。正因如此,教师就更应履行我们的职责,在这个即将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时期,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于遗传、环境和前期教育的不同,个体的身心发展速度、质量都有所不同。学生个体在发展中虽有其稳定性和顺序性,但也存在着可变性和阶段性。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根据他的人格发展理论,高中生所在青春期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它的核心就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1.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全面发展的看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不平衡性。在培养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有别于他人的特性,并发展其潜能;了解每个学生各自的发展背景、水平、兴趣、爱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全体性原则

  高中生自我管理的全面性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自我管理必须面向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而且要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二是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只是单个学生个体对自己的管理,还应包括集体内部的管理,也就是学生管理学生。

  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组织班级建设时就需要体现出全员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在管理与被管理中,促使其相互监督、共同发展。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主人,都应该有对这个集体负责任的义务;在自我管理中,每个学生又要争取自己的权力,学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激发人行为的心理过程。当它用于管理时,指激发被管理者的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的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目标。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能否发展,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看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真正的被调动起来。我们在高度重视激励作用的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的激励理论和策略,有针对性的运用各种激励方法,促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自我管理能力。激励的重点在于满足高中生的内心需求,如:信任、自尊、理想、正确的评价和自我价值等;激励性原则是实现高中生自我管理的根本保证。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给予适当的激励,学生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尊重与肯定,在自信中健康的成长。

  二、培养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高中生的内部因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提高高中生自我认识的能力

  希腊圣地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铭刻着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1.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我管理的前提。高中生只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行为特征和世界观,才可能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有效的管理好这个客观的自己。

  “橱窗分析法”是常用的一种自我认识的方法。它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别人是否知道为横轴,自己是否知道为纵轴,四个象限分别表示了人的不同部分。心理学家把对个人的认识看成橱窗,把“公开我”、“隐私我”、“潜在我”、“背脊我”放在四个象限中。

  橱窗1,“公开我”是别人和自己都知道的,这部分把个人无所隐藏的展现在外,如:相貌、年龄、学历等;橱窗2,“隐私我”是别人不知道而自己知道的,属于个人隐私或不愿意为人知道的部分;橱窗3,“潜在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这部分不容易被发现,开发潜力巨大;橱窗4,“背脊我”这部分就像自己的背部,别人很清楚而自己却不知道。这四个橱窗,需加强了解的是“潜在我”和“背脊我”这二部分,尤其是“潜在我”.心理学家 Herbert A.Otto 认为,一个人一生所发挥的潜能只占自己的4%左右,其余96%并未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潜能的重要性。“背脊我”启示我们,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要真诚的征询、正确的对待。

  “橱窗分析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思想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认识自我能力差的高中生,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和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具体可以从自我观察、自我比较和自我评价这三个方面实施。

  第一,通过自我观察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我观察又叫做内省法,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的。它是自我认识的初始阶段,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在自我观察中,自我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将自已的感知、思想、意向等内部感受观察、分析并报告出来。它是认识自己简单易行的基本方法,但同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注意的取向、心境和个人修养的影响。行为越复杂,需要观察的方面越多,自我观察的有效性就越差;行为越简单,需要观察的方面越明确,自我观察的有效性就越强。心情愉悦、沉着、冷静的时候,自我观察的准确性越高;心境不好,紧张、焦虑就会降低自我观察的准确性。重视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更能客观的观察自己的优缺点;而对自己要求松散的人,容易夸大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缺点。

  高中生对自己的理解日益增长,他们以更宽阔的视角看待自己,可以同时看到自己不同的方面。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写成长日记、给家长写信、对出现的问题自我反省并写出说明等形式,促进学生“内省”,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调节他们的情绪,指引学生在稳定的状态下,客观、全面地观察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通过自我比较了解自己

  自我比较分为自我纵向比较和自我横向比较。自我纵向比较是把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进行比较,是对过去自己的反思,也是站在过去我的角度上分析现在的我。它基于自我在时间先后发生的变化,对自己言行进行检讨。它让个体感受到自我挑战的乐趣,又体会到自我发展的成功之处。自我横向比较即社会比较,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人、被关注的人或社会规范进行比较做出认识。在这种比较中,参照物很重要,选择的对象、具体方面和标准必须有可比性。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相比,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催人奋进,但如果这种比较超过了适当的限度,就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拿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劣势相比,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但也容易使自己自满、骄傲、不求上进。

  四中教师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组织同学们在第一次班会上介绍自己,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阶段性地组织各种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过去,通过班务日志检讨自己的问题,在班内寻找自己适合的“标杆”鞭策自己。在组织中,还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善于灵活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第三,通过自我评价认识自己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身某些方面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种判断对于主体的行为和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为都是由自我评价来调节的,外部的奖赏都需要通过自我评价起作用。因为,自我评价直接产生愉快或痛苦的情绪,而情绪是行为的动力。自我评价的关键在于标准的设定,过高的标准难以实现,让人产生挫败感,甚至导致自卑;过低的标准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足够的动机,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要想比较客观的评价自己,首先,需要选择别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参照理性的自我分析来评价自己;还要参考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来进行自我评价。

  为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我省于2010年制定了《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本方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同伴、家长、教师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改变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倾向,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要盲目主观的判断,而要考虑到问题的复杂程度、学生的达标程度和努力程度这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也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面对事实、加深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以内化的标准来评价自我。并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及时的调整评价的标准,规范其行为,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在自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检查和评定,形成自我反馈,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符合标准的行为得到强化,不符合标准的被抑制,最后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2.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

  自我规划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着自我的发展。哈佛大学调查指出:年轻时目标越清晰远大,成年时越能成为精英和领袖;年轻时漫无目的,虚度光阴者,成年后人生枯燥、没有意义,境遇不理想。有效的自我规划需要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兼备。

  近期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保证,近期目标的达成促进了成就感的产生,鼓舞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近期目标又是为了更远大的长期目标,它增加了人的内部动机,使自己的方向充满了持久的生命力。自我规划需要遵循管理大师 Peter Drucker 提出的 SMART原则,即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ased)。规划的具体内容应符合我国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德、智、体、美四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教师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自我规划指导。首先,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现状,拟出道德、学习、体质、审美等方面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然后,列出达到这些目标的好处;再预想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再列出需要的条件,如:知识、技能、协助、练习等;最后制定行为计划并设置目标期限。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经常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现偏差即予以改正,以保证目标和行为的统一。

  老师需要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他制定的目标内容,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每一个短期目标完成或固定时间让学生自我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找出制定或执行时的偏差,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改进偏差的措施。在学生自我规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整个过程中,教师都需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客观情况加以引导。

  学生在自我规划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朝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逐渐地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3.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主体在认识自己并建立了自身发展的目标后,还需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自觉地调控自身的行为、思想来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自我管理的一项技能,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我调控能力对自我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包括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和客观环境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当环境变化或出现意外事件时,自身应当对情境和可能的行为进行分析,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自我调节将眼前环境和长远目标相互作用,是一种个体在刺激和压力下表现出的灵活、机智的能力。

  自我控制就是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是个体意志力的体现。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这就需要人们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个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如果说自我调节的重点是引导的话,那么自我控制的重点就是节制。不断地提高自我控制力,使之成为心理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自我管理中表现出稳定性和持久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有明显的双重性:思想上求异,而行为上从众;意识上希望自主,而行为上具有自私性;性格开放,而行为上却顾虑退缩。正因为他们体现出这种波动和可塑性,培养其自我调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遇事少抱怨,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教给学生客观的分析问题,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判断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还要帮他们总结在时间、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学校和班级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我校设立了广播站、社团、学生会,经常给学生提供演讲、辩论赛、社会实践和各种文艺、体育竞赛,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他人认可,增强自我管理的热情,挖掘自己的潜力,适时调整自我,逐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每年在高一年级推行的“无人监考,诚信应考”,更是在增强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4.加强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在激发个体修养动机的驱动下向期望目标奋斗的心理特征,它受个人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支配,是自我管理的内驱力。自我激励能力的大小和理想是否远大、目标是否合理、信念是否坚定成正相关。也就是说,主体的志向越远大、目标越正确、信念越坚定,它的自我激励能力就越强。在外在奖励不足的情况下,自我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即:M(激励力)=V(效价)×E(期望值)。效价就是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体需求的价值,效价越高,激励其潜力的强度就越高;期望值是凭自己经验推断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期望值越高,就越能激发人的动机。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对自己的评价是激发其动机的重要源泉,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科学的价值观和客观的自我评价。

  教师在培养高中生自我激励能力时,在引导他们设置适当目标的基础上,还需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方法有:确立具体而又远大的目标,适时调整计划;规划时间,加强紧迫感;学会迎接困难,直面逆境,积极地对待压力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信心,善于自我反省;不要空谈,要行动。我校在高二年级下半学期举行的成人礼,不仅传承了文化,激发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还培养了学生自尊、自爱、自重的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外部因素,为高中生自我管理提供环境支持

  1.完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发展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它在无形中发挥着管理的作用,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学生应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树立集体意识,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在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第一,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真正的做到尊重学生的需要,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把权力交给学生,制订出学生们都认可的班规。这样全员全程的参与,即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又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为后面的管理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意识的局限性,班规不能做到完全的合理,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班主任要适时的予以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斟酌修改。

  在班干部的选拔过程中,教师需明确、公开班干部标准,指导学生们自行评判适合本班、乐于奉献、有能力的学生担任。这样既能迅速建立起班干部在班中的威信,又为他们在日后的管理赢得了支持。培养班干部时,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大胆放手,让他们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团结协作,让他们服务于班级,又在班级管理中成长。

  在组织班级活动时,让学生自行组织、亲历亲为、真实体验、感性认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组织符合他们特点的文体或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组织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能力,锻炼出面对问题自我应对的能力。

  第二,面对学生问题的控制策略

  (1)及时矫正问题

  “破窗理论”说的是如果一扇被打坏的玻璃窗没有及时维修,旁观者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在班级管理中,对于轻微违反班规的现象不给予严肃处理,类似行为会重复发生;不批评未完成作业的学生,不做作业的学生会渐渐多起来;教室内垃圾不及时处理,教室会越来越脏。“破窗理论”正是“亡羊补牢”、“防微杜渐”的意思。它给我们启示是:不要忽视似乎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它可能正是今后产生“大”问题的所在;对于学生刚刚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应及时发现、提醒、警告并纠正;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把握学生心理,以学生自尊为前提,正确运用教师的智慧,机智的处理好各种问题。

  (2)行为契约

  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行为矫正方法,就是行为契约。它是一份具体、书面的协议,规定其中一方在约定的情境中需做出确定的行为,事后给予相应的奖惩。行为契约由目标、测量目标行为的方式、执行时间、奖惩和实施人五部分构成。它指明了学生应矫正或保持的问题行为;具有监督的功能,契约实施后签约人会采取积极行动以保证目标得以完成;它赋予了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自律。行为契约主要针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控力,自觉矫正问题行为。

  (3)强化策略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维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强化。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并在具体实践中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适时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加以表扬和奖励。可采用的奖励方法有:群体奖励或个别奖励、书面奖励或口头奖励、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只要得到教师的肯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得到巩固。对于问题多的学生,教师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一点进步,灵活的运用正强化,帮他们改变问题行为。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指导是高中生自我管理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作为学校精神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其言谈举止、修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师在各种活动中的评判,这种评判直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素养是推进高中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证。

  提高教师素养,首先,就要加强师德培养。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仅尊重、信任学生,还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其次,加强教师的基本功的训练,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良好的教育行为变成自己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建合作平等型师生关系。合作平等型师生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教师需创建平等、和谐的氛围,强化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还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分析不良的行为,让学生在自我判断中,纠正自己的问题行为。与此同时,善用评价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民主,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3.打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其自我管理的形成也起着隐性的作用。校园的环境布置应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观念,在绿化和合理的布局中渲染本校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形成自我拘束。在校园管理中,为创设宽松、和谐、亲切的氛围,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我校实施了无缝隙管理制度,以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和发展自我的条件;学校还给学生创造平台,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文艺、体育等可以展现学生丰富自我的校园活动;针对毕业年级,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减压”活动,让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从容前行。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深入人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

  4.更新家长意识,建立民主的家庭环境

  第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家庭

  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高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敢于表现自我,敢于与他人交往,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关爱对方,遇到事情积极乐观的面对和解决。家长要打破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念,与他们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需要,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孩子们发表意见的机会,发现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高中生即将成年,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自主学习、活动,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

  第二,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自己的知识水平,时常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样既能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又能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为孩子做好榜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内容也需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家长不能死守单一的教育方法,而要有预见性的学习适合孩子本阶段的现代教育方法。

  社会和学校有义务提供一系列的教育指导,增强家长的教育素养,如班主任们利用校讯通、微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们及时沟通并宣传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除此之外,我校开设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问题的咨询服务、家庭心理热线,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技术上的支持,引导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误并予以改正,树立起正确的育人观。

  第三,注意亲子沟通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而爱的前提应该是尊重。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自信。家长只有放下自己的身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做孩子的朋友,才能让他们发现自我、正确的认识自我。高中生对待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家长不应经常否定他们,而是平等、平和的与他们沟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敢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